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话 |《山谷词》:借法度超越法度,夺凡胎化为仙骨

文摘   文化   2023-07-10 16:30   浙江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九江)人,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祖师。他的一生,既有跻身于北宋“书法四大家”、“苏门四学士”的高光时刻,也有陷于新旧党争、郁郁不得志的低谷时期;作为模范儒生,他事亲至孝;作为失意文人,他出入佛道,将“禅”融入生命。山谷词“用意深至,笔力奇横,为世人所称道”,既有“妙脱蹊径, 迥出慧心”的佳篇雅作,又夹杂着“亵诨不可名状”的俗词艳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山谷词》收录于《文澜阁四库全书》第1537分册中。



▲《山谷词》内页

出身于士大夫家庭的黄庭坚(1045-1105)一直以儒家门徒自居。他的父亲黄庶一生为州郡属官,反对浮华藻饰的文风,重视诗文的社会作用,“诗近体不甚工,古体则力拟昌黎(韩愈)(《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舅父李常为著名藏书家,给他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因此可以说黄庭坚博览经史、作诗辟奇创新,实渊源于家学
▲《山谷词》内页

宋英宗、神宗年间,黄庭坚考中进士,历任县尉、国子监教授、国史实录院检讨官等职,投入苏轼门下,每逢暇日便与文坛好友诗文唱酬,风光一时无二,“一文一诗出,人争传诵之,纸价为贵”;哲宗亲政后,黄庭坚和友人秦观等陷入新旧党争之中,遭到新党章惇、蔡卞等人弹劾,先后几次被贬官至涪州、荆州,61岁以罪官之身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州)戍楼(瞭望台)

▲《山谷词》内页

早期的黄庭坚“风流胜春柳”(张耒《赠无咎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为韵》),作过不少俗词艳曲。例如:

“有分看伊,无分共伊宿。一贯一文跷十贯,千不足、万不足。”(《江城子》)

“奴奴睡,奴奴睡也奴奴睡。”(《千秋岁》)

这些融合了俗语方言的词作充满市井气息,而黄庭坚本人回忆这段经历时则大方地称之为“使酒玩世”(《小山词序》)。但随着词的“雅化”程度不断加深,本在娱乐和文化层面受到包容的俗词,在社会道德层面变得愈发不可接受;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加之人生境况出现变动,黄庭坚词在后期出现了由俗到雅的演化,这种自我否定式的变化,也为其前期艳词在后世饱受批评埋下了伏笔

▲《山谷词》内页

此外,与“变态百出,才力超越流俗”而让后世追摹的苏轼不同,黄庭坚写诗作词颇具法度,“能勤苦锻炼,精深细密,足可为后人师法”(翁方纲语),奠定了宋代诗词的艺术特征,因而也被有宋一代最大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尊为祖师。
他的诗法中最重要的有两条:“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事实上,这两个词并非黄庭坚首创,而是出自禅宗典籍——他平日就喜读佛教经典,又与僧侣保持来往,坎坷的仕途和漂泊的生活使他对佛教禅宗有着更为深刻的生命体悟。

▲黄庭坚《诸上座贴》(局部),是黄庭坚为友人李任道所录写的五代金陵僧人文益的《语录》,亦称《清原法眼语录》。全文系佛家禅语

“点铁成金”本是禅师们暗喻世俗之人悟道成佛的用语,被黄庭坚借来说明写诗作词要以故为新,将古人的诗文和典故加以活用,产生新的境界:“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
“夺胎换骨”本是道家术语,指夺他人之胎以转生、换去俗骨变为仙骨的过程,被黄庭坚借用来说明要用新的语词表达古人诗意,或者在前人内容中开发出新的意境,即“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冷斋夜话》卷一)

▲《山谷词》内页

“忧能损性休朝暮。忆我当年醉诗句,渡水穿云心已许。暮年光景,小轩南浦,同卷西山雨。”(《青玉案·至宜州次韵上酬七兄》)

此句便是取材于王勃《滕王阁序》“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一句,不易其语意、语序,仅对原句稍为增删,挪用“小轩南浦”的意象为词中描写的暮年光景营造了丰富的画面感。简而言之,点铁成金是“旧酒装新瓶”,而夺胎换骨则是“新瓶装旧酒”(周裕锴语)
师法杜甫、颇重法度的黄庭坚认为,惟有通过了解并掌握诗律句法,在严格的法度下进行艰苦训练,才能超越形式的限制,在创作中达到心的自由。因此他主张写诗作词要博学多闻,告诫儿子黄相多读好书,要“胸中不时以古今浇之”。山谷词用典的来源极广,从史传、典籍、传奇小说到传灯录等皆有。例如“林下有孤芳,不匆匆、成蹊桃李”(《蓦山溪·至宜州作寄赠陈湘》)便是借鉴《史记》李广列传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而“摘叶寻枝虚半老,拈花特地重年少”(《渔家傲》)则是借用了《五灯会元》中保宁仁勇禅师讲述释迦牟尼佛回答“摘叶寻枝即不问”时拈花一笑的故事。
▲《山谷词》内页
这种观念即是当时政治社会背景下“无一字无来历”风气盛行的结果,也和黄庭坚本人的禅学修养密切相关——禅宗认为,语言是死的,而人性-佛性是活的;从诗词创作角度上来说,语言是死的,而语言背后作者想表达的意义则是活的,因此要想自如地运用语言,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圆满境界,非得下大功夫在磨练语词上不可。
作为一代文人名士,黄庭坚既热衷于俗词艳曲,但又因身上不可磨灭的儒家正统烙印而选择迎合主流价值,走上由俗入雅之路;既渴求通过禅与生活的结合获得心灵上的自由,又试图通过艰苦而严格的训练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他的身上充满了自相矛盾,虽然没有苏轼活得洒脱,却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人生道路。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问题,请留言联系。

编辑制作 | 文澜文化

典  藏  中  华  文  化    分  享  古  人  智  慧

文澜书局
《文澜阁四库全书》及衍生产品的全球推广者。典藏中华文化,分享古人智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