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古道今 | 想修志?先闯过这六关!

文摘   社会   2024-10-25 07:00   江苏  

想修志?

先闯过这六关!

俗话说,

万事开头难,然后中间难,然后结尾难。

而修志,是这艰难万事中尤为艰难之一。

若不相信,不妨来看看,

旧时想要修一本志书,得闯过多少关?

第一关:没钱


天下事,多难在没钱。这道理,古今皆通。


地方修志,虽然有时候是上面派下来的任务(比如说修通志的时候,朝廷会命令各地呈上郡志、县志),但也有不少情况是乡邦人士、地方官为了地方文教事业主动提议。何况即使是派下来的任务,银子也不一定随着公文一起到来(来了也未必够)。于是主持修志之事的地方官,往往需要捐廉为倡——也就是拿出自己的工资充作修志费用,做榜样,倡导当地名流绅士以及富豪一起捐钱。有时候地方经济不太富裕,知府或许还好点,县令往往自己薪水也很微薄,其中艰困可想而知。


因此古代志书(尤其是清代县志)中,经常会在修撰者名氏后面加上特殊的一页:为修志捐钱之人的名单,来感谢这些愿意出钱修志的好心人。



图来自《光绪镇海县新志》,此时货币是银元


《光绪石门县志》中记载了这样一段:

时因经费维艰,不克延请总纂。佥请予司其任。……

是役也,文简而事增,费廉而功速,未尝借才于异地,实赖诸君子纂辑之勤劳,度支之撙节。

——《光绪石门县志》余丽元序


此石门县即浙江嘉兴崇德县(因与皇太极年号“崇德”同名,改了一段时期的县名,今属桐乡市)。地处江南,应该算是相对富庶,却依旧修个县志都请不起总纂,只能县令自己动手。江南地区都这样为难,何况是更加贫穷的地区?看来有时候县志修不成,当真不是当地人和地方官不想修,而是实在没钱。

第二关:缺人


即使搞定了经费的问题,找人来修志也是老大难。


修志这活,要想保证质量,理想情况下,当然得请那种博古通今、熟悉乡邦、名望足以服众的大儒来当任总纂(毕竟不是每个县令都愿意花精力自己动手)。这些条件,满足一个都不太容易,何况三个?而且,即使这样的非凡人物确实存在,那他愿意干吗?有时间吗?身体条件允许吗?毕竟,这可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要日夜在堆积成山的书卷里搜寻整理资料,访问故老征求故实,考证各种传闻轶事的真实性,还要冒着得罪人的风险——哦对了,最后也得不到几个子儿的报酬,还有可能因为书中的某个小失误被后世连续嘲讽几百年。



难怪连韩愈都不敢写志——那可是敢谏佛骨的刺儿头韩愈!



夫志犹史也,不有人祸,则有天刑,虽昌黎文公犹且恐惧不敢为,而柳柳州与之书,则以为当为而不为,此大惑也。孙樵论昌黎《顺宗实录》,尚不能当班坚,然世无子长、子云,又得谓汉以来可无史耶?

自章志而后百年于兹,议修者,意且有人祸、天刑之说,阂乎其中,其然岂其然乎!然而修之诚不易易。大抵远者稽之载籍,折衷为可;近者采之舆论,取信为可。余于是不胜大惧,亦复何敢多让。

——《乾隆诸暨县志》楼卜瀍序



第三关:得罪人


上文已经说到,修志要冒着得罪人的风险。为什么呢?当然是因为我们古代史家的著名传统——秉笔直书。


官吏,自然有贤有不贤。地方大族,也定然有德有不德。如果这些在当地拥有莫大权力的当权者、土豪,知道自己的名字、事迹即将被留在志书上的时候——他们会作何选择呢?




生民之疾苦,吏治之得失,习俗之迁流,豪暴之放纵,有何不知?兹欲条畅言之,不敢;欲委曲言之,不肯。

——《康熙望江县志》沈镐序



想畅所欲言,不敢;想委曲修饰,不肯。沈镐这句话,或许说出了古之修志者最大的心理煎熬:风骨和现实,到底选哪个?


无独有偶,《康熙休宁县志》《万历通州志》中,也有人道出当时情境:



殚志于龙门、兰台之笔削者,未尝无人。独是品流不齐,是非殊等。而姻娅世故之相持,其气势足以相压,其纷华足以相移。非有至大至刚之守,毅然特立,其不为所动者,几希?故曰莫难于勇也。

——《康熙休宁县志》赵吉士




今州邑之荐绅,将举笔而其人非邦君即先故,盖有所不得不避矣!是故古史之得在直,而今志之失在谀也。

——《万历通州志》王世贞序




通州即南通,休宁为黄山下辖县。两地不同,赵吉士也无法和鼎鼎大名的王世贞相比。但他们却都无可奈何地说明了一个情况:


愿意修志的人,不是没有。但身为此乡邦之人,此地不是你的姻亲,就是你的故旧,不是能压你一头的豪强,就是能用大钱收买你的富家。至大至刚,何其之难!阿谀谄媚,反而成了最普遍的抉择。



别说是没什么背景的儒生,即使是当朝大官、名士大家,也深受这种请托干谒风气的侵害。苏州著名宋志《吴郡志》,作者是著名文学家、曾经当过参知政事(差不多是宰相)的范成大,在当时和后世,都是苏州鼎鼎大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但是,就因为他拒绝某人在这本志书中加点料的请求,《吴郡志》差一点就不能版刻,离失传的命运只有毫厘之隔。



石湖范公为《吴郡志》成,守具木欲刻矣。时有求附某事于籍而弗得者,因哗曰:“是书非石湖笔也。”守惮,莫敢辨,亦弗敢刻,遂以书藏学宫。

……方公书始出也,疑谤横集,士至莫敢伸喙以白。

——《吴郡志》赵汝谈序


第四关:生命安全难保障

缺手断腿也可能


屈服于豪强权贵,看起来毫无气节风骨,一口唾沫吐之可也。但如果继续深入了解这些修志者所面临的处境,或许在不屑之余,也会升起一点同情。



今日天下郡邑,宜莫不有志矣。然而吾休宁自万历丁未至今,并未有刊行之新志。一有期会徵取,仍以旧志充塞。间欲摭近今故实,则又抄掇为补苴计。以故天下皆有志,而休宁独无。


然休宁又非忽置而不修也。自甲午张令一修,癸卯傅令一修,壬子鄢通府又一修,盖四十年来,无日不修志,无日能成志。徵事则游移罔据,人物则市井屠沽或至厕冒其中。无论不可以示人,几几不可以自问。

——《康熙休宁县志》汪晋徵序




休宁还古书院  清康熙《休宁县志》卷首


当地士子对县志很是不满,想要重修,也一直在努力修,修出来的东西却别说给人看,连自己都看不下去。为什么呢?



凡历四阅月,昼夜不辍,乃得脱稿。于是向之冒滥其中者,或以利诱,或以势临,或以刀挟,百计以要其入。

——《康熙休宁县志》汪晋徵序



地方大族为了把自己先祖、甚至自己名字塞进志书,不惜以利诱,以势临,以刀挟。


以利诱,或许修志者还能坚持不动。以势临,或许忍辱负重也能挨过去。但,如果——以刀挟呢?


如果你只是想为乡邦做点贡献修一本志书,却因为不肯说某句好话、不肯为某些大人物增加莫须有的光辉事迹、不愿意删掉某些事实,而必须与自己的一节手指、一只胳膊,乃至一条腿,永远道别呢?


这种情况下,有几人还能坚持史家志家的初心?

第五关:被嘲笑议论


即使解决了所有现实的问题,生命和手脚也暂时安全无虞,但修志人依然面临着不逊于刀斧之加的痛苦——那就是他人的讥讽、嘲笑与议论。


志书修成之后,就是一郡一地之典,人所共睹。修书难,但品评易。


《嘉靖江阴县志》序中载了一则逸闻:



窃闻国朝集诸儒臣修《一统志》时,两人相诮。其一人欲载科目之数,则曰:“此非进士录也。”其一人欲载户口田赋之数,则曰:“此非黄白册也。”

——《嘉靖江阴县志》唐顺之序




嘉靖《江阴县志》


同样是修志的同僚,还都是修《一统志》的大儒,都对志书哪些内容当收、哪些内容不当收,产生了如此尖锐的对立意见,甚至互相嘲讽。何况众口哓哓,有些意见未必出自公心,而是出自私意呢?


而名录、数据,倒也罢了。古代志书中占全书最大比例的“列传”一类,才是真正的麻烦根源。


如《万历杭州府志》序言中所提及:



往论定列传,独视其子孙,曩令持公议有所讥削,其为子若孙即屈强不服,重怨积怒而甘心焉,诋指其所为书不足信,讙哗无已时。

——《万历杭州府志》乔因阜序



以前志书里写列传,只看所涉及人物的子孙(有没有子孙,子孙有没有权势地位)。因为即使秉持公议对列传中人物稍稍批评,他们还在世的子孙也会产生怨恨愤怒,从此想方设法诋毁这本志书。


所谓述而不论,是梁启超提出的方志学观点,已经属于近代。清代的方志学大家章学诚,也只是提出志书“持论不可不恕”,也就是品评的时候,要多谅,不可太刻。事实上,古代方志一直承担着导人心、正风俗的职责,这就必然要求对人物进行褒贬议论。而只要一议论,针对这本书的谤毁也将随之而来。


那么,不议论是不是就行了?


没有这么简单。


即使不对人物作任何显性的评论,任何对材料的选择和裁取,都包含着纂修者的价值判断。孔子在《春秋》之中,并无议论,但当时之人,如何知其褒贬?


答案是:“删述”。孔老夫子对鲁国的史书进行了裁减,于是——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字经



因此,你在修志时,收取什么内容,放弃什么材料,同样会引发不满。



而执笔者又各以意进退其间,虽勒成一书,适为通儒所诟病。

——《道光武康县志》吴其泰序




载笔一不慎,则书出而议者随之,故修志难。

——《乾隆长洲县志》庄有恭序





延邑人士,议修邑乘。多有同志而难之者,谓年代久远,简册罕存,得乎此恐遗乎彼,任其事将被其谤。

——《光绪嘉善县志》江峰青序



得乎此,则遗乎彼;任其事,则被其谤。这可谓是古往今来修志者共同面对的难解困境。

第六关:搜集材料难


即使以上都没有发生,一切都很顺利,天时地利人和,修志依然面对着最普遍的困难:资料的获取。


古代图书本来就极为珍贵,很多书都是孤本,一旦因为种种原因散佚,便是大量资料的永远消失。



至大中祥符中,颁李宗谔所修新图经于天下,则由前诸书废不显,而官府顷罹睦寇,又失祥符所颁,特抄取计簿,益之以里魁亭父之所隐实者,编以为册,余五六十年矣。私窃悼之。

——《淳熙新安志》罗愿序




中国几千年历史中,能谈得上天下安宁、百姓休息的时间,往往都被冠作某某之治,名垂青史。战乱和灾害,恐怕要更为频繁。


战火一起,天下文献沦亡,生民百不遗一。故老凋谢,文献沦亡,记录此邦事迹的典籍不见了,了解此邦掌故的老人们死去了。从此,百年间的典章、人物、事迹,便消失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这是过去这片土地上曾无数次发生的故事。修志者,往往要面对满目疮痍的土地,从时代湮没的种种旧事里一点点搜捡,想方设法为后世留下些曾经存在之物的痕迹。


当你闯完了这六关,

恭喜你,你终于可以修成一本志书了。

你完成了你的使命,卸下了一道重任,

知你罪你,都留待后世了。

你可以像历代修志者那样,

掩卷释然,长长呼出一口气——

等等。

既然修志这么难,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还是有那么多方志?



因为泱泱中华,从来珍重自身的历史,自身的文明;因为即使没有一点个人的好处,也依旧永远有人在这条路上前仆后继。


他们爱此乡邦,不忍文献断绝,即使流言相随,即使斧钺加身,也依然尽己所能,为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留下痕迹。他们与时间对抗,在湮没一切的洪流中,为我们留下了中华大地上每一片土地的传说。


这就是修志人。




号外号外


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江南旧志”系列新作《江南旧志文选·序跋》,从江南地区历代方志中选取府志、县志、专志之序跋共百余篇,影印古书原貌,并加以整理标点,详细展现了江南各地的修志经过、修志人的心路历程,是古代修志人闯关之路的真实写照。此书即将问世,敬请期待!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拟稿:市地方志办编纂处

审核:市地方志办编纂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精彩

活动

方志主题的文创产品亮相啦!

其中有印有《苏州府城图》的小夜灯

四季主题的书签等

颜值高,超好看

只要入选精选文章

或精选留言就有机会把它带回家

就等着你来啦!


长期

征稿

以弘扬苏州优秀传统文化、宣传苏州市情地情、展示地域风土人情、讲述苏州故事为主。

每篇文章字数在2000字以内,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以系列为形式提供稿件。鼓励配原创图片。

来稿一经采用,即支付相应稿酬:

1、原创文稿类:文章首次在微信公众平台发表的署名文章——150元/篇

2、编辑整理类:转载其他公众号上的原创文稿,或者根据已发布的文章进行编辑整理(标注资料来源,不标注原创)——80元/篇

3、图片类 :必须为原创图片,根据图片质量——20~60元不等


电子邮箱: 396487287@qq.com

详情咨询联系电话:68617312

(投稿请点击:征稿启事


往期精选


1、说古道今 | 苏州这些地名你读对了吗?
2、说古道今 | 霜叶红于二月花
3、说古道今 | 吴江才女沈蕴真
4、成语里的苏州——“名落孙山”
5、说古道今 | 昆山徐氏:科第绵长,“同胞三鼎甲”
6、旧志整理进行时 |《〔康熙〕浒墅关志 阳山志 阳山新录》点校出版
7、说古道今|秋风起,面拖蟹香满江南
8、说古道今|如果你爱苏州,就为苏州写一首诗
9、说古道今 | 追寻历史长河中变迁的“重元寺”
10、说古道今|苏州双塔——岁月深处的璀璨传奇

在历史的细枝末节中

探寻城市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


方志苏州

方志苏州
弘扬地域文化,讲述苏州故事; 展示方志成果,服务社会大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