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东巴纸制作的影片,更是关于一群还在制作东巴纸的人们的影片。纳西族东巴纸是中国传统造纸工艺的延续,因其被纳西族东巴用来抄写经书而得名。通过镜头,触及这些手艺人的日常,走进他们的喜怒哀乐,体会他们生命中的坚守与智慧,和对技艺的执着,或许也能理解他们世代相传的责任与意义。
海报|璞玉书店
编辑 / 排版|解丝语
主题
「寻纸」— 留住时间的纳西东巴造纸人
——“25张东巴纸可以换回一头羊,它和象形文字、纳西古乐一起构成东巴文化的主要内容。”
“北门回望”现代遇见乡土——对话系列06
时间
2024年9月13日
[周五]19:00-21:30
地点
璞玉书店
昆明市东风东路86号C86山茶坊
参与方式
扫码报名
本期活动主持
陈学礼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研究员
本期活动嘉宾
和玉红
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州级传承人
和秀红
秀红东巴纸坊创始人
李秀花
纳西族手工造纸制作者,和玉红的妻子
寸炫
影片作者,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助理研究员
影片介绍
影片《做东巴纸的人们》历时一年半的田野拍摄,分别在云南省迪庆自治州香格里拉市三坝乡白地村,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宝山乡和鲁甸乡三个仍然保留东巴纸制作传统的地区进行。白地村的白水台被视为东巴教的圣地,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源地,东巴纸在这里传承了许多代人,它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重要象征。
当地传统的东巴纸的原材料来自瑞香科荛花树皮,不同地区的荛花树略有不同,所制成的手工纸张也因此不尽相同,手工纸的制作者大多能辨认出自己所制的纸张,由于荛花树生长缓慢,生长地域有限,制作者花费一整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往往也只能找到制作5-10张纸的原材料。
由于全部依赖手工操作,加上原料限制,东巴纸的产量非常低,传统东巴纸仅用于书写经文或绘画,这使得制作东巴纸的手艺人在维持生计方面面临挑战。影片中三位制纸手艺人往往需要依靠其他生计方式来补充收入,以维持日常生活。他们一方面坚守着这项古老的技艺,另一方面也在不断纠结与困惑,试图在不改变传统工艺的前提下,找到一条既能传承技艺,又能改善生活的出路。
作者自述
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东巴纸制作的影片,更是关于一群还在制作东巴纸的人们的影片。
纳西族东巴纸是中国传统造纸工艺的延续,因其被纳西族东巴用来抄写经书而得名。影片拍摄了目前还在制作东巴纸的三个主要区域、香格里拉白水台,丽江市(宝山乡),以及丽江市鲁甸乡。在拍摄了东巴纸制作工艺的同时,更多的是关注了依然还在制作的那些人们,拍摄历时一年半,在这个过程中,跟随着这些制作者的生活、参与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人生,也或许理解了一点点他们一代又一代人传承的意义。这群人的坚韧、坚守和智慧是我希望能在影片中展现的。
关于东巴纸
制作传统东巴纸需要经过十余个复杂的步骤,包括:采集原料、剥树皮、煮树皮、清洗、舂浆、搅浆、捞纸、贴纸、第一次晒纸、第一次轧光、第二次轧光、第二次晒纸以及揭纸。具体流程从将晒干后的树皮浸泡开始,泡软后剔除杂物和黑皮,然后进行蒸煮。蒸煮后,需加入清水清洗干净,再用杵棒将树皮打烂成浆,将这些浆料放入木制纸槽中搅拌均匀,使用抄纸器捞出纸张的雏形。捞出的纸张需经过晾晒、碾压等多道工序,直到纸浆在他们的手中逐渐变为纸张,才能最终制成成品。
“25张东巴纸可以换回一头羊,它和象形文字、纳西古乐一起构成东巴文化的主要内容。”这些纸张将除了用来抄写东巴经文,继续传承这片土地上的信仰与文化,它们也被美术学院的师生订购,作为创作参展画作的独特介质。然而,随着原料日益稀缺,手工制作的繁复过程也让越来越少的人愿意投入其中,造纸的人们不仅在探索如何延续这项古老技艺的途径,也在思索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平衡,寻求既能够传承技艺又适应现代生活的答案。
(图源:影片截图)
品牌支持方
第六场合作伙伴
北门回望
勐海深山老林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