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诗歌的国度,“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旧体诗虽然一度似乎濒临断代,但人们写打油诗的能力还是有的。正如肖复兴在他的《北国记忆》序言中所回忆的,在他的中学时代,常有“校园诗人”吟诵诗句。插队以后,知青之间也常有诗歌唱和。
说到唱和,我介绍一首,此诗作者蒋智雄,曾是北京七中的学生,赴山西平陆县三门公社马村大队插队,与在富县插队的诗友刘立山有唱和之作。此二人插队之前就是诗友,往来互答。他们在插队之后,除我现在提到的这首以外是否还有唱和未见其稿,我想一定是有的。虽然在上世纪70年代旧诗已经式微,但底蕴尚在。 1972年11月13日雨夜,蒋智雄作一首《更漏子·雨夜忆友》,词曰: 雨绵绵,风细细,叶落萧条满地;灯将尽,夜未阑,梦长衾枕寒。 秦关路,三更雨,梦绕天涯更苦;江东句,渭北情,何时话月明。 此词暗用杜甫诗典,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一诗中,有“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的句子。以李杜自喻,可见其清高。![]()
那时知青之间唱和之作有之,游戏之作亦有之,这也可见其对于旧诗的驾驭能力尚可。我在文章中所选取的知青旧体诗歌,水平都不算不低,即使是游戏之作。这里再说一首牟敦白作于1974年的《已近佳节戏作“七律”一首》: 这诗虽有打油倾向,但是对仗工稳,内容是从生活中来,所谓戏作,是用一种诙谐的态度。![]()
施晓明原是北京二中知青,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满都宝力格牧场插队,他笔下的草原,用这首《西江月·春来草原》来展现: 五月春来姗姗,六月春又归去。东风扫尽千里雪,唤醒生灵无数。 我欲唤春常住,却得潇潇细雨。白草褪尽嫩芽出,漫山遍野碧绿。 羊归何处,漫漫牛车路。茫茫雪原西行去,不知搬家几度。 落日余晖尽收,寒凝大地生愁。遥望毡包新立,恰似海上孤舟。 上面这两首都是用细腻的心情写生活的细处,就算是婉约派吧! 草原冬色,莽莽苍苍,遍地皆白。唯风撼乾坤,撕肤割面,雪掩狂野,满目皑皑。惨惨白日,瑟瑟羊群,阵阵狼嚎阵阵哀。朝天啸,荡深山幽谷,壮我胸怀。 纵马独上高台,看无数英雄尽沓来。昔陈公下涕,感时伤景,千古绝唱,至今不衰。天地幽幽,人生渺渺,此身何处展雄才?蓦回首,见夕阳残照,马嘶羊归。 字字如铅,心恸处,欲哭无泪。愁烟里,黄昏血色,残阳西坠。一代知青悲壮史,千秋谁评功与罪。只留得,酸甜与苦辣,长回味。 挥血汗,献青春,筋骨折,志未摧。叹流逝年华,早凋花蕾,二十年来英雄梦,祭坛寥落冷如灰。望不断,南来北往雁,思边陲。 这种豪放派的诗词,当然也是豪放,但似有喊叫之嫌,总觉不如婉约更为接近生活本质。![]()
像徐渝的这首《谒金门·盼望归》,作于1979年秋,词前有题记:“大批知青回城,因与当地人成婚,孩子之累,回京无法成行,心中很苦闷,立于乌婆素海畔,远眺,慨而作之。” 霜随雨,又是一番秋素。瑟瑟寒风散苇絮,摇橹呀呀苦。 百鸟携雏远渡,南国早归翩舞。欲入雁行乘风去,路断阴山处。 这位清华附中的学生,在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插队,后来也终于得以重返京华,这是足以令人欣慰的。![]()
昨日始学耕,欲速不能。惶惶只道牛欺生。筋疲力乏扶犁叹,大汗如蒸。 似此待怎生,将心一横。六年寒窗空误人。而今迈步从头越,针从杵成。 诙谐,轻快,以极淡的口吻诉说插队学耕之苦,读来也有兴味。 诗无达诂,知青写的旧体诗也是流派各异。
![]()
来源:《中老年时报》
2024-11-26“知青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