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城集团是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合作整理出版方之一。影印本出版后,绿城又在全国多个住宅园区以及城市馆入藏了这套大型丛书,并通过设立“文澜书房”等方式,持续推广中华传统文化。与此同时,绿城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开设了“跟着绿城读四库”专题系列,为当代读者量身打造深入浅出的《四库全书》内容解读方式。文澜书局征得绿城同意,今后将持续推送该系列文章,与读者分享。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重阳之说,与“九”相关,在《四库全书》收录的《易经》中就表示“以阳爻为九”。九为阳数,两九相重,故称“重阳”。千百年来,古人是如何过重阳的?在《四库全书》中收录的历代文人诗词中,重阳节可不仅仅是“敬老节”,登高、赏菊、祈福……古人的“仪式感”清晰可见。今天,我们就跟着《四库全书》穿越到过去,跟着古人过重阳。
▲文澜阁《四库全书》中收录的开篇古籍《子夏易传》
在唐代,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的习俗。那是盛唐时期的一个重阳节,王维身在异乡,赋诗一首: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就是千古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农历九月九日,双九之日,是阳气最重的日子,俗话说物极必反,所以从重阳日开始,阴气就开始上升,所以古人要登高祈福。最早重阳登高,是为祭天求寿,后来才加上祛灾内容。
▲清代·石涛《重九登高图》
为啥是佩戴茱萸呢?古人相信,茱萸能避邪。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可以入药,防蚊虫叮咬。佩茱萸的记载,最早见于《西京杂记》。配茱萸,即用紫色的布囊盛茱萸的茎、叶或籽,系在手臂上。
▲汉代·绢地茱萸纹绣
到了唐代,佩茱萸囊的习俗,被头插茱萸所取代,王维的“遍插茱萸”就是插在发髻上或戴在胳膊上。王维的诗中显露的是浓浓的不能回乡与兄弟登高游玩的愁绪,是思乡之情,写诗是抒怀,也是情谊传递。
踏秋游玩,醉美如画风景里
古人于重阳时登山,往往是与“踏秋”联系在一起。所谓“踏秋”,就是秋游,亲友相约,边欣赏大美金秋风光,一边饮酒作乐,随带作诗。
▲明代·唐寅《东篱赏菊图》
文人喜爱山,源于“仁者乐山”的传统。登上山顶,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超然脱俗之感。
诗人李白登上龙山,作《九日龙山饮》:“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日常生活中的烦恼,被山间的清风徐徐吹散。自然之美,造化之奇,在诗人抬眼望山时,以一种轻盈的姿态消解着一切。
▲明代·陈淳《重阳风雨图》
赏灿烂菊花,喝菊花酒饮诗作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爱菊成痴的陶渊明在重阳节的时候想必也要喝一杯菊花酒。
周敦颐在《爱莲说》里写“晋陶渊明独爱菊”,一个“独”字得了精神,尽显陶渊明花中隐士的气节。金秋时节,百花凋零后,菊花独迎凉风盛开,有一份凌霜盛开的傲骨。
▲北宋·赵令穰《陶潜赏菊图》
▲清代·佚名《十二月月令图》(局部)
菊花凝聚天地灵气,成阴阳之精蕊。古人也因此对餐菊、饮菊诸事寄予了延年益寿的祈望,喝菊花酒就自然而然了。喝菊花酒,是文人登高享宴后添加的内容。它源于屈原的悲冉冉之将老,思“餐菊之落英”,是一张延年益寿的滋补,也是一种境界。
▲清代·陈枚《月曼清游图册》之重阳赏菊
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中记道:“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酿酒)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的“空服九华”,就是以菊花瓣泛酒,直接就酒饮下,非常方便,也有一份天然之趣。
登山、踏秋、佩戴茱萸、喝菊花酒,吃重阳糕……这样看来,重阳节之于古人,更像一场秋季游园会,既是表达了对四时的珍视,也反映了古人丰富多彩的生活雅趣。
尊老敬老,重阳节话千叟宴
在清朝的紫禁城内,皇帝也会在重阳节这一天登上御花园中的堆秀山,在御景亭上俯瞰宫苑,远眺景山、西苑,以示纪念。清代宫廷中还有一种独特的敬老形式,专为表示尊崇老人而举行的筵宴,宴上赋“千叟宴诗”,故名“千叟宴”。清代的千叟宴始于康熙朝,先后举行4次。
▲千叟宴发账
第一次举行千叟宴是时值康熙帝60大寿。他感慨“屈指春秋,年届六旬矣,览自秦汉以下,称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绵长,无如朕之久者”。康熙帝又听闻全国各地皆有老人自发前来京城给其祝寿,遂决定在畅春园宴请众叟。
▲千叟宴
康熙六十一年正月,康熙帝在乾清宫举行了第二次千叟宴。宴赐八旗文武官员和汉官年及65岁以上者,达1000余人。席间,康熙帝还特地赋诗一首,名为《千叟宴诗》,在场满汉大臣也各自作诗纪念。年仅12岁的弘历作为皇孙也参加了这次宴会,千叟宴盛大的场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乾隆四十九年,乾隆帝下令纂修的《四库全书》编纂告竣,年过七旬的乾隆帝又添五世元孙,四海升平,国运昌盛。这一切令乾隆帝喜不自禁,下旨定于乾隆五十年正月在乾清宫设千叟宴。被邀请的人中,除了皇亲国戚、当朝大臣外,更有从民间奉诏而来的老人,总计3000余人,设席800桌之多。王公大臣、外藩使节、兵民士庶共聚一堂,即席作诗。宴后,大臣梁国治书成《千叟宴联句》,并镌刻石上。
嘉庆元年正月,刚刚禅位3天的86岁的太上皇乾隆决定在宁寿宫皇极殿再次举办千叟宴。席间赏赐七十岁以上老人每人银牌1枚,上刻“太上皇帝御赐养老”,以示纪念。这次千叟宴后,乾隆帝以太上皇身份继续掌控朝政3年,直至驾崩。
▲乾隆御制千叟宴诗
千叟宴耗资巨大。以乾隆五十年(1785年)举行的千叟宴为例,两淮各商早于一年前就为此进献银100万两。据《内务府御茶膳房簿册》记载,共耗用白面750斤12两,白糖36斤2两,香油10斤2两,鸡蛋100斤,甜酱10斤,白盐5斤,山药25 斤,干枣10斤2两,猪头1700斤,鸭子850只,鸡850只,肘子1700个……另据《内务府奏销档》记载,每席用玉泉酒8两,800席共用玉泉酒400斤;用柴3848斤,炭412斤,煤300斤。宴会后为赏赐群臣众叟,内务府先后购买寿杖3000根,无豆小荷包4822个。武英殿修书处领用印刷千叟宴诗的泾县榜纸也达1740张。
有清一代,康熙与乾隆两帝不仅在位时间最长,而且高寿,康熙享年69岁,乾隆享年89岁,因此在康熙、乾隆时期举行过4次盛大千叟宴。但是,随着清朝国力日渐衰竭,财政匮乏,内忧外患,加之千叟宴耗资巨大,之后就再也没有举行过。
注:1.本文转载自“跟着绿城读四库”系列文章,原为绿城理想生活集团微信公号文章(2023年10月20日)。转载内容有调整,特此致谢!
2.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谨致谢意!
编辑制作 | 文澜文化
典 藏 中 华 文 化 分 享 古 人 智 慧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