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8月23日的映后分享中,我们进一步理解了影片《丢失在这里,住在这个村》如何超越了传统学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而建立起一种基于毕芳与李兰两个个体间深厚信任与友谊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不仅是研究者对村民生活的记录,更是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研究者与村民相互分享生活的点滴,共同参与到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中去。这种关系的建立丰富了影像内容,也赋予影像一种有温度的文化表达。
现场图片拍摄 | 杨红梅 吉若柠
编辑 | 解丝语
01
对谈现场(左起毕芳 李兰 陈学礼)
她决定在自己的村子里开一家照相馆,这样她可以帮村里的大人、小孩、老人拍照,并洗出来。并自学成才为村民理发,渐渐地,她不仅成为村子里的婚礼摄影师,同时新郎新娘的发型、妆面也由她一手打理。无论是拍摄还是造型,既是一部分收入的来源,更是她的兴趣所在。
李兰还担任了大姚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傣族火草筒裙的楚雄州非遗传承人以及高坪子村村委会副主任,并在当地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牵头创办了“火草筒裙”传习所。毕业回到村子生活后,李兰积极参与了村里的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如制作火草筒裙。她发现参加这些活动的主要是自己母亲那一代的人,而她这一代几乎没有人参与。看到她们使用的纺线工具和复杂的制作工序,李兰意识到如果不将这些传统文化记录下来,可能会逐渐消失。尽管当时她使用的手机很便宜,像素也很低,但当她用手机拍照时,发现镜头里的画面非常美丽,于是产生把这些传统文化记录下来的想法。
于是毕芳对李兰说:“你以后拍的都留下来,我给你一个硬盘。”于是她给了她一个移动硬盘,并表示如果装满了会继续给她,总之素材不要删掉,都留下了。在毕芳看来,李兰的拍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成为一种持续性的抢救性记录,哪怕来不及剪辑,也可以先留下大量的影像素材。
她们就这样建立了联系,并延续着最初的友谊。后来李兰继续用这个硬盘,毕芳在其中看到了她拍的傣族火把节,以及一些家庭建新房时的仪式,其中有些仪式让毕芳觉得非常有趣,有一种神秘感。另外,在2019年,李兰注册了快手账号,她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比如上山干农活,或者参加活动时随手拍摄的视频上传到了快手,她还说,快手的粉丝比抖音的要多,现在快手粉丝已有6500多人。
在展映现场分享的毕芳老师
在展映现场分享的陈学礼老师
在此之前,李兰因为存储空间不足,常常在拍摄完婚礼等活动后,将磁带重新使用,抹掉之前的内容,导致许多珍贵的视频素材被丢失。这种做法在村子里很普遍,很多婚礼摄影都是拍完给了主人家后,素材就被丢掉了。如果没有看到过去王国强老师、李兰和毕芳老师拍摄的有关村子里一些活动的照片,人们就不会知道那时的情况。档案的概念帮助保存了这些珍贵的记录。如果没有这些照片和视频,大家就无法了解这个村子和其中的人们过去的样子,也无法理解从过去到现在的变化。
02
更多现场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