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 2000 字,阅读约需 4 分钟
先来个直播预告!
明天参加中科院和B站的论坛,我第二个上台(我猜是因为第1个是院士开讲,穿插我上台可以调节一下气氛),讲座的内容是分析——
为什么我胖了……
感兴趣的朋友
快长按识别下面二维码预约呀~
完整的节目单
大家可以上下滑动着查看↓
太长不看
BMI 在 22.6~27.5 的人群死亡风险最低。而且跟体重过高相比,体重过低带来的死亡风险更大。(没有说肥胖对健康有利的意思。)
不过,预测死亡风险,腰臀比比 BMI 更可靠。健康的腰臀比值,男性最好<0.9,女性最好<0.85。
腰围臀围怎么测量,什么时间、什么姿势,请看文章末尾。
胖子和瘦子,谁能活更久?
是“有钱难买老来瘦”?还是“微胖的人更长寿”?
先来看看覆盖超过百万亚洲人数据的研究是怎么说的吧~
1
“最”长寿BMI区间
为了评估亚洲人群的 BMI 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这项研究纳入了 19 个队列研究的超 114 万参与者的数据(其中 53.5 万名男性,60.6 万名女性),而且每个队列研究都累积了至少超过 5 年的数据。
研究人员经过统计分析后发现,以中、日、韩三国为代表的东亚人群中,BMI(体重【单位 kg】除以身高的平方【单位 m2】)与死亡风险呈 U 形关系。
🔻 BMI 在 22.6~27.5 的人群死亡风险最低。
🔻 BMI 高于或低于这一范围,死亡风险均有所上升。
🔻 体重过低带来的死亡风险更大。跟 BMI 在 22.6~27.5 的人群相比,BMI ≤ 15.0 的人群,死亡风险是其 2.8倍。BMI >35.0 的人群,死亡风险是其 1.5倍。
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东亚人群中 BMI 跟癌症、心血管疾病及其他原因所致的死亡风险之间也呈现类似的 U 形关系,而且低 BMI跟其他原因所致的死亡风险之间的正相关性最强。
图片来自:参考资料[1]
考虑到我国标准, 18.5≤BMI<24 为正常体重,24≤BMI<28 为超重,BMI ≥ 28 为肥胖,BMI < 18.5 为体重过轻。
这样看起来,BMI 正常稍高以及超重的人群,可能更长寿。
BMI 预测有局限
常看我公众号的朋友可能知道,我之前科普过很多次:BMI 只能反映体重这一项指标,并不能反映出身体成分的差异以及身体脂肪分布情况。
确实,研究人员也说了,在这次研究中他们没有评估腹型肥胖跟死亡风险的相关性,但这一点对亚洲人来说还是很重要的。有几项队列研究表明,即使是在低BMI 人群当中,增高的腰围和腰臀比(都是腹型肥胖的指标)都与死亡风险显著增加相关[1]。
又要放出下面这张经典对照图了。左边体重正常但内脏脂肪多,右边虽然体重超标但内脏脂肪反而较少。
图片为 T1 加权磁共振成像下的内脏脂肪(红)和腹部皮下脂肪(蓝)。A:67岁,男性,体重接近正常,BMI 25 kg/m²,内脏脂肪 2.58 L/m²。B:53岁,男性,肥胖,BMI 30 kg/m²,内脏脂肪 0.88 L/m²。图片来自:参考资料[2]
要知道,对身体健康,特别是心血管健康影响最大的是内脏脂肪(包裹在内脏周围的脂肪,适量有益,过量有害)和异位脂肪(沉积在肝脏、胰腺、心脏、骨骼肌等处的脂肪,这些地方本不该有脂肪)[2]。在降低心血管疾病和 2 型糖尿病方面,肝脏脂肪的减少甚至比内脏脂肪更重要[3]。
23年9月发表的一项研究,就比较了不同脂肪度量指标与成人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相关性。
2
预测死亡风险,腰臀比更可靠
这项纳入超 33 万人的队列研究,在研究中引入了孟德尔随机化的研究方法,这是一种运用遗传病学数据探索因果关系证据的方法,能极大地减少和限制因果倒置和混杂因素的影响。
研究首先明确了所有与身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以及脂肪质量指数(FMI)这3个脂肪度量标准相关的基因,然后进行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发现这3种脂肪度量指标与全因死亡率之间都有显著关联,但腰臀比与全因死亡率的关联更强。
像 BMI 和 FMI 与全因死亡率的关联会受到 BMI 的影响,但腰臀比不受 BMI 影响,它跟全因死亡率的关联都是稳定一致的,呈线性关系。腰臀比每增加 0.1 ,全因死亡风险增加 51%,而且这种关联性在男性中表现得更突出,腰臀比每增加 0.1 ,全因死亡风险会增加 89%[4]。
因此,这项研究认为,腰臀比可能是预测死亡风险最可靠指标,临床实践中也应该更多地使用腰臀比来关注脂肪分布,而不是只关注脂肪质量(如BMI)[4]。
不过,要说明的是,这项新研究使用的都是英国白人的数据,是否适用其他人群,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3
腰臀比怎么算怎么量?
腰臀比,就是用腰围除以臀围得出的一个比值。
按 WHO 的建议,男性腰臀比最好在 <0.9,女性最好 <0.85,超过这个标准,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腹型肥胖了[5]。
想要准确地测出腰围、臀围,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真挺多的,下面就跟大家仔细说说。
测量时间
最好在早晨睡醒后空腹状态时测量,避免饮食对腰围造成影响。
测量姿势
测量时,尽可能少穿衣物,自然站立,双手自然垂放在身体两侧,双脚并拢,身体的重量放在双脚上。
测量腰围时,最好在正常呼气末,身体放松,软尺的测量面要跟地面保持水平。
测量部位
腰围
确定测量部位的步骤有点多,首先找到一侧髂嵴顶点(站立时绕着骨盆上缘摸一圈找到最高的那个顶点),接着垂直向上确定同侧肋骨的下缘(最下面一条肋骨的下缘),然后两点连线确定中点,测量这个中点所在平面的周长。
臀围
就是测量臀部最宽的部位。如果臀部弧度比较明显,俗话说就是比较翘,可以测量臀部最翘那个部位所在平面的周长[5]。(如果实在不知道量哪,只能上上下下多量几个部位,取最长的那个。)
不是示意图,这是错误测量姿势
测量手法
软尺要尽量贴紧身体,不要太松,跟身体之间不要有空隙,但也不能过紧,身体不能有“束缚”感。
数据取舍
至少测量两次,如果两次数据相差不超过 1cm ,两次数据取平均值即可。如果两次数据相差超过 1cm ,就要再重复测量两次[5]。
你的腰臀比和 BMI 都落在“长寿区间”了吗?
参考资料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关键词“转载”。
编辑:鱼藻
想看有声版科普
快关注我的视频号吧 ↓
关注我,你想了解的营养科普
都在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