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2024年7月31日是世界巡护员日,谨以本期活动内容致敬默默守护生命的一线巡护员。本期展映影片《我的巡护日志》,不仅是六普个人长达十二年的巡护生活的缩影,更书写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以及巡护员这一群体在保护工作中的艰辛与坚持。影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他们生活和文化的窗口,让我们能有温度地认识和理解巡护员的日常与责任相互交融的巡护生活。我们不仅希望观众能够感受到滇金丝猴保护工作的艰辛和重要性,更希望巡护员们的故事和努力能被更多人看见和记住。
活动策划 / 文案|晏舒曼
排版 / 海报|璞玉书店
活动缘起
2022年,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联合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共同发起了面向滇金丝猴保护区或保护地巡护员的生态影像赋能计划,旨在帮助这些保护区逐步搭建自己的“生态影像库”和“地方知识中心”。
2022年9月,在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管护局的大力支持下,四个保护区(云龙、云岭、高黎贡泸水、白马雪山维西)和三个保护地(老君山、巴美、芒杏河生态保护协会)的一线巡护员及保护局宣教部门工作人员齐聚云龙天池,由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频道摄影师普文龙和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人类学博物馆影视人类学实验室副研究员陈学礼担任主课老师,在大理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进行第一阶段课程的集中培训。并于11月在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阿纳果、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段进行中期回访。
2023年3月8日至19日,在大理床单厂艺术区当代艺术空间举办了“林中‘影’行者·滇金丝猴巡护员影像赋能计划作品展”,产出作品包括:《鱼香米也香》(和顺华)《我的巡护日常》(张金山)《脚》(和龙忠,胡善斌)《看猴子的人》(胡善斌)《林间的小孩》(李如雪)《山间牛铃响》(张琦波)《小小草根队》(陈显河,李明仙)《雪山之巅一抹“虹”》(王斌),以及本期放映影片傈僳族一线巡护员六普的《我的巡护日志》(原名《我这十二年》)。5月20至21日,在广汽丰田的支持下,由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主办,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大象好在一起承办的“乡影 · 归野”在地生态文化影像展顺利举办,通过展映的方式对这些影片的再次传播,旨在通过影像作品让更多人关注并了解巡护员和他们所生活的世界。
本期活动
本期活动邀请到一线巡护员六普、巡护员培训项目负责人赵宏、影像导师普文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陈奕欣作为嘉宾,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老师陈学礼作为主持来到现场参与映后活动。我们不仅希望观众能够感受到滇金丝猴保护工作的艰辛和重要性,更希望巡护员们的故事和努力能被更多人看见和记住。
巡护员们在默默无闻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生态世界。2011年10月,六普在云南泸水市片马辖区的高黎贡山西坡,找到并拍摄到了形似一年多前在缅甸发现的新灵长类动物野外活动的照片,后经确认这就是新发现的仰鼻猴新物种,时任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部首席科学家、中国灵长类专家组组长龙勇诚建议将其中文名定为“怒江金丝猴”。[胡晓花:《寻找“神秘灵长类动物”!他是第一个在野外拍到“猕阿”的人》,乡村之眼公众号,2023年08月02日]。
乡村之眼过去的采访中六普女儿曾经回忆父亲是如何找到怒江金丝猴:
“我们傈僳族人,管这种猴子叫‘猕阿’,翻译过来,就是‘鼻孔朝天的猴子’。爸爸曾经告诉我:‘他9岁时,在镇上的集市见过这种黑猴子被贩卖。那个时候像生活太困难人们会打来吃。啊祖(爸爸的的爷爷)说80年代那会儿在山上见过它们,但也从来没想过这会是个新物种。’”
在她眼里,父亲的巡护生活值得自己的敬意和赞赏。她认为父亲的巡护工作非常辛苦,同时也意义重大。傈僳族的传统文化活动深深融入父亲的生活,正是这些活动塑造了父亲积极乐观的性格,也是她对于父亲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和爱戴的表达:
“我帮他算了一笔账,上山巡护一年大概要走1300多公里,相当于徒步从片马走到昆明往返,他一年消耗最多的就是解放鞋,再坚实的解放鞋在爸爸这里每双都会把鞋底磨通了,我想那是爸爸走过的每一寸土地所留下的痕迹,是对爸爸努力的肯定,我的父亲好像生来就属于大山。”
“当然,他不仅热爱这份工作,更是热爱生活的人,作为傈僳族唱歌、射弩、跳舞是刻在骨子里的,正是这些造就了我那积极乐观的爸爸。”
正如陈学礼老师所说,看见巡护员,也看见巡护员眼中所见。
“巡护员-首先应当被视为值得探索的‘一群人’来关注,其次才是他的职业本身。要想了解这群人,镜头不仅要向外,更要向内关注他的生活、他们周遭的家人、同伴、社区成员;要朝向他们的文化、朝向他们内心深处丰富多彩的世界。”
—— 陈学礼
《我的巡护日志》不仅是六普个人长达十二年的巡护生活的缩影,更书写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以及巡护员这一群体在保护工作中的艰辛与坚持。影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他们生活和文化的窗口,让我们能有温度地认识和理解巡护员的日常与责任相互交融的巡护生活。通过关注巡护员的故事,看见他们用影像和行动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提醒我们去重新认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主题
“它叫怒江金丝猴”
首位在野外拍摄到怒江金丝猴的中国人
——六普的十二年巡护日志
“北门回望”现代遇见乡土——对话系列04
时间
2024年8月3日
[周六]19:30-21:30
地点
璞玉书店
昆明市东风东路86号C86山茶坊
参与方式
扫码报名
本期活动主持
陈学礼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研究员
本期活动嘉宾
六普
傈僳族,《我的巡护日志》作者
普文龙
国家资质认证高级摄影师,
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签约讲师
赵 宏
“影像助理生态保护·公益影像行动计划”
暨巡护员生态影像培训项目负责人
陈奕欣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
目前从事灵长类动物行为生态和保护生物学研究,
自硕士阶段起,即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怒江片马辖区进行野外调查工作,已坚持10年。
影片信息
《我的巡护日志》
云南高黎贡山保护区泸水片区的傈僳族巡护员六普是第一个拍到野外生存的怒江金丝猴的中国人。经过一年的艰辛追踪,他成功拍到了“黑猴子”(当地人的称呼)。《我的巡护日志》是对他十二年积累的图片和视频素材的整理,讲述了他的巡护故事。对于森林,六普有自己独到的认识,他拥有的“地方性知识”不仅体现在他对地形地貌的熟知,更在于他对当地生态系统、动植物习性以及傈僳族古老智慧的深刻理解。
(图源: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
合作学者
郭 净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文化多样性保护,影视人类学,非虚构写作
吕 植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动物学、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向 丽
云南大学教授
马克思主义美学,审美人类学
陈学礼
云南大学副研究员
影视人类学,民族志电影拍摄
寸 炫
云南大学助理研究员
影视人类学、缅甸华侨研究,民族志电影拍摄
品牌支持方
北门回望
勐海深山老林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朗森印艺
第四场合作伙伴
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
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
北京市海淀区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在地支持
大观书店
附近书店
博旅书馆
HOOKID
燕居打样行
野木扶疏
蛋壳面包
上山喝茶
真高兴咖啡
CAT&APPLE
烈烈庆祝
五里咖啡
禁止跳海
卡夫卡咖啡
塞林格咖啡
AME禾木
弥里有乐
然妈饼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