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报名|侯文涛╳章忠云╳向丽╳陈学礼:麻与苗族

民生   2024-07-10 20:04   云南  


引言影片《麻与苗族》是2009年“乡村之眼·乡村影像计划:村民拍摄的纪录片”的产出成果之一,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白玛山地文化研究中心及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支持,隶属于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曾在2013年第三届人类学纪录影像年度论坛进行展映,并于2011年入选第12届英国皇家国际电影节人类学影像展(12th RAI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Ethnographic Film 2011)。


活动策划 / 文案晏舒曼

排版 / 海报璞玉书店

编辑|杨茸茸





活动缘起


20世纪90年代,家庭用数码摄像机在中国的城市区域普及,媒介的发展带来了影像摄制方式的改变,由个人和民间主导的影像生产开始出现并较为蓬勃地发展,在新的影像生产模式下催生了新的影像类型。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章忠云认为,云南是中国社区影像实践的发源地,也是目前国内社区影像制作最发达的地区。社区影像制作在云南的实践,始于 2000-2005年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在云南不同民族地区进行的“社区影视教育”“社区教育”课题。[ 章忠云:社区影像在云南的实践,《云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第78-83页。]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郭净是其发起人与主导者。


社区影像(community video)又被称为参与式影像(participatory video),这种影像类型通常认为始于1966年约翰·阿代尔(John Adair)和索尔·沃斯(Sol Worth)的纳瓦霍人电影计划(Navajo film project)和1967年加拿大电影委员会推动的“挑战促变革(Challenge for change)”计划,前者不仅将摄影机交付到原住民手中,让他们拍摄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更提出“Through their eyes”这一洞见;后者则是确立了标志性的“福古岛流程”(Fogo Process),形成以“赋权”社区居民为目的的影像生产方式。在云南社区影像实践中,影像在建构社区共同体和村落治理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2009 年“社区影视教育”课题组与越南民族博物馆合作,开展了“云南·越南社区影视教育交流工作坊”课题,在三年的时间中,云南项目组先后进行了四次培训和三次社区巡展,项目团队将一位社区村民和一位学者组成一个小组,在村民所在的社区进行工作[ 参见章忠云主编:《村民视角:云南·越南社区影像工作坊》,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年10月版,第16-21页。]。在这个项目中,来自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县薄竹镇烂泥洞村村民侯文涛(小贵)和同样为苗族的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的学者颜恩泉搭档,通过对于苗族文化的核心要素进行系统性调研考察,最终形成影片《文山烂泥洞青苗丧葬仪式》。在这个过程中,小贵发现“麻”与苗族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却面临着相关技艺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消失的局面,于是决定将“麻”作为下一部影片的主题。



本期活动

影片《麻与苗族》是2009年“乡村之眼·乡村影像计划:村民拍摄的纪录片”的产出成果之一,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白玛山地文化研究中心及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支持,隶属于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曾在2013年第三届人类学纪录影像年度论坛进行展映,并于2011年入选第12届英国皇家国际电影节人类学影像展(12th RAI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Ethnographic Film 2011)。


在2008年项目小结中,侯文涛写到:


我们苗族组的两个人,在近两年的时间里,通过参加培训,我一个从未见过世面的 苗族小伙子,已经能自己拿起摄像机拍摄苗家的生活、自然环境。村民见到自己人拍摄自己的村寨、拍摄自己的生产生活,特别是见到自己在片子里的镜头,那高兴劲就不用说了。


我在这个项目中的成长变化,使乡亲们赞不绝口,这些变化与项目组的培养分不开。近两年来我们苗族组主要拍摄了以下内容:


(1)社区生态环境(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老君山);

(2)苗族传统纺织工艺;

(3)苗族的丧葬习俗;

(4)苗族传统节日。


其中苗族的传统节日和一些习俗是在不同季节举行的,特别是纺织的工序,它包括种麻、割麻、剔麻、绩麻、煮麻、洗麻、桃线、梳线、穿扣、提纵、织布、洗布、滚布、画蜡、染布、制作、挑花(刺绣)等等许多工序,为了把整套工序拍全现在有的镜头还要补拍。


因此,我们下一步的工作主要是补拍缺失的几个镜头,在第四次培训前尽可能把所需要的内容拍完整,在培训时有完整而内容丰富的素材来编辑我们组的故事。


——《村民视角:云南·越南社区影像工作坊》,第108页



有关“麻”的各种技艺在影片中得到了清晰的展示,即使是从不了解苗族文化的陌生人也得以从中窥见一角;侯文涛同样贯彻了社区影像/乡村影像/村民影像(无论用哪种称呼)当中最重要的精神,即他始终是出现在镜头前的人们的邻里乡亲与家族成员,是因为地缘、血缘而被联系起来的乡土社会中的一员。


在映后环节中,我们邀请到了影片作者侯文涛和云南·越南社区影像工作坊项目协调员章忠云(熙饶桑波)老师,对于影片和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对话,同时邀请了云南大学文学院审美人类学研究所的向丽老师从本土美学的视角出发,引出《麻与苗族》为代表的乡村影像中可能涉及的美学问题;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陈学礼老师作为活动主持,将对话串联。


主题

麻与苗族

一根麻线连接身前与身后,连接世人与祖先

“北门回望”现代遇见乡土——对话系列02


时间

2024年7月13日

[周六]19:30-21:30


地点

璞玉书店

昆明市东风东路86号C86山茶坊


参与方式

扫码报名

本期主持

陈学礼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研究员

本期嘉宾

侯文涛

苗族

《麻与苗族》作者

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县薄竹镇烂泥洞村村民

章忠云

(熙饶桑波)

藏族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

向  丽

云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影片信息

《麻与苗族》


2013年第三届人类学纪录影像年度论坛展映

曾入围英国皇家人类学学会电影节(RAI Film Festival)

麻与苗族“生”与“死”的关系

民族植物学

地方性知识



影片作者侯文涛曾在2006年参加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白玛山地文化研究中心“云南越南社区影视教育交流坊”项目,第一次拿起摄像机,和云南省社科院的苗族学者颜恩泉共同完成《文山烂泥洞青苗丧葬仪式》纪录片。拍摄中侯文涛逐渐发现,“葬礼”与 “麻纺织”是苗族人的生活中最重要的文化活动,可以反映苗族人方方面面的内涵,项目结束后他前往周边多个村寨探访苗族的掌握与麻相关技艺的村民们,通过记录他们如何利用麻制作生活必需品,讲述了麻与苗族的生死关系,麻在苗族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合作学者

郭   净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文化多样性保护,影视人类学,非虚构写作

吕   植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动物学、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向   丽

云南大学教授

马克思主义美学,审美人类学

陈学礼

云南大学副研究员

影视人类学,民族志电影拍摄

寸   炫

云南大学助理研究员

影视人类学、缅甸华侨研究,民族志电影拍摄


品牌支持方

勐海深山老林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朗森印艺


第三场合作伙伴

云南大学文学院审美人类学研究所

白玛山地文化研究中心

北京市海淀区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在地支持

大观书店

附近书店

博旅书馆

HOOKID

燕居打样行

野木扶疏

蛋壳面包

上山喝茶

真高兴咖啡

CAT&APPLE

烈烈庆祝

五里咖啡

禁止跳海

卡夫卡咖啡

塞林格咖啡

AME禾木

弥里有乐

然妈饼干





 | 推荐文章 | 





乡村之眼
助力自然保护与文化发展的行动者,用影像记录、传承和传播乡土智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