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牧民摄影师培训班纪事(八)|多杰措毛

民生   2024-06-05 22:17   云南  

秋季牧场(摄影:多杰措毛)


引言“青海湖牧民摄影师培训班”在去年开班的时候,多杰措毛就已参与,她从头跟到尾,尽管她说:“真正操作的时候,感觉挺难的,(和想象中)挺有差异的”“剪辑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她还是交出了自己的作品《措姆》。这部影片有关于青海湖,有关于她的妈妈,更有关于她自己。


编辑杨茸茸

多杰措毛提供




01

多杰措毛:去记录自己真正的生活

多杰措毛,平时大家叫她“措姆”,是藏语里“海”的意思。这次的“青海湖牧民摄影师培训”中,剪辑完自己的纪录片后,多杰措毛终于确定了自己影片的名字:《措姆》。就像她说的:“我们片子里有很多景色,和生态环境相关,比如鸟呀、山呀、水呀,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事情,都是我们平时能看到的。这些片子都是我们以第一视角,去记录自己真正的生活。我觉得影像主要就是记录,记录的一些东西,以后可能越来越好,也有可能会不存在了。平时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生活,可能没有觉得这些东西是非常重要的、非常美好的东西。但是通过这个片子,别人觉得这是非常美好、非常好看、非常有意义。

作为一个青海湖边牧民家长大的孩子,作为一个巡护员,多杰措毛在拍有关于生态和自然的影片之时,必然也是在拍自己。大自然是她生活与工作的底色,可能也是她现在之所以为她的原因之一。以下是多杰措毛的文字:

我叫多杰措毛,是本地人,毕业以后就到青海湖泉湾保护站工作。我当时是政府推荐过来的,现在在这工作快一年了。我现在的日常工作就是巡查巡护,平时去监测野生动物,青海湖是鱼鸟共存的地方,也是国际性的候鸟栖息地,夏天能在这儿看到成千上万只水鸟。我们泉湾辖区内代表性的水鸟,冬天有大天鹅,夏天有黑颈鹤、斑头雁等等。主要监测它们的物种和种群数量,有没有鸟类疫源疫病。我们现在准确掌握了辖区内的大天鹅种数量和分布状况,当时我们在切吉河口发现了大的种群,大概210只左右的大天鹅。它们没有结冰的河口可以去栖息。       

工作中的多杰措毛

黑颈鹤在我们辖区内尕日拉湿地、泉湾湿地和布哈河流域都有。今年4月份我们泉湾保护站工作人员与当地志愿者,一起在泉湾湿地和尕日拉湿地监测到了12只黑颈鹤,我们也给这些黑颈鹤做了人工巢。青海湖的水位逐年增长,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在湿地栖息的黑颈鹤,家园被湖水覆盖,再加上偶然的暴雨和大浪会把巢淹没,导致黑颈鹤在青海湖周边生存环境面临威胁。随着湖面变化,生活在周边的人们发现,幼鹤存活率很低。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黑颈鹤自己做的巢被湖水淹没,黑颈鹤又是一个领地意识非常强的动物。习惯在青海湖周边筑巢繁殖的鹤,一般不会到其他地方繁殖。

看到这样的景象之后,生活在周边的人们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黑颈鹤筑一个安全的家,让黑颈鹤的幼鹤能够安全地成长。阿克智华从2007年就开始给黑颈鹤筑巢,这个故事是我在这工作后才知道的。今年我第一次参与到青海湖景区管理局生态保护项目支持下的黑颈鹤人工筑巢工作中,我在这儿工作后与这些本地保护工作者取得联系,我们现在有个小小的团队,目前有四个人,阿克智华和我,还有两个年轻的摄影爱好者。我们一边学习筑巢,一边拍摄筑巢的过程。从前期的材料准备,到正式做巢,黑颈鹤筛选完巢后,产崽之后迁徙,这期间4个月我们都要去监测,看有没有一些安全隐患。我的工作除了监测野生动物以外,还会进行河道采样,看流入青海湖的溪流有没有被污染。还有劝阻一些游客进入核心保护区,对他们做思想工作。我们还会与当地的牧民建立一个微信群,通过这些志愿者(也就是牧民)拍当地的野生动物,如目前拍到的雪豹,兔狲,荒漠猫,藏狐等。

为黑颈鹤筑巢的场景

在这儿工作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参加培训,学习生态保护的理念。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培训是“乡村之眼”的牧民摄影师培训班,通过这个培训我结识了几位资深的摄影人,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关于摄影的基本知识,从刚开始拍摄练习中的慌张及不稳定,到后面慢慢改进。对于一个拍摄者来说,你拍的东西可能是一个新的发现,或许会成为历史。尤其对于一个管护员来说,拍摄和拍照的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用技巧、用心去拍每张照片,是我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及态度。

青海湖的夕阳

我对回到家乡做生态保护工作感到非常荣幸,我刚来的时候以为工作一两个月就会离开,慢慢地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工作,也感到成就感。我是一个在青海湖周边土生土长的,每次上学、放学经过青海湖,都感到无比的幸福,因为我生长在这么美的地方,和别人提起家乡时,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对青海湖国家公园的创建,对家乡的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是我的荣幸。

在青海湖边的多杰措毛


02

“青海湖牧民摄影师培训班”项目背后…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意见《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是为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高质量生态产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出的意见。该意见的“第四,创新自然保护地建设发展机制”中的第十八条提出“探索全民共享机制”。视频作品以其丰富的、多样化的记录为优势,以一线巡护员的“生态保护故事”为载体,以多媒体平台的持续性传播为桥梁,逐步使我国的自然保护工作以及保护工作者们以最写实、最有温度的方式走进社会大众的视野,让大众眼中的自然保护更加鲜活真实,更具有可参与性。

在统筹推进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三个国家公园的建设中,青海湖景区管理局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建设之路。在扩大社会参与的工作中,青海湖景区管理局不断完善社区参与机制,吸纳社区居民参与国家公园调查、巡护、监督、建设等工作中,持续推进建立青海湖志愿服务机制;依托环湖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在牧民摄影师培训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巡护员的一线环保工作参与优势,带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保护青海湖,逐渐形成群众主动保护、社会广泛参与、各方积极投入的国家公园共识。

「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简称“乡村之眼”)自2007年起,携手多方,致力于帮助西部乡村的农牧民通过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视角,用影像的方式记录自己家乡的自然生态和文化传统。“乡村之眼”期望让西部各民族拍摄者从自己拍摄的纪录片重新认识到自身文化传统的价值,反思如何促进保护与发展并存,进而唤起社区行动,构建和谐的在地社区生态与文化系统。“乡村之眼”的培训体系介入后,对外促传播,对内加强社群凝聚力,对于提升青海湖景区管理局巡护员群体生态故事记录、传播技能也将有着很大帮助。

这次青海湖牧民摄影师培训,可以说是结合了两方之长,形成政府和社会的双方合力,形成自然资源、人才与技术的多重统筹,不仅仅是创作出面向大众的一线巡护员生态故事记录作品,也是在助推巡护员这个职业走向大众,让参与其中的人产生更多职业认同感,为生态保护人才库的建立与发展添一份力。记录影视作品还能充分挖掘青海湖流域生态文化、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系统梳理人文资源,开展传统生态文化收集整理工作,逐步建立起青海湖国家公园文旅资源库,有效助推青海湖景区管理局推广传播国家公园理念。



 | 推荐文章 | 




乡村之眼
助力自然保护与文化发展的行动者,用影像记录、传承和传播乡土智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