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考前拉练(一)
2024.1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书法不仅是视觉艺术,更是一种精神寄托。笔法中的藏锋与露锋、回锋与出锋等技巧,传达出一种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内在美。通过线条的起承转合,空间的留白处理,墨色的浓淡变化,产生了节奏与韵律之美,使每一笔都如同音乐中的旋律,疾徐交替、轻重缓急,展现出动态的节奏美,反映了书法家内心的情感波动与意境营造。此为书法的内涵意蕴之美。
书法的内涵意蕴之美,在于墨韵、气韵和意境。书法以玄黑的独特线条——墨韵,展示作品的多形态之美。一幅作品墨色的浓淡、轻重、枯润、明暗、薄厚、清浊等形成不同的审美风貌,不宜完全一样。笔意墨象使书法线条随时间展开而构成空间形式,又使人于空间形式中体悟到时间的流动。这种时空的转换使点画线条、结字排列和章法布局产生了无穷的变化,呈现出种种审美意趣,使书法超越单纯字形,成为具备筋骨、血肉、刚柔、神情的生命意象。
对气韵境界的创造,则集中体现了中国书法的艺术精神。在中国哲学中,“气”是一个多维的整体,书家之气与自然之气相通相感,凝结在笔意墨象中而成为书法作品的审美内容。作为美学意义上的“韵”,最早用来品藻人物形态风度,其后才逐渐扩大到书画诗文中,并成为写意艺术流派的理想美。韵在书法中,是超越线条之上的精神意态。书法之韵,通常指一种或生动自然,或缜密洗练,或委曲含蓄、意味无穷的艺术氛围。书法得其“韵”,即达到自然随化之境。
气与韵相依而彰,气是韵的本体,韵是气的表征。书法艺术之美在于书中之精蕴和书外之远致。书法气韵的生动与否,与用笔、用墨、灵感、心性大有关系,只有“四美俱”,才能熔铸成一个优美的、生气勃勃的整体,作品才会呈现卓越不凡的气象。
除气韵之外,书法的内在意蕴还体现在意境的营造上。书法作品具有了意境,就具有了观之有味、思之有余的不确定性魅力。书法意境重表现性而不重再现性,在造化和心灵的合一中创造意境。而书法意境美的创造,取决于书法家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及人格襟抱。
(摘编自王岳川《书法灵韵》)
材料二:
书法和舞蹈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往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运用广泛。宗白华先生曾说:“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此种观点,不仅揭示了书法的本质内涵,也表明了书法和舞蹈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他们都表现出的节奏韵律。
书法和舞蹈的气韵之美。书法的气韵指的是书法作品中映现的态势、韵味、韵致等,表现出一种韵律。书法家在创作一幅书法作品时,把自然中的节奏、韵律借助书法艺术表现出来,使书法的一笔一画、一字一行,以及整幅作品都给人一种和谐的韵律感,进而使作品富有视觉艺术和精神内涵,表现出激情和活力。与书法相同,“气韵”也充分体现在舞蹈创编中,舞蹈由动作组成,编导在编创舞蹈时首先就要考虑动作的协调性和气势,然后通过自己的领悟感受和技巧经验,将手与脚的组合及身体律动与音乐的节奏、韵律相结合,使动作的上下起伏、旋转摇摆、速度和方向形成一种和谐的韵律感。由此可知,书法与舞蹈在气韵方面是相通的,都是中华文化气韵的具体体现。
宗白华先生曾概括了“书法与舞蹈”的亲缘审美关系,他说,“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这种观点与人们常说的“舞文弄墨”“笔飞墨舞”如出一辙。由此可见,书法与舞蹈具有相应相通、相互相融、异曲同工的审美观。书法和舞蹈都是一种造型艺术,其本质特征强调的是在运动过程中构建美感,体现艺术价值。而这个过程便是“势”和“力”的延伸与迸发。书法中的“势”来源于书写过程中毛笔运动轨迹和趋势,将多个笔画连成一体,构建互相包容、跌宕起伏的张力,形成一个气脉生生不息的有机整体,冲破静态的空间,真正地飞舞起来。而舞蹈的“势”体现于“姿势”的静态美和“动势”的流动美,与中国书法的“势”是具有共通性的。
书法和舞蹈的意境之美。书法艺术的意境指的是书法家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要讲究一定的章法,即要有总体观、大局观、选择观,要注意整体布局和局部搭配之间的和谐,要形成整体风格一致的作品。同理,在舞蹈作品中,舞蹈所要表现的内容及意境是在动作编排的基础上显示出来的,动作组合时要注意动力的顺势、舞蹈所要表现的主题以及整体编排的合理性。
书法和舞蹈,他们表现的艺术价值境界并不在于字形或舞蹈动作的繁与简,而在于是否能体现作品的整体风格,也即是否能突出“意境”。因此,在舞蹈动作的组合上,需强调把舞蹈作品主题思想转化为“诗情画意”的艺术构思,是大境界。创编者应从大局着眼,小处着手,围绕着表现主题去创编动作,围绕着情节去结构动作。这与书法中所强调的章法一样,要顺着字体的动势而来。最终,动作组合与舞蹈要表现的主题吻合,舞蹈作品的意境才会产生。
(摘编自陈相道《书法与舞蹈的艺术共通性探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法的内涵意蕴之美既包含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内在美,也包含疾徐交替、轻重缓急的动态节奏与韵律美。
B.在书法艺术中,气与韵相依而彰,书法作品“四美俱”,气韵兼备,才会生气勃勃,有不凡的气象。
C.书法和舞蹈有亲缘审美关系,两者都是造型艺术,都强调在运动过程中构建美感,具有相互交融的审美观。
D.书法强调章法,舞蹈注重情节,其目的都是要体现作品的整体风格,顺着动势而作为,才有可能创造出大的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法不但具有空间的形式,还能呈现时间的流动,空间和时间分别成就了书法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B.通过书法作品的线条,观者能感知书法家的运笔轨迹,领悟到作品的视觉艺术和思想内涵。
C.书法与舞蹈在气韵方面相通,书法的一笔一画、舞蹈的一招一式,都能形成和谐的韵律感。
D.“舞文弄墨”“笔飞墨舞”中的“舞”,都是“势”和“力”的延伸与迸发,使作品气脉生生不息。
3.下列选项,不能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王羲之《兰亭集序》所体现的平和自然之美,正是他那不沾滞于物的自由精神的外化。
B.吴琚追随米芾,专心刻意学习米芾书法,创作的作品几可乱真,被后人称为米芾第二。
C.颜真卿《祭侄文稿》在审美上追求大气磅礴的境界,给人酣畅淋漓、凛然正气的感受。
D.吴昌硕的大篆作品跨越具体时代的限制,透露出他桀骜不驯的艺术气质。
4.宗白华在评论书法时,认为书法可以表现生命。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4分)
5.由书法展衍生的“展览体”书法是当今一种流行的书法形式。请根据下面《书法报》对“展览体”的描述,并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展览体”的思考。(6分)
展览体:近40年来展厅文化兴盛的产物,强调设计感、形式感、视觉冲击力,多采用拼贴、配色等方法,以获取良好的展示效果。“展览体”在当今被批评、质疑声很多,批评者多诟病“展览体”创作的书家追求功利目的。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花脸
郑俊甫
敌人的铁蹄踏进窑镇时,四爷正在庆乙戏楼唱戏,唱的是《捉放曹》。四爷唱花脸,扮年轻气盛的曹操,水白脸,脸谱高位勾画,哇呀呀一嗓子,声似洪钟。
四爷打小喜欢看戏,小时候家住庆乙戏楼旁边,没事就跟着大人泡戏园子。别的孩子也有看戏的,男孩子都喜欢看武生--一杆枪舞得虎虎生风.要不就是翻筋斗,孙猴子似的,好看;女孩子呢,多喜欢书生小姐的故事,如《西厢记》之类。
四爷不。四爷喜欢花脸:曹操呀,李逵呀,还有“卧蚕眉丹凤眼面如重枣”的关云长,等等。有一回,庆乙戏楼的花脸卸罢了妆,见四爷还跷着两只脚趴在戏台边,痴愣愣地看,一时兴起,抱了他,到后台,仔仔细细地给四爷画了张脸谱。四爷得了宝似的,一口气跑回家,对着镜子左瞧右照。四爷的小脸上是一张拼接的脸谱,一片红忠,一片水白,还有的地方画成了金银妖怪。四爷不在乎,哪一片他都喜欢,一连几天舍不得洗,恨不能一直在脸上留着。后来,父母骂得急了,他便哭丧着脸去洗。没成想,拿肥皂也搓下不去,家人只好动用了豆油,才算让一张脸恢复了本来的颜色。
四爷就是凭着一股子痴劲儿进了戏班。先是跑龙套,但很快就崭露头角,成了庆乙戏楼的当家花脸,方圆百里无人不知。
敌人进了窑镇,消停了没几天,一位少佐就带着翻译进了庆乙戏楼。少佐也是喜欢京戏的,尤喜花脸,还能哼上几句。听说四爷花脸唱得好,他就寻上了门,不光想听,还想学几句,最好能登台演唱。
四爷自然是拒绝的。别看在舞台上什么角色都唱过,也演过老奸巨猾的反派,可下了台,四爷却是铁骨铮铮的汉子。
少佐很有耐心,看上去比三顾茅庐的刘玄德还有诚意。聊了几次花脸,碰了几次壁,少佐便换了话题,开始聊四爷的家庭---先是四爷的父母寿辰,继而是家居摆设,甚至于孩子念的学堂都聊,熟悉得像是在聊自己。
四爷的心开始打鼓,身上冷汗直冒。四爷说:“想学什么?”
少佐顿时眉开眼笑,说:“花脸吧。”四爷说:“想唱哪出?”
少佐转了转眼珠,两只手比画着说:“就是那个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四爷摇了摇头:“关羽太费嗓子了,你初入门,唱不了。”少佐愣了一下:“你看我能唱哪出?”
四爷说:“《捉放曹)吧。你可以试试曹操,那时候曹操春秋正盛,与你年龄相合。”少佐侧过脸,盯着翻译。翻译立马解释说:“曹操,三国时的英雄,很厉害的。”少佐微笑着点点头,就唱这个吧。
四爷教得很认真,少佐学得也很认真。一个月后,少佐能完整地唱上一段了,有模有样。少佐提出想上舞台,四爷想了想,点了头。
那天观众很多,坐满了整个戏楼。观众是四爷花钱雇来的。要说庆乙戏楼从不缺观众,尤其是四爷的场子。可那天要上台的,是一个日本人,是带着兵扛着枪一路烧杀抢掠的鬼子。教鬼子唱戏,还要他登台表演,这不是汉奸卖国贼吗?
四爷知道大家在想什么。好多人嘴上不说,心里肯定早都骂上娘了。四爷赔上自己的老脸,花钱请了庆乙戏楼的铁杆戏迷。戏园子不能空呀,别看少佐在四爷面前一副谦恭的样子,四爷明白,每一个谦恭的细胞下都藏着利刃。
那天的戏唱得很热闹,该有掌声的地方、不该有掌声的地方,掌声都有了。每个观众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散场的时候,一个个冲着四爷伸大拇哥。
少佐很开心,他学着窑镇人的样子,冲四爷一拱手,鞠了一躬。打那天起,少佐不再光顾庆乙戏楼了,他又恢复了侵略者的本性,拿起了枪。
不再光顾庆乙戏楼的,还有四爷。据说,少佐的那场戏唱罢,就再也没有人在窑镇见过四爷,
窑镇的上空起了一阵风,先是在戏迷们之间刮,后来越来越盛,很快就席卷了窑镇的角角落落。少佐也听说了,问了懂戏的人,才知道那不是空穴来风,是嘲弄,是羞辱,是诅咒。少佐派很多人,去寻四爷的下落。可是,四爷,连同他的家人,隐了身似的,再也寻不着了。
日本人投降后,那阵风成了窑镇的一个传说,有鼻子有眼的。就连街头说书的,也拿它作保留节目,说起来眉飞色舞,唾沫星乱溅。您瞧瞧,明明是担着汉奸的名声,教鬼子唱戏的,最后成了英雄。为什么?《捉放曹》中,是青年曹操,脸谱该高位勾画,眉毛和眼部的线条勾得直且淡,两颊皱纹一对,线条细长,以显其年轻气盛。可是四爷呢,给少佐画的是《阳平关》里曹操的脸谱。眉毛、眼部和脸上的皱纹,着色重,线条粗,浓墨重彩,着力渲染,不再讲究虚实,面部的皱纹也多,行话叫“水白奸邪”。怎么个意思?《阳平关》里的曹操可是暮年,不光仗打得一败涂地,阳寿也只余了不到三年……
这个四爷呀。啧啧。
6.下则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爷从小痴迷于花脸,凭借他京剧表演的天赋及机遇,进戏班后很快成为当家花脸。
B.少佐想学唱京剧,四爷开始拒绝,但后来答应教少佐唱《提放曹》,是因为他被少佐的诚意打动。
C.四爷教少佐唱《提放曹》并让他登台表演这一行为在窑镇引起了巨大争议,当时许多人认为四爷是汉奸。
D.四爷连同他的家人最后离开了窑镇,是因为四爷觉得不会有人再喜欢听他唱戏,所以知趣地选择离开。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票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四爷在庆乙戏楼唱《提放曹》的场景切入,不仅展示了四爷的高超技艺,也奠定了全文凄凉的基调。
B.文章通过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等多种方法刻画了少佐虚伪、狠毒、狡诈的嘴脸。
C.文章以对话描写和对四爷心理活动的刻画,展现了四爷与少佐之间关系的变化,既有表面谦恭,也有暗中较量。
D.文章通过对比《提放曹》中曹操的脸谱与四爷给少佐画的《阳平关)里曹操的脸谱,揭示了四爷的讽刺意图。
8.小说以“花脸”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4分)
9,有人评价说,“好的文章,于无声处听惊雷,于细微处见真情,"请分析本文在叙事上是如何体现这一特征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己亥,制:“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上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与学士、法官更议定律令,宽绞刑五十条为断右趾,上犹嫌其惨,曰:“肉刑废已久,宜有以易之。”蜀王法曹参军裴弘献请改为加役流,流三千里,居作三年。诏从之。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卿策虽善,朕不取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材料二:
太宗制谏官随宰相入阁议事,故当时言无不尽,而治得其理。然则以是为尽听言行政之理乎? 抑有未尽然者。治惟其人,不惟其法。以王珪、魏征为谏议大夫,房玄龄、杜如晦为宰相,而太宗之明,足以折中群论而从违不爽,则可矣。必恃此以立为永制,又奚可乎? 命官图治之道,莫大乎官各明其守,而政各任于其人。庶务分治于六官其属详其目其长持其纲皆有成宪之可准也。或举,或废,或倚法而挟奸私,或因时而为斟酌,各以其所效之成能为得失;然而有待于天子宰相之裁成者,则太宗之制,令五品以上更宿内省,以待访问,固善术也。下有利病得达于上,而上得诘其勤怠公私以制其欺;若夫小有过误,则包含教戒而俟其改。如使谏官毛举细过以相纠,则大体失而争党起于细微,乱世之所以言愈棼而事愈圮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太宗》)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庶务分A治于B六官C其属D详其目E其长F持其纲G皆有成宪之H可准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的,确实、明确,与成语“众矢之的”“有的放矢”中的“的”意思不同。
B.善,形容词,好,与《论语·述而》“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善”意思相同。
C.而,表顺承关系,与《谏太宗十思疏》“莫不殷忧而道著”的“而”用法不同。
D.俟,等待、等候,与《诗经·邶风·静女》“俟我于城隅”的“俟”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戴胄依据法律与太宗据理力争,最终说服了太宗,并且前后多次冒犯太宗而执行法律,达到国内没有冤案的治理效果。
B.有人建议让太宗用狡诈的方法试探大臣的忠佞,太宗认为君主如果使诈,就不能要求大臣耿直,于是拒绝了这个建议。
C.太宗命令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官员入朝议事,都要有谏官相随以随时进谏言,王夫之对这一做法予以全面的肯定。
D.如果谏官对事情的细枝末节抓住不放,就会使大体有失,这也是在乱世之时说得越纷乱越处理不好的原因。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2)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14.王夫之认为“治惟其人,不惟其法”,如何理解他的这种观点? 请结合材料一内容进行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前出塞(其三)
杜甫
磨刀鸣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注]①唐玄宗即位以后,为了满足自己好大喜功的欲望,在边地不断发动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的不义战争。天宝十载(751年)令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攻南诏,死者六万;又令高仙芝攻大食,安禄山攻契丹,两地百姓深受其苦。②呜咽水,指陇水。《陇头歌辞):“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③“功名”句:指名垂史册。西汉宣帝曾图画霍光、苏武等十八名功臣像于麒麟阁上,以示旌扬。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用典,“呜咽”一词写流水声之悲凉,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战士在河边磨刀,河水被鲜血染红才知道刀刃割伤了手,这一细节刻画了人物内心的复杂。
C.颈联直接抒发了战士以国家为重,决心报国,不再有悲愤哀怨之情,体现了战士的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怀。
D.尾联写出战士追求功名、渴望建功的情怀,也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16.“心绪乱已久”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悲戚的鸟鸣衬托愁情,如《蜀道难》中的“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再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 , ”。
(2)珊珊假期去泰山看日出,在太阳即将升起的那一刻,忽然想到姚那《登泰山记》中的句子“ , ”,不禁感叹云之变化与美丽。
(3)在以“自信”为主题的班会上,你发言时可以引用唐诗中“ , ”两句,来增强感染力。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细细解构“茶"字,乃由草、人、木依次组合而成。人处于草木之间,此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深远意蕴,更是人与自然相互包容、亲密无间的生动体现。拥有一杯茶,就仿佛拥有了一份于忙碌中觅得闲适的洒脱,一份知晓光明、坚守暗昧的淡定;似乎只需一杯茶,就能将红尘屏蔽在外,收获一份融入自然的美妙心境。茶叶置入杯中,仿佛心灵也沉浸其中,茶香袅色,心亦随之馥郁;茶味甜润,心亦变得甘甜;茶味苦涩,心亦染其苦理。然而,无论某是甜是苦,都令人沉浸于相互品味的陶醉之中,难道不是吗?“从来佳著似佳人”,这位不施粉黛的“佳人"常常伴随在夜读时光里,我不禁猜想,古代文人乐此不疲提及的“红柚添香夜读书”,那香气,一定少不了茶香吧?
18.下列句子中的“这"与文中加点的“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你也看看吧。
B.他这才知道运动的好处。
C.别着急,我这就去!
D.她办事总是犹豫不决,怕这怕那。
19.请分析文段中画线处使用两个问号的效果。(4分)
20.文中解构“茶”字为草、人、木有什么作用?(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 题。
一杯奶茶到底要在多长时间内喝完呢?1小时,还是2小时?从安全和口感来说,两个小时是个不错的选择。奶茶的口感很好,它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等营养物质,这些营养成分同样受环境中很多微生物的喜爱。如果一杯现制奶茶放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环境中,就会引发各种微生物虎视眈眈。① ,各种细菌微生物都可能大量生长繁殖,从而导致食品安全隐患。
食物放在外面就会有细菌滋生,且生长速度跟温度有很大关系,在食品安全里,我们通常认为5℃-60℃是危险温度区,这个温度范围内。② _,加速食物腐败。大家可以看到,这基本上就是我们日常环境的温度,食品在5℃至60℃之间安全保存的时间要遵循4小时/2 小时规定,也就是,在危险温度区停留不超过2小时(包括准备,储存和陈列)的食品可以放回冰箱冷藏(保存在5℃ 以下)或重新加热(加热至60℃以上),并在稍后再次取出。但是,食品在危险温度区间停留的总时间不得超过4小时,意思是,如果没有任何处理(没有密封或者冷藏),最好在2个小时内吃完;如果超过2个小时,最好重断冷藏或者重断加热后再吃;如果超过4个小时,③ 。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淮南子》认为:“遍知万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谓智。”随着科技时代的飞速发展,我们对万物的认知不断深化。然而,在追求知识和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一些人却忽略了做人之道和待人之道。有人认为,只要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就能实现人生价值;也有人认为,做人之道和待人之道才是立身之本,是真正的智慧所在。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考前拉练(一)
(一)现代文阅读I
1.答案 D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作品内容的能力。思路点拨 根据材料二“动作组合时要注意动力的顺势、舞蹈所要表现的主题以及整体编排的合理性”“围绕着表现主题去创编动作”“动作组合与舞蹈要表现的主题吻合,舞蹈作品的意境才会产生”可知,舞蹈要体现作品的整体风格,创造大的境界,需要注重的是“动作编排及其与主题的契合”,而不是“情节”。
2.答案 A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思路点拨 根据材料一“笔意墨象使书法线条随时间展开而构成空间形式,又使人于空间形式中体悟到时间的流动”,材料二“书法中的‘势’来源于书写过程中毛笔运动轨迹和趋势,将多个笔画连成一体,构建互相包容、跌宕起伏的张力,形成一个气脉生生不息的有机整体,冲破静态的空间,真正地飞舞起来”可知,应是“空间和时间分别成就了书法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3.答案 B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论点、论据的能力。思路点拨 原文是“书法意境重表现性而不重再现性”,B选项内容强调的是吴琚对米芾书法的刻意学习,只是重“再现性”,没有体现书法家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等。
4.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材料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案 ①笔墨的变化能使书法呈现审美意趣,超越单纯字形,成为具备筋骨、血肉、刚柔、神情的生命意象。②书法家把自然中的节奏、韵律借助书法艺术表现出来,能使作品富有激情和活力,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③书法意境体现书法家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及人格襟抱,具有深邃的生命内涵。(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5.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内容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答案 ①书法是一种精神寄托,重在内涵意蕴之美,展览体过分追求视觉艺术,强调视觉冲击力,重在形式,忽略了书法的内在美。②书法注重整体的气象与意境,而展览体多采用拼贴、配色的方法,难以形成书法的气韵与意境。③书法以抒发性情为目的,反映书法家内心的情感波动与意境营造,而展览体以追求功利为目的,淡化了书法的情感因素。(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6.C【解析]A项,“凭借他京剧表演的天赋及机遇”说法不准确,四爷能够成为当家花脸,更重要的是他自身的努力。B项,“是因为他被少佐的诚意打动”错误,四爷答应教少佐唱戏,并不是被少佐的诚意打动,而是迫不得已。 D项,“是因为四爷觉得不会有人再喜欢听他唱戏,所以知趣地选择离开”理解有误。四爷离开窑镇,是因为完成了爱国的反击行动后,为了不被日寇抓住而主动隐去。
7.A【解析]“也奠定了全文凄凉的基调”分析不当。文章以四爷在庆乙戏楼唱《捉放曹》的场景切人,主要是为了展现四爷的高超技艺,但不能就此说奠定了全文凄凉的基调。四爷唱戏的场景更多的是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做铺垫,文中后续情节的发展并非一味的凄凉,有紧张、有冲突、有四爷的坚定与智慧等多种情绪和氛围。
8.①“花脸”是小说的线索,全文围绕四爷与花脸的故事展开,使情节更加紧凑集中。②“花脸”是四爷的职业和爱好,通过描写四爷对花脸的热爱和追求,展现了四爷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③“花脸”具有象征意义,戏曲中“花脸”的曹操是奸诈阴险的反面人物,通过四爷给日本少佐画特殊的花脸脸谱这一事件来表达对侵略者的反抗和嘲弄,突出四爷的智慧及四爷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④以“花脸”为题,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对四爷与花脸之间故事的好奇和探究(吸引读者阅读)。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3分,三点4分。学生围绕情节、人物形象、主题、艺术效果等方面进行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9.①文章巧用插叙。插入了四爷小时候对花脸的喜爱以及如何进入戏班等内容,看似平淡无奇的内容,实则丰富了人物形象,也为后文四爷的行为做了铺垫。②以小见大,悄无声息地讽刺。通过四爷教少佐唱花脸这一事件,展现了在日本侵略者入侵背景下,普通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和反抗精神,反映了宏大的主题。③轻描淡写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少佐和四爷聊家常,对四爷的家庭状况“熟悉得像在聊自己”,四爷听了“身上冷汗直冒”,接下来看似平常的对话,其实是一场暗中的较量。④善用细节描写。两种脸谱的细节差别,表现了四爷的爱国情怀与智慧,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言之成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10.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答案 C E G (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答案 C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能力。思路点拨 “折中群论而从违不爽”和“殷忧而道著”中的“而”都表示顺承关系,两者用法相同。
12.答案C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正确概述文章内容的能力。思路点拨 根据材料二“太宗制谏官随宰相入阁议事,故当时言无不尽,而治得其理。然则以是为尽听言行政之理乎? 抑有未尽然者”可知,王夫之对太宗的做法予以肯定,但也有自己的质疑。
13.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的能力。
答案 (1)没过几天,有假冒被发觉的人,太宗要杀掉他。(关键词“未几”“觉”的翻译各1分,句意2分)
(2)想到帝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处于百川之下却能容纳百川。(得分点:谦冲,谦虚。牧,养。下,居于……之下。)
14.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作品观点态度的能力。答案 ①“治惟其人,不惟其法”的意思是治理国家重在人,不重在法律。②执法官员要公正、守法。材料一中的戴胄作为大理少卿,不畏皇权,坚持依法办事,体现了人在执法过程中的重要性。③君主的明智、包容。唐太宗听取裴弘献的建议,改断趾之刑为流放之刑。(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己亥(十五日),唐朝廷下制文:“从今以后,中书省、门下省以及三品以上官员入朝堂议事,都应让谏官随行,有失误立即进谏。”
太宗让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人与学士、法官重新议定律令,放宽绞刑五十条,改为断右趾,太宗仍嫌其残忍,说道:“肉刑废除已经很长时间,应当用其他刑罚代替。”蜀王府法曹参军裴弘献请求改断趾为加服劳役的流放,流放到三千里外,服劳役三年。
太宗下诏依此办理。太宗认为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正耿直,提升他为大理寺少卿。太宗因为选拔的人才多假冒资历和门荫,下敕书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就处以死刑。没过几天,有假冒被发觉的人,太宗要杀掉他。戴胄上奏道:“根据法律应当流放。”太宗大怒道:“你想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回答道:“敕令出于君主一时的喜怒,法律则是国家用来向天下人昭示最大信用的。陛下气愤于候选官员的假冒,所以想要杀他们,但是现在已知道这样做不合适,再按照法律来裁断,这就是忍住一时的小愤而保全大的信用啊。”太宗说:“你如此执法,朕还有何忧虑!”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而执行法律,奏答时滔滔不绝,太宗都听从他的意见,国内没有冤案。
有人上书请求除去奸佞之人,太宗问:“谁是奸佞之人?”回答道:“臣身居草野,不能确知谁是奸佞之人,希望陛下对群臣明言,或者假装恼怒加以试探,那些坚持己见、不屈服于压力的,便是耿直的忠臣;畏惧皇威顺从旨意的,便是奸佞之人。”太宗说:“君主,是水的源头;群臣,是水的支流。混浊了源头而去希冀支流的清澈,是不可能的事。君主自己做假使诈,又如何能要求臣下耿直呢!你的建议虽好,朕不采用。”
材料二:
太宗规定谏官跟着宰相入朝堂议事,所以当时人们毫不保留地提出建议,国家治理也符合治理的规律。然而,就把这全部作为听取言论治理国家的道理吗? 或许未必全是这样的。治理国家在于人,而不在于法律。让王珪、魏征作为谏议大夫,房玄龄、杜如晦作为宰相,凭借太宗的英明,足以用来调和众人的言论,听从或不听从这些言论都不会出现差错,这样就可以了。一定要依靠这并将其规定为长久的制度,又怎么可以呢? 朝廷认定的官员治理国家的道理,没有比官员各自明白自己的责任,政务由相应的人担任更重要的了。所有事务由六部分别治理,下属官员知道政事的具体条目,长官把持治理事务的纲领,都有现成的法制作为标准。有的人被推举,有的人被废黜,有的人凭借法律而携带私情,有的人根据时机而斟酌商量,各自把它施行的效果作为评论得失的标准;然而对于需要天子宰相裁断定夺的事情,依据太宗的制度,让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换着在内省值班,用以等待别人的咨询,这本来就是好的方法。下边的利弊能够得以传达到朝廷,皇上也能够责问大臣的勤勉懈怠和公私之情,用以制约他们欺骗的行为;如果有小的过失或错误,就教导训诫他们而等待他们改正错误。如果让谏官将细枝末节都拿出来予以纠正,那么治理国家就会失去大的标准,大臣也会因为细微之事而争论结党,这就是在乱世时,说得越纷乱,而事情越衰败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
15.C【解析]“不再有悲愤哀怨之情”理解错误。颈联虽然表现了战士决心报国,但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悲愤哀怨之情,只是在国家大义面前有所取舍,
16.①写出了战士长期处于战争环境中心神不宁、思绪纷乱的状态,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战争给战士带来的精神压力和痛苦,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与画面感。②承接前文“欲轻肠断声”,进一步展现战士内心的痛苦;又为后文“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中战士虽心绪纷乱但仍决心许国的情感转变做铺垫,使诗歌的情感发展更加自然流畅。③直接表达出战士内心的愁苦与烦乱,也侧面反映出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同时也蕴含着诗人对战士们不幸遭遇的同情与悲悯。(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学生围绕内容、结构、情感、艺术效果等方面作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2)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3)示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A【解析]A项和文中加点的“这”都是指示代词。B和C项的“这”意思都是“这时候”。D项的“这”,跟“那”对举,表示众多事物,不确指某人或某事物。
19.①前一个“难道不是吗?”采用反问的形式,加强语气,引发读者对茶与人亲密关系的思考;②后一个问句“一定少不了茶香吧?”同样运用反问,更加肯定了茶对夜读文人来说的重要意义;③同一文段出现两个问号,使语言更活泼有趣,也强调了作者对于茶与人之间特殊联系的深刻感受。
(评分参考:①②点各1分,第③点得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学生将①②合并为一点作答,答出“反问”及效果,亦可给分)
20.①通过对字形的拆解,形象直观地引出“人在草木间”这一说法,为后文阐述天人合一的意蕴以及人与自然相互包容亲近的主题做铺垫。②使论述更加新颖独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从文字学的角度切入,增加了文段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对2点得满分,共4分)
21.示例:①如果奶茶放置时间过长②细菌会快速繁殖③那就尽量不要吃了
(评分参考:每空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22,一杯现制奶茶如果放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环境中,就会引发各种微生物虎视眈眈等问题(或就会引起各种微生物虎视眈眈)。
(评分参考;改对一处得2分,改对两处得3分,共3分)
[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关联词位置不当,“如果”应放在“奶茶”后面;二是搭配不当,应该改为“引发……问题”或“引起……”。
四、写作(60分)
23.写作指津:这是一道思辨特质鲜明的作文题目,其材料的思辨内涵为“科技与人道”。材料通过引用《淮南子》的话语,对真正的智慧予以指出。依据材料,可选取一个角度来确立论点,例如对科技与人文的平衡发展展开探讨,或者突出做人之道和待人之道的重要意义。立意需清晰明确,避免模棱两可。
在行文过程中,要对科技发展的现况及其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加以分析;论述做人之道和待人之道的关键重要性;阐述忽视做人之道和待人之道会产生的危害;深入探讨在追求科技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始终牢记做人之道和待人之道。在结尾部分,可以清晰地展现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期望或建议。
重科技更守人道,方为大智
《淮南子》有云:“遍知万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谓智。”诚如斯言,在科技时代的今天,我们在对万物的探索中不断拓展认知的边界,但做人之道与待人之道仍应是我们心中不可忘却的立身之本。
毋庸置疑,科技的飞速发展,让我们对万物的探索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从破解基因密码到探索宇宙奥秘,从跨越数字鸿沟到促进全球互联互通,我们掌握着越来越多的知识和技能。而越来越多的知识和技能,往往能够让人在职业生涯中取得物质上的成功。所以,有人认为只要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显然,这种认知是极其片面的。科技的力量虽然强大,却需人文之光来引领方向,确保每一步前行都充满温度与智慧;人生的价值也不仅仅在于职业成就,更在于如何做人、如何待人。倘若忽略了做人的准则和待人的温度,那这所谓的“知万物”又有何意义?
做人之道,乃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准则,是道德与良知的体现。一个坚守做人之道的人,能够明辨是非善恶,始终秉持正义与公平,以善良、诚实、正直的品格行走世间。他们不被利益所迷惑,不为权势所屈服,懂得尊重他人,关爱弱者。这样的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够凭借高尚的品德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他们的人生价值在对道德的执着坚守中璀璨绽放,成为照亮他人前行道路的明灯。
而待人之道,则是与人交往的艺术与智慧。善于待人者,能够理解他人的需求与感受,懂得换位思考,以宽容、友善、谦逊的态度与人相处。他们善于倾听,乐于沟通,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的人生创造和谐的环境。在团队合作中,懂得待人之道,往往能够化解矛盾与分歧,从而有效凝聚各方力量,齐心协力实现共同的目标,创造出巨大的价值,为团队的蓬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仅要在知识和技能上不断精进,更要在品德和修养上不断提升。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真正能够赢得他人尊重和信赖的人,往往并不是那些仅仅拥有丰富知识和技能的人,而是那些同时拥有高尚品德和良好人际关系的人。
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只有始终将做人之道和待人之道视作立身之本,我们所积累的知识和所具备的技能,才能够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如此方能绘出一幅有情感、有温度的人生画卷。
在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品德和修养的提升,注重做人之道和待人之道的学习和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更精彩。
高分借鉴
1.严谨的逻辑。文章开篇引出在科技时代做人之道和待人之道不可忘的观点。接着肯定科技发展让人类对万物探索加深且能带来物质成功,然后通过“显然”转折,指出这种只重科技知识技能实现人生价值的认知片面,强调人文的重要性。之后分别阐述做人之道是处世根本准则、待人之道是交往智慧,最后得出真正有智慧的人要知识技能与品德修养并重,且强调注重品德修养实践才能走得更远更精彩,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2.深度的思辨。文章对科技时代知识技能与做人待人之道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既认可科技发展带来的探索成果和物质成功,又深刻指出仅依靠知识技能实现人生价值的片面性,体现了对科技发展影响人生价值这一问题的全面辩证分析。强调了做人之道是道德良知体现,待人之道是交往艺术智慧,通过对二者内涵及意义的阐述,如对坚守做人之道者的品德描述、待人之道在团队合作中的作用,深入探讨了品德修养对于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在追求科技知识的同时注重品德修养,展现出较强的思辨深度。
3.论据的选用。作文选用了极具说服力的论据,没有落入俗套。通过对坚守做人之道和待人之道之人的品德与行为描述,如明辨是非善恶、尊重关爱他人、换位思考、化解团队矛盾等,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充满思想深度和温度,能引发读者情感共鸣和深入思考,有力地支撑了论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