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所谓乡村之眼的工作方法,其实强调的是影像作为一种作用于具体的人的方法,如何能够促使拍摄的人去认识自己面临的世界,也如何去促使观看影像的人去理解自己所面对的世界,这是正是北门回望和乡村之眼坚持做一些事情的初衷。
现场图片拍摄 | 杨红梅 卢俊糖 陈怡睿
编辑|杨茸茸
璞玉书 2024-06-08 16:
01
对谈现场(左起陈奕欣 赵宏 六普 普文龙 陈学礼)
陈奕欣博士认为影片《我的巡护日记》真实地展现了巡护员的检查和保护工作,以及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实际进展。巡护员通过手机或相机进行记录和培训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使得他们的工作更具支持性和系统性。尽管巡护员的工作环境十分艰苦,他们依然坚持不懈地进行着日常巡护和保护任务。影片通过照片和视频等多种方式,向观众呈现了巡护员的真实工作和他们所面对的各种困难。
六普介绍到今年,自己有十五年左右的巡护经验,在他的巡护生涯中,纪录片是后面才出现的新事物,他很高兴能够学习纪录片的拍摄,展现更多巡护员的生活细节。
作为第一个拍到怒江金丝猴(即缅甸金丝猴)的中国人,六普在接到任务后进山追踪了一年之久。这一发现始于2010年,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的调查人员在缅甸克钦意外获得了一具完整且不同于任何已知灵长类动物的尸体,经过DNA检测,研究人员认为这类灵长类动物是以往从未被发现过的新物种,并将其定名为Rhinopithecus strykeri——这是对于这一物种的首次学术界定,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由于中缅边境接近,国内科学家推测中国境内也可能存在这一物种。为了证实这一推测,六普进行了长达两年的寻找,最终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地形条件,确认了怒江金丝猴的栖息地,通过常规相机拍到了怒江金丝猴的第一张活体照片。证实了该物种在中国的存在,为地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引起了广泛关注。
野外的巡护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比较枯燥和单调。一线巡护员的工作不仅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还要确保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障辖区的安全。巡护员的工作包括监测和记录野生动植物的数量和活动情况,保护濒危物种,防止非法捕猎和采集,预防和扑灭森林火灾,监测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及时报告和处理突发事件等等。巡护员的工作辛苦但至关重要,正是他们通过日复一日的巡查和监测,才能保障自然环境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当六普被问到巡护员的工资是否能够覆盖他的日常生计收入时,六普坦诚地表示,只能够覆盖一半,自己还需要进行其他的生计活动,但对他而言,巡护这件事有一种快乐的喜欢,因为他喜欢进山,喜欢身处大自然的环境中。
当一名观众提问在巡护生涯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或危险是什么,以及如何度过这些困难时,六普回答说,巡护时遇到困难非常常见。他提到,在进行科学考察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预料的困难。有些地方需要找到具体的方法才能前往,在茂密的树林中巡护时困难更多。森林的环境时常发生变化,即使是同一条河,有时可以顺利通过,有时则无法通行。
第三名观众提问了滇金丝猴在云南本地的生态环境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尽管自己从小就听到要保护滇金丝猴,但一直不太明白它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
陈奕欣博士从他的视角出发对此进行回答,首先,从自然保护法的角度来看,保护滇金丝猴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美丽或稀有,而是因为它们在维持生态平衡中具有重要的功能。滇金丝猴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物种,它们的存在有助于维护森林的健康。通过它们的肠道排泄,滇金丝猴可以帮助传播种子,这有助于植物的繁殖和森林的再生。此外,滇金丝猴也是许多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它们的存在对捕食者和其他物种有重要影响。
在展映现场分享的陈奕欣老师
保护滇金丝猴还具有潜在的科学价值。目前还不完全了解它们的所有作用,但保护它们可以为未来的研究和利用留下机会。在更广泛的生态保护中,滇金丝猴也被视为旗舰物种。通过保护这些标志性的物种,可以带动对其栖息地和其他相关物种的保护。这是一种有效的保护策略,因为资源有限不能保护所有物种,但通过保护旗舰物种,可以间接保护许多其他物种和整个生态系统。
陈学礼老师补充,即使是看似无关紧要的生物,都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就像有人曾经做过的研究,如果蜜蜂全部消失,许多植物将无法繁殖,生态系统会受到巨大的影响。
在展映现场分享的陈学礼老师
活动的第二个环节将回到当初对于巡护员项目的考量,项目短片展示了巡护员日常工作的艰辛和他们面对的挑战。通过一些绳索和树干的支撑,巡护员们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进,确保自身的平衡和安全。陈老师作为项目导师,他希望学员们能够跳脱仅作为摄影师的单一角色。即使手持摄像机,也要时刻回到作为巡护员的状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记录。
作为项目负责人,在赵宏看来,巡护员就像一块块璞玉,等待人们去发现,在第一次培训中,六普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六普是一个特别慢热的人,但一旦熟悉起来,就变得非常幽默和有趣。在拍摄过程中,尽管环境艰苦,他和他的伙伴们依然能保持乐观的态度,会唱歌来缓解压力并组成了一个乐队,叫做“片马风雪组合”。短片中出现的芒杏河村民,他们自发创建了芒杏河生态保护协会,保护着他们当地的自然环境。通过与他们的接触,她发现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故事,只要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就会发现其中的宝贵价值。
赵宏老师分享
做项目的初衷,就是希望让更多的公众看到这些真正站在一线做保护工作的人,通过他们的视角,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工作。这是最希望达到的目标,也是继续分享巡护员影片的动力。
作为影像导师的普文龙在培训中改变了自己对于拍摄设备的看法。第一次培训是在大理云龙的天池保护区,那里不仅没有手机信号,而且学员们的拍摄设备大部分是千元左右的普通的手机,设备性能不高,尽管如此,还是开始了培训。
普文龙老师分享
一开始设计的课程内容非常专业,包括焦段、光圈、景深等技术细节,但很快发现,这样的内容对学员们来说并不实用。因此调整课程内容,专注于如何解决实际拍摄中的问题,比如画面如何拍得清楚、如何提高亮度、如何讲故事等。中间要求学员们用一句简单的故事拍摄一段视频,大家看似嘻嘻哈哈地完成了,但作品的质量超出预期。在中期回访时,有些学员因为进山开展巡护工作,没有信号电话联系不上令他十分焦灼,但最终他们还是提交了很多有价值的素材。虽然他们的拍摄技术可能不够专业,但内容真实,充满了生活气息。而在最后冲刺剪辑阶段,同样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学员们没有备份素材的习惯,每次插入SD卡时,都要担心数据是否会丢失,六普更是从口袋中掏出了一把年代久远的SD卡,每一张只有1-2个G的容量,也不能从外观判断每一张的内容是什么,都需要导入素材并重新排列……尽管面临着如此多的困难,影片还是完成了,这也让文龙意识到,设备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如何使用现有的设备去创造有价值的影像,巡护员们的热情和坚持,以及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使得这些影片充满真实和令人动容的细节。
陈老师补充道,项目请了一些研修生作为技术协助人员,所谓技术协助人员,需要严格遵循巡护员的想法对素材进行排列和选择,而文龙和陈老师作为影像导师,需要在把不论是几个小时的学员粗剪素材看完,了解他们的想法后,再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判断。
第四位观众观察到研学旅游和自然教育逐渐受到关注,更加注重当地的体验,深入参与当地的生活,而不仅仅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旅游。在这个背景下,如何将自然教育和旅游发展相结合的方式,以便更好地推动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
对此,文龙老师介绍了自己刚刚结束的在红河州切龙中寨的影像研学项目,来到村寨的孩子们通过影像的方式观察村民的生活,并记录下许多细节,在最后制作图片展和视频展,展示他们的体验和收获。此外,也有常规的基于村寨具体情况的活动,如稻田摸鱼、手工编织等。每次参加的孩子们在离开后都感触颇深,并且与村民之间建立了较为深厚的情感联系。甚至回到北京后,成立了红米club,帮助切龙中寨的老品种红米进行包装设计与市集销售。他指出,现在农村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留守老人和儿童”,通过这种方式的研学旅游,不仅让孩子们有了深刻的体验,也得到了村民们的欢迎和支持。村民们很愿意帮助协调活动,整个过程没有任何讨价还价,大家都像一家人一样相处,这种纯粹和真诚的交流方式是很多研究项目难以达到的。
赵宏老师补充了更多关于生态保护区域开发旅游的信息,像这种国家级的比如高黎贡山保护区,它对旅游开发有严格限制,保护区有些叫缓冲区,有些叫核心区,核心区是绝对不能去的,但是在缓冲区,比如当地的姚家坪,有一个专门介绍高黎贡山物种多样性的展览馆。像在德钦也有这种工程,它有公益保护地,公益保护地是滇金丝猴的生态区域,但又没有达到国家级保护区或省级保护区这个层级,可以用生态旅游的方式去做一些比如说观察或体验,同时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一定经济收益。
旅行一方面是去体验、亲近自然,现在倡导“负责任的旅行”,即在旅行期间对当地的环境、对当地的社区都应该有一种负责任的心态和行为。
陈老师补充了巡护员项目中的另外一部影片《林间的小孩》(李如雪,2023),在影片中拍摄者召集了当地村里的小孩进行了所谓的研学活动。今年暑假由深山老林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在茶山上做了一期暑期田野学校,学生都是来自当地的傣族、布朗族、哈尼族的孩子。因为当城市里的孩子来到村子里,他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真正理解乡村生活是个问题,有时候,他们的到来也可能给乡村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开展这样的研学旅游时希望能够更进一步,首先应该让村里的孩子对自己的环境和文化建立起自信。只有他们对自己的文化有了充分的理解和认同,才能更好地迎接外来的游客。
这种自信的建立,正如赵宏老师所说,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游客在来当地这里时要负责任,当地人也要对我们的文化和环境负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文化交流和理解,保护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第五位观众提问六普做巡护员的初衷、如何保持对这份职业的热情以及家人的看法。在六普的女儿看来,一开始我父亲做巡护员时,家里人是反对的。当时自己和妹妹都在读书,家里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但是因为父亲热爱这份工作,家里人也拗不过他,只能去支持他。父亲已经做了十多年了,感到很满足,家人也会为此感到高兴。
最后一位观众希望了解普通人如何参与或支持公益影像计划,希望能通过实际行动参与到保护中。
赵宏老师介绍了乡村之眼诸如在红河和青海的一些正在进行的项目,并认为传播本身就是一种支持方式,真正的社区保护和生态保护可能在乡村建设中显得微不足道,但通过让公众了解一线巡护员的生活状态,可以让更多人意识到这份工作的意义。同时在自己和巡护员接触的两年里,她发现,除了普遍认为的辛苦之外,他们在自然中探索的好奇心和兴趣爱好是非常宝贵的。这也是希望通过影片可以传达给大家的。巡护员在自然中发现乐趣的那种欣喜,在如今城市化的生活中,是否还能保留那份对自然的好奇心和发现的乐趣?
在活动的尾声,陈老师重申了“北门回望”的含义与活动的初衷:希望通过这些影片,带大家从不同的视角,尤其是南方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近年来,在各种领域内都在不断地关注南方地区。南方,不论是在全球范围内还是在中国国内,都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在南方的诸多区域中,农村又常常显得尤为神奇。约翰·伯格曾说过,随着城市的发展,农村可能会消失,但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会发现有一天城市也消失了,人民会发现其实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哪里。
因此,现在的农村是需要花大量精力去关注的地方。这种关注正是“北门回望”系列和乡村影像项目一直在做的事情。在吕宾老师、李昕老师和郭净老师、章忠云老师等前辈的努力下,已经形成了一套工作方法,即筹集资金,邀请像六普老师这样的在地居民,给他们提供基本的技术培训,然后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进行长期的拍摄。在中间的回访环节,会看在地居民拍摄的素材,讨论需要改进的地方。培训者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协助者,思考如何确保每个参与者都能拍摄自己真正想拍的内容,而非控制村民的一直方式,这一点尤为重要。
乡村影像的工作方法最初是从生态环境入手的,后来扩展到民族文化领域。现在这种方法有了更多的应用,例如,吕宾老师正在与一个健康项目合作,邀请医生,村民或任何一位普通的老百姓记录与健康相关的饮食、行为健康相关的事情。
从这个角度看,所谓乡村之眼的工作方法,其实强调的是影像作为一种作用于具体的人的方法,如何能够促使拍摄的人去认识自己面临的世界,也如何去促使观看影像的人去理解自己所面对的世界,这是正是北门回望和乡村之眼坚持做一些事情的初衷。
02
更多现场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