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试题汇编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摘   2024-11-06 17:10   山东  

文学类文本阅读

山东省青岛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孔子的自白

孔子南游于楚的时候,有一天,楚国的叶公居然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来:

——你们的先生,孔仲尼,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为什么你们大家都甘心给他老先生赶着车,困苦颠连地跟着他东西南北地跑啊?

这问题使子路有些恼了。倘使在他年轻的时节,他会当面给叶公一顿抢白吧。然而他现在的确是老了。跟着先生周游了几年,软钉子,硬钉子——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诸人的话——吃得也着实不少了。他的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抢白叶公的话,已经来到嗓子里,又用力地咽了回去。

子路想起这叶公就是相传有着好龙的奇癖的叶公,他的居室的墙上,所使用的器具上,都雕刻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龙。

于是天龙们被他的至诚所感动,居然有一条肯从半空中落在叶公的庭院里。

但想不到的是叶公吓得面无人色,一头扎在床底下,紧闭了眼,又用两手死劲握住两只耳朵,浑身战栗着,泪和鼻涕流满了他的面颊,又沾湿了他的胡子。

龙于是伤心了,一个焦雷,震破了屋顶,它乘着云又回到半空去了。这个焦雷,据说不是龙的怒吼,乃是龙的叹息。

这询问“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物”的叶公,便是好龙而被龙吓坏了的那个叶公。

——他这样好名而不务实的懦夫,也有打听圣人的为人的资格吗?子路这样想。

子路于是装作没有听说,昂然地走出去。

叶公的青脸几乎变成铁色,手脚似乎战栗得骨肉都要散开了的样子。他是愤怒,还是羞愧呢?那只有他自己知道吧。

一个清秋的早晨,金黄色的太阳照着逆旅庭院中那棵银杏树的金黄色的叶子,而且那叶索索地抖着,仿佛太阳的光线在上面跳舞。

在这样的晨间,孔子早已起来盥漱多时了,他正在楚国逆旅的屋子里伤感着呢!

——老了哇!真是老了哇!有好些时候,不曾梦见那位老圣人周公了!真是老了哇!梦也没有了呢!而且……而且……这趟南游,又是白跑了腿啊!回去吧!回去吧!不是有些天资极好的徒弟么?回家去把他们好好地教育起来。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

孔子想到这里,他觉得眼前分外的光明,他那为了读《易经》写《春秋》而老花了的眼睛炯炯地注视着对面的墙上,似乎看见一种东西——环绕着侍立的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子路蓦然说起话来了:

——先生!像叶公那样的人物,也要向我打听先生是如何的一个人呢!

孔子把注视着辽远处的眼光立刻收回来,在弟子群里找到了子路。

——你同他说了些什么呢?

——我同他说些什么呢?无论如何说,像那样的人,是不能了解先生的伟大的人格的,我昨天什么也不曾同他说哩!

孔子有些怃然了。

——由呀!你总是这样执拗,你便告诉他又有什么妨害呢?你大概也觉得他好龙而又被天龙吓得生了病,有些滑稽,所以才厌恶他的为人吗?他好假的龙,岂不比那用了笼子装着鸟儿或用手牵着小狗儿的人们强得多吗?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由呀!你是太执拗了!你宿在石门的那一夜,那晨门曾讥讽过我了,你也不曾同他辩驳;长沮、桀溺在你问津的时候,也曾说过许多不满意于我的话,你对于他们也不曾说过什么;那都是对的,因为他们——晨门、长沮、桀溺——都是深知我的人们,都是了解我的主义和行为的人们呀!便是前几日,此处的接舆不是也在我的车前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的歌儿跑着过去了吗?我当时虽然想着同他说话而不能,然而我是不懊悔的啊!我不能使他变为我,犹之他不能使我变为他,我而今是第一次来到楚国,很愿多有几个人知道我的心迹。由啊!你为什么不答复叶公呢?他是一个富于好奇心而且不知道我是怎样一个人的人呀!

子路遭了先生的抱怨,心里有些着慌了。

——同他说些什么呢?先生!

——你说:我们的先生,用起功来忘掉了吃饭,欢喜起来忘掉了忧愁,而且不晓得什么叫作“老”哩!

孔子说这句话的时节,眼睛又从子路身上挪开,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又看见那种众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但是子路听了方才的话,却分外地替先生伤悲。先生周游列国已二十年了,到处受人家的欺侮与嘲笑。还用得什么功哩?欢喜从何而来呢?但是“老”的确来了——先生的两鬓和胡须实在白得令人恐惧,便是颜面也干枯得有如树皮了!但是先生还不知老,也许是先生不好照镜子的缘故吧。

孔子的眼光,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那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五期,署名葛茅。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叶公虽以“老先生”尊称孔子,但话里话外的意思,还是将孔子看作庸凡之人,缺少对孔子的礼敬尊崇,结果惹恼了子路。

B. 小说依据“叶公好龙”这一典故,用漫画式笔法描绘叶公见到天龙时的狼狈相,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好名而不务实者的嘲讽。

C. 子路不屑于回答叶公,孔子却认为可借此阐明心志,小说这一细节刻画了师徒的不同形象,也揭示了处世需要机变的道理。

D. 作者采用故事新编的形式,选取《论语》的有关记述进行大胆的糅合创造,使小说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融合。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所刻画的子路形象与《论语》中的子路形象基本一致,都是一个常常受到孔子批评的鲁莽好勇之人。

B. 文中以银杏树“那叶索索地抖着”暗写叶公,与诗句“道是无晴却有晴”写法一样,都运用双关手法。

C. “晨门”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这一评价对孔子只有讥讽。

D. 文中说的“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这一现象,在小说《雷雨》中也有反映。

8. 小说中孔子的弟子们当时“所不能看见的东西”指什么?请简要说明。

9. 小说通过孔子的“自白”来塑造孔子形象,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D    

8. ①孔子结束周游,回到家乡教育弟子的场景;②后代门生实现孔子的理想,仁道行于天下的景象。

9. ①可以写出孔子的自我剖析和心路历程,更深刻地表现孔子的伟大,突出小说赞颂孔子人格精神的主题。

②可以借孔子自述人生经历和理想心迹,更真实立体地塑造孔子执着有为、坚韧不屈、乐观睿智的形象。

③可以拉近文本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孔子的魅力。

【解析】

【导语】顾随的小说《孔子的自白》通过孔子与子路在楚国南游时的对话,深入刻画了孔子的思想深度和子路的个性。小说以“叶公好龙”这个典故为背景,巧妙讽刺了表面好名实则畏惧真实的人。孔子自白中透出的坚持和对未来的信任,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哲学理想。作者通过虚构历史,使人物形象饱满立体,同时也探讨了求道与处世的复杂关系,最终提升了文学作品的文化深度。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也揭示了处世需要机变的道理”错误。表面上看,子路的不答与孔子的要答的确存在处世方式的不同,实质上是表现孔子追求理想的执着,这也是本文作为一篇具有故事新编性质的小说的创作意图,选项中说“揭示了处世需要机变的道理”,无疑是把孔子理解成一个灵活机变、左右逢源的投机者形象,完全背离文章的创作意图。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子路形象与《论语》中的子路基本一致,都是一个常常受到孔子批评的鲁莽好勇之人”错误。子路是孔子学生中性格特点较为鲜明的一个,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有多段有关子路的文字,从中可以看出,子路的确是“鲁莽好勇”,“常常受到孔子批评”。但本文所描写的子路形象,却与《论语》中的子路有所不同。其不同主要表现为:小说中的子路比较执拗;子路陪同孔子出游多年,“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不再“好勇”了。

B.“……写法一样,都运用双关手法”错误。小说中描写银杏树“那叶索索地抖着”,是以景衬情,以树叶知秋表现时光流逝,此处的“叶”与“叶公”毫无瓜葛,自然也就不存在选项所说的“双关”,不可能与“道是无晴却有晴”写法一样。

C.“这一评价对孔子只有是讥讽”错误。这一评价是对孔子的讥讽,也可理解为是褒赞。首先,孔子认为这是“晨门”对自己的讥讽;其次,“晨门”与长沮、桀溺一样,都是深知孔子,了解孔子的主义和行为的人们,因此,这一评价也可以理解为孔子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的概括。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由原文“这趟南游,又是白跑了腿啊!回去吧!回去吧!不是有些天资极好的徒弟么?回家去把他们好好地教育起来”可知,孔子南游于楚,知道又是白跑了,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于是便有了回到自己的家乡的想法,并且他想到自己那些天资极好的学生,回到家之后要将这些学生好好地教育起来,所以,孔子看到的自己的弟子们当时“所不能看见的东西”指的是孔子结束周游,回到家乡教育弟子的场景。

由原文“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可知,孔子认为将自己的学生教育起来,将自己的理想传授给学生。而孔子的理想就是仁道行于天下。孔子认为即使自己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徒弟们,或者是徒弟的徒弟们也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孔子看到的弟子们当时“所不能看见的东西”指的是后代门生实现自己的理想,仁道行于天下的景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探究作品表现手法和叙事特点的能力。

本文所采用的孔子“自白”这一艺术手法,在文本中具体表现为两种人物描写技法,一是心理描写和幻觉描写,即孔子逆旅晨起后的心理活动;二是语言描写,即孔子与子路的对话及面对众弟子发表的演说式自我陈述。以上两种人物描写技法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其运用的好处基本一致,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是采用孔子内心独白和幻觉的形式,可以直接坦露孔子的内心世界,更加真实写出孔子从伤感楚国之游的失败到决心重新选择人生努力方向的心路历程,表现孔子的自我剖析精神和伟大人格,进而表现小说赞颂孔子人格精神的主题。

②是采用孔子演说式自我陈述的形式,可以借此合理地融入孔子周游列国屡遭挫败、理想志向不被理解的人生经历,以及在实现理想志向道路上不懈怠、不懊悔、不悲观的内心世界,从而形成从想与做、人与事等不同角度立体塑造孔子形象的小说格局,有利于更真实地表现孔子执着有为、坚韧不屈、乐观睿智的形象特征。

③是采用人物“自白”的形式,可以通过孔子的内心独白、幻觉和直接倾诉,把孔子的内心世界直接坦露在读者面前,不但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而且增加了文本的抒情性,使读者更能真切感受到孔子的人格魅力。

山东省青岛市第十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阿凤

叶圣陶

杨家娘,受了主人的使命入城送礼物去。这两天里交幸运的是阿凤,伊①的童养媳。阿凤今年是十二岁,伊以往的简短而平凡的历史我曾听杨家娘讲过。伊本是渔家的孩子,生出来就和入网的鱼儿睡在一个舱里。后来伊父死了,渔船就换了他的棺材。伊母改嫁了一个铁路上的脚夫。脚夫的职业是不稳定的,哪里能带着个女孩子南北迁徙,况且伊是个消费者。经村人的关说,伊就给杨家娘领养——那时伊是六岁。杨家娘有个儿子,今年二十四岁了。当时伊想将来总要给他娶妻,现在就替他整备着,岂不便宜省事。阿凤就此换了个母亲了。

现在伊跟着杨家娘同佣于我的同居。伊的职务是汲水,买零星东西,抱主人五岁的女孩子。伊的面庞有坚结的肌肉,皮色红润,现出活泼的笑意。但是若有杨家娘在旁,笑容就收敛了,因为伊有确实的经验,这个时候或者就有沉重的手掌打到头上来,哪得不小心防着呢?

杨家娘惹着满腔的不如意,说出来的话几乎句句是诅咒。阿风就是伊诅咒的资料。苦是阿凤吃饭慢了些,伊就说,“你是死人,牙关咬紧了么!”若是走得太匆忙,脚着地发出“蹋弱”的声音,伊又说,“你赶去寻死么!”伊的粗糙沉重的手掌时时要打到阿凤的头上,情形正和诅咒相同。当阿凤抱着的主人的女孩子偶然啼哭时,杨家娘的手掌便很顺手地打到阿凤头上。阿凤汲水满桶,提着走时泼水于地,这又当然有取得手掌的资格了。杨家娘替阿凤梳头,头发因久不梳,乱了,②便将木枝下锄似地在头上乱锄 阿凤受了痛楚,自然要流许多跟泪,但不哭,待杨家娘一转身,伊的红润的面庞又现出笑容了。

阿凤的受骂受打同吃喝睡觉一样地平常,但有一次,最深印于我的心曲,至今还不能忘。那一天饭后,杨家娘正在拭一个洋瓷的锅子,伊的手一松,锅子落了地。伊很惊慌的样子取了起来,细察四周,自慰道,“没有坏!”那时阿凤在旁边洗衣服,抵抗的意念忽然在伊尤思虑的脑子里抽出一丝芽来,伊绝不改变工作的态度,但低语道,“若是我脱了手,又要打了。”这句话声音虽低,已足以招致杨家娘的手掌。“拍!拍! ”……每打一下,阿凤的牙齿一咬紧,眼睛一紧闭——再张开时泪如泉涌了。伊这个态度,有忍受的,坚强的,英雄的表情。伊举湿手抚痛处,水滴淋漓,从发际下垂被于面,和眼泪混合。但是伊不敢哭。我的三岁的儿子恰站在椅子前,瞪视着他们俩,脸皮紧张,现出恐惧欲逃的神情。他就回转身来,两臂支在我的膝上;上唇内敛,下唇渐渐地突出。“拍!拍! ”的声音达到他耳管里还是不断,他终于忍不住,上下唇大开,哭了——我从他这哭声里领略人类的同情心的滋味。阿凤晒了衣服回来,便抱主人的女孩子,见杨家娘不在,又很起劲地唱学生所唱的《黄蛙歌》了。

杨家娘这等举动似乎可以称为“什么狂”。伊的儿子学习木工,但是他爱好骨牌和黄酒胜于刀锯斧凿。有一回,他输了钱拿不出,因此和人家厮打,给警察拘了去。伊又急又气,只得将自己积蓄的工资充警局的罚款,赎出伊受伤的儿子。调理了好多时,他的伤是痊愈了,孰知不到三天,人家来告诉伊,他又在赌场里了。伊便赶到赌场里,将他拖了出来,对他大哭。过了几天,同样的报告又来了,并且此后屡有传来。伊刚听报告时,总是剧烈地愤怒;但一见他竟说不出一句斥责的话,有时还很愿意地给他几百文,教他买些荤菜吃。——这一些事实,不知就可以激成“什么狂”么。

杨家娘受了使命出去,伊的职务自然由阿凤代理。阿凤做一切事务比平日真诚而迅速,没有平日的疏忽,懈缓,过误。伊似乎乐于做事,以做事为生命的样子。不到下午三点钟,一天的事务完了,伊就抱着主人的女孩唱《睡歌》给伊听。字句和音节的错误不一而足,然而从伊清脆的喉咙里发出连缀的许多声音,随意地抑扬徐疾,也就有一种自然的美。主人的女孩子微微地笑,叫伊再唱。伊兴奋极了,提高了喉咙唱起来,和学生起劲时忽然作不规则的高唱一般。伊从没尝过这个趣味呢。平日伊虽然不在杨家娘跟前,因为声音是可以传送的,一高唱或者就有手掌等在背后,所以只是轻轻地唱。现在伊才得尝新鲜的趣味。唱了一会,伊乐极了,歌声和笑声融合,末了只余忘形的天真的笑声,杨家娘的诅咒和手掌,勉强做粗重工作的劳苦,伊都疏远了,遗忘了。伊只觉伊的生命自由,快乐,而且是永远的,所以发出心底的超于音乐的赞歌,忘形的天真的笑声。

一只纯白的小猫伏在伊的旁边。伊的青布围裙轻轻动荡,猫的小爪似伸似缩地想将他攫住,但是终于没有捉着。伊故意提起围裙,小猫便立了起来,高举前足;一会儿因后足不能持久,点一点地,然后再举。伊就放下女孩子,将围裙的带子的一端拖在地上,引小猫来攫取。小猫伏地不动,蓄了一会势, 突前攫那带子。伊急急奔逃,环走室中,小猫跳跃着跟在背后,终不能攫得。伊看了说不出地愉快,更欲将他引逗,两脚不住地狂奔,笑着喊道,“来呀! 来呀! ”汗珠被于伊的面庞,和平日的眼泪一样地多,这个当儿,伊不但忘了诅咒,手掌和劳苦,伊连自己都忘了。④世界的精魂若是“爱”“生趣”“愉快”,伊就是全世界

1921年3月 1日

(有删改)

[注]①伊,即“她”,“五四运动”前后文学作品中专指女性。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简单叙述了阿凤悲惨的身世,勾勒了其生存的背景,引出了童养媳悲苦命运的故事。

B. 杨家娘对阿凤的诅骂都带有“死”字,可见她希望阿风早点死去,表现了杨家娘内心的恶毒。

C. “我”儿子看到杨家娘打阿凤,先是恐慌,最后大哭,侧面写出杨家娘打阿凤时的无情与凶狠。

D. 文中多次提到阿凤的眼泪,她有眼泪但不哭,这既是其隐忍、坚强的体现,更是沉默的反抗。

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的“笑容收敛”是阿凤独特的表情,是她面对压迫时的行为调节,与下文多次出现笑容和笑声形成对比。

B. 句子②中的“锄”字,写出了杨家娘下手之狠,传递出她的内心状态,即把自己的情绪全部发泄到阿凤身上。

C. 句子③中的“真诚” “迅速”从内在心理和外在动作上写出杨家娘不在时阿凤做事的愉快,旨在突出阿凤的能干。

D. 句子④通过抒情直接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再平凡卑微的人物也会因爱心、精神的交流而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8. 小说在叙事中插入对杨家娘儿子的介绍,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叶圣陶主张写作“求诚”:“假如有所表白,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于生活的实况; 假如有所感兴,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 ”如以“求诚先求 ‘真’ ”为题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并作简要阐释。

【答案】6. B    7. C    

8. ①预示了阿凤将来的生活。杨家娘儿子如此不堪,却是阿凤未来的丈夫,她将来的生活会更加困苦。

②解释了杨家娘虐待阿凤的原因。她虽然也是贫苦不幸的,但是生活的艰辛和家庭的不如意,使得她将阿凤作为她情绪的宣泄对象。

③杨家娘对儿子的溺爱和对阿凤的狠毒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杨家娘性格的多重性,使其形象更加丰满。

9. ①“真”在社会现实的真实:动荡不安的社会里,普通人面对着生存的困境,却显示着冷漠的人性。例如小说中杨家娘将自己生活的不如意发泄在阿凤身上。

②“真”在人性的复杂真实:阿凤既有躲避打骂时的小心、刻意,也有抑制不住的热爱生命的童心;杨家娘对阿凤刻毒,对儿子却无原则忍让。

③“真”在情感的真诚:作者对阿风的遭遇表达了深深的同情和悲悯,对阿凤的反抗直接表达了赞美,对阿凤表现出的爱和美好予以歌唱。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B.“可见她希望阿风早点死去”错误。文中杨家娘没有希望阿凤早点死去,只是发泄自己“满腔的不如意”。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C.“旨在突出阿凤的能干”错误。“真诚”“迅速”虽然也能体现阿风的能干,但文章这样写的目的是和阿凤平时“疏忽,懈缓,过误”构成对比,以突出阿凤的悲惨遭遇。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衬托阿凤人物形象:杨家娘的儿子不务正业,虽学习木工,但爱好骨牌和黄酒胜于刀锯斧凿,经常欠债惹事。文中插入对杨家娘儿子的介绍,预示了阿凤将来的生活。杨家娘儿子如此不堪,却是阿凤未来的丈夫,预示着她将来的生活会更加困苦。

②解释了杨家娘虐待阿凤的原因。结合“杨家娘惹着满腔的不如意,说出来的话几乎句句是诅咒。阿风就是伊诅咒的资料”和杨家娘给人帮佣,儿子不肖等可知,她虽然也是贫苦不幸的,但是生活的艰辛和家庭的不如意,使得她将阿凤作为她情绪的宣泄对象。

③结合“伊刚听报告时,总是剧烈地愤怒;但一见他竟说不出一句斥责的话,有时还很愿意地给他几百文,教他买些荤菜吃”可知,杨家娘溺爱儿子,而对阿凤却是百般挑剔的虐待狂,咒骂和巴掌是家常便饭,叙事中插入对杨家娘儿子的介绍,使杨家娘对儿子的溺爱和对阿凤的狠毒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杨家娘性格的多重性,使其形象更加丰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评论要点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拟写,以体现本文的“真”。

①本文的“真”体现在社会现实的真实:结合“伊本是渔家的孩子,生出来就和入网的鱼儿睡在一个舱里。后来伊父死了,渔船就换了他的棺材。伊母改嫁了一个铁路上的脚夫”,杨家娘受雇于他人,辛苦度日,“杨家娘惹着满腔的不如意,说出来的话几乎句句是诅咒。阿风就是伊诅咒的资料”,可见,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无论是阿凤家好事杨家娘家生活都很拮据,彼此之间却很少有温情,普通人面对着生存的困境,却显示着冷漠的人性。

②本文的“真”体现在人性的复杂真实:结合“阿凤受了痛楚,自然要流许多跟泪,但不哭,待杨家娘一转身,伊的红润的面庞又现出笑容了”“唱了一会,伊乐极了,歌声和笑声融合,末了只余忘形的天真的笑声,杨家娘的诅咒和手掌,勉强做粗重工作的劳苦,伊都疏远了”,可见,阿凤既有躲避打骂时的小心、刻意,也有抑制不住的热爱生命的童心;结合“杨家娘惹着满腔的不如意,说出来的话几乎句句是诅咒。阿风就是伊诅咒的资料”和“伊刚听报告时,总是剧烈地愤怒;但一见他竟说不出一句斥责的话,有时还很愿意地给他几百文,教他买些荤菜吃”可知,杨家娘对阿凤刻毒,对儿子却无原则忍让。这都是人性的真实。

③本文的“真”体现在情感的真诚:结合“杨家娘这等举动似乎可以称为‘什么狂’”可知,作者对杨家娘持批判否定的态度;结合“伊这个态度,有忍受的,坚强的,英雄的表情”可知,作者对阿凤的遭遇给予了同情和悲悯,对她的反抗给予了肯定和赞美,认为阿凤的行为带有英雄色彩;结合“唱了一会,伊乐极了,歌声和笑声融合,末了只余忘形的天真的笑声,杨家娘的诅咒和手掌,勉强做粗重工作的劳苦,伊都疏远了,遗忘了。伊只觉伊的生命自由,快乐,而且是永远的,所以发出心底的超于音乐的赞歌,忘形的天真的笑声”可知,作者对阿风表现出的爱和美好予以歌唱。

山东省烟台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播种

刘宇昆

琳达上幼儿园的时候,望远镜和探测器拍到了第一批模糊的图像,图像呈现的是围绕遥远恒星运行的行星。

她用粗线条和明亮色画那些行星,自己身着粉色宇航服的形象行走于三轮红日之下。她还画穹庐城市和天空中带着光环的月亮,以及紫色丛林,那里的叶子是五角形的,鸟儿有四只翅膀。

她画宇宙飞船,她在宇宙飞船里望着窗外,在飞船的后边她还画了明亮的红色火焰。

“可不是那样!”建造航天飞机的父亲笑着说,“乘坐化学燃料火箭,你可到不了那些星星。我们现在还没掌握让你飞到那里的技术,不过也许你会发明出来呢。”

她画自己飘浮在群星之间,还给行星起名字。

“幸福世界、冰球、大泡泡……”

“你要抛下我们到那些行星上生活吗?”父亲逗弄着她。

“你们可以来看我啊。”她非常严肃地说。

10岁的时候,父亲送给琳达一架望远镜。他俩把望远镜安装在后院,一起观察那些已经被发现具有行星的恒星:格利泽581、巨蟹座55、仙女座u星……

“要是我在太空迷路了该怎么办?”琳达问,“我该怎么找到去其他星球的路?”

父亲考虑了一下,人们似乎没有兴趣支持如何离开地球的研究工作,所以琳达的问题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他只是为琳达指了指室女座,并没有表现出扫兴的疑虑。

“看见那颗亮星了吗?那是室女座α星,我们所见过的最亮的星星之一。从它开始,向南偏西一点儿就是室女座61,距我们27.8光年,拥有首批被发现的系外行星。有室女座α星指引,你就不会迷路了。”

琳达在大学里是班上唯一的航空航天专业的学生。大家都在潜心解决这个星球上的问题:如何让穷人温饱、如何赚钱、如何让驾驶汽车更经济。

太空没有未来,政府和商业机构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所以对太空的探索工作停滞不前。只有一座空间站还运行在地球低轨道上。

跟琳达的梦想相比,现实如此苍白。不过,她还是想进入太空。

此刻,在空间站里,琳达正飘浮在变成一片漆黑的东海岸上空几百公里高的地方。

“有人吗?”她对着麦克风说,“请回答,如果你能听见请回答。”

没有回答,只有噪声,比太阳耀斑引起的还嘈杂。

时至深夜,她仔细寻找下边陆地上的灯光,一点也没有,导弹和炸弹完成了使命。它们的设计是那样精细,甚至远胜过这座古老的空间站。

她看到第一枚导弹击中目标的时候错愕不已,从波士顿到迈阿密的海岸线消失在一连串无声的蘑菇云中,仿佛好些个蛋奶酥在不断地膨胀,给人一种基本无害的感觉。同样的景象在地球的其他地方重复着,不管是疯子、母亲、百万富翁,还是移民工人,数十亿生命瞬间蒸发。

一遍又一遍,她想象着父母、朋友和曾经的爱人们临终的情形,难以自拔。

空间站上的食物和空气足够她再支撑一年。要是她谨慎使用的话,也许能用上两年。然而不会再有补给,空间站就是她的坟墓。

“请问有人能听见吗?请回答。”她的声音沮丧而又单调。重复多遍的话语连自己听起来都感到陌生,甚至有时候听上去和噪声没有分别。

在下方旋转的地球背景上,不断后退的空间站已经渺小到难以分辨。“再见。”她低声说。

琳达小心地操纵宇航服推进器,把前进的方向对准室女座。她的目标是室女座α星,然后向西南调整几度,就能到达室女座61。

有科学家相信地球生命起源于别处,他们认为孢子或有机物片段乘坐流星、小行星或宇宙尘埃来到地球,在古地球的原始海洋中播下生命的种子。如此质朴的开端造就了生命之树的繁荣和发展,这就是胚种假说理论。

反过来说,为什么地球生命不能向其他世界播撒生命的种子呢?

不到20分钟,推进器就会把燃料用尽,她能加速到逃逸速度吗?依靠冲量一直滑行,假如她真能到达室女座61,那也要很久很久的时间,几十万年。

她抛开疑虑,到达那里的概率微乎其微,但肯定不会小于生命在这个宇宙诞生的概率。

宇航服里的空气只能再维持10个小时左右,但是在生命的最后关头,这不是她要考虑的问题,到达室女座61的情形一直萦绕在她的心头。

新行星的重力会捕获她,将她拉向地表。那里会有温暖的海洋、云、雾和雨。她的宇航服会打开,里边是珍贵的复杂蛋白质、粉末状有机化合物片段、她的遗体残骸和携带的所有微生物。

播下生命的种子以后,分子开始自我组织和复制,形成更加复杂的合成结构。再过一亿年,那里会出现紫色丛林吗?会有五角形叶子和四只翅膀的鸟儿吗?会有自认为是人类的生物建造的穹庐城市吗?

她不会迷路。“爸爸,我终于做到了。”她说。

她把推进力开到最大,奔向群星。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幼年琳达为行星作画,给行星起名,展现了琳达的天真可爱。而父亲对琳达理想的保护也让琳达选择走向太空。

B. 父亲在家中适时对琳达进行太空科学的引导,送给琳达望远镜,为琳达解答太空方面的疑问,可见父亲早就知道人类有走向灭亡的那一天。

C. 在故事情节中插入对故事所需要的科学背景材料的补充,例如室女座α星的特质,胚种假说理论等,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 “她把推进力开到最大,奔向群星”形成了悲壮和希望交织而成的张力,行星间遥远的距离与对未来生命演化的信念构成的矛盾更强烈地撞击读者的内心。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双线交织,一条时间线从琳达的幼年时代写到琳达奔向室女座,另一条是父亲的亲情伴随着琳达成长并影响她做出了选择。

B. 本文开头写到幼年琳达在飞船的后边画了明亮的红色火焰,这与结尾琳达把推力开到最大彼此照应。

C. 童年时对“在太空中是否会迷路”的探问,最终收结于“她不会迷路”,这一句意即琳达在宇宙航行中牢牢锁定了室女座α星坐标。

D. 琳达飞入太空回看地球的视角,使得琳达在故事亲历者的身份上多了一层审视者的身份,使得读者能够通过琳达的眼睛进行审视和反思。

8. 本文中有从多个方面使用了对比手法,这些对比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说说小说标题“播种”的多重内涵。

【答案】6. B    7. A    

8. ①琳达对天文科学热爱和其他人的冷漠对比,赞美琳达对梦想的执着。

②琳达的梦想和现实对比,突出梦想实现很艰难。

③地球被导弹击中的惨烈和外星球的美好温馨对比,表达对美好和平的渴望,对武器与战争的憎恶。

9. “播种”的含义是播撒种子。

①琳达从小在心中播撒探索宇宙奥秘的种子。

②地球生命向其他世界播撒生命的种子。

③向人类播撒珍爱生命、热爱和平的种子。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可见父亲早就知道人类有走向灭亡那一天”理解错误,父亲是建造飞机的工程师,也是天文爱好者,对琳达进行太空科学的引导,送给琳达望远镜,为琳达解答太空方面的疑问都表明他一直鼓励琳达和支持琳达。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A.“另一条是父亲的亲情伴随着琳达成长并影响她做出了选择”错误,另一条线索是琳达探索宇宙的梦想。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写作手法的能力。

①根据“父亲考虑了一下,人们似乎没有兴趣支持如何离开地球的研究工作,所以琳达的问题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以及“琳达在大学里是班上唯一的航空航天专业的学生。大家都在潜心解决这个星球上的问题:如何让穷人温饱、如何赚钱、如何让驾驶汽车更经济”可知,琳达对太空很感兴趣,而其他人对此不感兴趣,两者对比,突出表现了琳达对梦想的执着。

②根据“太空没有未来,政府和商业机构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所以对太空的探索工作停滞不前。只有一座空间站还运行在地球低轨道上。跟琳达的梦想相比,现实如此苍白”可知,将琳达的梦想和冷酷的现实对比,突出琳达的梦想不易实现。

③根据“她看到第一枚导弹击中目标的时候错愕不已,从波士顿到迈阿密的海岸线消失在一连串无声的蘑菇云中,仿佛好些个蛋奶酥在不断地膨胀,给人一种基本无害的感觉。同样的景象在地球的其他地方重复着,不管是疯子、母亲、百万富翁,还是移民工人,数十亿生命瞬间蒸发”可知,地球被导弹击中时境况惨烈;根据“再过一亿年,那里会出现紫色丛林吗?会有五角形叶子和四只翅膀的鸟儿吗?会有自认为是人类的生物建造的穹庐城市吗?”可知,外星球可能是美好温馨的。二者对比,表达对作者对美好和平的渴望与呼吁。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标题涵义的能力。

字典中“播种”的含义是播撒种子。

①从个体人物层面:琳达是小说的主人公,琳达从小喜欢太空,对宇宙充满好奇,探索宇宙奥秘是幼年就播下的种子。

②从科学层面:地球之外还有具有行星的恒星,胚种假说理论认为孢子或有机物片段乘坐流星、小行星或宇宙尘埃来到地球,在古地球的原始海洋中播下生命的种子,地球生命也可以向其他世界播撒生命的种子,如琳达选择飞向室女座61,“新行星的重力会捕获她,将她拉向地表。那里会有温暖的海洋、云、雾和雨。她的宇航服会打开,里边是珍贵的复杂蛋白质、粉末状有机化合物片段、她的遗体残骸和携带的所有微生物”,琳达把自己变成“种子”,把生命播撒到另一个星球。

③从情感主旨层面:这部科幻小说传达出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主题。小说写了人类的战争毁灭地球,“她看到第一枚导弹击中目标的时候错愕不已,从波士顿到迈阿密的海岸线消失在一连串无声的蘑菇云中……同样的景象在地球的其他地方重复着,不管是疯子、母亲、百万富翁,还是移民工人,数十亿生命瞬间蒸发”,人类的“种子”在战争阴云下被毁灭。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孩子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个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

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

他被抓获,现在押去处决。

“有什么办法呢!力量总不在我们一边。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他们的天下。死就死吧,看来只能这样了。”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

“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人群嚷道。但人群并没有停下来,仍押着他往前走。当他们来到那条横着昨天在军警枪下遇难者尸体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

“不要再拖延时间!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把他押到哪儿去?”人群嚷道。

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

但领头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去那里解决他。

离广场已经不远,在一片肃静中,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

“爸爸!爸爸!”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爸爸!他们要把你怎么样?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孩子旁边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们仿佛受到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边去。

“瞧这孩子多可爱啊!”一个女人说。

“你要找谁呀?”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问。

“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儿去!”男孩尖声回答。

“你几岁啊,孩子?”

“你们想把爸爸怎样?”男孩问。

“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一个男人对孩子说。俘虏已听见孩子的声音,也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

“他没有母亲!”他对那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挤,挤到父亲身边,爬到他身上去。人群一直叫着:“打死他!吊死他!枪毙坏蛋!”

“你干嘛从家里跑出来?”父亲对孩子说。“他们要拿你怎么样?”孩子问。

“你这么办。”父亲说。“什么?”“你认识卡秋莎吗?”“那个邻居阿姨吗?怎么不认识。”

“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我就来。”

“你不去,我也不去。”男孩说着哭起来。“你为什么不去?”“他们会打你的。”

“不会,他们不会的,他们就是这样。”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听我说。”他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他指指男孩,“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

领头的人同意了。然后俘虏又抱起孩子说:“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

“你呢?”“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就来。你去吧,乖孩子。”男孩盯住父亲, 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接着思索起来。

“去吧,好孩子,我就来。”“你一定来吗?”男孩听从父亲的话。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带出去。等孩子看不见了,俘虏说:“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

这时候发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所有这些一时变得残酷,对人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觉醒了。一个女人说:“我说,把他放了吧。”

“上帝保佑,”又一个人说,“放了他。”

“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来。

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跑出去,却没人拦住他。

(选自《哈吉穆拉特》)

6.(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捆绑的人”的儿子的出现,使事态发生变化,不仅让警察逐渐开始发生改变,而且也使得愤怒的群众生发悲悯情怀。

B.“脸色越发阴沉了”表现了警察对周围群众的仇恨和对儿子的担心,“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表现了他被谅解后内心的愧疚悔恨以及惊喜之情。

C.“同一个神灵”是指亲情与爱,同情和怜悯,也正是孩子对父亲的爱使人们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善良与博爱。

D.从警察起初的执拗到最后的落泪,从百姓起初的怒不可遏到最后的宽容谅解,小说在巨大的落差中凸显了人性的力量。

7.(3分)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人群大声叫嚷是社会环境描写,既能设置悬念,将读者置身于紧张的氛围中,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下文警察出场做铺垫。

B.小说运用了大量对话描写。像“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我就来”,通过父亲的善意谎言和吞吞吐吐的话语,塑造人物形象。

C.“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运用反语,也是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反动政府警察的形象。

D.列夫·托尔斯泰通过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塑造人物形象、设计情节和表现主旨。小说叙事节奏紧张,情节短小精悍。

8.(4分)有人认为,小说中的警察是个矛盾集合体,你认同吗?请简要分析。

9.(6分)“孩子”是本文的关键人物,他的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答案】6.B 7.C    8.①作为父亲,维护孩子尊严,充满父爱温情;

②在群众面前冷漠固执高傲,仇恨群众,忠于反动政府;

③尚未泯灭人性,最终被群众感化。 9.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孩子的出现使文章情节从起初的剑拔弩张逆转为后来的充满温情,情节跌宕起伏。

②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原本冷漠高傲的警察,也有父爱温情:原本充满仇恨的人们,心底深处却是善良仁爱的。

③有利于展现文章主题。孩子的出现促成仇恨双方,改变了先前的态度,突出了文章主题:放弃残酷仇恨,回归友善纯真。

【导语】这篇小说以孩子的无辜与纯真为视角,表现出人性深处的善良与爱。托尔斯泰通过对比手法,揭示了暴力与仇恨在人性面前的脆弱。孩子的出现成为故事的转折点,其呼喊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同情与怜悯,改变了剧烈的对立局势。小说使用简练的对话与细腻的心理描写,使得人物形象和情节冲突更加鲜明,展现了托尔斯泰对人性复杂而温暖的深刻洞察。

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

B.“表现了警察对周围群众的仇恨”错误。本处写到警察的脸色越发阴沉,是因为他听到了儿子的声音以及周围人对儿子说“回到妈妈那儿去”,而儿子是没有妈妈的,所以表现出的应是警察对儿子的担心。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运用反语”错误。这里面只是对警察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并没有运用反语。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本文开篇就描写了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他被俘获,但在押去处决的过程中依然阴沉着脸,把头昂得更高,从而可知他在群众面前冷漠固执高傲,仇恨群众,忠于反动政府的一面。

当儿子出现在自己面前后,他央求领头的人不论怎样都行,但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打死他,从而看出他作为父亲,极力在维护孩子的尊严,充满父爱温情。

当孩子走后,他对领头人说自己准备好了,打死自己的时候,人群中忽然有人说放了他,这时刚刚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说明他的人性尚未泯灭,最终被群众感化。

9.本题考查学生对次要人物作用的把握能力。

文章的开篇写到去群众押着这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并且人群大声喊着“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而这个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描绘了剑拔弩张的场面,这时小男孩出现,为了维护儿子的尊严,这个俘虏请求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小男孩走后,人群叫嚷着放了他,而他也受到感化,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所以小男孩的出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孩子的出现使文章情节从起初的剑拔弩张逆转为后来的充满温情,情节跌宕起伏。

文章开篇描绘了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警察,他向群众开枪,在被押的过程中阴沉着脸。而小男孩出现后,作为父亲,他对小男孩展现出温情的一面,为了维护孩子的尊严,请求不要在孩子面前处决自己,从而体现出父爱温情,而最终他被群众感化,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说明他的人性尚未泯灭,心底深处却是善良仁爱的。小男孩的出现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小说描写了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这个警察和群众之间的矛盾,这个警察仇视群众,而群众也要打死他,但小男孩的出现,让人群中发出放了他的喊声,可以看出孩子对父亲的爱使人们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善良与博爱。而最终这个警察也受到群众的感化,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所以孩子的出现促成仇恨双方,改变了先前的态度,突出了文章主题:放弃残酷仇恨,回归友善纯真。

山东省济南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两名基层干部的“鸡毛信”

“老王,你这个房子不能再住进去了,也不要着急回去取家具,只要人平安,今后生活就有希望!”8月21日下午,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九龙镇桑园涧村,庄里沟河道边,杨春城指着一间危房,对村民王春萍说。

杨春城是九龙镇纪委副书记,正在进行灾后房屋安全隐患排查。“从九龙镇政府到这里,平时不到15分钟的车程,8月1日那天,我足足走了两个多小时……”行车到罗古台村,杨春城对记者说。回忆起当天他和九龙镇派出所所长景剑峰用“鸡毛信”报平安的情形,杨春城的声音逐渐哽咽。

在村里小卖部写下“鸡毛信”

7月31日,暴雨如注。九龙镇紫石口沟、庄里沟、峨峪沟3条河流水位不断上涨,在6个小时内全部溢出河道。河水漫过省道公路,形势危急。

杨春城从太平村连夜转移受灾群众,回到镇里时,已经是次日凌晨3点40分。望向办公室墙上自己绘制的镇灾害隐患图,杨春城眉头紧锁:“九龙镇北边的8个行政村地质条件复杂,离河又近,很可能出现险情!”

打去电话,回应他的只有一串忙音:暴雨泥石流已将通信光缆、信号设施冲垮,公路更是完全无法通行。

现代通信方式失效,8个村庄、5000多名村民处于失联状态,牵动着九龙镇所有党员干部的心。

凌晨5点,窗外雨势略有减小。杨春城连忙找到九龙镇党委书记李龑:“我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熟悉地形路况。我申请立刻向北出发,实地摸排所有失联村的人员伤亡情况!”

“杨书记,您年龄不小了,我和您一起去,咱们路上相互照应。”同为党员的景剑峰也请缨同行。就这样,两人果断冲进了雨中。

道路被泥石流阻断了,杨春城和景剑峰就徒手翻过泥石堆绕路前行。到达第一站罗古台村时,已是早上8点。这两三个小时里,他们在路上没有遇到一个村民。

“见到罗古台村村委会副主任张生海和他身边的几个村民时,我的眼泪都快流下来了。终于见到了平安无恙的乡亲们!”杨春城回忆。经过入户摸排确认:该村村民全体平安。

杨春城和景剑峰来不及过多欣喜:“必须赶紧把这个消息传回镇上!”手机没有信号,两人一商量,决定用最简单、也是最实际的办法——手写信件,然后找村干部送回镇党委。景剑峰在村里的小卖部找来纸和笔,把雨披垫在纸下,一笔一画写下:“李书记、许镇长:见信如面,我和杨书记已到达罗古台村,罗古台村无人员伤亡,平安。”

信写好了,谁来送?杨春城迟疑之际,张生海走上前一把抢过信件:“老杨,你们赶紧去下一个村,这封信我来送!保证完成任务!”“好!这封信关乎镇党委的下一步救援计划,你把它当‘鸡毛信’,务必平安送到李书记手上!”杨春城再三嘱咐。

不敢有一点耽误,张生海沿着杨春城二人来时的路,翻越重重障碍,在中午12点前,把第一封“鸡毛信”交到了李龑手里。

爬山坡、过山涧、跨泥流

此时,杨春城和景剑峰已经来到了铁角村附近。他们所站的位置,正与村子隔河相望。湍急的河流发出巨大的声响,二人根本听不清对面村民的声音。

杨春城急中生智,边喊边用手势比划。杨春城和景剑峰终于确定铁角村全体村民平安无伤亡后,嗓子已经哑到说不出话……

继续翻山越岭,继续向上攀登。走过铁角村,二人被泥石流挡住了去路。若选择绕路,需要多走约50公里。

怎么办?他们在岸边观察,发现两次泥石流的间隔较为稳定。

时间不等人。“只要算准时间、找准落脚点,穿越泥石流是可以实现的。”杨春城和景剑峰决定闯过去。

“一个不小心,没踩稳,泥水就没过了膝盖。”杨春城回忆着,撩起裤脚,腿部黝黑,显出一道道泛白的疤痕,那是泥石留下的伤疤。

杨春城算着泥石流的时间,景剑峰跟着杨春城的足迹。20分钟后,两人终于闯过这条30米的山涧。景剑峰最后一脚稳稳踩实的瞬间,泥石流从他身后滚下。

就这样,爬山坡、过山涧、跨泥流,杨春城和景剑峰走到了庄里村,穿过了庄头村,又看过了高铺村。确认过村庄受灾情况后,他们便写下一封封信,请准备下山的村干部或村民带去镇里。

“谁也不知道这些信能不能安全带到。”杨春城说,所以每一封信中,都会把前面已经经过的村庄情况重新复述一遍。一封封信,越来越长。

“没想到会有人逆着爬上来”

经过近12个小时的跋山涉水,接近下午5点,杨春城和景剑峰到达海拔1600多米的岭南台村。这是8个村庄中距离镇中心最远、海拔最高的。

“那时我们已经徒步走了40多公里,我的腿脚已经僵硬了。”景剑峰回忆。确认这里人员无恙后,杨春城和景剑峰提了一路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们瘫坐在地上,40分钟才缓过来。

“你们是怎么上来的?”村民吴大姐看到杨春城和景剑峰时惊讶问道。“第一反应就是没想到,都想下山走出去,没想到会有人逆着爬上来。”吴大姐从家里拿了两双拖鞋给他俩,换下他们被石头划破、被淤泥污得辨不清色彩的鞋。

在这里,杨春城和景剑峰写下了此行最后一封、也是最长的一封信。并将信交给村里的年轻人,请他沿着两人上山的路一路下山。

信中写道:“李书记、许镇长:见字如面,我和杨书记已安全到达岭南台村。岭南台村一切安全,无人员伤亡,高铺、三道港、庄头、庄里、道沟经我俩核查,无人员伤亡。请书记放心。”

夜里,在其他村庄了解灾情的李龑回到办公室看到这封信,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人没事就好,人没事就好,想不到别的,心里只剩喜悦。”李龑说。

20天后的今天,顺利送达的3封信收藏在李龑办公桌的抽屉里。李龑再度前往岭南台村等村落核查房屋受损情况,杨春城在桑园涧村入户排查房屋安全隐患。晚风吹过九龙镇,家家飘出饭菜香。党员干部们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办公地点,梳理灾后恢复重建进展——

一段段道路被打通,一座座村庄与外界取得了联系。8月4日,桑园涧村、罗古台村交通恢复;6日,铁角村交通恢复;7日,高铺村交通恢复;9日,岭南台村交通恢复……

据统计,8月7日,九龙镇辖区内所有国省干道达到通车条件;截至11日,全镇30个行政村恢复通电;截至20日,全镇累计清淤69763立方米,完成环境消杀面积近20平方公里;21日,所有连村道路均已打通,可以直达国省干道。

在九龙镇,灾情景象正在逐步消退,儿童的读书声再度回荡在街头巷尾,九龙镇党员干部正与群众齐心协力投入到重建家园的努力中。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3年8月22日)

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春城提醒老王不能再住进老房子里去,这是党员干部对灾后房屋安全隐患排查中的一幕,说明党员干部在这场救灾行动中始终把群众的安危放在心上。

B.杨春城主动找到九龙镇党委书记李龑申请立刻向北出发,实地摸排所有失联村的人员伤亡情况,这不仅展示出杨春城的主动精神,也体现了党员干部本身的责任感。

C.当村民吴大姐看到杨春城和景剑峰时惊讶万分,第一反应就是没想到,因为多数人都想下山走出去,没想到会有人逆着爬上来,说明对于两人的冒险行为感到难以理解。

D.从8月4日开始桑园涧村、罗古台村交通恢复到8月21日所有连村道路均已打通,不仅说明这次灾后自救行动迅速,而且也反映了九龙镇干部群众对重建家园的努力。

7.(3分)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始采用倒叙手法,先写杨春城和景剑峰在暴雨后的救援行动,再将读者带回8月1日暴雨来袭时的紧急状况。这种倒叙手法能有效引起读者的兴趣,并为后续故事埋下伏笔。

B.顺叙中又巧妙运用插叙,丰富故事背景和细节,比如杨春城回忆着自己腿部的伤疤,这样的插叙不仅提供了事件的背景信息,还增强了读者对现场环境和人物经历的感知。

C.描述杨春城和景剑峰的救援行动时,多次引用他们的对话,真实还原现场情景,例如景剑峰考虑杨书记年龄不小,主动提出路上相互照应,言语中担心杨书记完不成任务。

D.报道中不少用语虽然普通,但却有力。如:“时间不等人。”这个简单句式,传达出关键时刻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体现了干部们面对灾情时的决心和行动力。

8.(4分)细节能够让通讯报道变得更加真实生动。请以两处细节为例作简要分析。

9.(6分)这篇通讯报道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是因为充满浓浓的人情味。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6.C 7.C    8.①景剑峰在村里小卖部找来纸和笔,冒雨在雨披下写信。展示了在现代通讯工具失效的情况下,干部用最简朴的方式传递信息,体现出景剑峰的高度责任感切实有效完成工作的智慧与毅力。

②吴大姐拿两双拖鞋给杨春城和景剑峰,换下他们被石头划破、被淤泥污得辨不清色彩的鞋。从村民的视角,突出了两位干部逆行救援的决心和无畏精神,也突出村民淳朴善良的性格特质,呈现人间温暖与希望。 9.①干群鱼水深情。如杨春城提醒老王安全事项,体现出干部对群众的关心与责任感;杨春城和景剑峰冒着危险深入村庄,给村民们带去安慰和可靠的信息,体现了党员干部和村民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关怀。

②互助精神。如村干部张生海主动承担送信任务,和杨春城与景剑峰互相鼓励、照应,表现了人们积极参与灾难应对的责任感和互助精神。

③人性化刻画。如村民吴大姐看到杨春城和景剑峰时的惊讶与感激,并拿出拖鞋让他们换上,不仅体现了干部付出的艰辛,也传达了村民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充满了人情味。

【导语】本文讲述了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九龙镇在暴雨引发的险情中,两名基层干部杨春城和景剑峰用传统“鸡毛信”方式与失联村庄取得联络。他们徒步攀山跨河,确认村民安全无虞,写信传递信息,为镇党委制定救援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经过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九龙镇逐步恢复交通和电力,灾后重建工作有序推进,展现了干部群众的责任心和凝聚力。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说明对于两人的冒险行为感到难以理解”错,吴大姐的惊讶反映了对两人逆行救援精神的感动和敬佩,而不是感到难以理解。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言语中担心杨书记完不成任务”错,景剑峰主动提出和杨春城相互照是关心杨春城的安全,而不是担心杨书记完不成任务。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在到达罗古台村时,见到该村村民全体平安,为了“赶紧把这个消息传回镇上”,但是当前现代通讯工具失效,只能迅速做出行动,“景剑峰在村里的小卖部找来纸和笔,把雨披垫在纸下,一笔一画写下:‘李书记、许镇长:见信如面,我和杨书记已到达罗古台村,罗古台村无人员伤亡,平安’”,这一细节写体现出景剑峰高度的责任感和切实有效地完成工作的智慧与毅力。

②在到达岭南台村后,村民吴大姐对二人的到来先是感到惊讶,“第一反应就是没想到,都想下山走出去,没想到会有人逆着爬上来”,而后从家里拿了两双拖鞋给他俩,换下他们被石头划破、被淤泥污得辨不清色彩的鞋,这一细节从村民的视角,突出了两位干部逆行救援的决心和无畏精神,也突出村民淳朴善良的性格特质,呈现人间温暖与希望。

9.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挖掘作品意蕴的能力。

①杨春城提醒老王安全事项,“‘老王,你这个房子不能再住进去了,也不要着急回去取家具,只要人平安,今后生活就有希望’……杨春城指着一间危房,对村民王春萍说”,体现出干部对群众的关心与责任感;杨春城和景剑峰冒着危险深入村庄,“暴雨泥石流已将通信光缆、信号设施冲垮”“现代通信方式失效”,只能临时采取“鸡毛信”的形式报平安,体现了党员干部和村民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关怀。由此可概括“人情味”体现在:干群鱼水深情。

②根据“信写好了,谁来送?杨春城迟疑之际,张生海走上前一把抢过信件:‘老杨,你们赶紧去下一个村,这封信我来送!保证完成任务’”,在第一封“鸡毛信”写好后,村干部张生海主动承担送信任务,和杨春城与景剑峰互相鼓励、照应,表现了人们积极参与灾难应对的责任感和互助精神。由此可概括“人情味”体现在:互助精神。

③经过近12个小时的跋山涉水,接近下午5点,杨春城和景剑峰到达海拔1600多米的岭南台村,村民吴大姐看到杨春城和景剑峰感到十分惊讶,“第一反应就是没想到,都想下山走出去,没想到会有人逆着爬上来”,从家里拿了两双拖鞋给他俩,换下他们被石头划破、被淤泥污得辨不清色彩的鞋”,不仅体现了干部付出的艰辛,也传达了村民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充满了人情味。由此可概括“人情味”体现在:人性化刻画。

创新作文责任田
提高作文写作,创新作文写作,提高语文素养。一起耕耘,一起收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