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影像助力乡村生态振兴-南丹白裤瑶

民生   社会   2023-09-15 08:57   云南  

"

在乡村之眼搭建的影像行动网络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长期生活在家乡,说着乡音,熟悉家乡的土地和人,他们因为对影像充满好奇和热情而聚在一起,学习用影像记录家乡、记录乡土文化,他们不仅自己拍,还回到社区里放映,用影像带动社区行动,用影像服务社区。


一些优秀的学员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参与了更多的赋能培训后,具备了更强的社区协作意识,他们就会申请我们的小额行动基金,成为乡村之眼的网络枢纽人物,他们既是项目经理,协作村民一起开展社区行动;他们又是文化翻译,懂乡村又懂主流文化,负责把本民族在地的文化、乡土智慧分享给更多的喜爱、关注乡村的公众。


乡村之眼是如何做影像赋能的?被赋能的学员是如何开展行动的?他们是如何成长起来的?我们想用案例说说。

"

为了更好推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建设,促进美丽乡村高质量发展,8月26日至28日,梦南舍组织的“社会力量如何参与乡村振兴:生态、文化与经济”论坛在云南省安宁市雁塔村召开。本次论坛分设乡村生态与文化、乡村社区营造与乡村可持续生计三个主题,并设置村庄导览、村长市集、村社联欢与村长论坛等活动板块,邀请相关领导和乡村研究者、实践者共同参与,旨在探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经验启示与可行路径。

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作为协办单位全程参与了本次论坛,并协助论坛的摄影摄像工作。乡村之眼红河项目点和广西南丹项目点的工作人员从具体的项目案例出发,分享机构经过实践形成的工作理念和方法;还有来自村寨的社区骨干,他们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和实践者,分享了村子和村民个人鲜活动人的实践。


影像助力乡村生态振兴-南丹为例

 

左 | 何绿芬(乡村之眼项目干事)

右 | 黎友明(乡村之眼项目地社区骨干)


27日来自广西南丹白裤瑶的项目干事何绿芬和社区骨干黎友明为大家带来了广西南丹乡村影像和社区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实践案例。何绿芬介绍了村子成员从2011年参加云之南纪录影像展观影到参加影像培训、成立白裤瑶村民影像小组的过程,提到用影像记录乡土生活使得一批青年人与村寨产生了更深的连接,并意识到保护与传承当地文化和提升民族自觉自信的重要性。黎友明着重为大家介绍了他个人从2010年前后开始的乡村生态农耕实践和使用影像记录农事的经历,以及之后在村里开展儿童自然教育活动。他提到,这些实践经历不仅感染了当地人参与生态农业行动,还带动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最后,他提到准备通过短视频销售生态农产品的计划。每个乡村的发展都要靠一步一个脚印的践行,就如黎友明所说的“想都是问题 做才是答案”。


01 影像搭建乡村人才网络


2011年在PCD广西项目的支持下,黎友明、陆朝明、何春、黎夏参加了云之南纪录影像展观影。

2013年PCD南丹项目结束后,原广西项目经理黄结青女士回么另屯生活了8个月,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方式记录生态农业的整个过程,并给么另屯村民黎友明和黎国民各送了一部照相机,用于日常拍照和摄像。

2013年9月,受白裤瑶生态博物馆邀请,黎友明、罗勇等人参加了第一届纪录片培训班,学习纪录片的拍摄、剪辑方法。

2015年白裤瑶青年参加乡村影像培训班,并成立白裤瑶村民影像小组,用影像记录地方知识,注重当地文化的保护传承。

2017年参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史诗百部工程》子课题——白裤瑶引路歌项目,成为第一支直接参与国家文化部项目的村民团队。

多年来在各种公益项目的推动下,白裤瑶村民影像小组与当地社区有了更深入的连接,小组成员加入乡约乡见黔桂乡村深度游村寨联盟,参与南宁都市农墟,分享白裤瑶村民影像……逐渐意识到乡土文化保护传承和提升民族自觉自信的重要意义,并试图通过探索当地生计发展的方式将更多年轻人留在乡村,这其中也包括瑶里村么另屯的农民黎友明。


02 影像助力村寨生态农耕

2008年,黎友明在PCD(社区伙伴)的支持下,开始尝试生态农业,不再使用化肥农药,土壤健康得到改善。2010年他意识到老品种种子的重要性,开始收集老品种种子,在阳台保种,在试验田选种提纯,从那时起一直从各个省、市收集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老品种,总共收集五谷杂粮类和蔬菜水果类共计200多种。适合广西南丹当地的气候、环境的,现有70-80种。2011年,作为广西南丹的村民代表参加云之南纪录影像展后,开始有了用相机记录生活的意识。黎友明拍摄的纪录片有:《瑶山新禾》、《友明家水稻(节录版)》、《瑶家有米》、《阳台上的水稻田》、《么另屯自然教育》……


黎友明凭《瑶山新禾》纪录片获2016年爱故乡年度十大人物,2022年《阳台上的水稻田》入围乡约乡见乡村影像节,南宁都市农墟城乡互动志愿者多次组织墟友观看《瑶山有米》纪录片。

如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气候变化现场严重。黎友明坚持拍摄农事纪录片,是因为担心自己不做生态农业就没有人做了,纪录片的传播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生态农人队伍,更多人开始保育种子,也带动了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他认为虽然社会发展迅速,但是山区的人民依然还是以从事农业为主,当孩子们不愿意再外出务工,想要返回家乡的时候,种子的保存,让孩子们依然能够有事可做;影像的记录,让孩子们依然能够有迹可循;生态的修复,让孩子们依然有家可归。

03 影像行动促进文化反思

黎友明自己很喜欢用拍摄的方式去做记录,经常是架好相机后,拍摄自己的农耕生活。种植的每一样食物,他都想拍摄下来,做完整的记录,但是也会遇到一些困难。

  • 想要拍的大部分是农事过程,但农忙的时候,就没有办法分身来拍摄。
  • 自己的剪辑能力不够,拍了很多素材,但是没有人帮忙剪辑,也是个困难。
  • 素材多了,保存也是个难题。

除了拍摄农事日常和自然教育视频,平常村里的人也会邀请黎友明去拍摄一些婚礼和节庆活动,甚至是生产队的集体会议。他还喜欢教自己家的孩子们使用摄像机,学会用镜头去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与智慧。



无论是生态农业的实践还是通过影像纪录生活,在行动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引发了黎友明更多的思考。

  • 忧患意识

虽然很多人不能理解自己的行为,但黎友明依然想要坚持生态农耕,保育老种子,以防发生天灾人祸时,山区的人们依然能够自给自足。

  • 及时记录

拍摄婚礼的时候,发现好多过程已经不遵循传统习俗了,及时记录越来越重要。

  • 健康生活

用影像记录生态种植的方式,推动更多人一起保育种子,种植健康的食物,创造健康的生活。

  • 促进和谐

孩子们长大后会有各自的家庭,生活有苦有甜,当以后有纠纷或矛盾时,希望他们能看看儿时的视频,回忆一起成长的美好,珍惜彼此,和睦相处。


多年的坚持,使黎友明活跃于各种与生态农业相关的社群,近些年他在不同时间里得到了PCD、爱故乡计划、联禾计划、南宁都市农墟、乡约乡见黔桂乡村深度游村寨联盟、农民种子网络、梦南舍等社会组织不同程度的支持。虽然得到了很多伙伴的支持,但黎友明始终不忘初心,他总是说无论有没有支持,生态农业就是他原本的生活,有人协助当然更好,如果没有他也依然会继续做。


今年2月-5月,在乡村之眼的协助下,黎友明申请了梦南舍“农村社区应对气候变化共学网络建设项目”,多次在社区宣传了白裤瑶生态农耕应对气候变化的案例。黎友明很珍惜每一次可以外出学习的机会,也十分真诚的欢迎每一位慕名来拜访他的朋友,因此他的故事被更多人记录下来并传播出去,如食通社、他者、心田计划等公众号都曾报道过他的个人事迹,广西南丹当地的文联主席也多次登门拜访黎友明。他的生态农产品:大米、黄豆、板栗、红薯、野生淮山、野生葡萄酒等销往全国各地,并带动了周边6户村民一起种植生态食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跟他学习生态农业,每一次交流过后,大家都感动于黎友明的认真与坚持,惊叹于他所拥有的乡土智慧,对生态农业和自然保护我都产生了更深的认同感。


04 未来计划

坚持生态农耕,继续拍摄记录,积极宣传推广,加强学习交流,推动乡村振兴。在社区伙伴的支持下,乡村之眼在南丹白裤瑶地区继续开展社区项目,协助白裤瑶村民影像小组提升管理能力和协作能力。黎友明将带领么另生态农耕小组开展围绕生态农耕的可持续生活行动,并通过影像记录,探索生态农耕和传统文化的关系。


乡村之眼计划在广西南丹举办短视频工作坊,吸纳更多的影像人才一起交流互动,鼓励大家用手机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乡村之眼将协助他们剪辑短视频,梳理传统文化知识,通过短视频分享,召集更多人一起亲身实践,为可持续生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推动乡村的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




乡村之眼
助力自然保护与文化发展的行动者,用影像记录、传承和传播乡土智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