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个人总结丨小目标都实现了!

健康   2024-12-31 22:21   北京  

本文 2758 字,阅读约需 4 分钟


目录






  • 为何写下这样的总结

  • 我更自信了

  • 科普与AI的碰撞

  • 基于读者生产内容

  • 内在动力

  • 旅行与阅读

  • 前辈与“墓碑美德”

  • 社交与心理

  • 健康与家庭

  • 新年愿望

  • 总结








今天是2024年的最后一天,早晨醒来时,我就有些挫败——称了一下体重,发现达到了人生的新高。与此同时,孩子有点鼻炎没睡好,早上发脾气不上学,难免让我心里受了点打击。


马上就要38岁的我慢慢体会到,生活中的种种境遇,很多都是自己选出来的结果。既然如此,我也不会去埋怨别人,而是要对自己负责,想想哪些地方需要更自律,或者需要更有智慧地去应对生活中的种种选择。


不过,总体来说,过去这一年还是挺幸福的,毕竟家庭和事业都能维持在相对平稳的状态,去年的小小目标也都实现了




为何写下这样的总结



由于今天一天都在带顾大美,加上日常的科普稿件,实在没空做像往年那样,列出细致的数据或图文并茂地呈现我一年来的成果。


但至少,就自媒体这一块而言,还是有点小成绩的:


抖音:今年涨粉不多,只有5万


B站:涨了10万


公众号:涨了20万,成功破百万


小红书:涨了25万


微博:涨了50万


对我来说,能在各平台维持这样的成绩已相当不错。毕竟,我在社交媒体上做科普已经十多年了,还没过气其实挺不容易的了……


昨天我还和同事讨论,新的一年能否开创新的方向。




我更自信了


谈及个人成长与适应新事物的能力,我是比较自信的


过去一年,我家里进行了装修,这件事让我重新认识到自己的耐心、沟通能力以及情绪管理能力,经过装修的历练,至少在推动项目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上,我感觉自己还是挺不错的。




科普与AI的碰撞


昨天工作室的同事们都正常上班,回头看我2021年的总结,团队人员几乎没变动。但让我有些感慨的是,2021年我希望同事们改进的一些问题,到现在依然没有太大突破,无法达到预期……


另外,做科普类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与AI所能替代的能力“高度重合”。比如昨天我和两位同事花了很久在讨论稿件中有一句表述是否有歧义,可是如果把这篇论文和我写的原话抛给拥有强大逻辑能力的AI模型,能给出更清晰的解读,比我现场跟同事解释得更深入浅出。


可以说,真的比不过AI,AI时代确实来了



基于读者生产内容


过去这一年,我在微博上几乎每天都发跟个人生活相关的内容。但在其他平台——小红书、抖音、B站——我个人生活的分享很少。


其实,我也尝试过在这些平台上发VLOG、分享旅游笔记或兴趣心得(比如上周约半个小时的摄影心得),可惜效果并不理想。


最终我意识到,作为专业自媒体人,我还是要从读者需求出发,去打磨内容、安排选题。作品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还是要坚持在健康营养垂类上做到最专业,投入100%的精力。


我走过很多试错的路,虽然浪费了很多精力,但也让我更清楚自己的优势:

我对世界有好奇心,有心力去不断复盘、改进。




内在动力


说到写日记,2024年我几百字的日记总共写了173篇,平均两天一篇。有时是参加某场活动,或者遇到什么事,我都会即时记录想法,总结反思。这个习惯坚持下来,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心态提升帮助很大。


此外我发现,我是那种“帮助别人就会开心”的人,这也许正是我一直能做科普这么多年的原因。这周有两位前同事都跟我表达了对科普工作的倦怠和怀疑,可我几乎没有“干累”的时候。也许这与我始终追求新知识、新思考有关。


这一年我在各地参加了十几场分享和活动,每次都会根据当下最新的资料和心得重新做PPT,用全新的逻辑来组织演讲内容。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对听众的尊重,也是对自我积累和迭代的一种鞭策。




旅行与阅读


根据年底软件年报,一共去过了29个城市,每去一个地方,我都会拍照、体验当地文化。比起2023年,我可能跑得少了一些,但依然不忘留心各地的博物馆、风土人情。


我平时也喜欢看书、看电影、打游戏(今年还玩了一下《黑神话:悟空》,带队参加了一场王者荣耀比赛被虐)。


虽然时间不够充裕,但是我仍抽空读书,每年大约能认真看完三四十本,如果算上随手翻阅的就更多了。




前辈与“墓碑美德”


前天我参加了一个名为《苍生大医》新书的活动,介绍的是李桓英教授,她曾在北京友谊医院的热带病研究所工作,57岁开始做麻风病的治疗研究,一生倾注在公共卫生事业里。


我2009年参加工作时就听过她的事迹,而这次我则感慨她的背景之“精英人设”:


祖父是清朝派往日本的首批留学生、父亲是一战后赴德的首批留学生,而她自己还在美国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读的公共卫生硕士,毕业后就在刚刚成立的世卫组织做官员。这样一位“老钱”背景的精英,却在37岁的壮年(1957年)毅然回国,甚至60岁后依旧高产,首次提出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


她一生未婚没有子女,把全部精力贡献给了祖国和患者。


李桓英教授的事迹不仅让我对女性主义、“躺平模式”都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做科普多年,我特别能理解“助人者自助”这种理念带来的满足感,也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做事情要放长远,选择那些虽难却正确的路




社交与心理


今年年初,我还想多和老同学、老朋友叙旧。结果一口气见了不少人,却发现他们也有各种烦恼、困惑,一股脑向我倾诉,让我一度感觉“情绪过载”。


后来,我去认真学了心理咨询的一些标准流程,不仅能够更规范地回应朋友们的倾诉,也鼓励他们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自己也减少了心理上的负担。


但说实话,每次倾听他们,我也会学到很多,往往都能给我新的启发。回头看,这也算是实现了我年初定下的“多社交多沟通”目标,只是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下半年我则在社交上“保守”了许多。




健康与家庭


今年10月以来,我差不多去健身房20次,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再加上每周一个人带娃、做家务,陪家人的时间平均得有四十多个小时,常常感觉身不由己。


还好我有不少营养学和体重管理的技巧,但落实到行动层面还是要靠自觉。新的一年,我打算更严格地保证睡眠、再多动一动



新年愿望


面对父母逐渐年长,孩子学业压力也会越来越大,我相信新一年不见得会更好。


但回想起在《苍生大医》中看到的李桓英教授事迹,也是我自己的一种鞭策。就像去年我推荐的《超越百岁》一书里提到的“墓碑美德”——我们要考虑自己离开世界时,会留下怎样的评语。以终为始,才能在面对各种诱惑和选择时,更明确地知道自己要走哪条路,少些后悔。



来到复旦


参加新浪新知大会




总结



一口气写到这里,我得去接孩子下课了。


祝大家也都能在新的一年里,迎难而上,收获成长。


加油!


今早送孩子上学时拍的


==================


附我12月的朋友圈,我的生活可以一窥究竟





你的今年有什么收获?

对新的一年有什么新期待?

快来评论区晒晒吧(可以发图片啦!)




编辑:小荟


想看有声版科普吗? 

快关注我的视频号吧↓ 

关注我,

想看的营养科普都有↓

营养师顾中一
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注册营养师,入选福布斯中国50位意见领袖榜,人民日报2017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所著科普图书已销售十余万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