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
万事开头难,然后中间难,然后结尾难。
而修志,是这艰难万事中尤为艰难之一。
若不相信,不妨来看看,
旧时想要修一本志书,得闯过多少关?
第一关:没钱
天下事,多难在没钱。这道理,古今皆通。
地方修志,虽然有时候是上面派下来的任务(比如说修通志的时候,朝廷会命令各地呈上郡志、县志),但也有不少情况是乡邦人士、地方官为了地方文教事业主动提议。何况即使是派下来的任务,银子也不一定随着公文一起到来(来了也未必够)。于是主持修志之事的地方官,往往需要捐廉为倡——也就是拿出自己的工资充作修志费用,做榜样,倡导当地名流绅士以及富豪一起捐钱。有时候地方经济不太富裕,知府或许还好点,县令往往自己薪水也很微薄,其中艰困可想而知。
因此古代志书(尤其是清代县志)中,经常会在修撰者名氏后面加上特殊的一页:为修志捐钱之人的名单,来感谢这些愿意出钱修志的好心人。
图来自《光绪镇海县新志》,此时货币是银元
时因经费维艰,不克延请总纂。佥请予司其任。……
是役也,文简而事增,费廉而功速,未尝借才于异地,实赖诸君子纂辑之勤劳,度支之撙节。
——《光绪石门县志》余丽元序
此石门县即浙江嘉兴崇德县(因与皇太极年号“崇德”同名,改了一段时期的县名,今属桐乡市)。地处江南,应该算是相对富庶,却依旧修个县志都请不起总纂,只能县令自己动手。江南地区都这样为难,何况是更加贫穷的地区?看来有时候县志修不成,当真不是当地人和地方官不想修,而是实在没钱。
第二关:缺人
即使搞定了经费的问题,找人来修志也是老大难。
修志这活,要想保证质量,理想情况下,当然得请那种博古通今、熟悉乡邦、名望足以服众的大儒来当任总纂(毕竟不是每个县令都愿意花精力自己动手)。这些条件,满足一个都不太容易,何况三个?而且,即使这样的非凡人物确实存在,那他愿意干吗?有时间吗?身体条件允许吗?毕竟,这可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要日夜在堆积成山的书卷里搜寻整理资料,访问故老征求故实,考证各种传闻轶事的真实性,还要冒着得罪人的风险——哦对了,最后也得不到几个子儿的报酬,还有可能因为书中的某个小失误被后世连续嘲讽几百年。
难怪连韩愈都不敢写志——那可是敢谏佛骨的刺儿头韩愈!
第三关:得罪人
上文已经说到,修志要冒着得罪人的风险。为什么呢?当然是因为我们古代史家的著名传统——秉笔直书。
官吏,自然有贤有不贤。地方大族,也定然有德有不德。如果这些在当地拥有莫大权力的当权者、土豪,知道自己的名字、事迹即将被留在志书上的时候——他们会作何选择呢?
想畅所欲言,不敢;想委曲修饰,不肯。沈镐这句话,或许说出了古之修志者最大的心理煎熬:风骨和现实,到底选哪个?
无独有偶,《康熙休宁县志》《万历通州志》中,也有人道出当时情境:
通州即南通,休宁为黄山下辖县。两地不同,赵吉士也无法和鼎鼎大名的王世贞相比。但他们却都无可奈何地说明了一个情况:
愿意修志的人,不是没有。但身为此乡邦之人,此地不是你的姻亲,就是你的故旧,不是能压你一头的豪强,就是能用大钱收买你的富家。至大至刚,何其之难!阿谀谄媚,反而成了最普遍的抉择。
别说是没什么背景的儒生,即使是当朝大官、名士大家,也深受这种请托干谒风气的侵害。苏州著名宋志《吴郡志》,作者是著名文学家、曾经当过参知政事(差不多是宰相)的范成大,在当时和后世,都是苏州鼎鼎大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但是,就因为他拒绝某人在这本志书中加点料的请求,《吴郡志》差一点就不能版刻,离失传的命运只有毫厘之隔。
第四关:生命安全难保障
缺手断腿也可能
屈服于豪强权贵,看起来毫无气节风骨,一口唾沫吐之可也。但如果继续深入了解这些修志者所面临的处境,或许在不屑之余,也会升起一点同情。
休宁还古书院 清康熙《休宁县志》卷首
当地士子对县志很是不满,想要重修,也一直在努力修,修出来的东西却别说给人看,连自己都看不下去。为什么呢?
地方大族为了把自己先祖、甚至自己名字塞进志书,不惜以利诱,以势临,以刀挟。
以利诱,或许修志者还能坚持不动。以势临,或许忍辱负重也能挨过去。但,如果——以刀挟呢?
如果你只是想为乡邦做点贡献修一本志书,却因为不肯说某句好话、不肯为某些大人物增加莫须有的光辉事迹、不愿意删掉某些事实,而必须与自己的一节手指、一只胳膊,乃至一条腿,永远道别呢?
这种情况下,有几人还能坚持史家志家的初心?
第五关:被嘲笑议论
即使解决了所有现实的问题,生命和手脚也暂时安全无虞,但修志人依然面临着不逊于刀斧之加的痛苦——那就是他人的讥讽、嘲笑与议论。
志书修成之后,就是一郡一地之典,人所共睹。修书难,但品评易。
《嘉靖江阴县志》序中载了一则逸闻:
嘉靖《江阴县志》
同样是修志的同僚,还都是修《一统志》的大儒,都对志书哪些内容当收、哪些内容不当收,产生了如此尖锐的对立意见,甚至互相嘲讽。何况众口哓哓,有些意见未必出自公心,而是出自私意呢?
而名录、数据,倒也罢了。古代志书中占全书最大比例的“列传”一类,才是真正的麻烦根源。
如《万历杭州府志》序言中所提及:
以前志书里写列传,只看所涉及人物的子孙(有没有子孙,子孙有没有权势地位)。因为即使秉持公议对列传中人物稍稍批评,他们还在世的子孙也会产生怨恨愤怒,从此想方设法诋毁这本志书。
所谓述而不论,是梁启超提出的方志学观点,已经属于近代。清代的方志学大家章学诚,也只是提出志书“持论不可不恕”,也就是品评的时候,要多谅,不可太刻。事实上,古代方志一直承担着导人心、正风俗的职责,这就必然要求对人物进行褒贬议论。而只要一议论,针对这本书的谤毁也将随之而来。
那么,不议论是不是就行了?
没有这么简单。
即使不对人物作任何显性的评论,任何对材料的选择和裁取,都包含着纂修者的价值判断。孔子在《春秋》之中,并无议论,但当时之人,如何知其褒贬?
答案是:“删述”。孔老夫子对鲁国的史书进行了裁减,于是——
因此,你在修志时,收取什么内容,放弃什么材料,同样会引发不满。
得乎此,则遗乎彼;任其事,则被其谤。这可谓是古往今来修志者共同面对的难解困境。
第六关:搜集材料难
即使以上都没有发生,一切都很顺利,天时地利人和,修志依然面对着最普遍的困难:资料的获取。
古代图书本来就极为珍贵,很多书都是孤本,一旦因为种种原因散佚,便是大量资料的永远消失。
中国几千年历史中,能谈得上天下安宁、百姓休息的时间,往往都被冠作某某之治,名垂青史。战乱和灾害,恐怕要更为频繁。
战火一起,天下文献沦亡,生民百不遗一。故老凋谢,文献沦亡,记录此邦事迹的典籍不见了,了解此邦掌故的老人们死去了。从此,百年间的典章、人物、事迹,便消失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这是过去这片土地上曾无数次发生的故事。修志者,往往要面对满目疮痍的土地,从时代湮没的种种旧事里一点点搜捡,想方设法为后世留下些曾经存在之物的痕迹。
当你闯完了这六关,
恭喜你,你终于可以修成一本志书了。
你完成了你的使命,卸下了一道重任,
知你罪你,都留待后世了。
你可以像历代修志者那样,
掩卷释然,长长呼出一口气——
等等。
既然修志这么难,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还是有那么多方志?
因为泱泱中华,从来珍重自身的历史,自身的文明;因为即使没有一点个人的好处,也依旧永远有人在这条路上前仆后继。
他们爱此乡邦,不忍文献断绝,即使流言相随,即使斧钺加身,也依然尽己所能,为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留下痕迹。他们与时间对抗,在湮没一切的洪流中,为我们留下了中华大地上每一片土地的传说。
这就是修志人。
号外号外
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江南旧志”系列新作《江南旧志文选·序跋》,从江南地区历代方志中选取府志、县志、专志之序跋共百余篇,影印古书原貌,并加以整理标点,详细展现了江南各地的修志经过、修志人的心路历程,是古代修志人闯关之路的真实写照。此书即将问世,敬请期待!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拟稿:市地方志办编纂处
审核:市地方志办编纂处
发布:市地方志办秘书处
精彩
活动
方志主题的文创产品亮相啦!
其中有印有《苏州府城图》的小夜灯
四季主题的书签等
颜值高,超好看
只要入选精选文章
或精选留言就有机会把它带回家
就等着你来啦!
长期
征稿
以弘扬苏州优秀传统文化、宣传苏州市情地情、展示地域风土人情、讲述苏州故事为主。
每篇文章字数在2000字以内,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以系列为形式提供稿件。鼓励配原创图片。
来稿一经采用,即支付相应稿酬:
1、原创文稿类:文章首次在微信公众平台发表的署名文章——150元/篇
2、编辑整理类:转载其他公众号上的原创文稿,或者根据已发布的文章进行编辑整理(标注资料来源,不标注原创)——80元/篇
3、图片类 :必须为原创图片,根据图片质量——20~60元不等
电子邮箱: 396487287@qq.com
详情咨询联系电话:68617312
(投稿请点击:征稿启事)
往期精选
在历史的细枝末节中
探寻城市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
方志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