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人生│充满欢乐的知青小伙房

旅行   2025-02-02 07:21   广东  

梁卫国    
充满欢乐的知青小伙房
  
  离开海南三十多年后,2013年8月,我特意回到海南省三亚市南田农场黎场队的知青小伙房看看。人有怀旧的天性,尤其是步入花甲之年,怀念那难忘的青春岁月,特别是知青小伙房里酸甜苦辣的日子,在我们知青的记忆中可是刻骨铭心的。
  1968年知青上山下乡的大浪潮袭来,作为老三届的我,首当其冲地成为上山下乡的对象。十月中,我和广州市第二十中学的同学一起,响应党的号召,坐上“红卫轮”,来到海南崖县南田农场的黎场队(兵团三师八团二营六连)。二营营部就驻扎在这个连里。连队和隔壁的大村、中村和坡村黎寨相连。黎族同胞热情好客,我们有时候也去黎寨走走,多少也填补了知青生活的枯燥。我们黎场队离场部和藤桥镇约五六公里。
  藤桥镇(今海棠湾区)既是建制古镇,又是革命老区。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就开始在此设置吉阳县,归振州管辖。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改吉阳县为藤桥镇,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又重置吉阳县。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改吉阳县为藤桥镇。
  民国时期,三亚海棠湾地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了“藤桥‘二七’武装暴动”,创建了崖县(三亚市)第一个区苏维埃和中共第一届崖县(三亚市前身)委员会,唱响了“烽火崖州路”的英雄赞歌,谱写琼崖革命斗争史上璀璨夺目的篇章。我就在这个知名的小镇附近的南田农场工作生活了十年之久。
  
  知青伙房的“初级阶段” 
  
  我们知青在黎场队住的茅草房宿舍依山而建,前面是一片荒凉的小树林,后面有一条水利沟流过。水利沟是我们知青洗衣、洗澡必去的地方。它宽两米,水很浅,深不到一米。“大会战”收工回来,女知青喜欢跑到水利沟边,坐在河沿上把脚伸进水中,让凉丝丝的河水冲着;男青年则站在上游河水中间,来来回回的趟来趟去,弄得河水哗哗响。水声中还夹着我们知青的欢乐笑声。
  我们黎场队的大伙房(职工饭堂)建在藤桥通往保亭县公路旁边。大伙房有一口水井。井面铺了水泥地,井口用砖石砌成,有半米宽,井内直径约一米,井深八九米,水井开挖从上到下都是石壁,井壁长年累月长有青苔,有几棵小植物在井壁缝生长。水井的水是从井底冒出来的,井水不到半米深,冬暖夏凉。它供应全连队二三百人每天的食用水,只有保证伙房用水后,才允许职工及家属打水。
  每每到井边打水,都有一番惊险动作。由于井深,井边高高的矗立了一个井架台,架着一根连着水桶的粗竹竿,另一边系着大木头。要使水桶装水,必须用力把竹竿向下压,装满水后,可提升竹竿连着的水桶慢慢升上井面。动作太快或者不够力控制竹竿,会连人带水桶跌入深深的井底,后果不堪设想。若是打水的绳子断了,水桶掉到井里,大家会马上会找来铁钩,绑在竹子一端或拴着绳子放入水井,把水桶钩上来。
  清晨,有人在井边用井水洗面,享受井水的清凉;中午,有人在井边洗衣服、洗菜;晚上入黑时分知青们喜欢到井边打水冲凉,把一桶井水从头淋到脚,还大声直呼:“真凉快,真舒服!”
  
 ▼作者梁卫国(后右一)在农场

  与同学们一起合影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要求。那时,农场物质匮乏,生活枯燥。连队的体力劳动重,工作艰苦,又缺少油水和蛋白质,整日里嘴淡胃空肠空,觉得特别的馋嘴。负责全连伙食的大伙房更是久不见肉。吃肉问题全靠连队自己养猪解决,两三个月都闻不到猪肉味。吃肉如同过年,每到杀猪日,大家都会争先恐后地涌向伙房等开饭,三下五除二,就把碗里的几块猪肉一扫而光。
  探亲时,知青从家乡带来铁锅和藕粉等,但开火也不容易。1969年农场改为兵团后,更是严格控制所谓的“开小灶”。我们的知青宿舍是茅草房,前面是一片荒凉的小树林,后面就是水利沟。煮东西时,随便在房前屋后挖个坑,找来三块石头,垒砌“三星灶”,就是一个土炉子。放上铁锅,点起火来,才去找柴火。宿舍周围树枝柴草到处都是,在周边转一圈就够用了。食物煮熟后,知青们拿着饭盅放在地下,有人按顺序把食物分给大家。若无盛食物的器皿,则就地取材,用胶杯树枝当餐具,各取所需。如吃大餐。则七八个一组,围蹲成圈,中间放三、四个洗脸盆的大锅菜,大家又吃又说又笑。煮完吃饱,提锅走人,用脚踢倒“三星灶”的石头,再泼上一盆水,炉子塌了,火灭了,就安全了。这就是我们知青伙房的“初级阶段”。
  
  宰狗反被狗儿追 
  
  最难忘的是有一次,我们居然宰狗反被狗儿追。
  记得那是一年冬天,大家饿得慌了,商量买点什么肉来补补身体。那时候有钱也买不到猪肉、牛肉吃啊。有人提议到黎村买条狗杀来吃。狗肉,又叫“香肉”。在粤语地区也叫“三六香肉”,因为三加六等于九,“九”和“狗”在粤语中同音。俗话说:“寒冬至,狗肉肥”、“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民间也有“吃了狗肉暖烘烘,不用棉被可过冬”、“喝了狗肉汤,冬天能把棉被当”的说法。《本草纲目》中载,狗肉能滋补血气,专走脾肾二经而瞬时暖胃祛寒补肾壮阳,服之能使气血溢沛,百脉沸腾。故此,中医历来认为狗肉是一味良好的中药,有补肾、益精、温补、壮阳等功用。狗肉不仅蛋白质含量高,而且蛋白质质量极佳尤以球蛋白比例大,对增强机体抗病力和细胞活力及器官功能有明显作用,而且味道醇厚,芳香四溢。寒冬,正吃狗肉的好时节。
  大家统一意见后,马上凑钱托人到黎村买了条黄狗。由于大家都是十七八岁的城市知青,如何杀狗、烹狗都是半懂不懂。急忙之中,有人把狗吊起来见其不动,以为狗“被杀死”了,就随便放在地上,等煮好开水再下水烫毛。大家正在期待如何分享狗肉的美味,为即将吃到的狗肉而无比兴奋时,一个知青提起狗只往盛开水的胶桶放下去,这时,狗只被烫醒,突然从盛着开水的胶桶中跳出来。开水桶被狗碰倒了,热水淋向“三星炉灶”,炉火灭了,炉灶周边湿漉漉的。狗儿甩着身上的热水,两眼发红,口中流着唾液,舌头歪斜垂吊在嘴外,狂吠又乱咬,像脱缰的野马似的冲向人群……
  有人声嘶力竭地嚷着“不得了啦,疯狗追人了!”
  参与围观的知青一下子四散而逃:有的赶忙往知青房子奔去,有的向冰凉的水利沟边跳,有的急急忙忙窜进树林爬高处……,有几个顾不得跑远的女青年,见门就入,跑进男宿舍里,怕被狗咬,一进门就顺手把门关了,害得该进宿舍家门的男青年有家归不得,围着房子团团转,其狼狈之极可想而知。
  这时,刚好有一部队转业的老工人老贺挑水经过此地。见此情此景,只见他神情淡定,放下了水桶抽起扁担,对着“落汤狗”挥打过去,只听见“嗡嗡”两声,狗儿立即倒在地上。他用草绳三下五除二就把狗儿的四条腿捆好,交给我们处理就挑水离开了。
  这次幸好有老贺及时处置,才没有发生伤人事件,真是不幸之中的大幸。“雨过天晴见彩虹”。大家又纷纷围上前,重新打灶、生火、烫狗、烹狗。不到两个钟头,香喷喷的狗肉就可以开锅啦。这时外面北风呼呼地吹,知青们围炉夜话,大家边吃边聊谈天说地。不一会儿就吃得人人满面通红,浑身冒汗,痛快无比。这种满足感,丝毫不亚于当今吃任何一种高级美食的感觉,大家尽情享受无忧无虑的知青生活的乐趣。
  
  小伙房带来的无穷乐趣 
  
  来农场五六年,为了生活更方便,我们几个知青决定建个小伙房,大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感觉。在老工人的指导下,大家七手八脚地备好了粘性大的黄土、长短大小不一的树枝条,以及树皮竹子、茅草等建房材料,动手建房子。知青们有的打木桩,托架子,有的糊泥墙,盖房顶,再用竹子编织门窗,两三天的时间,一座长三米宽两米的知青小伙房就大功告成了。
  有了小伙房,我们就不用风餐露宿,不用在水利沟洗冷水澡了。大家在这里打扑克,下象棋,成为一个自由自在的小天地,这儿也是招呼朋友的好地方。我喜欢吃田螺,炒田螺是我的拿手好戏。有时候,为了打打牙祭,便跑到田边、水沟摸些田螺回来,用清水养两天,剪去田螺尾部,沥干水。我把锅烧至通红,然后把油从锅边滴下,冒着热气腾腾的烟。当油烟味达到最浓时,便把蒜头、豆豉、紫苏叶、辣椒丝、生姜等佐料一起倒在锅里,翻炒一阵,再把田螺倒下去,一边加猛火,一边不停地翻动田螺,过程中喷撒点酒,烹调时不用锅盖,生炒至熟,味道鲜美引来不少人驻足,食指大动,鼻闻口尝。
  特色的田螺,是我们知青用来招呼朋友的一道传统美肴。当一碟冒着热气,香喷喷的田螺端上桌子时,大家迫不及待地动手吃起来。虽然吃得满头大汗,知青们还直呼过瘾,“味道好极了”。大家高兴,我面上有光。我体会到,任何的劳动,都会给我们带来欢乐!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返。虽然黎场队的知青小伙房早已不复存在,但知青的往事已深深烙在每一个知青的脑海中。崖县南田农场的丰碑上,永远铭刻着“知识青年”这个光辉的名字。
  我们广大的知青都视海南岛为第二故乡。回忆我们知青在南田的经历,有立志和磨难;有坎坷和欢笑。在农场的领导和老工人的关心、爱护、培养下,我们积聚了不畏艰难困苦,勇于进取的精神。当年的磨砺和坎坷的经历,已经给知青们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

来源:原广东农垦海南垦区

   南田农场知青文集

  《藤桥河畔的故事》一书

   

作者简介

  梁卫国,广州老知青,在市第二十中学毕业后,于1968年10月上山下乡到原广东农垦海南垦区南田农场(兵团建制是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第八团)务农,也曾在农场小学任教,及在团宣传队担任演员。1978年回城后,曾在越秀区总工会、区政府从事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并多次被《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省市新闻媒体评为“最佳通讯员”。2010年12月退休后,注册了《广东志願者证》,在“赵广军生命热线协会”志願服务队做义工,同时为多家报刊撰写稿件。

  




一壁残阳
残阳,那是最后一抹晚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