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北门回望】红河专场:探索红河哈尼族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之路

民生   2024-12-17 20:03   云南  

活动现场合照

引言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乡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乡村之眼秉持着“让现代看见乡土,让乡土启发现代”的愿景,长期致力于乡村影像的记录与传播,力求为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本次【北门回望】红河专场活动,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深入探讨乡村影像在文化记录、传承、传播、社区发展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对乡村社区和外界交流互动产生的深远影响。乡村之眼通过对切龙中寨的深入调研与过往项目的探讨,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动画卷。在乡村之眼等组织的努力下,乡村影像正逐渐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乡村社区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


文 |杨茸茸|谭玉梅|李旭东

排版|谭玉梅

杨红梅


活动开场:影像与乡村关系的深度思考

陈学礼老师

活动伊始,主持人陈学礼老师便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外界拍摄的影片与社区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联系?这一问题不仅触动了现场观众的内心,也引发了大家对乡村影像价值的深入探讨。陈学礼分享了其研究生在文山拍摄跨境新娘时所遭遇的困境,小伙子的质问“你拍片子对我们有什么帮助,能够给我们什么?”让拍摄者研究生无言以对,甚至一度产生放弃拍摄的念头。这一真实案例揭示了乡村影像拍摄过程中,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的矛盾与失衡,以及外界拍摄可能对乡村社区造成的影响。

随后,陈学礼老师通过藏族姑娘智利多玛(音)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乡村影像的另一种可能。智利多玛在参加乡村之眼的培训后,通过拍摄母亲的日常生活,重新认识了母亲的辛勤付出。这一案例生动地诠释了乡村影像对于拍摄者自身文化认知的重塑作用,同时也为乡村影像在乡村社区内部的文化传承与交流提供了新的思路。

01 从梯田变迁看乡村发展

在展映现场分享的车志雄大哥

在观看了纪录片《大哥》后,哈尼多声民歌省级非遗传承人车志雄作为影片中的主人公,分享了自己对梯田变化的深刻感受。梯田作为哈尼族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兴衰变迁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乡村社会的人际关系。车大哥回忆起小时候,父亲那一代人为了开垦梯田辛勤劳作,那时梯田是哈尼族人民赖以生存的根基,人们互帮互助,共同维护着这片土地的生机与活力。然而,随着时代的演进,2015年左右,梯田逐渐被荒废,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乡村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梯田的荒芜不仅意味着土地资源的闲置,更象征着传统农耕文化的逐渐消逝。

陈学礼老师进一步指出,梯田的变化引发了乡村人际关系的深刻变革。过去,人们在共同耕种梯田的过程中,形成了紧密的社区联系,互帮互助成为了乡村生活的常态。而如今,随着梯田的荒废,这种传统的人际关系模式逐渐瓦解,乡村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车志雄对此深感忧虑,他担忧再过几十年,乡村可能会逐渐消失,梯田文化也将成为历史的记忆。

02 乡村之眼与影像赋能

乡村之眼红河项目负责人李旭东

红河项目负责人李旭东介绍了乡村之眼与红河的结缘,即2018年的“光影红河”影像培训项目,该项目由红河县政府、山地未来、阿拉善基金和中国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旨在通过影像培训,提升乡村社区骨干的文化记录与传播能力。车志雄当时是作为项目参与者之一,在这次项目中获得了一台摄像机,从此开启了他的影像记录之旅。在过去的七年里,车志雄坚持不懈地记录着切龙中寨的传统文化与生活点滴,至今已累积超过10T左右的素材,内容包括文化、生计、社会、自然各个维度他希望通过这些影像资料,让子孙后代能够了解家乡的过去,传承哈尼族的民族文化。

 对谈现场

同时,车大哥也分享道,自己拍摄的影像与外界拍摄的有着本质区别。作为本村村民,他对村里的人和事了如指掌,能够以自然、真实的方式记录村民的生活村民们对他的拍摄也十分支持,因为他们相信这些影像将成为后代了解家乡的珍贵资料。相比之下,外界拍摄往往会给村民带来陌生感和疑惑,有时甚至会干扰村民的正常生活。

陈学礼老师对车大哥的观点表示赞同,并进一步指出,村民拍摄影像具有独特的优势。他们熟悉当地语言和文化,能够捕捉到文化中的关键节点,以更符合本土文化逻辑的方式进行拍摄。这不仅有助于记录乡村文化的真实面貌,还能促进村民对自身文化的深入理解与传承。
03 传习馆:文化传承的新空间
随后,李旭东继续分享了普春乡土文化影像传习馆建设的初衷与历程。传习馆的建设源于乡村之眼对切龙中寨文化传承的关注,以及车志雄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担当。车志雄将自家老房子捐献出来,作为村子的公共空间,用于展示影像资料、开展文化传习活动。

在乡村之眼的推动下,传习馆的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目前仍在持续推进中。一楼计划作为影像素材展示区,向外界展示切龙中寨和哈尼族的文化魅力;二楼为传习空间、体验空间,三楼将打造为哈尼美食体验空间,为游客提供亲身体验哈尼族文化的机会。李旭东说未来的传习馆将成为连接乡村与外界的桥梁,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车志雄表示,传习馆自建成以来,已成为村民们聚集交流的重要场所。村里的老人和孩子经常前来观看影片,回顾村庄的历史与文化。传习馆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增强了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陈学礼老师对传习馆的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传习馆的出现为乡村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模式和平台,有助于打破现代科技对乡村文化的冲击,重新凝聚乡村社区的文化向心力。

04 观众互动:深入了解拍摄历程与文化影响

在观众提问环节,观众们对车大哥的拍摄经历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一位观众询问车志雄最初拍摄时村民的态度以及拍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车大哥回忆道,起初村民对摄像机充满好奇,觉得拍摄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尤其是看到自己出现在镜头中,更是感到兴奋和自豪。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们对拍摄逐渐习以为常,拍摄过程也变得更加自然顺畅。车大哥表示,拍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摄像机故障,但这并没有阻挡他继续记录的热情。这次活动期间。乡村之眼又为他购买了新的摄像机,继续用影像记录为传承家乡文化贡献力量。
另一位观众则关注车大哥在拍摄过程中村民的变化。他表示,通过拍摄,村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重视文化的传承。同时,拍摄也为村庄带来了一些外部关注和收入,例如研学活动的开展,让村民们意识到传统文化具有经济价值,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

05 走出去与引进来:乡村发展的新机遇

车大哥分享了自己在导演焦小芳与乡村之眼的帮助下,于2022年带领家人前往厦门参加活动的经历。这次厦门之行对他们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他们第一次走出家乡,登上了省外的舞台。在舞台上,他们用哈尼族的民歌和传统技艺展示了家乡的文化魅力,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车大哥说这次经历让他们感受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也让他们更加自豪于自己的民族文化。

李旭东随后介绍了乡村之眼在促进乡村社区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除了文化传承项目,乡村之眼还关注乡村的生计发展。近年来,推动切龙中寨成立了合作社,通过开发村寨伴手礼-老品种红米、组织研学活动等方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提升了乡村的经济活力。同时,乡村之眼积极引导外部资源进入切龙中寨,为乡村发展提供支持,实现了“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有机结合。
06 研学活动:促进文化交流与乡村发展

乡村之眼研学部负责人杨倩老师
乡村之眼研学部负责人杨倩详细介绍了乡村之眼在切龙中寨开展研学活动的初衷与意义。研学活动旨在通过让外界深入了解乡土文化,促进乡村与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时为乡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活力。在研学活动中,参与者不仅能够学习到乡村的传统文化和知识,还能通过影像记录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乡村的感受和理解,实现与村民的深度互动。杨倩老师说道:“研学活动注重参与者的体验与成长,力求让每个人都能成为乡村文化的传播者和乡村发展的参与者。通过研学活动,乡村之眼希望吸引更多人关注乡村文化,共同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红河项目负责人王千帆则分享了研学活动的实际效果。她表示,许多参与者在来到乡村后,对乡村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找到了生活的本真。同时,研学活动也为乡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促进了乡村产业的发展。

讨论现场(左起车志雄、李旭东、陈学礼、王千帆、杨倩)

07 气候变化:乡村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乡村之眼红河项目负责人王千帆老师

王千帆老师说气候变化已成为切龙中寨乡村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村庄的降水减少,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这对依赖梯田农耕的村民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为应对气候变化,乡村之眼组织了相关培训,引导村民共同探讨应对策略。村民们通过集体议事,重新恢复了废弃的水规,这一传统智慧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哥说通过气候变化培训,村民们对环境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意识到保护梯田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他希望在外部资源的帮助下,村庄能够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活动总结:影像赋能乡村发展的未来展望

陈学礼老师在活动总结中强调,乡村影像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它不仅能够记录乡村文化,还能促进村民对自身文化的重新认识,进而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乡村之眼通过多年的努力,在乡村影像培训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乡村文化传承与社区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然而,乡村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文化传承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切龙中寨的梯田保护,共同探索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让乡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魅力。
现场观影图

感谢 璞玉书店 和 勐海深山老林茶业有限公司 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


 | 推荐文章 | 



  


乡村之眼
助力自然保护与文化发展的行动者,用影像记录、传承和传播乡土智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