孝义老城区院落文化系列|楼西六号民居(楼东民居)

文摘   2024-11-06 08:15   山西  




      孝义老城中阳楼至东门,古称东门街,街中有闻名于孝义的翰林院,该为五院连体建筑群,分别为东、西、南、北、中院,明显为五院一堂一宅院,建筑各具特色,五院建筑大庭相径,唯中院与南院设有二楼,五院为二进院,是标准的三脊六兽格式,大门为垂花明柱,门额高悬匾牌,门外均蹲有石狮,二进门顶挑檐两出,脊峰旋跃,院内仙台,鱼缸,青砖漫地,正房三间,均为窑洞,厢房三间均为瓦房,明柱双擎,插灰方梁,每逢时节,瓦对高挂,院内正房,歇檐八尺,遮风避雨,甚为讲究,歇风厦均有砖砌楼梯,可台阶而上,楼顶入阁居住。五院相当,结构统一,祠堂在中院西边,西院东边,中院大门朝西,西院大门朝东,以祠堂为中心,两院对开门,祠堂为两间门面,内设神龛,供奉列祖列宗神位,堂中供桌、香炉,每逢除夕、清明、中元等节,族人必以上香敬酒,以祭先祖,以励后辈,是李氏家族育人教化之场所。清朝乾隆年间,孝邑新任知县,均要去李家祠堂祭拜,每逢祭礼,清水洒街,黄土填道,鸣锣开路,乡绅簇拥,上香后方可就任,习以为常,屡祀前贤,院外旗杆斗子,街中牌楼树立“翰林牌坊”“太史第坊”“旌表节孝坊”,街中设有拴马环,上马石,文官落轿,武官大马,以示敬重,乾隆年间,皇帝赐“半副銮驾”“娶亲不祭路”,族人辞世后,街门不插子孙轱辘,后人至今仍在延续。进得东门一百米,至东院后墙,设有翰林坊,向西延伸,至太子寺门,李家宅院后墙,这一段是皇帝敕封的李家半条街,街头立有“旌表节孝坊”。西院后转让给霍氏,已经改造,旧址无存,中院东院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造为临街门市。








      另有宅院一处在太子寺南边,东门街路南,坐北朝南,属二进院,一院有东西各厢房三间,砖木结构瓦房,进二门正房五间窑洞,歇檐八尺遮风避雨,筑有砖砌楼梯。明柱四根,东西厢房各有三间窑洞,院中整齐有序,街门二进为二虎头大门,着眼一看,盈实富余,不失李家风范。
     此建筑群为五院相连,一堂一宅半道街,构成翰林建筑群,是东门街靓丽风景,属清代建筑遗物,随着时间推移,多年失修,暗淡了昔日风光。
      翰林李氏原籍系孝义县西乡后务城九十里的温泉后务城村。刘王里九甲人士,始祖李进宝明朝人。李公“好义广施,济急不吝,家资丰盈,家教有方,出入无私,食服不奢,居无华丽。”一次在汾阳东郭见修古庵“娘娘庙”,久站不 走,庙督纠开玩笑说:“募化吗?”李公慨然答道:“是。” “你施多少?”“一百石赤小豆,七天后运到。”果然第七天一百只黑驴,一百个花囊,一百石赤小豆,无一毛之累,无一束之异,无一粒之杂,如期赴送,当时人称赞,羡称富翁,号曰员外,广施好舍,积德厚义。



     李承全,好礼义。清康熙初年,迁居本邑城内东街(现在的楼东村)地址尚义坊一甲,创建新宅,振理家风,门首旗杆,牌匾。

      李威,其父过世早,母亲冰霜守志,勤纺持家,教子有方,克笃妇道,敬姜遗范,皆称淑德。赞曰:“母守闺范,子颂母志”名著竹房,盛世之德羡焉。于时,请圣旨建“旌表节孝坊”于东街大道,声名贯郡,县志载名。
      李垠,清乾隆初年生人,少年时勤学不倦,文才出众, 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举人,乾隆五十五年庚戌科进士,恩赐翰林院检讨,旌门悬匾额“太史第”,竖双斗旗杆,敕建翰林坊于东门街,公好礼义,建祠堂。县志载名,在城西十里 留义村村东(现在的郑兴公园)新择莹地二十七亩。内建三世翰林石牌坊。四明碑楼,石牌楼数檩,惜未栽松柏树焉,内有墓志碑。
      李可望,公事秉正嫉邪,急公好义,举履端方。县举绅士。经理城隍庙,碑着都纠首。门额文魁匾,竖立旗杆。
      李桂(1757-?),乾隆庚子科(45年)举人。少时勤俭不倦,性敏过人,于选拔贡时,入场唾手而得,难于拔贡中举,唯我孝义独有,时年二十三岁。公急公好义,仗义疏财,每遇灾荒,出粟济困,不惜巨费。
       李氏家族有规范和严格的家训,谱中云:“遗子黄金满盈,不如教子一经”;教育子孙“家资丰盈,仗义疏财”;教育子孙勤俭持家,做到无嫉妒之妇、无懒惰之男”皆遵规守纪等等。
      今有原市委主要领导干部李忠,曾任过市委副书记、市委常务副市长、市委组织部长、司马镇书记。
      李安曾任过市委宣传部长、市委秘书长、市委组织部长、市政协主席。
      李茂,原任昔阳剧团首席琴师,回孝义后在县外贸公司工作。
     李德,曾历任楼东村委委员,总支委员,党委委员,是楼东村的一名老干部。



来源:《孝义老城区院落文化调查成果汇编》

主编:张建红

编辑:王晓

校对:冯丽雯



郑兴故里
记录老城故事,传播孝义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