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摩托车上太子山(摄影:旦增 2016)
引言:旦增老师是这次培训的项目顾问,他参与了此次项目从前期考察到剪辑培训的全过程;同时,他在2013年就开始参与到“乡村之眼”在青海的影像培训工作中。这篇文章,是旦增老师对此次项目背后故事的阐述,也有对以往有关青海的村民影像的回望。
编辑|杨茸茸
01
2014年,在西北民族大学的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旦增以“藏区项目协调员”的身份进入到“乡村之眼”工作。在此次进行中的“青海湖牧民摄影师培训班”项目里,他担任项目顾问的角色。以下是他的口述:
我以前上学的时候,对环保、对山水文化没什么概念,野生动物就更不用提了。后来进入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工作,每天背着相机上山,凌晨3点、4点就出门,我们上山到了山顶的时候,野生动物还在睡觉。就这样整整爬了一年,然后才对这些东西有概念。有一次办了一个传统与现代对话的论坛,其实我当时写作和翻译都不怎么样,都是磨出来的。会场上很多文件,我要迅速做翻译,就是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对所有事情都有一些了解。
分享会上发言的旦增
2014年的夏天,我们在久治县做流动放映,就一个小学、一个中学,还有很多夏季的定居点,那里的每个乡镇我们都放映过。当时就放年保玉则的那些片子,放完了跟村民聊。我发现那些片子里面,拍得好坏其实是其次的,最重要的还是去引发一些集体参与的讨论话题。比如老百姓看了《牛粪》(2010)之后,他们觉得片子还有更多可以拍的。比如说晚上大家围坐在火炉旁边,爷爷奶奶会给孙子孙女讲故事。在牧区,传统的很多的东西都是口口相传。后来有了电视机、短视频,老人和孩子是没有直接对话的。当时放这些片子的时候,跟老百姓聊的就是这些话题,包括环境的一些问题。
年宝玉则流动放映现场组图(摄影:旦增 2013)
《鼠兔》(2017)里,兰则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影像,让社区老百姓发声,社区的这些实践者也可以发声,他们说的都是兰则想说的事情。所以对他们来讲,影像是跟外界沟通的一种桥梁。
青海湖的这次培训,很多时候是要学员自己积极来做,首先你得喜欢拍摄、喜欢影像,才能做这件事情。因为做影像,和做体力活是没有什么区别的,都是很累的事情。
去年我们在西宁的几何书店放映智华师父的《我和大天鹅》(2009),周末刚好有一次巡护员的培训,我就邀请了阿克(藏语里对喇嘛的尊称)智华参加我们这次培训,因为智华认识的多杰措姆。第一印象里多杰措姆是个不太爱说话、非常内敛的姑娘,因为她没跟我说话。我说:“你一定要加入我们”,然后就拉入伙了。
我和阿克智华2013年就认识,2014年我们申请了一个益拍基金,然后腾讯99公益的时候,我们就给阿克智华众筹了一台相机,就是现在用的这一台。
我们这次的影像小组里,阿克智华因为他的身份,大家会认可他。第二是他有自己的魅力,比如说坚持黑颈鹤的繁殖和监测工作,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也有十五、六年了。娘俄加也是,他是吉美坚赞影视学校,和乡村之眼联合办的这个影视班的第二批学员。而且这种小组的形式拍摄的话,会比较好。他们会形成一个自己的圈子,这群人去关注一些事情,反而会做得更强、更长久。拍片子的时候,大家都可以给他一些建议,那他们的成长也会比较快。一个人去干一件事情,是非常困难的,第一是没有人替你出谋划策;第二也没有人鼓励。
作为一个女巡护员,我们特别想把多杰措姆拉进来的原因就是,我们是希望她能有很多细微的观点,她的片子可能会更细腻。她的视角肯定是跟男性是不一样的,青海湖周边,我们去过那么多保护站,好像女巡护员就这位。以前我们培训的时候,也有两个女性拍摄者。她们拍过一个《木桶》(2014,格桑卓玛),跟女性是非常息息相关的东西。但是男性可能不会关注这件事情,他们的视角更宏观。女生可能会从家庭入手,注意很多生活的细节。
02
2007年,“乡村之眼”作为一个项目开始运营之际,便开始了在青海的工作。那时候产生的青海影像,是整个大项目的一部分,比如尕玛拍摄的《野牦牛守望者》(2007),索昂贡庆拍摄的《尕朵觉悟》(2007)。从2009年开始,“乡村之眼”开始有了整体定位于青海的项目,以下是对这些项目的梳理。
2009年:“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青海湖牧民影像培训班,产出影片10部,其中包括参加2023年“青海湖牧民摄影师培训班”项目的智华拍的片子《我和大天鹅》。
2010年:“年宝玉则-乡村之眼”第一期培训,“记录我们的环境与文化” · 白玉,随后几年,陆续举办了三次“年宝玉则乡村之眼电影节”。此次项目产出影片7部,其中包括兰则的《牛粪》。
2012年:“年宝玉则-乡村之眼”第二期培训,产出影片10部,其中包括华泽拍的《宝瓶》。
2015年:“吉美坚赞影视班”第一期开班。
2018年: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第一届影视专业班结业;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第一届影视专业班结业典礼在青海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举行,同期举办第一届托弥文化影像交流会(毕业作品影展)。
——2015年,吉美坚赞学校与“乡村之眼”共同开办民族影视专业班,到2018年,共产出影像51部,本次培训的学员娘俄加就是这个班的学员。
2020年:成为青山公益合作伙伴;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 - 拯救草原让牧民回家-年保玉则草原生态修复与生计项目启动。
2023年:青海湖牧民摄影师培训班开班,项目已经进入了最终的剪辑阶段,相关信息持续更新中~
03
有剪辑经验的娘俄加还是在默默在自己海量的素材里耕耘,在座位上一坐就是大半天。他是吉美坚赞影视班的学生,和我说起他们以前剪片的经历,也是常常通宵。明天要交一个片子,大家就围坐在教室里剪辑,泡上一壶咖啡,一剪就是一个通宵,然后给老师看了老师让改就继续接着改。
洛桑成力也已经初剪辑完成!他开心地和大家击掌庆祝,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把影片在初剪基础上再精剪到一个小时。而且,因为进度不错,他现在还有时间和精力去补拍一些智华师傅的镜头。文龙老师和成力一起用“纸上剪辑”工作法,把初剪好的序列“搬”到了纸上,每张便签上清楚标记了序列里事件的发生时间以及大概内容,通过移动便签来“编辑”序列,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剪辑辅助技巧。
“纸上剪辑”小便签(摄影:杨茸茸)
完德扎西在黄老师旁边观看,黄老师最近也在剪辑一部影片,一边剪辑一边教完德扎西简单的软件操作技巧。
布项杰已经初步剪辑完成了所有视频序列,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把这些序列拼接到一起!
李昕老师、智华师父和旦增在客厅大屏幕上看还在剪辑中的片子,一起讨论接下来的修改和剪辑方向。
04
左右滑动查看现场花絮之一>>
左右滑动查看现场花絮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