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市老城区保护更新建设与文化旅游发展指挥部文化探寻组,组织专人从2023年8月到2024年8月实地对老城区内楼东村、楼西村、桥北村、桥南村、铁匠巷村、窑上村以及西关村正街两侧范围内的院落进行了全方位调查实测,建立分户信息档案,完成了《孝义老城区院落文化调查成果汇编》的编纂工作。这部《成果汇编》汇集七万余字,详细记录了老城区内中阳楼和八十二个院落的历史渊源和变迁。《郑兴故里》公众号将陆续发布这些珍贵资料。
参与孝义老城区院落文化调查的工作人员有:刘晋朝、刘建武、郭堪、王志东、李庆泉、马太栓、褚晨光、张华、王妍、董紫君、李旭和蔡飞。在此,对他们的辛勤工作和贡献致以崇高的敬意!
孝义老城——魏文侯城,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宋代宰相赵瞻在诗歌《魏文侯城》中写道:“曰自战国争雄来,何城不荒为垒培。治乱兴废讵足哀,矧无名号寒于灰。晋壤剖裂分家陪,魏至文侯功业恢。三师经术王迹开,五臣御侮强敌摧。况有成子相君才,吴起将兵亦伟哉。内谘礼乐古典该,外强师旅腾风雷。足尊天子朝灵台,乌用此城高崔嵬。城之峻矣维其颓,宫之广矣今蒿莱。黍离兴难悲邅回,如侯万国徒尘埃。一时火炽俄烬煨,惟有陋俗知营财。”宋代诗人袁藏雪在诗歌《魏侯故城》中写到:“独向条阳翠霭行,杖藜徐步怆吟情。长河漫有怀山迹,故国空传让畔名。远树半遮干木庙,断云犹锁魏侯城。可怜列土繁华地,只是寥寥作钓耕。”明代宣德朝兵部尚书大将军于谦在诗歌《过孝义有感》中写到:“茫茫烟树绕孤城,千古犹传孝义名。郭巨墓荒春草合,比干台古野烟生。落花飞絮迷征旆,剩水残山恼客情。鞍马匆匆无限意,不堪回首暮云平。”孝义明代嘉靖年进士张冕在诗歌《魏文侯城》中写到:“秋风落日登古城,寒云暮起衰草平。感今怀昔无限情,比来戎马何纵横。一方保障高峥嵘,文侯当日劳经营。侯于铁中称铮铮,咨诹治道贤且明。更愿平居教化行,安居乐业民遂生。”历代的先哲们在歌咏着老城过往的大德,阳光下老城的百姓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念叨着以往的辉煌,从老人们深情的眼神中看到了老城往昔的富有、从容与优雅。 下面分六个方面对老城的历史文化、院落文化进行阐述。 孝义县是中国最古老的县治之一,春秋周定王十三年 (公元前594年),晋灭虢国迁其民于孝汾大地,始设瓜衍县。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设置兹氏县,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孝义被改置永安县,县治即在今老城。唐贞观元年(627年)因邑人郑兴“割股疗母”的孝行闻名天下, 唐太宗下旨改名“孝义县”,此名沿用至今天。从493年始至1965年,孝义老城一直是县级政权所在地。1965年后,地方政府在孝义老城之西建新城,孝义有了“新城”与“老城”之称谓,形成一邑两城之格局。但延续四十多年来,孝义老城仍为平川民众商贸交流的聚集之地。孝义老城格局完 整。内坊外厢,凤凰意象,文化多元,要素完备,至今仍保持了“一主二副”“内城外郭”“三坊三厢”“七门八楼”“九街十巷”的基本格局。 据文献及考古资料记载,孝义老城距今已有一千五百三十余年的历史,是研究华夏文明史的生动教材。 可惜的是,由于民国以来战乱不止,使古老的城墙、城门、县衙、城隍庙、文庙、魏王庙、道德学社、商行老字号等颇具历史传统文化价值的雄伟建筑物被拆毁。目前虽有遗迹,但风貌风光遗失殆尽。
老城传统文化建筑异常丰满,方志载,城墙周边四里十三步,从地面至顶高三丈余,基厚两丈,内土外砖,墙身顶砌垛墙高七尺、城墙四周设垛口七百五十二。城墙四方建有城门,除南门系单门外,东西北门建有瓮城,齐为双城门。四处城门顶都建有三层高的古色古香门楼。城墙四角建有二层高的“角楼”,环城墙每数十步还建有一座“戌楼”(亦称敌楼,箭楼)共有33座。这些楼房是守城将士值班瞭望之所,一旦战争发生,可使将帅和士卒遥相呼应,共同射击对敌。在城墙外,周边10米之处,环城筑有宽两丈深七尺的护城河,成为护城的第一道御敌屏障。 孝义老城虽系弹丸之地,但城内、四关各种文物建筑甚多。城内的文物有县衙、永安市场、商会、常平仓、城隍庙、 土地庙、真武庙、文庙、武庙、三义庙、魏王庙、姑子庙、 关帝庙、马神庙、龙王庙、太子寺、中阳楼、鼓楼、魁星楼、四贤祠、节孝祠、土地祠、忠孝祠、乡贤祠、文学宫、中阳书院、县义学、道德学社以及历代名人牌坊10多座。 东关有东岳庙、龙王庙、封庙、观音堂、东河神庙、太圣楼。西关有西岳庙、五道庙、八蜡庙、三官庙、西河神庙、 观音堂、广济寺、演武厅。南关有南岳庙、吕祖庙、文昌庙、关帝庙、二郎庙、十方院、社坛、孟公祠、普济庵、望胜楼、解阜楼。北关有北岳庙、关帝庙、社坛、先农坛、许公祠、太道庵。以上寺庙、书院学堂、楼阁牌坊、衙署市场、仓储社堂、道观祭祠等大小七十余处建筑物集于老城,从这些老城建筑的风貌和建筑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才智和美德。
孝义老城既是中华传统文化最早的传承地,也是传统文化后续的育才所。老城蕴含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融礼制、儒教、道教、佛教于一炉,兼晋商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戏剧文化、市井文化于一身,呈文化的多元性。 以孔子为主的儒家仁、义、礼、智、信以及修、齐、治、平为内容的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脊梁。孝义一地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孔子的高足弟子卜子夏来西河设教传经讲道,可见此地被称为文化之乡渊源已久。当然西河一带地域很广,但孝义在战国时为“平周”一地,魏文侯自幼拜卜子夏为师,到魏文侯在魏国执政后仍听从卜子夏的治政方略,将国家治得强盛无比,文侯又成长在“平周”一地,可见卜子夏在孝义的活动是长期的。特别应当提到的是卜子夏在西河讲学55年所授教的门徒段干木、田子方二人亦称魏文侯贤师。史载,三贤在平周传教“广收门徒”,这就说明三贤者此地传学之广,影响之大。孝义有魏文侯墓,有三贤墓、三贤祠,在城东五里长兴村有段干木庙,也说明三贤传讲活动的地方遍布城乡,当然以城池之地为中心是必然的。
邑人为何对三贤如此尊敬和祭祀,就因为他们教化人民的文化内容是如何做人、如何治家、如何交友、如何为政的种种主张理念,以及顺天时和民意,从而取得民众信仰。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代的更替,唐、宋以后在孝义老城内相继成立了“文学宫”“中阳学院”两处育才场所,地域民众重视文化蔚然成风。在这个时期凡村镇考中举人进士者,城乡必树牌坊以示敬意,就是门里有个秀才书生,门上亦悬块“耕读传家”匾额扬名乡里。据乾隆三十五年本邑县志“官绅姓名”人物栏详载:宋、元、明三朝到清乾隆三十五年统计,全县贡生、举人、进士达290人,在这些人中,从仕县丞、知县、知州、巡抚至兵部、吏部尚书的官员达176人,都有善始善终的结局,邑人有此廉洁奉公的品德,何等不易。从中更见证了这些书馆的早立早建对兴孝兴国所起到效果。 子夏西河设教,三贤平周教化、文侯礼贤下士,平周立国,这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也是孝义文化厚重的渊源之一。孝义也在中国儒学传播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孝义老城是传播孝风的县域中心地。早在明清年代,城内专建有“忠孝祠”将本邑大孝子郑兴作为圣人供奉于祠内,每岁春秋二季由士绅率学子前往祭祀,以扬孝道。孝义在唐、宋、元、明、清各代又相继出现了武贤、田赋、文扬、李天有、张大登、尚义、霍垣、杨樱、任国充、霍洛、梁开国、王希旦、李异香、李焕十四名贤孝子,他们的事迹都列入文学宫、中阳书院的教材逐一向学子进行传教,这些孝子不仅受到知县的大力表彰,同时列入清雍正县志艺文佳表。 “芦衣顺母”是我国传统二十四孝中之一曲故事,老城内戏剧班社的艺人,为弘扬孝风,把它编成戏剧节目“鞭打芦花”成为孝义班社出名的代表作、看家戏,演出一百余年,至今久演不衰,充分说明老城是一座行孝遗风传播的中心地。 说义讲义,孝义老城古往今来更有奇迹。古有西关建的“义虎亭”的故事。还有清代城内士绅霍仲昌为本邑兴办“文学宫”教育场所,义捐一百二十五亩良田作为学田的义士。康熙四十二年,邑人为彰其义德特修建:昇平人瑞坊的牌坊。就说当代舍已救人烈士韩光义、苏宁都是老城人氏。 早在明清年代,老城人民以义为荣之风盛行,别的不讲,仅商行界占“义”字取名的字号就有“义胜德”“天义成”“义胜昌”“义胜泰”“义胜成”“信义成”“合义公”“晋义通”“义胜当”“义生源” “永和义”“义和隆”“义宝源”“义源长”“德义园”“三义生”“仁义店”十七家,由此可见义德义风覆盖城市之氛围。
孝义商人在明清时代成为一支全国晋商中的劲旅,创造积累了丰富的商业文化,出现了不少富商巨贾,追本溯源与家乡老城是一座商品市场是有密切关联的。自古孝义作为商业昌盛的的城市,有两个优越条件,一是资源丰富,二是交通便利。 孝义地域开阔,地肥水美,宜于种植。自古以来,历为晋省产粮基地,盛产小麦、高粱、谷子、玉茭、豆类、薯类、杂粮。此外,棉花、花生、芝麻、烟叶、蔬菜、瓜类也分布在一些村庄大量种植,自然形成了粮、棉、油、菜、草商品基地,为市场流通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据清雍正志载:国家在孝义老城内设立的国库“常平仓”岁岁以旧粮换新粮,常年保持粮食在两万石。以县设立的义库有三处,即兑镇、老城南关十方院、大孝堡临黄塔院,贮粮六千石。时老城内的私营粮店有12家,人称“粮仓”老城。 孝义本土商品生产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还体现在种植和纺织、种烟和烤烟的商品领域。据清乾隆《孝义县志物产卷》载:孝义县男女皆能纺织,所制棉布鬻于西北州县外,而棉花则出真定等处,经平遥东来,南行灵、隰至孝义转换。 清末民初,孝义南乡种植的烟叶,通过在当地烤熏加工,畅销沂州、太谷、榆次、太原,创出名牌的产品名“安淀烟”、 “斤三包”。 孝义人以高梁为主打造的羊羔酒,在清初已由司马张家将原料、技术引进京城,成为京城内垄断的酒业,这也是张家成为大富商的一项财源。 孝义另一促进市场繁荣的资源是煤炭,煤炭在孝义蕴藏量居晋省之首且开发又早,早在明代煤炭已成为汾、平、介、孝四县民众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燃料。据清咸丰《汾阳县志》卷十载,清康乾时,该地以炭代薪,日用称便,而产炭之地出在孝义,椿邑赖以需用,国民生之至要者。孝义煤炭最早开发的时间,见于有文字记载的是元代延祐元年(1314年), 距今700年。 清末民初,老城南关桥楼西一条街已成炭市,每到集会日,车拉驴驮的卖炭翁站满一条街,供商家市民买炭。平川几十个乡村的农家是用马车牛车去西山拉炭,每年从秋收之后到腊月,城西关来往的马车,日夜隆隆声不停。而炭市中一处“炭场”里的混炭堆积如山,专供平遥、介休二县拉炭的车辆买煤装货。这样一来也带动了老城住宿业、餐饮业、烟酒业等服务业的繁荣。 更令人惊奇的是在明清年代,孝义就处在晋省交通之中心地,城隍庙七月二十三的古会,为时两、三月,全国各地的商家聚此经销。从中阳楼下走出的晋商东达京津济徐,西到宁陕蒙疆,南至汉口福建,北去绥蒙沙俄。随着旅蒙旅边商贸的兴盛,孝义商帮在乾隆、嘉庆时全面崛起,形成了巨大的商人群体,足迹遍于全国各地,经营行业几乎无所不包,规模相当大,而且在经营管理上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孝义商帮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特点:不怕艰苦、敢冒风险,长途贩运、向外开拓、善于捕捉商机、信守承诺;股份制、合伙制日臻完善;总分号制、联号制和多元化经营,这既是适应市场、捕捉商机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规避和减轻因市场变化而带来的经营风险。 孝义商帮在发达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义取利、以义制利”的优良传统,每当晋省或者家乡孝义发生重大灾难或者兴办大型公益事业,他们总是挺身而出,以民族大义为重,急公好义,乐输向善,为社会为民众做出重大贡献,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记录。现举四例。 1、咸丰七年十月《重修孝义县城碑记》“邑人之义形于色,奋与踊跃,众志成城。”“邑人士之乐输向善,急公好义为何如?而董事诸君之惓惓恳恳,不倦不怠,其勤劳为不可没也。”“邑人之捐银六千五十四两,钱一万三千七百十二千文。”在公共事业方面,士绅们慷慨捐资,广种福田,服务桑梓,回报社会。 2、光绪六年《孝义县志 · 祥异 · 赈荒始末》载:“本境输银一万五千三百二十四两,钱一百七十八千文”“先后计救活贫民男妇大小共三万四千七百七十二口。”孝义商人在遇到重大灾难的时候,自觉义赈,捐银捐粮,以民族大义为重,与老百姓一起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3、近代史上冯济川、李元晋与山西保矿运动,他们在成为社会名流后,不是明哲保身,而是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这个民族危亡关头,以义取利,挺身而出,参与并领导了山西的保矿运动。并取得了伟大胜利,成为民族的脊梁。 4、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建筑中阳楼并永安市场记》: “邀集邑绅李君元晋、尚君锦明、吴君廷荣舆议制作疏引,募集四方”“起自清宣统己酉,迄民国壬子,楼工需款八千余缗,乃克落成市场需款九千余缗,尚亏篑功焉。幸邑绅李君元晋、姚君重晖、任君俊儒与诸同事辈设法筹垫借款弥补,以期市场工竣,征收商租,缴还借款。”孝义士绅目光长远,先义后利,实现了“义”“利”结合。
目前孝义老城,城内和四关仍遗存有传统的四合院民居百处以上,不少还有居民内住。这些古民居,布局独特,文化内涵丰富,基本保持了明清时期的风貌,既有历史文化价值、民俗研究价值、建筑艺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是中国北方汉民族历史生活文化的载体。 由于孝义老城历为商贸繁荣、手工业生产发达的城市,居民富庶,故而民居建造精良,其特色风貌,可分以下两种: 内院有正房和东西厢房,外院只有东西厢房,中间多以门楼、转扇、短墙相隔,既有日字形的二进院,也有目字形的三进院,院宅前首建有封顶门楼式的街门,或两边顶双向走水中部横座一排花脊的街门。这些住宅,外观封闭,内部俊秀,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礼制观念。 在这类院舍中居住的市民,住房习俗都有传统规矩,即“老幼有别,论辈分明。”祖辈住堂房正房,父辈住内院厢房,孙辈住外院。堂房正房一列五间,中三间为一门两过道,东西两间,盘炕住人,中间敬神待客。正三间的东西各建一间角房,直门直窗,用于正房主人灶房库房所占。 在东西厢房与正房之间各留一间泄风厦的地方,便于正房通风透光。有些宅院在此处修建低小的避房(避风避晒的棚房),用于夏日烧水做饭。凡内外院的东西厢房,都为一门两过道的三间房舍,门道间置放器具,两间住房供父辈儿辈分房居住。凡四合院宅不论深浅,一律以青砖铺院,保持洁净。院墙下留有水口,遇暴雨而来,院内排水畅通。厕所建于前院西南隅,一般简易,但都有顶有门有窗,俗称“茅房”。这类四合院,院心宽畅,在正院中多以摆设砖栏,置盆养花,或置鱼缸养鱼,也有居民在院心挖池种瓜蒌、种丝瓜、种葡萄,撑杆搭架,每到夏日花果飘香,蜂蝶飞舞,主人可以在棚下乘凉喝茶,消暑解热,玩棋娱乐,构成一幅城中院落的田园美景。 以砖砌为“拱”的窑洞建筑形式同木结构砖瓦式房屋有机组合是孝义老城民居独有的特色,通常砖砌窑洞外面还要加筑一道木廊瓦檐,饰以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及彩绘等。门窗做木梗花格,呈“灯笼锦”等式样。豪华之家的窗户,有的装玻璃,有的玻璃上绘画山水花鸟,别有风趣。 这类四合院的前门,都建以垂花门楼,这是孝义老城民居风貌的又一特色。精巧的设计和颇具文采的匾额,显示了院主人彰显淳朴家风,激人上进的思想境界。 在这些屋顶上修建的风水墙、风水楼,都是老城高、中档居民家建筑物上都有的附属建筑物,目的是消灾祈福。宅院内建有门神、土地阁,宅院外门前有照壁,门旁有石狮、上马石、栓马桩等,深幽的巷道,厚重的房舍,构成了一幅市井生活的画卷。 老城中传统的砖拱窑四合院中,往往以砖砌窑洞为主,并在窑洞前加廊,甚至在窑顶再筑木结构楼房。无论居家庭院还是市曹店铺,每座主体建筑,都为抬梁式木结构,屋面以仰覆瓦封顶,单双坡流水瓦并存,屋身砌墙,在绝大多数的屋顶上檐前加有插飞,保证屋檐伸展,为屋内的采光提供了条件。 在屋体的建筑上,孝邑的木工师,凭借举架的巧妙处理,使屋顶形成了秀丽的反曲线,以防雨水直流,减少房顶的冲刷力。更由于当地夏冬温度反差较大,传统的房舍都以两块古砖长的宽度筑成厚墙壁或以外墙砖砌,里墙垒土坯筑墙的“里生外熟”而成的墙身,起到了防寒御暑的效用,居民称之谓“冬暖夏凉”的房舍。 由于孝义是盛产煤炭的地域,传统宅院的居室里都筑有土炕,通炕有灶火,供烧水做饭与冬季取暖。在孝义老城中的四合院,多见为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四合院宅,东西厢房间的距离小于正房的面宽,空间紧凑,减少了风沙侵袭。人们居住其间,甚感舒展、安详。(二)孝义老城众多宅院街门、院门匾额的寓意及人文价值 老城宅院街门、院门的修建非常讲究,街门、院门分为普通、豪华二种,普通的有“圆顶平面”“方顶平面”“洞式”,豪华的有“垂花砖雕街门院门”“垂花石雕街门院门” “硬山顶砖柱街门院门”等。 传统民居、传统院落的街门、院门大都镶嵌悬挂匾额,镶嵌悬挂匾额较多的院落有南门街王家、罗家、东门街尚家,北门街张家、李家,西沙姑巷董家,桥北正街续家、张家,桥南街上孙家、任家,西关街上尚家、魏家、城东村张家等。 匾额的内容是对家庭生活的美好寄语,或是表达对智慧、道德的追求,他们即是门户的装饰,更是主人情感与理想的寓言。街门院门匾额的字迹,往往采用行书、草书、楷书、篆书等更具书法韵味的字体。不论是院门匾额,还是街门匾额,其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每一块匾额都是一种历史的记忆, 一个文化的载体。它们既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反映 了社会变迁和发展。 “视履考祥”语出《易经》《履卦 ·上九》“君子应该经常审视自己走过的道路,并考察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情况。 西关正街四号清代民居“怀瑾握瑜”,语出战国 · 楚 · 屈原《楚辞 · 九章 ·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该成语比喻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怀瑾握瑜,嘉言懿行,木槿昔年,浮生未歇,怀瑾握瑜象征心怀忠诚,握有珍贵的真知灼见。 西关西稍门外尚家砖雕门额“祖稷宗民”意思就是奉五谷予孔圣人如同自己最崇拜的祖宗一样,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耕读传家”的意思。 楼东田家老宅“自守以庐”自守语出《谷梁传 · 襄公二十九年》“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以自守也。”意思是自坚其操守以待家业。 窑上村董家老宅“燕翼贻谋”,宋史有“权舆光大,燕翼贻谋”语。《诗经 · 大雅 ·文王有声》“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原指周武王谋及其孙而安抚其子。后泛指为后嗣作好打算,有荣昌子孙之意。 中阳楼西街老宅院大门匾额“祝三多”出自“福寿三多”,典故源于《庄子 · 外篇 ·天地》。《诗经 ·小雅 ·天保》“三多九如”,“三多”者,即多寿、多福、多子孙。寓意福寿延绵不绝,表达主人对理想美好生活的追求。 仓巷侯家老宅偏门匾额“乐天真”,这是《西游记》里第十七回黑风洞二门的一副对联:静隐深山无俗虑,幽居仙洞乐天真。意思是:安静地隐居在深山毫无俗世的忧虑,幽谧地住在仙洞里乐于顺从真心天性。院主人将“乐天真”刻在门额,表达了其不受礼俗拘束,遵从自己的内心,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据清咸丰年《重修孝义县城碑记》记载,孝义老城虽一主二副,但邑小民穷,故老城主要街道门面大都低矮、简陋,为一出水单檐顶,临街全木扇装修建筑,且大多具有前店销售后院生产的特点。 前店售卖后院生产的行业有:皮革鞣制、纺纱织布、粮食加工、副食品加工、铜器锡器银器打造、板车轿车制作、铁器加工、藤竹荆条编织、木器加工、羊毛加工、鞋帽服装加工、油漆、棉花加工、火硝加工、白酒黄酒酿造等。 各行业大都手工操作,制作技艺都数代人传承,产品制作精细,经久耐用,销售范围广泛,北及蒙古,西到甘肃兰州等。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对手工行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这些行业陆续组建了棉织、铁业、木业、火硝、皮革、油漆、缝纫、副食品加工等生产合作社,由个人经营变为集体经营。结语:孝义老城文化博大精深,除上述的古建文化、儒家文化、“孝 ·义”文化、晋商文化、古民居院落文化外,孝义老城还孕育了丰厚的戏曲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武术文化、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将在另外的文章中加以概述。孝义老城还孕育了众多的人才,唐、宋以来光进士、举人、贡生就有290余名,他们在各个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领域,对国家对社会做出来巨大的贡献。孝义老城厚重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厚重的人文精神,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整理,以期进一步发扬光大。
部分图源来自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主编:张建红
编辑:王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