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牧民摄影师培训班纪事(三)|完德扎西

民生   2024-05-27 22:43   青海  

青海湖边的早晨(摄影:普文龙)


引言完德扎西是我们这次培训班的“旁听生”,四个月前,他刚成为青海湖景区管理局哈尔盖生态保护站的一名巡护员。他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这次培训当中,旁观小伙伴剪辑素材,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进行一些简单的摄影练习。2022年,他用自己买的相机记录了一场婚礼,成为巡护员后,拍摄成了他工作的一部分。对于未来,完德扎西也希望能在纪录片领域有所尝试


‍‍

编辑杨茸茸

完德扎西提供




01

完德扎西的故事

‍‍‍‍‍‍‍‍‍

完德扎西毕业后,坐了36个小时的火车硬座到舟山,成为了一名消防员。一年后,他回到家乡,在离家90公里的青海湖哈尔盖生态保护站工作,当巡护员。他说:“我还是比较喜欢自己的地方(家乡)。城市里看不到一处草草绿绿,广阔不了自己的内心。草原不一样。”

6岁的完德扎西

完德扎西记录到:

作为一名巡护员,我每一天都迎着第一缕阳光踏入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一天的巡护之旅。仔细观察着每一处的变化, 记录下珍稀的野生动植物的踪迹,提防着可能出现的破坏行为。每一次发现新的物种或是看到熟悉的动植物茁壮成长,内心都充满了欣喜与成就感。遇到受伤的动物,会小心翼翼地进行救助和护理,看着它们慢慢恢复健康,那种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当我拿起相机,对准那些美丽的风景、可爱的动物或是特别的瞬间时,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定格。每一次按下快门,都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珍视和记录。通过镜头,我能捕捉到大自然最真实、最动人的一面,那些色彩线条和姿态都让我深深着迷。拍摄让我能与他人分享我所看到的美好,也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然的魅力与珍贵。无论是壮观的日落,还是一朵小花的绽放,都有着无尽的故事和情感,而我有幸成为这些故事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剪辑学员们)承担了大量的剪辑工作,那可真是个不容易的事。当面对海量的素材时,就仿佛置身于一片海洋,要从大量的素材选出最精华的部分,这过程特别耗时。长时间坐在电脑前,眼睛紧紧盯着屏幕,不断地进行着素材的拼接、调整,眼睛酸涩、颈椎疼痛是常有的事。 

那种无力感真的让人倍感煎熬。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一个片段可能要反复琢磨、修改无数次,每一次的尝试都伴随着期待与焦虑,而且往往需要在紧迫的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剪辑,还在为了一个细节的完美而苦苦奋斗,真的是一项需要极大耐心和毅力的工作,其中的辛苦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知道。

我问他,在你眼里剪辑工作那么辛苦,以后如果拍视频了你也会那么辛苦地剪辑,你接受吗?扎西说:“我接受,我选择了拍摄和拍照这一方面,我就能接受每一个痛苦和压力。”

他继续说:

第一次用比较专业的设备拍摄,大概是2022年,我买了相机,然后我堂哥结婚,我就到他婚礼上拍照,帮他记录。从那以后就一直在拍。平时就是对准一些美丽的风景、可爱的动物,或者是特别的瞬间,仿佛时间就在这一刻定格。照片的话就是记录那一瞬间嘛,视频的话就是记录一整段。非要让我选择的话,我会选择视频记录。

说到在保护站的工作,完德扎西介绍道:

我们保护站离这(尕日拉村)大概要差不多200公里吧,我家在鸟岛那边,保护站离我家也有九十多公里,我差不多一个月回一次家。

我们每次吃完早饭就出去巡护,一早下去。工作包括在保护区内收拾垃圾,主要是塑料垃圾。还有就是监测水鸟,这个工作就是在保护区内发现了不同的鸟的品种,就会拍照,然后记录下发现的这种水鸟的品种,以及发现它的时间地点,我们哈尔盖生态保护站区域大概有三、四十种水鸟。回来的话大概在下午三、四点左右。每天都就是反反复复就做这些工作。

上次我们去巡护的时候,见到了一只普氏原羚,挂到铁丝网上面那种。那个铁丝网是牧民的草场自己包的铁丝网,那只普氏原羚就三、四个月大的样子,它跳不过去,就挂到了铁丝网上。我们发现得比较及时,就把它拉回保护站,进行消毒、伤口包扎。每天都看到他慢慢地恢复健康,那种满足感,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完德扎西过年时候穿上藏袍留影(2024)

8月份青海湖橡皮山的夏季牧场(2023)

扎西切则寺的月亮(2023)

在切则寺附近的草原放牧(2023)

02
今日工作进程
智华师父拍摄积累了十年的素材,他在剪辑中不时惊叹,拍到两只黑颈鹤在水中踱步进入巢穴的镜头,会露出心满意足的神情。在智华的镜头下,青海湖富有生机且一往如常的美丽。辅助智华剪辑的旦增说,如果不狠下心来剪,那智华的片子要到5个小时。
在看完初步梳理出来的一部分初剪序列后,李昕老师感叹道:“智华师傅的剪辑已经初步呈现出未来影片的基本样貌,为了不惊扰黑颈鹤,他大量用红外相机或无人固定摄影机的方法来记录,这样一种超长的科学观察式的拍摄方式,竟然神奇地成为一种可供观看的影像档案。这批影像档案的积累跨越了十多年的长时段,加之智华师傅源于对万物生命的慈悲而持续对黑颈鹤孵蛋的窝巢进行人工抬升加固,他和朋友们也记录了自己的保护工作过程,这种“科学观测式” 的影像记录呈现出动人的新的影像美学,进而上升到一种悲天悯人的生态哲思。”
多杰措姆、娘俄加、洛桑成力、布项杰也在继续他们的初剪序列中,旦增老师和黄老师抽空去石乃亥镇上给大家买了零食饮料。就像完德扎西所描述的,剪辑算是一个体力活,时不时就需要能量补充。

03

青海湖景区管理局与“乡村之眼”携手共进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意见《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是为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高质量生态产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出的意见。该意见的“第四,创新自然保护地建设发展机制”中的第十八条提出“探索全民共享机制”。视频作品以其丰富的、多样化的记录为优势,以一线巡护员的“生态保护故事”为载体,以多媒体平台的持续性传播为桥梁,逐步使我国的自然保护工作以及保护工作者们以最写实、最有温度的方式走进社会大众的视野,让大众眼中的自然保护更加鲜活真实,更具有可参与性。
在统筹推进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三个国家公园的建设中,青海湖景区管理局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建设之路。在扩大社会参与的工作中,青海湖景区管理局不断完善社区参与机制,吸纳社区居民参与国家公园调查、巡护、监督、建设等工作中,持续推进建立青海湖志愿服务机制;依托环湖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在牧民摄影师培训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巡护员的一线环保工作参与优势,带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保护青海湖,逐渐形成群众主动保护、社会广泛参与、各方积极投入的国家公园共识。

「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简称“乡村之眼”)自2007年起,携手多方,致力于帮助西部乡村的农牧民通过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视角,用影像的方式记录自己家乡的自然生态和文化传统。“乡村之眼”期望让西部各民族拍摄者从自己拍摄的纪录片重新认识到自身文化传统的价值,反思如何促进保护与发展并存,进而唤起社区行动,构建和谐的在地社区生态与文化系统。“乡村之眼”的培训体系介入后,对外促传播,对内加强社群凝聚力,对于提升青海湖景区管理局巡护员群体生态故事记录、传播技能也将有着很大帮助。

这次青海湖牧民摄影师培训,可以说是结合了两方之长,形成政府和社会的双方合力,形成自然资源、人才与技术的多重统筹,不仅仅是创作出面向大众的一线巡护员生态故事记录作品,也是在助推巡护员这个职业走向大众,让参与其中的人产生更多职业认同感,为生态保护人才库的建立与发展添一份力。记录影视作品还能充分挖掘青海湖流域生态文化、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系统梳理人文资源,开展传统生态文化收集整理工作,逐步建立起青海湖国家公园文旅资源库,有效助推青海湖景区管理局推广传播国家公园理念。


04
现场花絮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推荐文章 | 




乡村之眼
助力自然保护与文化发展的行动者,用影像记录、传承和传播乡土智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