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四库全书》残本四种,原河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春国女士研究后认定属于文澜阁写本。在《日藏文澜阁<四库全书>残本四种考略》一文中,张春国认为残本四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一是可据此推知南三阁《四库全书》之原貌;二是提供了大量的异文材料供校勘,可订正现有文字材料之误;三是为四库提要增加了一种新的可靠的版本。因原文较长,今征得作者同意,特分两期编发此文,与读者分享。
文澜阁《四库全书》因遭太平天国战乱而散佚,幸丁丙、丁申兄弟掇拾丛残,收回八千馀册,其馀四分之三或被毁,或流入他人之手,经过百余年递传,一些散卷零本见于各地图书馆。如天津图书馆藏元魏初《青崖集》残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宋陈渊《默堂集》残本二卷,香港中文大学藏明练子宁《中丞集》二卷,南开大学图书馆藏《忠愍集》等七种。笔者近日发现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所藏《四库全书》残本四种,未为人悉。我们认为该残本属文澜阁写本,以下简称“日藏残本四种”,现略加考述,以供学界使用。▲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
日藏文澜阁写本《四库全书》残本四种,四册,包括经部《春秋地名考略》卷六至卷八,一册;史部《古史》卷二十八至三十一,一册;子部《珞琭子赋注》卷上,一册;集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四十,一册。四种残本形制并同,框高20.3厘米,宽13.5厘米。红格,每半叶八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版心上书“钦定四库全书”,鱼尾下双行小字记书名、卷数。各卷首行均顶格书“钦定四库全书”,次行低一格书书名、卷数,第三行下书作者及其朝代。各册均楷书甚工,然四种残本字迹不同,显然出于不同写手。每册首叶均钤“古稀天子之宝”白文大方印,末叶上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大方印。又每册卷首右上角均钤“国立国会图书馆”朱文长方印,系后来所钤。▲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春秋地名考略》书影▲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古史》书影▲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珞琭子赋注》书影▲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书影
四种残本均为包背装。每册卷前副叶(前扉)均黏有黄签,上墨笔楷书题详校官姓名,《春秋地名考略》《古史》《珞琭子赋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各册卷首黄签文字分别为:“详校官翰林院侍读臣陈万青”、“详校官兵部主事臣杨九思”、“详校官贵州道御史臣孙家贤”、“详校官编修臣邵晋涵”。每册卷后副叶(后扉)均有墨笔楷书三行,题总校官与校对者官职姓名,四册卷后分别题:“总校官编修臣吴裕德/户部主事臣苏保/校对监生臣王绶长”、“总校官编修臣吴裕德/编修臣罗修源/校对生员臣祝孝承”、“总校官编修臣吴裕德/赞善臣恭泰/校对监生臣胡又兰”、“总校官检讨臣彭元珫/编修臣胡荣/校对监生臣谢杨镇”。▲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春秋地名考略》书影▲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古史》书影▲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珞琭子赋注》书影▲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书影
从每册首叶均钤“古稀天子之宝”白文大方印这一点可知,这四种残本均为四库全书南三阁本。同时验之封面颜色、版框大小、校录人员姓名,无不合乎南三阁本之特征。但究竟为南三阁中的哪一种版本呢?经考查,我们认为是文澜阁本。理由如下:(一)专录文澜阁《四库全书》之丛书《墨海金壶》所收录《珞琭子赋注》提要、正文与日藏本《珞琭子赋注》残卷全同。《墨海金壶》为嘉庆二十二年(1817)张海鹏所辑刊丛书,凡115种,取材悉本四库所录,而以文澜阁本居首,其中子部收录《珞琭子赋注》。而钱熙祚在道光十七年(1837)建“守山阁”贮书,曾得张海鹏《墨海金壶》残版,又从文澜阁《四库全书》中录出流传较少之书,辑成《守山阁丛书》112种,子部亦收录《珞琭子赋注》。将墨海本、守山本与日藏残本《珞琭子赋注》逐字对读,无一不合,而三者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有很大差异,可以肯定,日藏本《珞琭子赋注》乃文澜阁本。(二)从有关文澜阁之目录记载考知该残本四种今仍在散亡之列。民国元年(1912),钱恂编有《壬子文澜阁所存书目》,记录了当时浙江图书馆所藏文澜阁《四库全书》原写本及丁氏兄弟补钞本的有关情况。该目录记载:“《春秋地名考略》十四卷,六册,补钞。”“《古史》六十卷,十四册,补钞。”“《徐氏珞琭子赋注》二卷,二册,计补钞者一册。旧抄存卷下。”“《汉魏六朝一百三家集》一百十八卷,九十册,计补抄者二十五册。旧钞存卷一至二十七,卷三十一至三十三,卷四十三、四,卷四十六至四十八,卷五十,卷五十六,卷五十八,卷六十至七十六,卷九十一至一百三,卷一百五至一百十一上。”可证日藏残本四种浙图均无其原写本。在钱恂编写《壬子文澜阁所存书目》之后的数十年里,浙江图书馆又进行了一些补钞和搜访工作,《浙江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附有《文澜阁四库全书版况一览表》,载今浙江图书馆所藏文澜阁《四库》的版本情况,分别记载此四种集子云:“《春秋地名考略》十四卷,丁抄。”“《古史》六十卷,丁抄。”“《徐氏珞琭子赋注》二卷,原抄卷下,补丁抄。”“《汉魏六朝一百三家集》一百十八卷,原抄卷一至二十七,三十一至三十四,四十三,四十四,四十六至四十八,五十至七十六,九十一至一百三,一百五至一百十一上。补丁抄。”据此,知民国之后虽然文澜阁原本搜得多卷原写本,此四种残本仍在散亡之列,益可推知其当系文澜阁原写本。▲文澜阁《四库全书》原抄本书影
文澜阁《四库》写本原系包背装。今浙图所藏原写本经丁氏兄弟收回者,经过了改装。《文澜阁志》曾述其装治云:“每册仍粘钉不压线,惟撙节经费,易楠木匣为银杏夹板,改绢面为纸。”可见装帧方式仍为包背装,惟将原绢面改为纸面。南开大学图书馆所藏文澜阁《四库全书》残本七种,被改为普通线装,盖系书估所为,此类改换装帧方式者数量极少。此日藏本四种,尚保留文澜阁本最原始的包背装之面貌。该文澜阁写本四种如何流入日本?《文澜阁志》载:“文澜阁……择人典守,愿读者许到阁借观传写。迨咸丰庚辛之变,阁书散佚,郡绅丁申、丁丙收残籍于兵火中。”因此文澜阁写本流入日本有两种可能:一为咸丰十一年(1861)前借阅者未还之书而散出;二为咸丰十一年至同治三年(1864)间,太平军进驻杭州,文澜阁藏书散佚,当时游民趁火打劫,把抢出的部分散于市面。四种残本当在此时流入日本,时间在咸丰十一年至光绪八年(1882)丁氏补钞残籍前这二十一年间。▲清代 《文澜补书图》(局部)
作为文澜阁《四库全书》原写本,此四种残本的文物价值是不言而喻的。除此以外,它们还有特殊的文献价值。以日藏《珞琭子赋注》与《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残本两种为例,将其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及《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比较,可见一斑。▲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珞琭子赋注》书影
《珞琭子赋注》有昭文张海鹏抄宋刊本、四库写本、墨海本、守山本。墨海本、守山本均源自文澜阁写本,故四库写本是《珞琭子赋注》非常重要的一个版本。将文澜阁残本与文渊本对照,其中有诸多差异,亦可见文澜阁残本之价值。臣等谨案:《珞琭子赋注》二卷。宋代凡有二本,一为徐子平所撰,已别著录。一即是编,僧昙莹所撰也。钱曾《读书敏求记》称,《珞琭子三命消息赋》二卷,王廷光、李同、释昙莹、徐子平四家注解,与旧本不符。《永乐大典》所载则独题昙莹之名,而廷光与同之说乃悉列为标目,亦小异。或钱氏之本乃后人集四家之说合为一书,故并及徐氏、昙莹之本,则撮王、李之注而附以己说,故其文兼涉二家欤?考廷光之书进于宣和癸卯,昙莹之书成于建炎丁未,在廷光后五年,知非与廷光等同注。而所引董巽、楚颐二序,亦惟称昙莹一人,则当以《永乐大典》独题其名为是也。其说往往以命理附合易理,似不及徐子平注为明白切实。然所列王注推演命限一条颇为精确,昙莹自论孤虚一条亦有可采择,与徐氏之书并行,亦可谓骖之靳矣。上卷之中,三家之注并载。下卷则昙莹自序,以李同、郑璘并称,而卷中无璘一语,疑传写脱佚,或《永乐大典》有所删节,亦未可定也。廷光与同,爵里均无可考。同,《读书敏求记》作仝,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作全,亦莫详孰是。昙莹号萝月,嘉兴人,以谈《易》名一时。洪迈《容斋随笔》载之,称曰易僧。其以易言命,盖由于是云。乾隆五十年二月恭校上。文渊阁《珞琭子賦注》书前提要与之大致同,惟前部分有些差异:臣等谨案:钱曾《读书敏求记》称,《珞琭子三命消息赋》二卷,王廷光、李仝、释昙莹、徐子平四家注解。今考《永乐大典》所载,凡有二本,一本则徐子平注,一即此本,独题昙莹之名,而廷光与仝之说悉在焉。或钱氏之本乃后人辑四家之说合为一书,故所题撰人之名互异。抑此本为昙莹撮王、李之注,附以己说,故其文兼涉二家欤?廷光之书进于宣和癸卯,昙莹之书成于建炎丁未,在廷光后五年,知非与廷光等仝注。而卷首董巽、楚颐二序,亦惟称昙莹一人,则当以《永乐大典》独题其名为是也。其说往往以命理附合易理,似不及徐子平注为明白切实。然如所列王廷光推演命限一条颇为精确,昙莹自论孤虚一条亦有可采择,与徐氏之书并行,亦可谓骖之靳矣。上卷之中,三家之注并载。下卷之中,则昙莹之注多,而廷光与仝之注少。又昙莹自序,以李仝、郑潾并称,而卷中无潾一语,疑传写脱佚,或《永乐大典》有所刪节,亦未可定也。廷光与仝,爵里事迹,均无可考。李仝之名,《读书敏求记》作同,晁公武《读书志》作全,亦莫详孰是。昙莹号萝月,嘉兴人,以谈《易》名一时。洪迈《容斋随笔》载之,称曰易僧。其以易理言命,盖由于是云。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显然,文澜阁本《珞琭子赋注》提要不同于文渊阁本书前提要,前者系脱胎于后者。查浙本、殿本《总目》,所收《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提要与文渊阁《珞琭子赋注》书前提要内容完全相同,但为何浙本、殿本《总目》与文渊阁本书前提要对其命名不同?而浙本、殿本《总目》所收《徐氏珞琭子赋注》提要却与文渊阁《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书前提要内容一致,这让人颇为费解!浙本、殿本《总目》所收《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为何与文渊阁《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书前提要不一致?以下通过梳理释昙莹《珞琭子赋注》 四库提要各个文本的源流关系来解决该问题。▲《珞琭子赋注》四库提要源流示意图
据上图,该提要分两个系统,第一系统为文溯、文津阁本书前提要、浙本、殿本《总目》系统,该系统提要著录书名为《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提要内容与文渊阁本提要内容一致。第二系统为文渊、文澜阁本书前提要系统。查文渊阁《四库全书》原书,所收录书为释昙莹《珞琭子赋注》,这与文渊阁书前提要完全一致,可以肯定,文渊、文澜阁本书前提要这一系统提要书名、内容均正确。故第一系统提要存在问题。结合文渊阁本《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原书与其书前提要,我们得出结论:第一系统提要均错将《珞琭子赋注》的提要置于《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下。总之,文溯阁本书前提要、文津阁本书前提要、浙本《四库全书总目》、殿本《四库全书总目》及《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均将《珞琭子赋注》与《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两种提要颠倒搞错,惟文渊阁本书前提要、日藏文澜阁本提要纠正诸种提要之误,给我们保留了提要修改过程中最可靠最完善的一种版本,十分珍贵。民国年间钱恂《壬子文澜阁所存书目》误题释昙莹之《珞琭子赋注》为《徐氏珞琭子赋注》,估计是因为文澜阁本旧钞只存卷下,钱氏看不到卷上之书名与作者,故只能沿浙本《总目》、殿本《总目》及《简明目录》之误,题其书名为《徐氏珞琭子赋注》。文澜阁本《珞琭子赋注》卷上之发现,澄清了这一误解。▲钱恂像
张春国,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曾任教于河北大学文学院。注:1.本文原载《文献》(2015年1月第1期),已取得作者转载授权。正式推送中内容有调整,已取得作者同意,特此致谢!
2.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谨致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