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名校 2025届高三上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答案详解

文摘   2024-11-17 23:31   山东  

辽宁省锦州市名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远在先秦时期,中国人民就已经发现,无论自然、社会还是人生,都有时有位。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任何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因此,我们为人处事都必须尊时守位。

所谓尊时,就是“待时而动”“与时偕行”,就是“因时制宜,审势而行”,意即要顺应,进而引领历史形势和时代潮流。所谓守位,乃是根据自己的职位、地位、身份、权限来生活和工作。“尊时旁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尊时与守位是个统一的整体,尊时必须守位,守位一定要尊时;而贯穿其中的基本精神必须是崇尚道义、敬德保民,坚持以道义尊时守位。

在尊时守位这一点上,中国人民从不盲目地“乐天知命”,更不只是消极地“安分守已”,而是在遵循历史现实的前提下,以保持天地万物的和谐秩序,即“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坚持“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管子·霸言》)的前提下,积极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审时度势”,“时诎则诎,时伸则伸”(《荀子·仲尼》)。在时机未到时,遵养待时,“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易传·系辞下》),积蓄力量,做好准备;一旦时机成熟就紧紧抓住,“来而不可失者,时也”(宋·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立即行动起来,“因时制宜,审势而行”(清·洪仁玕《资政新篇》)。中国人民认为,“圣人不能为时,时至而弗失”(《战国策·秦策》)。总之,能否自觉尊时守位,是判别圣凡、区分智愚的一条重要标准。

“尊时”决不应当只根据自己的一己之利去趋炎附势、投机取巧,而“守位”更不是贪恋个人的某些暂时权位,享安富尊荣。真正的尊时守位,应当是指行为的主体者清醒、自觉地把握时代的主流,坚持正确的方向,代表着社会先进势力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明智地选择好自己的岗位,努力奋斗,去创造历史。为此,他们必须抗击逆流,克服险阻,有时甚至会牺牲自身的暂时或局部利益,使其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体现在自身的实践中。

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历代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之所以高尚,事业之所以成功,都是由于他们能够在坚持尊时守位之中,践行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以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作指导来尊时守位,完成历史赋予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像焦裕禄、袁隆平、张桂梅等英雄模范,个个都是尊时守位的光辉榜样!他们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正是通过“尊时守位”来彰显。同样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也正是凭借他们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尊时守位的劳动和贡献中保存下来并且不断发扬光大。今天,我们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时守位仍然是重要基石。无论什么人,做什么事,都应该发扬中华民族这一优良传统,以高度的精神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尊时守位加以贯彻和落实。

(摘编自王颖、陈瑛《论“尊时守位”》)

材料二:

春节期间邂逅两个词:“春节游行”出自春节前夕的《光明日报》;“外出守岁”出自大年初一的央视晚间新闻。二者都算混搭。前者,也许算海外唐人街过中国年的不得要领。而后者,如果是参加家庭之外的迎新活动,那是舍本逐末。“外出守岁”,是否偏离了春节尊时守位的精神价值呢?

进入腊八,一直到元宵,特别是除夕和初一,几乎每一天,都有特定的意义,中国家庭都会自觉对标。这是春节的时间性。公务人员、职员、商人、农民、学生及各色人等,随着春节的临近,无不迅速回归作为一个家庭的角色。一场数亿人次的大迁徙,就是回家乡、去团圆,这是春节为人儿女、为人父母的“人本位”取向。

旅游过年再怎么时兴,也一定以家庭组团为基本模式;央视春晚再怎么创新,也必须以家庭团圆为基本取向。除夕是辞旧迎新的关键节点,尊时守位的要求格外清晰具体。几点贴春联,几点祭祀先祖,几点吃团年饭,几点看春晚,几点迎新年放鞭炮,堪称倒计时的拉长版。这一晚,祖辈安享晚辈孝敬,父母操持完岁末最后的家务,儿孙沉浸在一年中最无忧无虑的幸福之中。什么经济拮据、职场烦恼、学习压力,统统让位于温情相聚。就是在旧社会,逃债的穷人,除夕夜也可以回家。如果贴了春联门神,讨债的人也不能再上门。

这样一种尊时守位,是全体华人的共识,一年只有这一次。如果学西方大众狂欢、广场跨年,人回家,心在外,千里迢迢往家奔意义何在?家中老小由谁陪伴?与“最近的遥远”(各人玩各人手机)有什么两样?一面抱怨没有年味,一面将围炉夜话、祭祖祈福视为敝屣,至少谈不上文化自爱。

春节是一部经典,历经数千年,堪称中华民俗的金科玉律。它以仪式告诫人们,该节日是人与自然时序的和谐共生,是中华文化勃发的一种特殊孕育状态。守岁,是家庭内聚型特征最集中的体现。外出,自有大年最初几天的串门走亲戚,还有庙会和元宵的公共活动。

长假毕,一场反向迁徙,演绎着人们开始恢复各种社会角色。上班收心,马上进入工作状态,撸起袖子干出“开门红”,应该是过好大年的必然续篇,更是尊时守位的社会价值所在,也是每个中国人的行为遵循。

(摘编自易国祥《彰显春节“尊时守位”的精神价值》)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时与守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两者互为前提,密不可分,而贯穿其中的基本精神是道义。

B. 真正的尊时守位要求主体清醒、自觉地把握时代主流,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甚至在克服困难时做出部分牺牲。

C. 材料二重点阐释了“外出守岁”这个新词,大体上认为其偏离了尊时守位的历史传统,不符合中国家庭的内聚型特征。

D. 学西方大众狂欢、广场跨年,将围炉夜话、祭祖祈福视为敝屣,使得文化自爱缺失、过年年味丧失、回家失去意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以尊时守位为核心,材料一更强调要“顺应历史形势”,而材料二更强调要“引领时代潮流”。

B. 材料一引用了大量古文,论述了中国古人在尊时守位上的智慧做法,很值得当代人吸收学习。

C. 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来指导尊时守位,能帮助避免趋炎附势、投机取巧、安享尊荣的错误做法。

D. 尊时守位这一历史传统在除夕当天尤为突出,体现在以家庭组团为基本模式,对何时做何事形成了清晰的要求。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易传·艮卦》)

B.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易传·系辞上》)

C. 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荀子·王霸》)

D.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

4. 材料一指出:“像焦裕禄、袁隆平、张桂梅等英雄模范,个个都是尊时守位的光辉榜样!”请结合所积累的知识,从三位英雄模范中任选一位,分析他(她))的时位观。

5. 尊时守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结合材料,谈谈其在当今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答案】1. D 2. A 3. C

4. 【示例一】焦裕禄——尊时:焦裕禄任职兰考期间,正值兰考地区遭遇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焦裕禄因时制宜,审势而行,同全县干部一起治理“三害”。守位:焦裕禄身为兰考县委书记,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亲民爱民,无私奉献。

【示例二】袁隆平——尊时:直面中国人口众多、粮食不足的问题,尊重自然,利用规律,引导杂交水稻研究。守位:终身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与推广,坚守第一线耕耘探索,不畏艰难,无私奉献。

【示例三】张桂梅——尊时:响应大山深处的需求,创办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帮助山区的女孩圆梦大学。守位:数十年如一日,坚守校长职位,坚持用红色文化引领教育,为学生们无私奉献。

5. 个人:

①在尊时守位的实践中践行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审美观,涵养高尚的品德,从而完成历史赋予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②尊时守位仍是每个中国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行为遵循。

社会:

①尊时守位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

②尊时守位能够促进文化传承与社会和谐稳定。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使得文化自爱缺失、过年年味丧失、回家失去意义”说法错误,文章说的是“如果学西方大众狂欢、广场跨年,人回家,心在外,千里迢迢往家奔意义何在?家中老小由谁陪伴?与‘最近的遥远’(各人玩各人手机)有什么两样?一面抱怨没有年味,一面将围炉夜话、祭祖祈福视为敝屣,至少谈不上文化自爱”。其中“将围炉夜话、祭祖祈福视为敝屣”和抱怨“过年年味丧失”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且题干“文化自爱缺失、回家失去意义”相较文中“千里迢迢往家奔意义何在?”“至少谈不上文化自爱”的表述相比程度太重,不够妥当。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材料一更强调要‘顺应历史形势’,而材料二更强调要‘引领时代潮流’”说法错误,两则材料并未体现一则更强调要“顺应历史形势”,另一则更强调要“引领时代潮流”区别。两则材料的区别在于材料一更具理论特色,而材料二更具现实针对性。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阐述了“尊时守位”的内涵和价值。

A仅体现“尊时”;

B.仅体现“守位”;

C.该项既体现了“尊时”,又体现了“守位”,与材料一主旨相同;

D.重在说明修身的重要性。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所谓尊时,就是‘待时而动’、‘与时偕行’,就是‘因时制宜,审势而行’,意即要顺应,进而引领历史形势和时代潮流。所谓守位,乃是根据自己的职位、地位、身份、权限来生活和工作”。

焦裕禄:

尊时:1962年12月,焦裕禄调到河南兰考县,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1962年12月至1964年间,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焦裕禄任职兰考期间,正值兰考地区遭遇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焦裕禄因时制宜,审势而行,同全县干部一起治理“三害”;

守位:焦裕禄身为兰考县委书记,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亲民爱民,无私奉献。在除“三害”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总结出了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探索出了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

袁隆平:

尊时:1960年,我国发生了全国性的大饥荒。为了解决中国人口众多、粮食不足的问题,袁隆平在1964年提出了利用杂种优势进行杂交水稻育种的设想。在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中,他尊重自然,利用规律,不断突破,不断改进,引导着世界杂交水稻科研的方向。

守位: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研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他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半个多世纪,50多年来,他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他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与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

张桂梅

尊时:1996年,一场家庭变故让张桂梅从大理来到丽江山区,当她看到山区贫困孩子一张张渴望知识的纯真面庞时,她毅然决定响应大山深处的需求,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她节衣缩食,每天的生活费不超过3元,并先后捐出了40多万元,帮助山区的女孩圆梦大学,她的学生没有任何一个因贫穷而辍学。

守位: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几十年如一日坚守校长职位,坚守滇西山区教育事业,她常年坚持家访,行程11万多公里,覆盖学生1300多名,为学校留住了学生,为学生留住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她以坚韧执着的拼搏和无私奉献的大爱,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

个人方面:

根据材料一第五自然段中“我们就会发现,历代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之所以高尚,事业之所以成功,都是由于他们能够在坚持尊时守位之中,践行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以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作指导来尊时守位,完成历史赋予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等句子,可以得出个人在尊时守位的实践中践行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审美观,涵养高尚的品德,从而完成历史赋予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根据材料二第四、六自然段中“这样一种尊时守位,是全体华人的共识”“更是尊时守位的社会价值所在,也是每个中国人的行为遵循”等句子,可以得出尊时守位仍是每个中国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行为遵循。

社会方面:

根据材料一第五自然段中“我们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时守位仍然是重要基石”等句子,可以得出尊时守位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

从材料二第五段“春节是一部经典,历经数千年,堪称中华民俗的金科玉律。它以仪式告诫人们,该节日是人与自然时序的和谐共生,是中华文化勃发的一种特殊孕育状态。守岁,是家庭内聚型特征最集中的体现。外出,自有大年最初几天的串门走亲戚,还有庙会和元宵的公共活动”等过年的相关习俗中,我们可以看出,尊时守位能够促进文化传承与社会和谐稳定。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山有棵沧桑树

梁衡

北京之北一百多公里处就是河北的兴隆县,境内有燕山的主峰雾灵山。正是秋高季节,几个好友乘兴登山,一路黄花红叶,蓝天白云。松鼠横穿于路,野雀飞旋在树,鸟鸣泉响,好不快活。正走着,忽见路边有一指路牌:沧桑树与见证桩。不觉好奇,就下路拐入荒径,攀荆附葛,爬上一高坡,顿现一树一桩。

树是一棵奇怪的大松树,根基部十分壮大,盘根错节与山石一体,已分不清彼此。原树已经枯死,而在侧根处又长出一棵新树,有合抱之粗,浑身的鳞片层层相叠,青枝挑着绿叶在秋阳下闪闪发光。树身成“7”字形,斜出石缝向山外探去,蜿蜒遒劲,如一条苍龙欲腾空而去。大家正说这树像龙,当地的朋友说,这树还真就与龙有关。

原来,历代皇帝都自比真龙天子。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是顺治帝,他就位后即在遵化县选定了自己的龙寝之地,后人称东陵。为使陵寝安宁,东陵以北兴隆境内这两千五百平方公里的山林,就全部划作“后龙风水”禁地。封建专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伸手一指,这两千五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占就是二百五十四年,直到民国成立后的1915年才解禁。山之禁,树之福,这棵龙形松,四季有人护,过了二百多年平静舒心的好日子。笑看冬去春来,静听花开花落。

1931年日本人侵占东北,1934年南下占领兴隆,直逼北京,当年的这一片皇家禁地又成了敌我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一场残酷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在这里反复拉锯。其间数不清出了多少民族英雄。最著名的一个是孙永勤,本是一普通农民,小时曾读私塾,粗通文字,又习得一身武艺。他耻为亡国奴,便串联村里的十六位弟兄,拉起一支“民众军”、自任军长。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称“抗日救国军”,一直发展到五千多人。成为日军的心腹大患。以至于日本人诱降国民党,与何应钦谈判签订《何梅协定》时都将灭孙永勤作为一个筹码。而1935年8月正在长征途中的党中央为抗日发表著名的《八一宣言》,将孙永勤与吉鸿昌、瞿秋白等并列,说他们“表现我民族救亡图存的伟大精神”。孙永勤在最后一次战斗中,寡不敌众又腿部负伤,被团团包围。最后孙永勤以下七百壮士全部壮烈牺牲。这棵树目睹了一群英雄的诞生。

“沧桑树”下还有一截二尺多高如水桶之粗的树桩,旁立木牌,上书“见证桩”三字,这是当年日寇掠夺当地资源的见证。我俯下身去想辨认一下树桩的年轮,只是经年的风吹雨打,横截面上的木质已经朽去,用手一捏,即成碎末。但整个桩子的大形还在,短粗挺直,身带焦痕,挺立于荒草乱石之中,似有所言。

看完“沧桑树”我们又重回登山主道,继续上山。秋阳如春,正是果熟季节,路两边赤、橙、黄、绿,摆满销售和等待外运的核桃、柿子、苹果、山楂,排起两道长长的水果墙,农民的笑意都挂在脸上。近年来这里浅山处大力发展经济林,林果成了农民的主要收入,深山处开辟成国家森林公园,封山育林,涵养水源。全县的高山密林间有大小径流八百条,昔日的“后龙风水地”已经成了京城的重要水源地。

随着山路上行,两边的树木愈来愈密,约一小时后终于穿出树海爬上燕山高处的雾灵山峰。我登上燕山之巅,遥望群峰从山海关一路奔来,长城起伏其间,脚下是一片树的汪洋,胸中荡起一幅历史的长卷。这时只见远处绿波中现出一团飘动的火苗,那是刚才上山时路过的一片花楸树林。我从未见过这样的树种,大概只有这燕山深处才有吧。都说枫叶红于二月花,这花楸叶子是枫叶的三四倍大,叶面厚实。花楸树树身高大,只在悬崖深壑、人迹不到的地方生长。秋风一过它就红得像浸了血,着了火。我又想起了刚才那棵穿越战火而来的“沧桑树”和劫后余存的“见证桩”。这块土地在民国时和新中国成立初称热河省。热河,热河,好一片热土。先经过了二百五十四年的皇封冷藏,又经民国三十多年间的军阀混战、外族入侵和国共内战,终于回归于民,现已休养生息出这般模样。

山不转水转,人会老树还在。一截树桩见证了一个民族曾经的苦难,一棵树记录了这片土地上三个半世纪的沧桑。无论是朝代更替、人事变幻,还是自然界的寒来暑往、山崩地裂,都静静地收录在树的年轮里。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紧扣标题,介绍了燕山奇险壮美的自然环境,“忽见”“顿现”等词语饱含意外和惊喜。

B. 帝王的封山之举,虽是封建专制的典型表现,客观上也为古树的生长提供了一道天然屏障。

C. 文中“花楸红叶”意蕴丰富,既象征着这片热土上倾洒的英雄热血,也象征着当下人民火热的生活。

D. 不同于《故都的秋》中秋果淡绿微黄的清冷之色,本文中的秋果色彩斑斓,是农民丰收的果实。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多处出现时间、人数等数字,充实了文章内容,增强了阅读的真实感,体现出作者写作的严谨。

B. 文章写孙永勤被日军痛恨,又引用了党中央对他的高度评价,从侧面突出了其抗日民族英雄的形象。

C. 文章以“沧桑树”的历史变迁为线索,将描写、叙事、抒情有机融合在一起,丰富而又厚重。

D. 语言的熔铸化用是本文的鲜明特点之一。如多处使用的四字词语,充满了凝练典雅的文化意蕴。

8.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9. 梁衡提出“人文古树”的散文创作主张,强调用“古树”意象将中国革命的红色历史、现代的绿色文明融合在一起,体现作家的红色继承与绿色担当。结合全文,谈谈本文是如何践行该文学主张的。

【答案】6. A 7. C

8 参考答案一:

①(表层意)“见证桩”身带焦痕,但大形还在,依然挺立,表现出历经摧残后的坚强。

②(象征义)见证桩却身带焦痕、依然挺立,暗示我们民族经历的苦难不会被轻易抹去。/象征着历经苦难,却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③(情感义)表达了作者对燕山这片土地沧桑变化的感慨/对历史的铭记,对日寇的痛恨/对坚定民族信仰的赞美。

参考答案二:

①写树桩当下的样子,在风蚀日剥中,只余大形,突出时日已久。

②写焦痕,正是日本掠夺资源、战火纷飞的历史见证。

③在荒原乱石中挺立,象征中华儿女不屈的抗战精神。

④似有所言,是对日本暴行的控诉。也是对建国至今封山育林、休养生息、绿色发展的见证。

9. (1)红色:

①(内容层面)作者由古树联想到孙永勤在民族危难之时的抗日救亡行为,体现了红色历史。

②(情感层面)表达了作者对民族英雄的景仰钦佩之情,是对红色革命精神的继承。

(2)绿色:

①(内容层面)文中描写当下大力发展经济林,燕山林果丰饶的景象,指出“后龙风水”地成为重要水源地,体现了绿色文明。

②(情感层面)表达了对土地造福百姓的欣慰/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与信心,是对现代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担当。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介绍了燕山奇险壮美的自然环境”错误。从第一段“一路黄花红叶,蓝天白云。松鼠横穿于路,野雀飞旋在树,鸟鸣泉响,好不快活”来看,燕山的自然环境特点是优美明快、生机勃勃的。此外,说“忽见”“顿现”等词语饱含意外和惊喜,文本依据不足。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C.“‘沧桑树’的历史变迁为线索”错误。“沧桑树”只是历史变迁的见证者,而且有关的历史变迁的内容并没有贯穿全文。文章的线索应该是作者的游踪,即登山的过程。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赏析句子含义主要从两方面看,首先是表层含义,其次是深层含义,包括象征义、比喻义以及情感义等。

本题中,①表层看,对于“见证桩”外形的描写,“身带焦痕”是被列强所烧,“挺立”是没有倒下,可见历经战争摧残依然坚强。

②深层看,写景写物都会被作者寄情言志,身带焦痕象征着所历经的苦难挫折,依然挺立象征着我们民族经历战争的坚强不屈。作者通过“见证桩”表达了对燕山历史变迁的感慨,对中国屈辱历史的铭记,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赞美。

或者可以通过体会句子中的关键词来进行分析。

①“桩子的大形还在,短粗挺直,身带焦痕,挺立”这是作者见到树桩时它当下的样子。

②“焦痕”,容易让人联想到抗战时期,想到被侵略的屈辱历史,这“焦痕”已是一种见证。

③“挺立”这一动作,引用拟人手法写树桩的姿势,象征中华儿女挺立不屈的精神。

④“似有所言”运用想象让人产生联想,思及历史想到如今。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关键词“中国革命的红色历史”“现代的绿色文明”指向的是作品内容;作家“红色继承”“绿色担当”指向的是作者写作目的,或者说是作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1)红色象征着着革命。

①通过叙写沧桑树所见证的帝王封山、抗日救亡等的历史变迁,表达了对燕山这片土地沧桑变化的感慨/对历史的铭记,体现了红色历史。

②写抗日英雄孙永勤“耻为亡国奴,……改称‘抗日救国军’,一直发展到五千多人”“……最后孙永勤以下七百壮士全部壮烈牺牲”,通过写孙永勤在民族危难之时的抗日救亡行为,表达对我国历史上以孙永勤为代表的革命英雄的景仰钦佩之情。

(2)绿色象征着和平与发展

“浅山处大力发展经济林,……国家森林公园,封山育林,涵养水源。……已经成了京城的重要水源地”“路两边赤、橙、黄、绿,摆满销售和等待外运的核桃、柿子、苹果、山楂,……农民的笑意都挂在脸上”“热河,热河,好一片热土”,通过写当下大力发展经济林,燕山林果丰饶,“后龙风水”地成为重要水源地,表达了对土地回归百姓、造福百姓的欣慰/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与信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郑襄公十一年,楚庄王伐宋,宋告急于晋。晋景公欲发兵救宋,先使解扬如宋,令宋毋降。过郑,郑与楚亲,乃执解扬而献楚。楚王厚赐与约,使反其言,令宋趣降,三要乃许。於是楚登解扬楼车。遂负楚约而致其晋君命呼宋曰:“晋方悉国兵以救宋,慎毋降楚,晋兵今至矣。”楚庄王大怒,将杀之。解扬曰:“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受吾君命以出,有死无陨。”庄王曰:“若之许我,已而背之,其信安在。”解扬曰:“所以许王,欲以成吾君命也。”楚王于是赦解扬使归。晋爵之为上卿。

(节选自《史记》第四十二卷,有删改)

材料二:

晋孝武帝太元三年,秦将彭超请攻沛郡太守戴逯于彭城,秦王坚从之。谢玄帅众万余救彭城,军于泗口,欲遣间使报戴逯而不可得;部曲将田泓请没水潜行趣彭城,玄遣之。泓为秦人所获,厚赂之,使云南军已败,泓伪许之。既而告城中曰:“南军垂至,我单行来报,为贼所得!”秦人杀之。彭超置辎重于留城,谢玄扬声遣后军将军何谦向留城。超闻之,释彭城围,引兵还保辎重。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一百零四卷,有删改)

材料三:

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治楼船数百艘,尽锐攻洪都。太祖从子朱文正坚守,三月不能下。洪都围久,内外隔绝,文正遣千户张子明告急于应天从水关潜出夜行昼止半月始得达。太祖问友谅兵势,对曰:“兵虽盛,战斗死者不少。今江水日涸,贼巨舰将不利。援至可破也。”太祖谓子明:“归语而帅:坚守一月,吾自取之。”还至湖口,为友谅所获。厚馈与金,令诱城中降,子明佯诺。至城下,大呼:“已见主上,令诸公坚守,救且至!”贼怒,攒槊杀之。追封忠节侯。太祖自将救之,友谅撤围,遇于康郎山,风起,乃纵火焚友谅舟,其弟等皆烧死。友谅骤中流矢,贯睛及颅死。

(节选自《明史》第一百二十三卷、一百三十三卷有删改)

10. 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正遣千户A张子明告急B于应天C从水关D潜出E夜行昼止F半月始H得达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以许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所以”含义不同。

B. 释,文中意为“放下、放弃”,与成语“爱不释手”“冰释前嫌”中的“释”含义相同。

C. “归语而帅”与“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两句中的“而”含义相同。

D. 槊,长矛,“攒槊杀之”表明了张子明结局;《赤壁赋》中“横槊赋诗”体现曹操豪情。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解扬认为“信”是执行君王的命令,楚庄王认为“信”是不违背诺言,二者见解不同。

B. 部曲将田泓主动请缨,认为可以通过水路偷偷前往彭城,与城内守将戴逯取得联系。

C. 陈友谅建造数百艘高大战船,率领精锐部队攻打洪都,长达数月,仍没能取得成功。

D. 张子明在前往应天的途中被陈友谅抓获,他为了送情报,佯装投降,最终不幸被杀。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王厚赐与约,使反其言,令宋趣降,三要乃许。

(2)泓为秦人所获,厚赂之,使云南军已败,泓伪许之。

14. 解扬、田泓、张子明三人有哪些共同的优秀品质?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述。

【答案】

10. CEF

11. B

12. D

13. (1)楚庄王给了他丰富的赏赐并和他约定,让他反着说(推翻原来的说法、改变说法),使宋国尽快投降,多次要求他才答应。

(2)田泓被前秦的人抓住,给他丰厚的财物,让他说南方来的军队已经投敌,田泓假装答应了他们。

14. ①尽职担当,为了完成使命不畏牺牲。

②沉着机智,都成功骗取了围城敌军的信任。

③忠诚坚定,面对利益的诱惑没有变节投敌。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朱文正派遣千户张子明到应天去向朱元璋告急。张子明从水路悄悄离开,晚上前进,白天停止,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才到应天。

“文正遣千户张子明告急于应天”,状语后置句,中间不断开,故在C处断句;

“从水关潜出”,“从水关”修饰“潜出”,语意完整,中间不断开,故在E处断句;

“夜行昼止”,并列短语,中间不断开,作张子明的谓语,“半月始得达”主语也是张子明,故在F处断句。

故三处需要断句的是CE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的原因。/用来……的。句意:我答应你的原因。/老师,是用来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B.错误。放下、放弃。/放下、放弃。/消融、消除。句意:放弃了对彭城的包围。/喜欢得舍不得放手。/比喻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反感,在某一时刻,像冰一样融化,消失。

C.正确。均指你的。句意:回去告诉你的统帅。/这个地方,你的母亲曾经站在这里。

D.正确。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张子明在前往应天的途中被陈友谅抓获”错误,结合原文“还至湖口,为友谅所获”可知,张子明回去经过湖口时,被陈友谅的军队抓住。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与约”,与之约,与他订立盟约或和他约定;“反其言”,反着说;“趣”,通“促”,赶紧、赶快。

(2)“为……所”,被;“厚赂”,丰厚的财物;“云”,说。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原文“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受吾君命以出,有死无陨”“所以许王,欲以成吾君命也”可知,尽职担当,为了完成使命不畏牺牲。

结合原文“泓为秦人所获,厚赂之,使云南军已败,泓伪许之。既而告城中曰:‘南军垂至,我单行来报,为贼所得!’”可知,沉着机智,都成功骗取了围城敌军的信任。

结合原文“还至湖口,为友谅所获。厚馈与金,令诱城中降,子明佯诺。至城下,大呼:‘已见主上,令诸公坚守,救且至!’”可知,忠诚坚定,面对利益的诱惑没有变节投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林汝桓以二诗寄,次韵为别(其二)

王阳明

尧舜人人学可齐,昔贤斯语岂无稽?

君今一日真千里,我亦当年苦旧迷。

万理由来吾具足,《六经》原只是阶梯。

山中仅有闲风月,何日扁舟更越溪?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首联反问强调了圣贤之语的正确性,为下文的修身,求真理张本。

B. “一日真千里”极言离别速度之快,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异曲同工。

C. 尾联期待朋友乘船相会,共享山间风月。照应了文题,表达惜别之情。

D. 全诗语言浅显易懂,真挚恳切,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热切鼓励与祝福。

16. 这首诗给了你哪些学习上的启示?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

【答案】

15. B .“一日真千里”指进步速度快,而非“极言离别速度之快”。

16. ①(首联)学习要树立远大目标(或:要树立一个榜样),由人人都可以学习尧舜之道可知。

②(颔联)学习中会遇到困难,要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年他也曾经历过迷茫和困惑。

③(颈联)学习要重视自身思考,不能迷信权威(或:要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能“尽信书”)。真理和智慧本来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之中,鼓励人们通过内心的力量去寻求真理和智慧。

④(颈联)学习要借助经典,将《六经》等经典作品作为学习的工具。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而从曾皙的一个动作细节“____________”可以看出他谦恭守礼。

(2)《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用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两句话,与《谏太宗十思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样,都说明了人民的重要性。

(3)敲击船边,打着拍子唱歌,古人常以这种方式抒发内心情怀,如古诗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其言不让 ②. 舍瑟而作 ③. 载舟覆舟 ④. 所宜深慎 ⑤. 于是饮酒乐甚 ⑥. 扣舷而歌之(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瑟、覆、慎、舷、啸。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目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格式,不是雕虫小技,而是__________。我们常说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一百回的《西游记》,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所谓“回”就是“回目”,又称章回题目,是章回小说的典型特征。在章回小说由民间说书艺术雅化为文人案头之作的过程中,回目形式由单句发展为偶句,字数也由__________而逐步定型为七八言,不但易于较完整地概括每回内容,而且也便于追求文字和音韵上的形式美。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期。作为杰出代表的四大名著是典型的章回体小说,即每一回的标题都是一副词句工整、前后相接的对联。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因为就大多数回目而言,句子可长可短,结尾可平可仄,句式灵活多变,与诗的形式并不相同,反而与对联更为__________。在章回小说的每回之前,均有一副标明篇章内容的对联,让读者看了此联就知道这回所要讲述的内容;__________统观阅读小说回目,还可以从中了解整部小说的叙述脉络。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枝独秀 错落有致 吻合 如果

B. 一枝独秀 参差不齐 契合 不但

C. 独树一帜 错落有致 吻合 不但

D. 独树一帜 参差不齐 契合 如果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被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B. 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C. 将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D. 将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20. 回目是章回小说内容的概括,许多古文内容也可以借用回目来概括。请你从所供对联及古文名篇中任选一个,依据其内容完成对联或补写回目。

(1)孔子孟子老子墨子庄子五子名扬千古,________________。”

(2)《鸿门宴》:“刚愎自用项羽失良机,______________。”

【答案】18. D 19. C

20. ①. 泰山衡山华山衡山嵩山,诸岳长存万世(五岳威震九州)

书圣画圣诗圣酒圣茶圣,诸圣享誉万年

世宗光宗太宗玄宗仁宗,诸宗功益万年 ②. 韬光养晦刘邦得主动(占上风)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一枝独秀:形容在同类事物中最为突出,最为优秀。

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

语境是回目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格式自成一家,故选“独树一帜”。

第二空,参差不齐:指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错落有致:布局交错纷杂,但极有情趣。

此处指字数多少不齐而逐步定型为七八言,故选“参差不齐”。

第三空,契合:指两种物质性情特别投合,容易相溶,演变到生活当中来意为生活中两个人的结合或配合特别默契,犹如天生的一对,相符合。

吻合:完全符合。

语境中强调回日和对联的关系有相近之处,谈不上完全符合,应该填“契合”。

第四空,不但:表递进关系。

如果:表示假设关系。

语境中前句“统观阅读小说回目”与后句“还可以从中了解整部小说的叙述脉络”间的关系为假设关系,应该选择“如果”。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的语病是成分残缺,可将“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改为“将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

A.结构混乱,主宾不搭配,这里“……是……”标示这是一个判断句,宾语中心语为“创举”,做主语的应该是人类的行为举措,而所给出的主语部分是对联的状态,并非人的举措。

B.结构混乱,成分残缺,“……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残缺介词搭配的中心语“中”;主语与宾语不搭配,“对联……”是一种状态,陈述重点为“对联”。

D.成分残缺,“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的最后残缺介词“于”搭配的宾语中心语“中”。

修改全部正确的只有C。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对联或回目的能力。

章回小说的每一回合的标题往往是一个对仗工整、整齐划一的概括性词句。好的回目都能极好地概括出每一回大致上的内容。回目一般可以包括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可以采用主谓句式,也可以采用动宾句式。

第一空,“孔子孟子老子墨子庄子”列举的是诸子百家中的五人,可用中国“五岳”,即泰山衡山华山衡山嵩山与之对应,主谓短语“五子名扬千古”可对应“诸岳长存万世(五岳威震九州)”。

第二空,结合《鸿门宴》来填空:“刚愎自用项羽失良机,韬光养晦刘邦得主动”。其中“刚愎自用”与“韬光养晦”词性结构对应,分别表现了项羽和刘邦的性格特点;主谓短语“项羽失良机”,对应“刘邦得主动(占上风)”,这是“鸿门宴”后双方的情形对照,一败一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烫好的肉片要马上吃,烫嘴的茶要趁热喝!“趁热吃”似乎是中国人特有的习惯,食物的温度也能慰藉心灵,但是趁热吃并不健康!丝毫不夸张地说:趁热吃可能会伤害食管, ① !

食管是一根长约25厘米有弹性的“管子”,这根管子内壁上的黏膜上皮细胞比较脆弱,它们对温度非常敏感,超过54℃就会受伤,一碗超过80℃的热汤几秒就能把它烫伤、杀死,而新的细胞则会迅速增生,保持平衡。但 ② ,食管黏膜在反复损伤、增殖和坏死中,新生细胞可能产生“异型性”细胞,这些“坏细胞”肆意生长后,最终造成食管癌!

中国是食管癌的重灾区。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五位,死亡率居第四位,无论是发病还是死亡人数均占全世界的50%以上。食管癌不是直接遗传性疾病,但是有不少食管癌的发病有家族聚集的倾向。家族中有人患食管癌,他的子女患食管癌的机会比一般人多几倍。同家族人群在饮食习惯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所以家族聚集现象较高。预防食管癌,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不吃烫食、不喝烫水,吃饭细嚼慢咽,饮食健康规律,定期筛查等。只有这样,才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时, ③ 。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22. 简述食管癌具有家族聚集倾向的原因,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

【答案】21. ①增加食管癌的风险/甚至可能会得食管癌 ②如果高温(烫的)食物不断地进来/习惯性吃烫食 ③呵护我们食管的健康/避免患食管癌

22. ①虽然食管癌不是直接遗传性疾病,但是同族人群在饮食习惯方面有很大相似性;②所以家族中有人患食管癌,其子女患癌可能性仍比一般人高,因此食管癌有家族聚集现象。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前面说“趁热吃可能会伤害食管”,下文说“最终造成食管癌”,可见此处是说趁热吃可能会得食管癌,应填:增加食管癌的风险/甚至可能会得食管癌。

②处,“但”与前文转折,下文“食管黏膜在反复损伤、增殖和坏死中”是假设习惯性吃烫食的结果,应填:如果高温(烫的)食物不断地进来/习惯性吃烫食。

③处,语境强调中国是食管癌的重灾区,此处是文段结论,强调如何避免患食管癌,应填:呵护我们食管的健康/避免患食管癌。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食管癌不是直接遗传性疾病”“同家族人群在饮食习惯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所以家族聚集现象较高”概括出:食管癌不是直接遗传性疾病,同族人群在饮食习惯方面有很大相似性。用转折连词“虽然”“但是”衔接两个句子。

由“家族中有人患食管癌,他子女患食管癌的机会比一般人多几倍”得出结论“因此食管癌有家族聚集现象”。再用因果连词连贯表述。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生命,那是自然赠予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

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秋瑾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周国平

学校举办“呵护生命,绽放生命”主题论坛,邀请你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参会并发表演讲。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确定角度和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数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给出了三句关于生命的名言,每句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诺贝尔的名言强调了生命如同宝石,需要人类去雕琢和珍惜。这是从个人层面出发,强调了生命的宝贵和短暂,呼吁大家珍惜生命,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雕琢自己的生命,使其更加璀璨夺目。秋瑾的名言则从群体层面出发,认为热爱生命之极致便是爱群体,体现了生命的社会属性。这是从社会层面出发,强调爱生命不仅要爱自己,更要爱他人、爱群体,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周国平的名言则从幸福、道德和信仰三个维度,对生命的热爱、同情和敬畏进行了全面的阐释。这是从精神层面出发,阐述敬畏生命的重要性,强调在热爱和同情生命的基础上,更要对生命保持敬畏之心,坚守自己的信仰和道德底线。珍爱生命是真爱他人大爱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珍爱自己的生命、努力奋斗,活出自己的风采,才可能放眼天下,关注他人,进而爱自己群体、爱自己的国家,用自己的力量为群出力,奉献国家。敬畏生命是热爱生命的最高层级。“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珍爱自己更多的是满足自己,获得幸福;在物质满足之后人就会提升道德修养,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进而爱人。坚守道德,爱人如己,渐渐形成一种信仰,坚持下去,形成一种社会风尚,社会就和谐大同,人类生命就灿烂绽放。

写作提示部分明确了写作任务:任务的情境是“主题论坛”,主题是“呵护生命,绽放生命”,因而要求学生要结合这个主题从珍爱生命、珍爱他人、敬畏生命的角度进行探讨。任务的身份是“优秀毕业生代表”,因而你的演讲对象是全校师生,最主要的是学弟学妹,因而要注意语言的措辞。文体是“演讲稿”,要符合演讲稿的特征,比如现实性、针对性、鲜明性、通俗性。

写作时学生要特别注意写作任务,紧扣论坛的主题、结合材料展开论证。注意厘清三者关系,论述层次清晰,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感染力。要符合演讲稿的格式,结尾呼吁大家共同努力,让生命之花更加绚烂多彩。同时,表达对学校举办此次论坛的感谢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参考立意:

1.雕琢生命,如花绽放。

2.爱群如己,共筑和谐之花。

3.敬畏生命,坚守信仰。



创新作文责任田
提高作文写作,创新作文写作,提高语文素养。一起耕耘,一起收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