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马 舒
茶的别号多彩又有趣
茶在我国文化传统中渊远流长。《茶经》说茶:“其名,一日茶、二日槚,三曰莈,四曰茗,五曰荈。”其他还有一些异名,不属本文范围,概予从略。但历代各种著作经常说茶、咏茶、颂茶,故其别号丰富多彩,现分类略述于下:
(一)从典故而得的别名。这些典故大都出于唐及唐以前,少数出于五代及北宋。 一、酪奴 王肃为东晋开国元勋王导后代,在南北朝的南齐任官。其父王奂获罪,满门伏法,只有王肃逃到北魏王朝。《洛阳伽兰记》说他起初仍按南方习惯吃鱼喝茶,几年后才转为北方饮食。一次北魏孝文帝宴会,看到王肃大嚼羊肉、痛饮乳酪,很奇怪而问其缘由。王肃答话中有“惟茶不中,与酪为奴”之语。当时北魏彭城王就邀请他次日去其家作客,并说有“酪奴”招待。从此,“酪奴”即作为茶的别号传布开来。 此后,有些南方人对此别号表示不满。如宋陈与义《陪诸公登南楼》诗:“平生酪奴谤,脉脉气未申。”清方文《题刘紫凉山人品泉图》:“甘泉香茗胜醍醐,不信前人唤酪奴。”但大多数人由于这是典故不予计较而常加运用,其例句不再列举。 二、水厄 《世说新语》记载:“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洛阳伽兰记》又载:北魏给事中刘缟爱好饮茶,彭城王骂他:“卿不慕王侯八珍,好苍头水厄。”可见,“水厄”为茶的别号,流行颇广。后代运用更多,如宋欧阳修《次韵再作》诗:“客遭水厄疲捧碗,口腹无异蚀月暮。”黄庭坚《答黄冕仲》诗:“不嫌水厄幸来辱,寒泉汤鼎听松风。”清陈维崧《飞雪满群山》词:“王郎水厄,活火沸风炉。” 三、瑞草 《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始解之。”瑞草的别号似早产生。将茶誉为瑞草魁首,且以入诗者,当推唐代杜牧,其《题茶山》诗说:“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清代的启蒙课本《幼学琼林》中又说:“茶曰酪奴,又名瑞草。”![]()
四、甘露 《茶经》引《宋录》: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豫章王(刘)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品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甘露遂成为茶的别号。南宋赵鼎《好事近》词:“拜赐一杯甘露,泛天边春色。”元李德载《中吕·喜春来》小令:“一瓯甘露更驰名,恰二更,梦断酒初醒。” 五、仙掌 李白有《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诗。李白既为著名诗人,这诗又系唐代茶诗中最早出现的名篇,故“仙掌”即传为茶的别号。明袁宏道《玉泉寺》诗:“闲与故人池上语,摘将仙掌试清泉。”清董以宁《画堂春》词:“定瓷亲捧更盈盈,仙掌初倾。” 六、风生腋(或七碗) 唐卢仝有《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是传诵千古的茶歌。他叙述从喝第一碗到第七碗茶的感受,一层胜过一层,直到第七碗,更为扣人心弦:“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菜山,在何处?玉川子(指卢仝自己)乘此清风欲归去。”因而历代常将“风生腋”或“七碗”等同类词语入诗入词,不仅深含卢仝原诗风趣,且又成为茶的别号。这样的例句俯拾即得,不再列举。 七、涤烦子 《唐国史补》的“帐中烹茶”条说:“常鲁公(常伯熊,极嗜饮茶)随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何物?日:烦疗渴,所谓茶也。”唐施肩吾五言散句:“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 八、清友 《事物异名录》:“《文房四谱》曰: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文房四谱》为宋苏易简所作。元罗先登《文房图赞续》,画文房十八友。十八友中的“清友”,图为一茶盘,上放茶壶、茶盏等。其赞曰:“毓秀蒙顶,蜚英玉川。搜搅胸中,书传五千。儒素家风,清淡滋味。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文房四谱》等书中,清友仅为叶嘉的字,而“叶嘉”本身是否也为茶的别号呢?且看下文。 九、叶嘉 苏易简(958-997)提出清友即茶。数十年后,苏轼(1037-1101)写了一篇《叶嘉传》,全文二千余字,以物拟人,寓意叶嘉是茶,赞扬叶嘉“少植节操”“志图挺立”“清白之士”,“其气飘然,若浮云矣!”既颂扬了茶叶的本性,也衬托出苏轼以叶嘉自喻,有理想,有抱负。 但宋陈善《扪虿新话》又有如此记载:“东坡集有叶嘉传,此吾邑陈元规表民作也。”此传是否伪作?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但茶叶有了《叶嘉传》这么一块丰碑,也就有了“叶嘉”这么一个别号。南宋周必大《胡邦衡生日》诗的最后二句:“明年敕使宣台馈,莫忘幽人赋叶嘉。”此诗非茶诗,也无茶的赞词或其他别号,最后突然冒出一个“叶嘉”,如果不知上述典故,怎知即为茶呢? 十、不夜侯 晋张华《博物志》“饮真茶令人少眠,故茶别称不夜侯,美其功也。”清汪懋麟《减字木兰花》词:“欣然醉舞,我慕刘伶君陆羽。何物相酬?破睡须烦不夜侯。”杨芳灿《台城路》词:“青骢才驻,约不夜侯来,共伊容与。” 十一、余甘氏 宋李郛《纬文琐语》载:“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也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茶为余甘氏。”宋胡峤《飞龙润饮茶》诗:“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须封不夜侯。” 十二、森伯 宋初,陶谷《清异录》中载:当代汤悦有《森伯颂》赞茶:“方饮而森然严于齿牙。既久,四肢森然。”故称茶为森伯。森然为阴凉沁人心脾之意。清末樊增祥《秋夜同索生煮茶》诗:“起寻破砚颂森伯,诗骨当与寒泉清。”又其《四叠前韵写怀》诗:“杯中绿茗呼森伯。”这二诗或题中有茶,或句中有茗,但不知森伯即茶,就很难理解。以森伯作为茶的别号,可能与古代称酒为“欢伯”相互呼应。 十三、龙团(或密云龙) 北宋初年,规定朝廷用茶也要在茶饼上有龙凤模压制的花纹。因此,龙风茶首开先河,以后精益求精,大龙团、小龙团茶紧紧跟上,“密云龙”则更上一层楼。后来又到最高峰的“银丝水芽”。明《茶疏》称之:“一夸之值至四十万钱,仅供数孟之啜。”随着北宋灭亡,历史上的奢极制茶高潮也就一去不复返了。但龙团(或密云龙)却从此成为茶的别号。 宋朱熹《次秀野咏雪韵》:“乘兴正须披鹤氅,瀹甘犹喜破龙团。”苏轼《记梦回文二首》诗:“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其《行香子》词又说:“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北宋时期的龙团和密云龙,确为宝贵的珍品,但南宋以降,制作日趋粗糙,产量增大。元、明、清时虽渐绝迹,但其名仍留于文坛。清汪懋麟《玄墓看梅十绝句》:“吴风女立男儿坐,才焙龙团又养蚕。”又近代《都门纪略》记述北京崇文门外路西,有一家永顺轩茶社,门前对联为“永教满贮龙团液,顺便来倾雀舌茶。”其实,这时的龙团及密云龙等,早已形影俱非,徒存其名了。 十四、还有一些别号,仅在某种古籍中记载。其运用范围可能不大,流传时间也许不长,如陶谷《清异录》的《茗荈》篇就有以下记载,仅列数项如下(小题下除另注外,均为原文): 清人树 甘露堂(五代十国中闽王朝的殿堂之一)前两株茶,郁茂婆娑,官人呼为清人树。每春初,嫔戏摘新芽,堂中设倾筐会。 水豹囊 豹革为囊,风神呼吸之具也。煮茶啜之,可以涤思而起清风。每引此义,称茶为水豹囊。 甘侯 孙樵(晚唐人,字可之。僖宗时官至柱国,有《孙可之集》)送茶与焦刑部。书云: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侣,慎勿贱用之。(古茶,有的叶片较大,往往称“片”。苏轼《赠包安静先生茶》诗:“建茶三十片,不审味如何?”上文中的十五人,即指十五片。) 苦口师 皮光业(唐诗人皮日休之子,在五代的吴越王朝曾任丞相)耽茗事。一日中表前尝新柑。才至,呼茶甚急。径进一巨瓯。题诗曰:“未见甘心氏(指酒),先迎苦口师(指茶)。”![]()
一、旗枪 现在“旗枪”是作为茶的品种之一,但古代却因嫩茶如旗似枪,从其形而转为茶的别号,人皆乐于用之。苏轼《雪》诗:“儿童龟手握清明,渐碾枪旗入鼎沸。” 二、雀舌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24中说:“茶芽,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唐刘禹锡有《病中一二禅客见问》诗:“添炉烹雀舌,洒水净龙须。”元白珽《湖楼玩雪》诗:“渔蓑鹤氅同为我,雀舌羊羔不负公。” 三、鹰嘴(或鹰爪) 这是从嫩芽细小而得的别号。刘禹锡《尝茶》诗:“生拍芳丛鹰嘴芽,老郎封寄谪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此诗除题外,诗内无茶字,只有首句“鹰嘴”和最后一个“花”字前后辉映。至于“鹰爪”,更能形容嫩叶拳握的美姿。杨万里《食鸡头子》诗:“半瓯鹰爪中秋近,一炷龙涎丈室虚。”陆游《岁晚幽兴》诗:“风炉欲试苍鹰爪,自向林间拾堕枝。”此二诗主题也均非茶,题及诗中也无茶字,只有鹰爪这个别号。 古代饮茶,多将茶饼、茶叶或嫩芽碾成粉末,散入已沸之水烹之。水沸到什么程度下茶?茶烹到什么时刻离火?都十分讲究。对于此时茶水的声音、形态,特别关注,从而产生以下一些别号。 四、松风(或松涛) 水沸及烹茶之声有如松风或松涛,故以此作为别号。陆游《幽居即事》(九首之四)诗:“卧石听松风,萧然老桑苎(指陆羽)“清陈维崧《春云怨》词:“意中人恰到,吟情倍足,小院松涛又将熟。” 五、蟹眼(或鱼眼) 苏轼《试院煎茶》诗:“蟹眼已过鱼眼生,飚飕欲作松风鸣。”蟹眼、鱼眼均指水沸时的水泡。人们以此作为茶及烹茶的别号。黄庭坚《满庭芳》词:“相如,方病酒。银瓶蟹眼,波怒涛翻。”![]()
这些赞词如云、乳、雪、春、芽之类,使用习惯后即转为茶的别号。 一、以“云”而得的别号,有云腴、云脚、云华、晴云、云膏等。茶末投入沸水,形成如云层般的茶液,这就是以“云”赞美茶的原因。 云腴 腴为肥美之意。云腴,一说指白色(尤为绒毛较多的嫩芽)而肥润的茶叶。一说指茶汤的浓厚。皮日休《奉和鲁望四明山九题》的《青棂子》诗:“味似云腴美,形如玉脑圆。”元孙周卿《双调·水仙子》小令:“云腴涨雪瓯,傲煞王侯。 云脚(或雨脚) 原指夏天的雨随云降,《事物异名录》卷15也说:“建人谓云脚粥面,《茶经》谓云脚乳花。”苏轼《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 云华 意同云腴,皮日休《寒日书斋即事》诗:“深夜数瓯唯柏叶,清晨一器是云华。” 晴云 《茶经》中说:“第一沸汤之华,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鳞然。”晴云这个别号似源于此。宋陈与义《与周绍祖分茶》:“何似同岁暮,共此晴云碗。”方岳《燕来巢》诗:“主人当贺成,落以晴云碗。”这是以饮茶欢庆燕来筑巢。 云膏 意更近云腴。清毛奇龄《题同年汪宫坊读书》诗之二:“桤林倚绝硐,直下清流泉。呼童瀹云膏,把卷心悠然。” 二、以“乳”而得的别号,古人烹茶时所起的白沫,常被赞为乳。宋杨元咎《醉蓬菜》词:“云逐瓯圆,乳随汤进。”以乳所得的别号,有乳花(或花乳)、玉乳、雪乳、白乳、冰乳等。 乳花(或花乳) 此别号用得较早较多。如唐李德裕《故人寄茶》诗:“碧流(一作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全诗仅有“乳花”别号。 玉乳 使茶叶显得更晶莹珍贵。如元马祖常《画古木》诗:“雨蚀苍皮苔护石,泉春玉乳月翻轮。” 三、以“雪”而得的别号,这是因茶叶之饽沫堆积如雪之故。其词有雪涛、春雪、香雪、雪芽、绿雪、堆雪、雪花等。 雪涛 “金沙泉涌雪涛香,洒作醍酬大地凉。”此为苏轼名诗《虎跑泉》中之句。《中国佛寺志》(台湾版)的《虎跑定慧寺志》内,收集了和韵此诗之作,有数百首。 春雪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茶瓯侯汤”条下,记载了他自己的诗作(无题):“松风桧雨到来初,急引铜瓶离竹炉。待得声闻俱寂后,一瓯春雪胜醍醐。”姚述尧《如梦令》词句:“搅起一瓯春雪,清绝!清绝!” 香雪 辛弃疾《六么令》词句:“送君归后,细写《茶经》煮香雪。”又刘过《好事近》词:“滚到浪花深处,起一窝香雪。” 雪芽 苏轼《次韵完夫再赠之什》诗句:“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此诗除这两句外均未涉及茶事。如果不知古代著名的阳羡茶及惠泉水者,就不会理解“雪芽”在这里是茶的泛称及别号。 绿雪 古今中外未有绿色的雪,但用作茶的别号,却韵味非凡。清陈维崧“松风细响,绿雪翻花乳。”(《隔浦莲近拍》),“细煎绿雪,注乳花盈碗。”(《殢人娇》)例句中虽有其他别号,但以绿雪为最佳。 四、以“春”而得的别号:春天采制新茶,故以“春”作茶之别号者甚多,如春风、春草、春旗、春露、先春……等。 春风 春风拂面之际,也即新茶面世之际,历代多以春风指茶。黄庭坚和陆游的诗词似乎特别喜欢用这个别号,不能罗列,仅各举一例。“碾破春风,香凝午帐”(黄庭坚《踏莎行》)。“束书旧隐棋岩下,惯碾春风傲北窗”(陆游《戏作》)。 春草 杨万里《诚斋诗话》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次宴会将散,苏轼将离去。众侍女唱黄庭坚《好事近》词以挽留。词的最后一句:“不似建溪春草,解留连佳客。”苏轼佯作生气说:“岂有要我吃草之理?”众人捧腹相推大笑,将苏轼坐榻挤倒,苏轼跌倒在地(此《好事近》词仅有“春草”别号)。 五、以“芽”而得的别号:芽原为茶之上品,如露芽、灵芽、云芽、雷芽、雾芽、水芽……等,这些都是锦上添花的优雅别号。 (四)其他还有从茶叶产地、茶名、采制时间等所得的别号。这在一般人都已能识别,故本文不再赘述。
图片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