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读书│我国“除夕”这天传统习俗有哪些(作者:李少兵等)

旅行   2025-01-28 07:34   广东  
  

 李少兵 齐丽华 郭艳梅 

我国“除夕”这天

传统习俗有哪些 

  
  除夕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俗称“过大年”,是一年之中最繁忙、最喜庆的日子了。除夕也称除夜、大年夜。除夕之名由来已久,《吕氏春秋·季冬纪》里说:“前岁一日,击鼓驱疫病之鬼,谓之逐除,亦曰傩。”在民国时称除夕的前一日为小除,除夕为大除。在唐朝时则有大尽、小尽的称谓。
  除夕的早晨就要清扫屋子地面,装饰屋子,使它像新房一样,以便在初一时接待客人的来访。在除夕还有两件必做的事,即贴春联和包饺子。有俗语叫“三十儿,贴门旗”和“三十儿,包饺子”。贴门旗便包括了贴春联(桃符)、门神等。贴在外面大门上的称为门神,在屋门上和挂千一起贴的称为春联。
  关于门神,《山海经》上说:“东海中有度朔山,上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其卑枝门曰东北鬼门,万鬼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日神茶,一日傀儡,主阅领众鬼之恶,害人者执以苇索,而用食虎。于是黄帝法而象之。殴除毕,因立桃梗于门户上,画傀儡持苇索以御凶鬼,画虎于门,当食鬼也。”此中可以看出门神在上古时即出现了,在六朝时尚有此风,后来门神则演变成了勇士的形象:“夜分易门神,俗画秦叔宝、尉迟敬德之像,彩印于纸,小户贴之。《家雪亭土风录》云:多用秦叔宝、尉迟敬德,盖本唐小说也。""这种风俗一直延至今天,只是形象多变,诸如二郎神等神勇之像也被当作门神守卫家门。
  春联则是在五代时就有的,只是当时用的是符板,到宋代才用纸写:“除日,更春贴柱联门额,于堂轩楣枋,贴福禄寿一财二喜等字。习二教者,于门衡贴阿弥陀佛,及九天应玄雷声普化天尊,又佛咒悉咀多般那等语。”
  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传旨不论上家大族还是平民小户都要在门上贴春联,此后家家户户便有了除夕那天必贴春联的风俗了。
  春联的种类很多,家居,农村与商店都不相同,所贴出来的或者切合春意,或不切法,有的还纯属无聊。从各家贴的春联上倒可显现出这家的身份、思想、环境来。比如商家贴的春联则一定是和财运有关的,如:
  联取泰交罗万象
  益受谦受认千金
  在其他的地方也要贴上带有吉祥语的条子,如在货台上贴“货如轮转”,钱柜上自然是“满载金银”等语了,总之是要在这上面讨彩头。普通人家贴的春联则更有意思了。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大户人家多半是朱漆木雕的对联,上面的字也是名家手笔显出家势雄厚。一般的小户人家多用红丹纸或黄丹纸写的,如:
  五风十雨皆为瑞
  万紫千红总是春,等。
  大抵农民所贴的春联,都是从街上随便买来的,有的也会请识书的人代写。乡下人还要在马车上、牲口圈上贴上一些吉祥语,如:
  日行千里路
  夜走八百程
  还有“肥猪满圈”等,不外是借此希望来年人畜兴旺罢了。
  但也有乱用春联的,一些人不懂春联的内容,只管买来贴上,如一些普通人家贴专用于旅馆的春联“安寓客商”,更可笑的是一些妓院的门上居然会贴出“忠厚传家久”的对子来,很是令人哭笑不得。
  

  如果这一年里家中不幸死了父母或其他的长辈,便要在新年的喜庆中添一些哀伤了。这一点也体现在春联上,他们的春联不是用红纸写的,而是白纸,上面也多是些伤心的句子,如:
  伤心怕读陈情表
  泪眼难观蓼我诗
  此外在大门之外还要高贴4个用白纸写的字“敬辞燃烛”,这是为辞谢亲友在新年里拿烛来拜死者的通告。另外还有挂千,用一张30厘米长的红纸,刻上一些吉祥话,并刻出各式的图案,如鱼形、八仙、人物等,把它贴在门前与春联相辉映。这种东西都是普通人家用的多。在湖南还有一种风俗:除夕那一天,在红纸条上写“衡门衍庆”4字,将它贴在门上,并将大门紧闭,这样无论任何人,都不许出人,称为“封财门”。一般都是穷人用来躲避讨债之人的。
  包饺子也是很重要的事情,不过这大抵是北方人做的多。因在初一早晨就要吃的,所以必须事先预备,也有的是年前就已准备好了,如前述。
  除夕那天最热闹的时候还是在晚上,祭祖、迎神、吃年饭、守岁全赶在了一起。傍晚时便要把祖宗的像摆好,把一些诸如“三牲”或“七大盘子八大碗”的祭品放在像前的案上,案上铺红桌帷,并放上香炉、烛台、香筒等物。到了时间,便把香、烛都点起来,颇有一番烟雾缭绕的景象。
  主持祭祖的人带领大家跪下叩头,焚表祭酒,以接祖宗回家过年。满人则是在晚餐后才祭祖的。先是将“板子”供向西方,向西磕头,称为“祭板子”。板子上的先人乃是满人的远祖,满人超过五代的祖宗便在祖宗堂前归入板子内;祭完板子才是祭五代以内的祖先。
  在北京还有供“年饭”的举动,“年饭”是一碗大米饭,上面插上松枝小元宝,系上红线放上串钱。另外,还要放些枣、栗、荔枝等在饭上,将这碗“年饭”供在神前,取年年有饭吃的意思。
  祭过祖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始吃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夜饭。这顿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有些近似于宴会,规模是很大的。鸡、鸭、鱼、肉这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湖北除这些之外还有一种叫做年饺的年饭,是用黄米和白米做的,上面酒上枣、胡桃、松子、莲子等,除了吃之外,还要用来上供,而且要一直供到正月十五。在湖北的年夜饭还有所谓的10大碗,每一碗都有一个吉利的名字,如“三元”,里面有3样菜,即鱼丸子、肉丸子、藕丸子。鱼丸子以湖北和福建两省的最为讲究,在湖北的鱼丸子也叫蓑衣丸子,外面用糯米,里面则是肉;藕丸子则是湖北的特产,特别是浠水的藕丸子是最出名的,里面有豆沙。
  除了“三元”之外,还有“炒冬笋”,取节节高升之意,总之每一道菜都有一个这样的名字,可见中国民众在吃的时候也不忘对自己的未来祈祷-番。
  最特别的是吃鱼了,这条鱼是不许吃的,仅仅摆个样子而已,还有的怕禁不住诱惑而吃了,所以用一条木头做的假鱼来替代。不过在湖北年夜饭也有在二十八吃的,开始吃时已是半夜,一直要吃到天亮,取“愈吃愈亮”的意思,并且菜是不可以吃完的,叫“吉庆有余”,这倒需要一些功夫的外地人恐怕难以做到。
  在山西吃年饭也有一个特殊的习惯:在八月十五的那天特意留下一个月饼,一直留到除夕那天,再将它分开来吃,取团圆的意思。也有的地方吃年饭,是全家人围在饭台上一起吃,叫做“围炉”,取团圆的意思。有时怕小孩子在这时说些不吉利的话,便在饭后用小竹片或草纸在小孩子的嘴上一抹,意思是把小孩子的嘴比作屁股,自然所说的不吉利的话是不算数的。
  饭后,长辈便要给小辈们压岁钱,在民国时用铜子或银角。考压岁钱的历史由来,在《武林旧事》中载:“岁除禁中后妃清阁,合进岁轴儿及诸翠百事吉,利市袋儿,小样金银器皿,并随年金钱一百二十文。”这里年金钱的性质应该等同于后世的压岁钱的,虽自宫中传来,则一定也是上行下效很快便在民间推开来了吧,可见在宋代已有此风
  在翁源,饭后还要用柑叶泡水洗身,洗后周身都有余香,使人薰醉。这一天在各地差不多都有洗澡的风俗,多半是为了迎神做准备吧。
  当然吃年饭也是分等级的:“资产阶级晚餐时成桌酒席,不分长幼合家团坐,开怀畅饮。”而贫苦之家却没有那样的豪华,只是酒菜比平时丰富些罢了,饭量也是超过平常的,即使面有饥色,这时也要吃得饱饱的。
  吃过年饭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迎神了。时间多是在新旧年交替的时候。天神降临的时间和摆桌迎接的方向是没有一定的,人们所接的神也是没有一定的。通常来讲,做官的接贵神,做生意的接财神,普通人家多接喜神,也有迎财神的。
  迎神时所用的供品也是不一样的,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一般来讲,祭神之物是很丰富的,除香表、蜡烛、鞭炮这些必备物外,还有一些食品。有些地方如在河南,馍、猪肉、枣山馍及白果、红枣、核桃、栗子、柿饼排列成五筒,称为贡果;有些地方只用一些素菜,如豆腐是最常见的,即使殷富之家也要供上豆腐,据说天神下来后见这家只有豆腐可供,可见是很贫穷的,便会在新的一年里多施些财运给他们。这倒多少带一点欺骗神灵的意思了。
  迎神的时候,还有燎穷的习俗,在门后、墙角、黑暗的地方都要放上草或纸钱燃烧,这样便可以燎穷换富。这和驱贫接富倒差不多了。
  在东北地区接神是在除夕夜里12点以后,应是初一日凌晨的一两点钟。接神的时候在院子里用木材烧起一座山样的火堆,然后燃起高香、火把,一队人按着书上所指示的神的方位,开始迎神。迎神的队伍是很恭敬的,一般要走出庭院来到郊外,按照神的方位转一个圆圈,然后返回来,在院中的火堆上焚香烧纸,燃放鞭炮,这时神就算迎来了。迎神后,人们就可以拜神和祈祷了,这便没有一定的仪式和固定的语句了,多半是随自己的心愿而定,说些个人企盼的话。家长说的多是关系全家人的如“家宅平安”、“六畜旺盛”、“五谷丰登”之类的。有一点是不可少的,便是在迎神后一定要吃一顿接神饭,且一定是饺子这已是一种固定的传统,并且延于今日。
  在山西的祭神也是在院中举行的,只是仪式没有东北这样隆重。
  在阳江还有送鹤神的习俗。大约在除夕夜里12点时在神前燃起香、烛,并要燃放爆竹,称为送鹤神。在送鹤神两三个小时后,才在神前又燃起大支的蜡烛,很长的香,摆一些供菜,开始祭神,这是最为隆重的一件事,所以燃放爆竹也特别多。
  江苏泰县的习俗却是与迎神完全相反的。“除夕日各家咸购石灰,及至夜间,将石灰放蒲包内,将家中各处,满地印成蒲包印,成为元宝墩。殊可笑也!至安寝时,将鞋底朝上,鞋口朝下,俗传是夜神人下界降灾,使神降灾于鞋底上。诘朝起身,著鞋奔数步,灾即脱落。是更足发噱矣!元旦天明时,各人醒来,咸须先食一黑枣,称为开口,然后方能说话。”此外在除夕夜还有一些特有的风俗,多半也是与迎神有关的,兹叙述如下:  
  点天灯 
  这多是河南地区特有的风俗。在半夜12点时燃起来,天灯大都挂在高处,有的在树上,有的专门立一根高12米左右的杆子来挂天灯。据说这是灶神从天宫回家时的路灯,灶君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那天回天庭后,说了很多好话,所以玉帝很欢喜,便赏了他很多的金银财宝,回来时,如果不给他燃一盏灯,恐怕他会把财宝遗失在路上,或乱丢到别人家里去,所以家家都要燃灯。在民国时有许多的人已不这样做了。
  但也有人认为点天灯是因为另外的原因。相传以前有一只九头的恶鸟,被二郎神杨晋截斩掉一个头之后,常年滴血,每到除夕夜的时候,就到处乱飞,如果它的血滴到人家的院子里,这家便会遭遇祸事。只有当恶鸟看见灯光,才会远避而去,不会滴血。
  在厦门还有烧灯的习俗。灯是竹灯,用花生油作燃料,一般旧式家庭多备有此灯,即使民国时改用了洋灯,在过年时也一定要专门买一个来烧。这其中也是有根由的。据传在古代竹灯很长时间不烧,就变成了妖精,想要在送神之后,毁灭世界,可庆的是这件事被观音菩萨发现了,便奏请玉帝派天官来惩治它。为了驱除这种妖精,所以便有了烧灯的习俗。这个妖怪俗称“灯猿鬼”,形状极其凶狞,威力也很大,所以每年都要烧;但即使这样做,心中也还是惧怕它,所以在每个房间都要通宵点着灯,以注意这个妖怪在此夜的行动。
  通宵点灯的习俗各地都有,不过原因就不是为了伺机侦察妖怪的行动了。在翁源不但不能熄灯,尤其是女子房内的灯更要燃着。倘若油干了,也要在深夜爬起来加油。如果灯一下子熄灭了,则被认为是极不祥之事。这样日夜挑灯,要一直到初四才止。  
  泼水 
  在除夕的夜间,长辈都会告诉小孩子,一直到接完神后,都不准把脏水泼到院子里,据说到12点以后,各天神都下来人间,参观各地,自家的灶君也要回来的,倘若他见到自己的院中泥泞或者有不洁之物,一定会不高兴的,全家人便也会连触霉头了。为了自家财产起见,千万不能把脏水泼到院子里,甚至是干净的水也不行。
  在河南还有一种习俗:在除夕那天的夜里,要把家里的旧衣服搁在火上烤一烤,并把垃圾送到十字路口,还要去富裕人家的地中挖一把土,再用篮子提回来,放在自己家中,锁上门。据说这样可以把全年的贫气送走,迎来新的财运。
  和这种习俗相近的还有“敬财神”。财神是每家都要敬的,也可能是像,也可能是牌位。到了除夕夜时,用一条红头绳把钱币串起来,放在财神面前,这是教财神穿针引线,拿他的钱把富户人家的钱搬过来。据说串起的钱越多,家中的财运越好。也有的在家中的庭院立一棵“摇钱树”,当然不是真的摇钱树,而是一棵大竹枝,在上面挂些钱币、铃铛、枣、胡桃等物,家中无论男女老幼都可以来摇,人们认为:摇过摇钱树后,福运好的便会在来年获得很多金银。如果能在除夕那天夜里正好赶上财神飞过家中的上空而摇它,那财神的钱就会即刻落下的。
  也有人迷信这样的习俗,反累千金:“据乡老说,前日有一个刘四娘听见空中有铜音飞过,则用砖块掷之,不幸掷在钱尾,只落下五千余钱,后因她家没有摇钱树及福气,所以她得的金钱是意外之财,遂害了一场大病,花了六千余钱,这也是不幸,太没福气了。”这个故事倒挺能发人深省的。
  在浙江绍兴也有一种摇钱树,但却不是自家立在庭院中的,而是乞丐用以行乞的工具。这样的乞丐并不是平常几句好话就行乞的,而是手里拿一枝青绿的柏枝,在枝叶上还要用红线挂上些个铜钱,这就是摇钱树了。行乞的时候,只要乞丐们摇动那树枝,并唱一些吉利的话,就会得到人家施给的钱、米或年糕。这样摇的意思是钱在树上,就像果实长在树上一样,只要一摇,便会落下来,这样便永不贫乏了。用这样的寓意去祝福人们,自然是人人欢喜的,所得的施物也要多一些。
  其实天神们,尤其是财神也是很挑剔的,他们不喜欢妇女在他们下界时用剪刀剪布,所以,从除夕夜迎神后直到初二早上都不可以用剪,恐怕遭到众神的反感,尤其怕自己的财产真的会被剪刀剪了去。
  在江西之地,认为除夕夜随着众神的下界,有独足神会到人家的床榻前散病,所以这一晚,即使人不睡觉,床帷也要早早地垂下来,避免受它的侵害。
  在河南还有这样的风俗,取两根木炭用红纸包起来放在门框的两旁,若家里特别贫困就用一条木棍横放在门槛外也可以,称为拦门杠。这样做的原因是传说一到年节,一些鬼怪就会一齐出动到各家要吃的,如果看见此杠,就会自动离去,不会再进行骚扰了。也有的用棍挡住门槛是为了挡元宝,防止家中的元宝跑到外边去,并且棍子越大越好。最有趣的是棍子摆在外面后,家里不知的人不许向大人说这件事或把它拿起来,如果这样做便不灵验了。所以如果有小孩子不小心被棍子绊倒,是不敢向父母诉苦的。
  在广东东莞还有“卖懒”的习俗:在大年三十儿晚上,用一个鸭蛋、一个茨菇,再插上一支燃着的香,让小孩拿在手里,沿街去卖懒。还有一个专门的卖懒歌,大约是:
  卖懒仔,卖懒儿,
  卖得早,
  卖俾广西王大嫂;
  卖得迟,
  卖俾广西王大姨;
  今晚齐全来卖懒,
  明朝恭喜做新年。
  这样子一直唱到土地神前,将香插在神前,才能回家去,再将那个鸭蛋分给家中的长辈吃。据说把蛋分给别人的越多,则自己剩的懒惰越少。但这种习俗到了民国中期后已变了样,虽还有这样的习俗但已失去了卖懒的本意,孩子们拿到鸭蛋也只是自己独自吃完,照俗例这岂不是把懒惰都留给自己了吗?
  迎完神后,一般都有守岁的习俗。如晋周处《风土记》所说:“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祭先竣事,长幼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守岁时可以做一些娱乐游戏,大多是一些赌博类的活动。在有的地方则称为“围炉”,这和前面所说的围着灶台吃饭是不一样的。在此处围炉的意思是在新年将到的时候,大家团团围住,以送旧迎新,并要庆祝家人康健。围炉从其字面上讲一定是有炉的,有炉就差不多要有一个火锅,大家围坐着吃着、说着。一般平常的时候妇女是不大饮酒的,但围炉时,多少都是要喝一些的,享受着那片刻的愉悦。
  在除夕这一天还有踩岁的风俗。在民初北京地区也还是有的,到民国中期后渐渐不流行了,但在山西却始终有这个风俗。踩岁就是把麦杆放在地上,全家人都要用脚去踩它,要踩得咯吱咯吱地响。至于踩岁的由来便不太清楚了。
  此外在除夕还有点“旺火”的习俗,用松树枝点火使它着一夜,越旺越好,代表日子过得兴旺发达。这在隋代时已有类似的风俗,后来则出现烧松盆的习俗。《清顾录》上说:“二十五夜,乡农人家各于门首架松柴成井字形齐屋,举火焚之,烟焰烛天,烂如霞布,谓之烧松盆。”另“二十五夜各燃火炉于门外,焰高者喜,古谓之凡盆,俗云相暧热”。
  这种风俗延于民国,只是时间不在二十五夜而改在了除夕夜。在有的地方不一定非要在室外燃一火堆,也可以使炉子彻夜不熄,“是夜家户储水于厨下,埋炭墼于炉,不使焰熄,置寝室中,谓之种火。焚辟瘟丹苍术诸药,谓之太平丹。街坊爆竹之声,铿訇不绝”。
  另外在除夕夜,一些贫家的小孩还会给商家店铺和普通民家“送财神爷”,送时喊“财神爷来啦”,主人听了一定会接受的,并给一些小钱打赏,如送的人多了,也只说“接啦”,不能直接说不要。
   
───────────

摘选书目:民国百姓生活文化丛书

  《节日节庆之新年习俗》

图片选自网络  


一壁残阳
残阳,那是最后一抹晚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