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科学养生四原则
旅行
2025-02-04 07:44
广东
![]()
科学养生四原则
《说文解字》中说:“人天地之性,最贵也。”这是什么意思呢?它是说天地之间没有比人更宝贵的。人作为有思维能直立行走的动物,是自然界中宝贵的生灵。人类不仅能适应自然,还能主动地改造自然,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区别于任何其他动物的根本原因。 人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动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俗话说:“有人能置万物。"然而,养生就是把人放在首位,充分体现“以人为贵”、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 这个“本”是什么呢?本就是树的根,是指万事万物的基础。过去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是一句朴素的真理,没有健康的身体就没有一切。 养生是一种文化,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命观、价值观、世界观,它不单纯是医学问题,它涵盖着如何看待生命、生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躯体与心理之间关系的学问。养生是一种综合的维持健康的行为和能力,它追求的不仅是长寿,更重要的是生命质量的提高。 进入21世纪,当人们回归理性、回归自然、回归人性时,人性的光芒照耀着我们。现在,我国提出“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人们的一切准则都体现为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体现在生活中一切目标追求人性化,这是人类社会理性和文明的巨大进步。 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前人均寿命仅为35岁,而现在人均寿命已达到73岁,整整提高了38岁,这与我国改革开放、社会进步、经济繁荣,人们普遍重视养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有句谚语叫:“五福寿为最。”那么,“五福”是指什么呢?“五福”记载于《书经·洪范》篇,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五福”谓:“一曰长寿。二曰富贵,三曰康宁,四曰好德,五曰善终。” 长寿指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绵;富贵指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换来的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康宁指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好德指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善终指避免横祸,心无烦恼与牵挂,安详自然地寿终正寝,无病无痛而终。说明古人就非常尊重生命,呵护健康,视生命至上。 综上所述,健康长寿是人类最大的幸福,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谐发展、繁荣昌盛的最高境界。追求健康与幸福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原始动力和终极目标。 现在,有句顺口溜叫:“70年代送礼送点心,80年代送礼送保健品,90年代送礼送鲜花,21世纪送礼送健康。”人生什么最宝贵?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最珍贵的是健康,健康最可贵的是养生。 “阴阳”语出于《周易·系辞上传》第五章:“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记载。然而,常常有一些缺乏国学知识者,把“阴阳”“五行”学说,认为是一种迷信,这是错误的理解,应当加以纠正。“阴阳”是一个哲学名词,是古人用来认识和解释自然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属于阳性的都是具有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明亮的、温热的、功能的、机能亢进的特点; 属阴的则是沉静的、内在的、寒冷的、向下的、晦暗的、物质的、机能衰减的。 如大自然来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天气来说风、热、为阳;寒、湿为阴。晴天为阳,雨天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等等。对人类来说:男人为阳,女人为阴。对人体来说:气为阳,六腑为阳,体表为阳;精血为阴五脏为阴,体内为阴。而在阴阳之中,仍可进一步划分阴阳。 阴阳是相互对立的,阴阳又是相互依存的。太极图就演示了阴阳相抱不相离,如环无无阴就无所谓阳,无阳就无所谓阴。“无阴则阳无以生”,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 我们生活中阴阳的消长总是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这种平衡就是《黄帝内经》中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即身体健康。如果发生阴阳失衡,则会出现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或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疾病就会产生,这就是中医的病理现象。 阴阳平衡人体就健康;阴阳失衡,那么人就会患病,就会衰老,甚至死亡。 现代医学也要求人们努力做到自身的平衡。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的四大基石:其中合理膳食、心理平衡、适量运动,当中都包含有阴阳平衡的理论。 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必须顺应四季气候变化。四季养生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要点是:春夏养生,其精神、情志、起居、饮食不能妨碍阳气的升发;秋冬养生,其精神、情志、起居、饮食不能妨碍阳气的收敛和潜藏。要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要顺势而为,顺气而养,与自然相统一。 这里的“天”是指大自然。意思是:人类要按照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规律去生活、生存,才能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老子是战国早期的思想家、哲学大师,他对养生提出了非常有名的两句话:一句是“适者寿”,另一句是“大道自然” “适者寿”的意思是说:人只有适应自然规律和社会环境,才能长寿,“适者寿”揭示了人与自然界的息息相关。 《黄帝内经》中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就是说人与天地日月相感应、相适应、相顺应。体现在大自然中则是:天有阴阳,人有五脏;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五行,人有五腑;天有江河,人有经络。这就充分反映了人类与大自然的息息相关。 中医学很早就提出了“疫毒”和“六淫”学说。中医养生非常重视“疫毒之气,避之有时”。 人类只有科学地掌握疾病的发病规律,才能有效地防范和回避自然界这些致病因子的侵犯,才能健康长寿。 大自然的变化规律或一些反常的自然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若违背规律,与大自然唱反调,谁就要受到疫毒邪气的侵袭和自然灾害的惩罚。 现代社会,人们在无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当滥伐森林、无限度地向天空释放化学废物,无限度的地下核试验,抗生素的滥用…… 老子说:“大道自然。”在道家的理论中,人以大地为法,地以苍天为法,天以道为法,而道法自然。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应适应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变化规律,只有顺应自然才有利于人类在宇宙、在地球、在世界的生存。 孔子在《论语》中指出:“仁者寿。”何谓仁?孔子说:“仁者爱人。”也就是说做人要用慈爱之心对待每一个人。他解释说:待人要宽厚大度,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这样的人才能长寿。 俗话说:人做好事,好事等人。人们还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没到。 人们常说:“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现在医学科学已对这句话得到了验证。当一个人做了亏心事、做了伤天害理的事、做了违法犯罪的事,他就会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恐惧之中,体内激素大量分泌,日久天长,高激素水平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而突发死亡。 人在社会,不但要生存下来,还要生存得好,生存得平安顺利,健康长寿,这才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人生在世,平时多一点学习,少一点应酬,多一点清静,少一点浮躁,多一点务实,少一点功利,怀一客观、稳重的心,具备长远的目光,充满着生存的智慧,就是养生修德。 养生先养身,养身先养心,养心先修德。德行好,犹如土地肥沃,基础坚实,可孕育万物,能承载轻重。 要修德养身还一定要从“慈、俭、和,清、静、安”六个字做起。慈就是仁慈,俭就是勤俭,和就是要和谐,清就是要清廉,静就是要清静,安就是要安定。养生者能做到这六个字,则好比广袤坚实的大地,一定能结出正果。 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统一,是科学与艺术最完美的结合。 《黄帝内经》中有“精、气、神、乃人身三宝”的论述。说明了精、气、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所谓精,是指生命的原始基础,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气是指生命活动的原始动力;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体现。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除了利,世人心中最看重的就是名了。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两个字。人们都面临着名和利的纷扰和诱惑,然而谁超脱了名和利的羁绊,谁悟透了人生的真谛,谁一定就少了烦恼,少了痛苦。 老子也曾说过:“五色令人目盲。”的确,万花简般的世界把人们的眼睛扰花了,把人们的心灵扰乱了,多少人迷失了方向,迷失了人生。在这纷繁喧嚣的世界要做到淡泊名利、知足常乐,这需要坚强的毅力、淡定的心态,良好的悟性,还要下苦功夫修炼才能达到的境界。 一个人怎么做到安心、静心、潜心呢?真正懂得养生的人,心中必然有一个宁静的家园,自然心灵中要有一块圣地。一个奉行养生之道者,在思想上、生活上,就会有所选择。不会太追求潮流;不会追名逐利;不会灯红酒绿。 一个善养生者只要保持内心的话淡虚无以淡泊自然的态度去面对一切,就能够认清自我,能够保持一颗健康的恒久的心。反之一个心泛红尘、心猿意马、心乱如麻、心怀叵测、心惊胆战、心力交瘁、心灰意冷者是很难达到养生之境界的。注:本文作者王贯中系
汉中市中医主任医师
本文为书中内容摘录
![]()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