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牧民摄影师培训班纪事(十二)|智华

民生   2024-07-04 18:17   云南  

青海湖中的黑颈鹤(摄影:智华)


引言智华十五岁时开始主动进行鸟类保护工作,没有资金援助,完全凭借自己对故土的眷恋和自然环境的热爱。2008年,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了新的尝试,征召湖滨的僧侣、牧民等担任协管员,协助保护区管理局共同参与对青海湖的保护工作,智华随即成为了其中的一员,这让他和保护区搭建起了共同守护青海湖野生动物的桥梁。青海湖是环湖地区藏族同胞赖以生存的圣湖,受藏传佛教重视与自然相处的观念影响,这里的人们对于崇拜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根深蒂固,这与保护区管理局的生态保护理念不谋而合。在协管员的岗位上,智华兢兢业业,用自己的执着与坚守奋战在生态保护的最前线。(摘自公众号“青海林草”文章)



编辑杨茸茸

见标注




01

黑颈鹤僧人 阿克智华

这次“青海湖牧民摄影师培训班”里,智华带来的素材跨越了十七个年头。智华15岁出家,他在的尕日拉寺就在青海湖边。大概在2006年,他开始关注黑颈鹤——目前世界15种鹤类中唯一一种终身生活、繁殖在高原湿地的鹤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物种(VU),同时也是青海省省鸟。我们可以在网上搜索到的有关他的采访,都离不开黑颈鹤,这篇文章里智华的口述就来自于窦文涛对智华的采访。在剪辑培训中,智华片子里一段《格萨尔王》关于黑颈鹤的唱腔经常在我们耳边响起,慢慢地大家都知道了“冲冲(黑颈鹤的藏语发音)”是什么意思。于是,“阿克(藏语中对僧人的尊称)智华”在我们口中逐渐变为“阿克冲冲”,之后大家见到智华的问候方式都是:“阿克冲冲,早上好!”“阿克冲冲,你好!”‍‍‍

剪辑培训中在剪片的智华(摄影:杨茸茸)

智华讲述道:“黑颈鹤三月份过来,四月份我们帮它筑巢。它自己筑巢会特别低,我们帮它加高、加固。加高只能加一点点,太高它就害怕。这个经验是自己慢慢摸索出来的。”“我就是寺院里的工作特别忙,忙完我就四处走一下,有垃圾就处理一下,能做多少是多少。”
“黑颈鹤每年都来青海湖边,我就去看它们有没有什么困难,我看到他们筑巢有很多困难。那个巢每年都被淹没,我就开始帮忙。(青海湖)每年水涨得特别厉害,下暴雨的话就是突然淹没的事情,(这种情况)发生特别多。”
“蛋孵不开的那种情况,一个蛋孵开了,一个没孵。时间长了,这个蛋特别干了,它自己的力气打不开,它妈妈帮忙(在蛋上)打了一个洞,这种情况下我就帮它把蛋打开了,开了以后它就出来了。”起初智华观察到,小黑颈鹤孵化之后总是没等到长大就会消失。“秋天到了,它的两个小孩儿不见了,小鸟不见了。咋回事?狐狸吃了吗?让狗吃了吗?第二年我看,小鸟还是不见了,什么情况不清楚。第三年过来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了。今天早上那个巢好好的,晚上下雨,第二天早上巢里就没有那个蛋了。它突然涨水,突然淹没,冲走。我就自己想办法,下一年就给它做巢。”

剪辑培训中记笔记的智华

就这样,智华开始给黑颈鹤做巢,智华在原来黑颈鹤做巢的地方,进行加固,这个巢相当于是黑颈鹤和智华“共同完成的巢”。
智华接着讲述做巢过程:“我做巢特别简单。建房子垫的那个草卷、草垫子,三卷绑在一起,多铺一点,然后围起来,中间垫一点草,再铺上水草。水草是专用的材料,什么风都吹不走它,干了之后温度也很好,保温。黑颈鹤自己筑巢也用这个。”离陆地近的一边坡度低且缓,离陆地远的一边则高一点。离陆地近的这一边“必须要平,不平的话小鸟落水以后,回不去巢里。”
在采访中,有人问智华,“它们认识你吗?”智华回答:“认识。以前我们去加固的时候,它表现得有一点恐怖,‘你干嘛来的,骚扰我们干嘛的’这样,我们走了还会追过来攻击。现在去做巢的时候,它们一点也不管,‘哦,你过来了嘛’‘谢谢你’,真的是这样的。”
洛桑成力也是尕日拉寺的僧人,在这次培训中,他选择将镜头对准智华:“因为我觉得他做的事情太多了。他自己的事情也做,别人的事情、环保的事情也做,还给黑颈鹤筑巢。智华也会帮助那些处在困境当中的人,我们寺院里还有很多其他的小和尚,他也会关照。当时我们家里也很穷,可是有了他的支持,我就这么长大了。”
多杰措毛是青海湖泉湾保护站的巡护员,她和智华是在青海湖景区管理局举办的一次巡护员培训中认识的,回去的时候多杰措毛搭了智华的车,他们一路上聊了很多。多杰措毛回忆,当时“智华说今年做黑颈鹤的巢你也来,今年先看看他怎么做,明年后年就让我来做。他当时是这样说的。”“阿克智华是一位僧人,当地人都知道,都很尊敬他,他说的话有用。”
剪辑培训中在剪片的智华(左为多杰措毛)


02

青海湖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介绍(珍稀物种篇)

青海湖流域被誉为“青藏高原基因库”,是青藏高原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流域内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种,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1种。流域内哺乳动物中的食肉类、有蹄类、鼠兔类几乎所有种均为青藏高原特有种,占多种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爬行动物的全球分布栖息地面积的10%以上。流域内鸟类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3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48种。

黑颈鹤,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全身灰白色,颈、腿比较长,头顶和眼先裸出部分呈暗红色,头顶布有稀疏发状羽。头顶的裸露的红色皮肤,阳光下看去非常鲜艳,到求偶期间更会膨胀起来,显得特别鲜红。除眼后和眼下方具一小白色或灰白色斑外,头的其余部分和颈的上部约2/3为黑色,故称黑颈鹤。
黑颈鹤是目前世界15种鹤类中唯一一种终身生活、繁殖在高原湿地的鹤种,是青海省省鸟、中国特有鸟类,也是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被誉为是指示生态环境变化的“风向标”。黑颈鹤为迁徙候鸟,青海湖是其重要的繁殖地。 

普氏原羚,体长大约为110厘米,肩高约50厘米,雄羚长有一对具有环棱的黑色硬角,角尖相向内弯,角长约30厘米,角的下半段粗壮,近角尖处显著内弯而稍向上,末端形成相对钩曲,嘴唇黑色,颌下白色。以数头或数十头为群,冬季往往结成大群,一年繁殖一次,冬季交配,夏季产仔,通常一次仅产一仔。
普氏原羚是一种极度濒危的羚羊,也是中国特有的物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列为濒危动物,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875年,沙俄军官普热瓦尔斯基,首次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发现了这一中国特有的动物,1888年后以普热瓦尔斯基的姓氏命名为“普氏原羚”。普氏原羚种普氏原羚种群数量从上世纪90年代不足300只增加到如今的3000余只,足以说明青海湖流域在保护珍稀濒危特有物种及其栖息地取得的巨大成效。

青海湖裸鲤,属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鲤属,又称"湟鱼"。体型近似纺锤,头部钝而圆,嘴在头部的前端,无须,背部灰褐色或黄褐色,腹部灰白色或淡黄色,身体两侧有不规则的褐色斑块,鱼鳍带淡灰色或淡红色。也有个别全身呈浅黄色或深绿色的。
青海湖裸鲤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2015年)易危物种,同时也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二级保护物种。喜栖息于滩边、大石堆间流水缓慢处、深潭或岩缝中,适应性强。每年春夏之交,青海湖裸鲤会定期上演洄游的生命奇观,他们会离开青海湖,溯流而上,在水流坦缓的布哈河及其支流的淡水河道里产卵,等小鱼长到成体后,再返回青海湖。
由于历史上过度捕捞,2002年初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仅2600余吨,经多年封湖育鱼和人工增殖放流,在多方共同保护下青海湖裸鲤种群得以恢复增长,截至2022年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恢复至11.41万吨,是保护初期的44倍,洄游季期间“半河清水半河鱼”景观得以重现,“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更加稳固。
(此部分资料来源于青海湖景区管理局公众号)


 |
 推荐文章 | 




乡村之眼
助力自然保护与文化发展的行动者,用影像记录、传承和传播乡土智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