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边(摄影:普文龙)
引言:普文龙是这次培训的导师之一,他是来自云南红河的彝族摄影师,这次剪辑培训中,他辅导的学员是洛桑成力。他认为“摄影是一场修行”,生活与摄影同样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他教会洛桑成力剪辑,同时他也在学员身上感知到青海湖与藏族文化的魅力。普文龙的摄影工作跨越多个地区,包括云南、青海、北京等地,他的镜头深入地记录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和故事。这次培训中,他同样留下了有关青海湖和剪辑班的生动影像。
编辑|杨茸茸
图|普文龙拍摄提供
01
普文龙是来自云南红河的彝族摄影师,在这次剪辑培训里,他负责辅导洛桑成力剪辑影片。你可以在很多地方感知到他对于影像的热爱,以及对于影像方法的熟稔:在剪辑间隙,他时不时举起手机,用镜头捕捉当下的情绪;在辅导洛桑成力的过程中,他用纸上剪辑、素材浏览与剪辑并行等方式帮助学员克服难关;每当青海湖一出太阳,他就会在空闲时间拿着大长焦、观鸟镜等一众设备去捕捉万物在阳光下的影像……他说:“摄影是一场修行”,生活与摄影同样重要,在教洛桑成力剪辑技巧的同时,他也在学员的作品里感受到青海湖和藏族文化的魅力。以下是他的口述:给学员们第一次培训的时候,关于拍摄和剪辑基本的知识有教给他们,但是并没有给他们规定一个标准的动作和范围,也就没有什么是错的和对的。但是学员们给自己的标准就是,拍的不稳或者不好就是错的。我觉得拍的东西怎么样不是很重要,反而坚持下来才是最重要的。最初培训来了好多学员,但是最终只有智华、桑加、娘俄加、多杰措毛他们四个是坚持到最后的。这个项目我们前前后后去青海跑了3躺,其他学员因为各种原因来不了,我觉得挺为他们可惜的。还有值得庆幸的是,始终有人坚持下来。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一直拍下去,这个是最好的。培训学员的过程其实我们也在学习。比如我从洛桑成力的片子看出来,寺院里供养神灵的糌粑是不能吃的,以前我也想过这个问题,吃不了那去哪里了?然后看了洛桑成力拍的素材就知道,是被收集起来,去湖边,抛到湖里面去喂养众生了。其实在每个学员身上,在某一个环节里面,他们会有自己的闪光点。智华的素材很多、很乱,但最后还是以一个很清爽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个是很值得高兴的。印象比较深的是,多杰措毛的拍摄其实是很随意性的,但她的镜头情绪很好。她知道这个场景可以寄托情绪,她的片子也是往这方面走。当时我看到洛桑成力的素材文件夹的时候,他的文件夹是很乱的,很多素材只分类了四、五个文件夹,后来我们分类出了42个,按照时间节点,以数字去做分类。这样的话,我跟他的沟通就有基础。之后看素材、熟悉素材,就是一边看一边剪。以前可能拍了20个小时的素材,看一遍就要20个小时,但是一边看一边剪,可能30个小时就能完成。然后就是建剪辑序列,建了20多个,全部加起来4个小时,后来大刀阔斧砍到两个小时,再到一个小时,到最后剪到了40分钟。洛桑成力之前没用过这个软件,我就教他c键v键,还有鼠标、删除键,就用这些把整个片子剪出来。有时候他会剪得很起劲儿,这个时候你一定要让他打住,让他出去玩,走一下。在他精力最好的时候刹车,他休息也会很开心,回来也有精气神继续接着剪。
青海湖给我的感受,一个是高温,一个是低温。高温就是我在感受到太阳的温度的时候,我觉得那个地方的景色特别美,可以拍得特别好看。低温就是在室内,但是藏族这边家里也是有很多东西,也是可以拍到东西的。不管在室内还是室外都能得到满足。更不用说那种仪式感的东西,比如开湖,还有赛马啊。对摄影的理解,一个来自我大学导演专业的老师,他说了一句:摄影师应该像一个杂货店。只要别人提出需求,你都可以为他服务,都可以满足他的需求。我觉得这是作为一个摄影师的要求,真正的摄影师,考察的是综合素质,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体现自己的个性。对我自己来说,摄影是一场修行。不是说除了摄影其他事情都不重要。比如说剪辑培训的时候,大家都很累,这个时候我去煮面,让大家休息放松一下,回到比较舒适的一个氛围,这也是我理解的摄影的一部分。摄影如果能把大家熟知的一个东西,把它陌生化,就是创意。
摄影是一种修行,是一场一场修行堆积起来的一个行为。所谓出片,可能是我们想在某些节点上,用影像来呈现,其实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剪辑完成后洛桑成力、黄成斌、普文龙的愉快合影(从左往右依次)
02
旦增
完德扎西
剪辑工作中的布项杰、完德扎西、黄成斌(从左往右依次)
剪辑工作中的阿克智华
多杰措毛
多杰措毛与访谈记录小组
正在剪片的洛桑成力
洛桑成力
多杰措毛和房东的孩子在玩耍
布项杰
青海湖边的动物们(组图)
观鸟镜中的青海湖景象(组图)
青海湖边的民俗活动(组图)
拍摄中的普文龙
03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意见《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是为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高质量生态产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出的意见。该意见的“第四,创新自然保护地建设发展机制”中的第十八条提出“探索全民共享机制”。视频作品以其丰富的、多样化的记录为优势,以一线巡护员的“生态保护故事”为载体,以多媒体平台的持续性传播为桥梁,逐步使我国的自然保护工作以及保护工作者们以最写实、最有温度的方式走进社会大众的视野,让大众眼中的自然保护更加鲜活真实,更具有可参与性。在统筹推进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三个国家公园的建设中,青海湖景区管理局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建设之路。在扩大社会参与的工作中,青海湖景区管理局不断完善社区参与机制,吸纳社区居民参与国家公园调查、巡护、监督、建设等工作中,持续推进建立青海湖志愿服务机制;依托环湖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在牧民摄影师培训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巡护员的一线环保工作参与优势,带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保护青海湖,逐渐形成群众主动保护、社会广泛参与、各方积极投入的国家公园共识。「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简称“乡村之眼”)自2007年起,携手多方,致力于帮助西部乡村的农牧民通过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视角,用影像的方式记录自己家乡的自然生态和文化传统。“乡村之眼”期望让西部各民族拍摄者从自己拍摄的纪录片重新认识到自身文化传统的价值,反思如何促进保护与发展并存,进而唤起社区行动,构建和谐的在地社区生态与文化系统。“乡村之眼”的培训体系介入后,对外促传播,对内加强社群凝聚力,对于提升青海湖景区管理局巡护员群体生态故事记录、传播技能也将有着很大帮助。这次青海湖牧民摄影师培训,可以说是结合了两方之长,形成政府和社会的双方合力,形成自然资源、人才与技术的多重统筹,不仅仅是创作出面向大众的一线巡护员生态故事记录作品,也是在助推巡护员这个职业走向大众,让参与其中的人产生更多职业认同感,为生态保护人才库的建立与发展添一份力。记录影视作品还能充分挖掘青海湖流域生态文化、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系统梳理人文资源,开展传统生态文化收集整理工作,逐步建立起青海湖国家公园文旅资源库,有效助推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期间更好地传播生态保护和国家公园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