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话 | 《岛夷志略》:中国航海第一人的航海日记

文摘   文化   2024-02-08 16:30   江西  

元代的汪大渊被誉为中国古代航海第一人,其所著的《岛夷志略》共有近百条记录,涉及地名200多个,涉及到的地区有今天的东南亚,南亚,西亚的伊朗、伊拉克、叙利亚、沙特阿拉伯,东非沿海的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和地区,忠实记录了当时中国远洋商船所能到达的区域。《岛夷志略》收录于《文澜阁四库全书》第602分册中。



元代大文人张翥(可参阅往期文章《<蜕岩词>:浮世人情历过,身外虚名参破》)曾有一段关于中外差异的论述:

大抵一元之气,充溢乎天地,其所能融结为人为物。惟中国文明,则得其正气。环海于外,气偏于物,而寒燠殊候,材质异赋,固其理也。

他认为,虽然中华文明得之正气,但万物都始于这一元之气,本质上都属同源,我们不应该因为“耳目弗逮”,没有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而“尽疑之”,相反,应当博览群书,增加见闻,甚至亲身游历。这是张翥为一本书写的序言,而这本书,就是元代汪大渊所写的《岛夷志略》。

▲《岛夷志略》内页

汪大渊其人,正史不载,可见他与政治的关系非常疏远。关于他生平的记录非常少,基本上就在《岛夷志略》一书中。所以,汪大渊要么本身就无意于仕途,要么是一个多次科举不中的士子。根据《岛夷志略》中的材料,前者似乎更加符合实际。我们可以从张翥的序文中知道,汪大渊是西江(今有江西赣州市会昌县西江镇)人,字焕章,年轻(冠年,二十岁上下)时曾两度搭乘商船去往海外,因而了解各地的山川、风土、物产、居室、饮食、衣服,以及贸易通商的情况。汪大渊也许本就出生于行商之家,但同时又读过书,有文才,因而能与当时的文豪如张翥交好。他曾经向张翥描述海中巨鱼群游过的壮观景象,以及游历而至某地所见到的富庶奢华的布置与装饰,令张翥不禁感慨:

所言尤有可观,则驺衍皆不诞,焉知是志之外,焕章之所未历,不有瑰怪广大又逾此为国者欤!

南昌青云谱汪大渊铜像

汪大渊所生活的元代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文化交流的时代背景。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重商时代”,而汪大渊跟随商船出海的经历也为他自己挣得了声名资本。他在海外的记录,整理成书,称为《岛夷志》(后来改称《岛夷志略》),得到了当时在福建主持编订闽南地方志《清源续志》(1351年)的吴鉴的赏识。清源是泉州的旧称,泉州在宋元时期已是“世界第一大港”,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吴鉴将《岛夷志》编入《清源续志》,并且亲自为其单独撰写了一篇序文,其中写道:

唯豫章汪君焕章,少负奇气,为司马子长之游,足迹几半天下矣。顾以海外之风土,国史未尽其蕴,因附舶以浮于海者数年然后归。

说汪大渊此书所记皆为亲历亲见,因此“以君传者其言必可信”。不过,学者杨晓春指出,《岛夷志略》中可以看到借鉴前代地理志的痕迹,如南宋赵汝适的《诸番志》。

▲《岛夷志略》内页

今天我们看到的《岛夷志略》是《四库全书》中收录的天一阁藏本,据学者考证,原本已经不存,天一阁所藏的也已是明代后期抄本。但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书中的条目,都能与明代学者所引用的条目一一对应,也似乎说明在几百年的传抄中,至少书中的大部分内容仍得以留存和流传。
《岛夷志略》中除了两篇序言和汪大渊自已的后序、袁表的跋文之外,总共有近百条记录,涉及地名两百多个,涉及到的地区有今天的东南亚,南亚,西亚的伊朗、伊拉克、叙利亚、沙特阿拉伯,东非沿海的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等国家和地区,忠实记录了当时中国远洋商船所能到达的区域。
虽然体例与先前的地理志有相似之处,但汪大渊显然有自己认识和勾勒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方式。他通常以此地的相对地理位置开篇,描述与周边地区的相对关系,如占城,“地据海冲,与新旧州为邻”;宾童龙,“宾童龙隶占城,土骨与占城相连”;三佛齐,“自龙牙门去五昼夜至其国”;班达里,“地与鬼屈、波思国为邻”;等等。杨晓春由此推测,汪大渊写作时应当有一幅世界地图作为参考,才能如此直观地描述这些国家之间的位置关系。
元代的地图编纂的发展与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联通相辅相成,但也只有在元代疆域之广,东西交通之深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元代官修的全国性地理总志《元一统志》的编纂构想中就有“集万方图志而一之”的大型世界地图。元代官修政书《秘书监志》中记载,这幅彩色的《天下地理总图》不仅绘制完成了,而且还收有主编之一的扎马剌丁从西域引进的域外地图。《元一统志》大德四年(1300年)成书,那么汪大渊在1350年前后写成《岛夷志略》,有相当的可能性能够接触到当时已经相对完备的地图用以参考。

▲《岛夷志略》书影

地理地形之外,汪大渊记录了当地人主要的生产活动,以及服饰和风俗。他几乎对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风俗都有自己的总结,非常简短,基本只有一两个字,如高郎步(今斯里兰卡科伦坡)一地“俗薄”,过路商船如果遭遇海难或者在当地停留,酋长就会以为天赐,占为己有;另有毗舍耶(在琉球附近)“俗尚虏掠”,因为当地田少无出产,于是他们就绑架过路渔人樵夫贩卖至他国,以至于在东洋恶名远播,过路者都避而远之。当然也有风俗“质”、“俭”、“礼”、“义”的国家。还有国家俗尚“妖怪”,是指当地有特殊的信仰和仪式,以及一些巫术和鬼神的传说,与中原差异较大,因此汪大渊以之为怪。
我们能够看到,汪大渊并不仅只是记录,而是有自己的推断。他会关注当地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否有酋长、官员,当地的风俗与地理环境是否有关。这意味着他对一路所经过的地方并不是走马观花,而是对当地的社会有相当了解。作为商队一份子,他自然对贸易产品感兴趣,亲身走访了大量的物产产地,让他能够辨别出产品好坏。比如胡椒是多地的特产,但是经过比较,他给出一个当时的共识:八都马(今缅甸萨尔温江口)和淡邈(缅甸南部土瓦)都产胡椒,但是质量亚于阇(dū)(大约位于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或兼称二岛),而下里(在今印度西南沿海喀拉拉邦)产的胡椒,则“冠于各番”。另有苏禄(今菲律宾苏禄群岛)所产的珍珠,“色青白而圆,其价甚昂”,“其色不退,号为绝品”。
汪大渊的远行比郑和早了70多年。有人称汪大渊为中国的“马可·波罗”,倒不如说意大利有马可·波罗,中国有汪大渊。马可·波罗是西方的商人探险家,而汪大渊则是上承司马迁,下启徐霞客的中国文人探险家。他也许不算正统儒士,但从他的后序中,我们也可以清楚看到他所承继的传统:

皇元混一声教,无远弗届,区宇之广,旷古所未闻。海外岛夷无虑数千国,莫不执玉贡琛,以修民职;梯山航海,以通互市。中国之往复商贩于殊庭异城之中者,如东西州焉。……属《岛夷志》附于郡志之后,非徒以广士大夫之异闻,盖以表国朝威德如是之大且远也。

▲《岛夷志略》内页

汪大渊身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巅峰的时代。自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通,有罗马商人抵达中国以来,1000多年间这条远洋航路沿线的国家编织出了一张交错复杂的贸易之网,无数的商品、人员、知识、信仰通过海路在各邦之间交流传播。值得注意的是,《岛夷志略》中多处提及唐人或中国人在当地经商甚至侨居的情况,以及沿线各国对待他们的友好态度。总体来说,航线范围内的各国之间能够和平相处,互通友好。这与后来西欧海上殖民扩张时期的大规模流血冲突,以及在东南亚部分区域兴起的排华浪潮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反思殖民主义的今天,重启丝绸之路,也是为了从过去的和平交流经验中找寻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途。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问题,请留言联系。

编辑制作 | 文澜文化

典  藏  中  华  文  化    分  享  古  人  智  慧



文澜书局
《文澜阁四库全书》及衍生产品的全球推广者。典藏中华文化,分享古人智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