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稿 | 中国古建筑的七种结构类型

文摘   2024-11-10 16:30   浙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建筑的结构形式不断发展与演变,其中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最为常见,此外还有不少独具特色的做法。本文言简意赅介绍了中国古建筑的七种结构类型,这些结构类型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结构的典型代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古建筑的奇妙世界,领略其独特的结构之美。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一脉相承,风格独特。中国古建筑的结构形式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其它的做法。

▲文澜阁本《营造法式》影印本内页

抬梁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木构架形式,常用于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也多用于北方地区。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唐代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
它是在柱子上放梁、梁上放短柱、短柱上放短梁,层层叠落直至屋脊,各个梁头上再架檩条以承托屋椽的形式,即用前后檐柱承托四椽栿、栿上再立二童柱承托平梁的做法,梁柱用料都要求尺寸较大。抬梁式结构复杂,要求加工细致,但结实牢固,经久耐用,且内部有较大的使用空间,同时还能产生宏伟的气势,又可做出美观的造型。

▲抬梁式

穿斗式构架,又称“串逗式构架”,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它的特点是柱子较细、密,每根柱子上顶一根檩条,柱与柱之间用木串接,连成一个整体,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没有梁。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有悠久的历史,在汉代画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汉代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形象。
采用穿斗式构架,可以用较小的材料建筑较大的房屋,而且其网状的构造也很牢固。不过因为柱、枋较多,室内不能形成连通的大空间,只有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

▲穿斗式

当人们逐渐发现了抬梁式与穿斗式这两种结构各自的优点以后,就出现了将两者相结合使用的房屋,即两头靠山墙处用穿斗式木构架,可以不使用直径大的木料;而中间使用抬梁式木构架,就能增加室内使用空间。这种混合构架是不全部使用大型木料,但和全部使用大型木料的效果相同。

▲文澜阁本《营造法式》影印本内页

井干式构架是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垒,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墙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

▲井干式
这种结构较为简单,所以容易建造,不过也极为简陋,而且耗费木材,在森林资源覆盖率较高地区或寒冷地区有所应用,如东北林区、西南山区

石砌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结构类型,尤其见于中国西南山区,与地方材料紧密相关。在传统石砌民居中,石材常常运用于建筑的不同部位,既用于支撑结构也用于围护结构,根据使用作用和部位的不同,所采用的加工建造技术也随之不同。

▲石砌式
各地区环境条件的差别,致使石砌建筑在不同地区形式差别较大。在太行山区,山体多为板岩或片麻岩,易于开采加工,且经久耐用,当地人就地取材,建造石屋,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石板房民居形式。在西藏,石砌建筑发展为宫室与碉堡结合的宫堡式建筑,最伟大的代表作就是布达拉宫
▲石砌式

夯土技术早在原始时期即已出现,我国使用此技术的时间十分久远,从新石器时代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在大规模使用。通过人工夯筑,可以大大增加夯土体的强度和耐久性,是古代墙体、台基常用的构造方法。

夯土的大致方法是用干打垒分层夯实土层,在古代需要众多劳动力的高强度体力劳动,少则数千人,多则数万人以上。福建大部分建于明清时代的土楼,是夯土技术经几千年积累提高的术结晶,是夯土文明最高成就的实物。


▲夯土式

中国早期纯砖石结构多见于地下墓室,地面以上除佛塔及桥梁外,较少使用此类技术。至元明时期,伴随砖瓦生产的迅速增长,同时通过吸收中亚与西亚地区的拱券技术,出现了样式繁多的砖拱券式的建筑。

在古建筑中,拱券外形多为圆弧状,由于各种建筑类型的不同,拱券的形式略有变化。南京灵谷寺无梁殿是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砖砌拱券结构殿宇,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因整座建筑采用砖砌拱券结构、不设木梁,故又称“无梁殿”。


▲砖拱券式
在五千年的悠久中华民族历史中,先民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建筑文化。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与世界其他体系建筑迥然不同的外形特征,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文澜阁本《营造法式》丁抄本书影《古今图书集成》书影

注:本文转载自“研学建筑”微信公众号,已取得作者授权。谨致谢意!




编辑制作 | 文澜文化

典  藏  中  华  文  化    分  享  古  人  智  慧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

文澜书局
《文澜阁四库全书》及衍生产品的全球推广者。典藏中华文化,分享古人智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