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护员之眼 | 睁眼!此行见青海
民生
社会
2023-11-28 17:13
云南
“ 2023年11月18 至23日‘青海湖牧民影像培训‘第一阶段课程在青海湖刚察举办,旨在通过影像培训让青海湖南北两岸的一线巡护员和社区牧民借助影像这一强有力的视觉和交流工具,对青海湖生态保护成果,以及为此付出巨大努力的巡护员群体的真实、生动的故事,从他们‘第一视角’进行记录和更有温度的表达。”
青海湖是一个原真完整的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山水林田湖草冰沙”多样化生态地理要素,是我国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从海拔5291米的岗格尔肖合力山到海拔3195米的青海湖依次分布着荒漠、草甸、草原、森林灌丛、高原河流及湖泊湿地复等合生态系统,是我国西部完整的陆域和水域生态系统集成。该流域是青藏高原生境最丰富的地段之一,是高原特有物种青海湖裸鲤、普氏原羚的唯一分布区,也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停歇地和中转站,极具代表性的鱼鸟共生系统,青海湖水鸟达到世界种群量级 1%。国家I 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 2 种、近危 4 种;作为重要的高原生物基因库,青海湖流域对维护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和青藏高原生态文明意义重大。在2000年左右,国内著名影视人类学学者郭净老师发起了“把摄像机交给村民”的活动,开启了国内乡村影像的实践行动。后来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沿袭这一理念,发起了“乡村之眼-自然与文化影像纪录培训班”,2009年第一次在青海湖举办的在社区针对牧民开展专业的影像培训活动。2015年,在培训班的基础上,独立出来一个专门的公益机构 - 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简称“乡村之眼”)。乡村之眼是为乡村社区提供影像培训、技术、传播、互动的平台,通过在地培训、纪录片拍摄实践、在地流动放映和社区互动成熟的培训方式,激发社区内生动力,唤起社区行动,培养社区影像人才。值得一提的是,参与过2009年培训的孙建青等多人后来成为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科技骨干。2022年7月"青海湖国家公园"正式进入创建阶段,在这一契机下,由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牵头发起,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为期六个月的‘青海湖牧民影像培训‘陪伴成长计划。2023年11月18 至23日‘青海湖牧民影像培训‘第一阶段课程在青海湖刚察举办,旨在通过影像培训让青海湖南北两岸的一线巡护员和社区牧民借助影像这一强有力的视觉和交流工具,对青海湖生态保护成果,以及为此付出巨大努力的巡护员群体的真实、生动的故事,从他们‘第一视角’进行记录和更有温度的表达。正如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旅游管理处陈德辉处长所说:“青海湖千百年来庇佑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灵,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藏族也用自己的方式酬谢和敬畏自然,才能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期待通过影像培训计划,一方面可以让巡护员和牧民掌握拍摄技能,同时可以打开视野和思路挖掘那些美好的事务,更好从他们的视角讲述和传播人于自然的故事。”为了筹备此次培训,乡村之眼工作团队在今年8月中旬围绕青海湖走访了环湖四个地方管理局六个地方管护站,采访了二十二名巡护员和社区志愿巡护员,了解到目前大家对影像的需求与实际状况。此次培训的参与者有来自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泉湾、哈尔盖、江西沟三个保护站的工作人员,甘子河、倒淌河等六个社区的牧民、生态牧场创业者、以及社区志愿巡护队成员,真正体现了政府、保护区工作人员、社区群众、公益组织等生态保护的各个利益相关方多元参与的示范。还记得在开篇展示的几张黑颈鹤、大天鹅精彩瞬间的照片吗?都是尕日拉寺僧人摄影师智华师父拍摄的,他曾参与过2009年的影像培训,而且他也是泉湾保护站的志愿巡护员,至今都未停止过拍摄记录黑颈鹤和大天鹅的工作。我们此次又邀请智华参加到课程中,不仅希望他可以给更多参与者分享他的拍摄经验,而且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将这十几年积累的大量宝贵视频素材梳理剪辑、展示出他从关注生态到亲身参与保护行动的感人故事。2023年11月18日上午
‘青海湖牧民摄影师培训班’正式在刚察举办
期待经过为期半年的陪伴成长计划,可以提升一线巡护员、社区牧人的影像表达和传播的能力,这次由政府牵头联合多方社会力量共创的能力建设项目,可以成为青海湖国家公园在生态文明创新方面的典范。
赵宏 | 编辑
胡欣 | 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