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友 岩波
摘要:对岩波老师的书面访谈从我阅读其反映中国改革的小说《今夜辰星璀璨》开始,他谈到他所受到的文学影响来自曹雪芹、浩然、蒋子龙、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等中外名家。作为享誉中外的当代著名作家,岩波获得诸多荣誉,但他始终把自己视为一位普通写作者,他的的文学理念也是国家倡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他总是想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可以说他是“生命不息、创作不止”。他的文学事业继承了典型的现实主义传统、也发扬了现实主义文学直面人生、批评现实的可贵精神。他还以《风雨毛乌素》为例,阐释了纪实文学在创作理念、艺术手法和审美追求等方面不同于一般文学的关键之处,岩波实际上是紧扣时代脉搏的当代现实主义的扛旗人。
关键词:写作者 ;文学理念; 现实主义;时代脉搏
王祖友:
岩波老师好!我完整阅读了您的《今夜辰星璀璨》,开始的“楔子”中有一段话——我看了黎锦文这本书的原稿,思想深刻,文字深邃,间或有些艰涩,他毕竟不是擅长文艺创作的职业写手,但……引起了我这个职业写作者的极大兴趣”。我以为是要采取“元小说”的创作手法,后来看下去,还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您是出于什么原因这样写的呢?
岩波:
就是"假托"一下,属于"障眼法",但面对您这样的明眼人是不起作用的。
就是类似于《红字》的作者纳塞尼尔·霍桑所采用的手法?您有没有受到他或者类似作家的影响?
类似于《红字》,也受一点《红楼梦》的影响。
您可以说是读破万卷书,对您写作影响最大的作家有哪些?在您的哪些作品中这种影响表现比较明显?
国外的主要是托翁和巴尔扎克,国内的主要是曹雪芹、浩然、蒋子龙。也包括建国以来的知名作家。因为从小就读他们的书。其他的也看,但对我构不成太大影响。《跟随文学走一生》里面基本把我读过的有印象的书都记述了。但论影响最大,还是以上这几位。当然,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人的作品也不是十全十美,我也感到他们也有不足,但我此生只怕超越不了他们。
《今夜辰星璀璨》全书结尾处您这样写道:“但见天宇幽深辽远,辰星璀璨,于是,他自以为是地开始辩认,哪个是丁辰星,哪个是姚贞贞,哪个是丁俊达,哪个是刘菠萝……”这是点题之笔吗?哪些是这部小说题中之义?
是的!此书结尾时还引用了鲁迅一段话——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就是点睛之笔。
《今夜辰星璀璨》中主人公丁辰星的素质可以说归功于部队的锻炼,您似乎有军人情结?
对。写作这本书之前,得到中国作协支持到丁家堡挂职体验生活一年,这个村是全市最穷的村,是市委抓的点,我和村书记交了朋友,帮他做些事,同时写出来这本书,出版后得到天津作协、天津电台的青睐和喜欢,一再举荐,成为天津电台不断重播的保留节目。成为保留节目的还有其他四本书。
包括《那些年那些兵》吗?
不包括。
其他是:《成色》,《地下交通站》,《离婚男人》,《古玩圈》。
我在您发给我的有关介绍中读到:天津电台中年播音员乔烽演播岩波的长篇小说《今夜辰星璀璨》,更是迎来一片好评。岩波这本书写的是中国北方农村青年农民党员艰苦创业,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奔向小康的过程,动人的叙事,精彩的人物,被乔烽老师演绎得活灵活现。面对大家的夸奖,乔峰谦虚地表示:是作品好,才使自己讲得好。乔峰给听众留言说:“感谢作者,感谢紧扣时代的好作品!”我对这段话特别感兴趣,其中“紧扣时代的好作品”可以用来概括您作品的基本特征?
可以。《慨然抚长剑》这篇文章介绍了《地下交通站》的成书过程。也是一本很受好评的书。
《地下交通站》的成书过程是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翔实说明,您的其他小说的主人公也是这样诞生的吗?
大体差不多。例如:《女市委书记的男秘书》通过演绎原型,寄予了我对官场职场的期望。
这个书名有媚俗之嫌?
是的,原名是《搏击激流》,出版方没通知我,就改了名。
后来他们解释:难得遇见一本这样的好书,应该想办法扩大发行量和阅读量。
出版方达到目的了吗?
应该是达到了。
也许是我的偏见,我觉得很多读者一窝蜂地争先恐后去看的作品,成为经典的概率更低。
有可能是这样。有可能走向低俗化。
追求艺术创新和迎合大众趣味是否是作家面临的难以克服的矛盾?
确实是,莫言为之骄傲的《丰乳肥臀》就是这么一本书。
应该也有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的作品吧?您能举几个例子吗?
《白鹿原》是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的,里面不厌其烦地写“性”,不光是情节需要,肯定包括打算吸引读者的初衷,对这一点,每个作者是心中有数的。间距多大安排一次,都是事先设计的。日本渡边淳一的《失乐园》,就更典型了,一头扎了进去,引起不计其数的日本人关注和津津乐道,以至导致日本一度出现“失乐园”现象。以俗的手法表现不俗,是作者的追求,因为涉及“性”,就能够大行其道。这是“俗”的“功绩”。
您的哪部作品达到或超越这样的境界?
《女市委书记的男秘书》是接近的。可以先看看短文《雅与俗》。
那我要找机会拜读。您认为除了作家个人因素,阻碍当代中国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是哪些?
主要是外部原因制约,中国不乏世界级大师,但不能放开写,导致对生活的观照与反映是“有选择”的,领导不喜欢的就尽量规避,大学有七不讲,作家也差不多。我曾与知名文学家高兴(《世界文学》杂志主编,做过罗马尼亚总领事)交流过这个问题,他举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说“作家在半受压情况下有可能出大作”。我很理解。全受压,肯定什么都写不了,全不受压,会没有动力。因为受压才会有反弹,但压得过重,就压死了。
所以您的作品承载时代压力,而您也化压力为动力。让读者饱了眼福,您也满了钱袋?
放眼看中国现在的文学,不能令人满意是必然的。为什么大家怀念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中国文坛?因为那时确实一度出现“百家争鸣”的雏形。但后来领导层发生变化,作家们也随之变化,变得越来越差强人意了。我在《今夜辰星璀璨》中把丁辰星写“死”了,夭折了,其实就是暗喻。他死在“国情”上,为了村里的业务,没完没了地应酬、喝酒,最后把身体毁了。
文学是自由的表达,没有自由的天空,文学就像笼中鸟或折翼的鸟,飞不起来。
所以,丁辰星成为陨星,今夜辰星璀璨也只能是愿景。
对。
在《那年那些兵》中,霍萍说:看一件文艺作品的成败,主题和细节缺一不可,甚至我认为细节更加关键,更加重要!(59)这也是您的观点吧?
这部小说开始的时候提到三位女兵参军的愿望是由想穿绿军裙而起,这个细节和主题是很契合的,您的小说中还有哪些得意的细节描写?分别是如何表现相应的小说主题的?
《女市委书记的男秘书》中很多,《地下交通站》中也很多,还有《1943,黄金大争战》中,对比写日军、国军、土匪和我军地下党员等。
在《那年那些兵》的后记里看到您当过兵的经历,军旅生活中最令您感动的一件事是?
就是1976唐山大地震中,我们38军做为英雄部队的出色表现,让人感动和牢记。我们在地震第二天赶到并进入灾区现场,大干70天,救伤员、埋尸体,帮唐山人民恢复生活和生产,离开时,老百姓夹道欢送,送鸡蛋送枣馒头,痛哭流涕,战士们也跟着流眼泪,场面无比感人!另一本书《我把青春献给你》是《那年那些兵》的翻版和细化,多写了五万字,应该说更好一些。里面干部战士的爱情,是最绚丽的花朵!
所以,您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客观反映了“时势造英雄”,使我联想到《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的中外名著。
是啊,总起来讲,我的一系列作品,有歌颂,有批判,有研讨,有建议……,其实我是个对国家很有感情、负责任的作者,也因此写出的作品有可能得罪人,挨骂。《饮食男女》一出,媒体就组织了批判,连一些大牌知名作家都加入了。那时候国家还没有反腐的气候,我因为在作品里反腐,有些人就跳出来开骂。
战争、爱情、死亡是文学永恒主题,您的众多小说中,哪一部是您最得意的、主题思想和表现形式结合得最完美的?
一、《女市委书记的男秘书》,二、《风雨毛乌素》,三、《理想国》、四、《开锁》,五、《那年那些兵》,不过,文字最简约、最有内涵的,应该是《1943,黄金大争战》。其他的属于尽情挥洒。
如果每个作家都要被打上类似标签,您愿意接受什么的标签?
我推崇托翁,那是真正的高峰。
您可以成为“中国的托尔斯泰”!托尔斯泰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您的作品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您是紧扣时代脉搏的当代现实主义的扛旗人,称您为“中国的托尔斯泰”很有道理。
我推崇他,但我远远达不到。前两年我写的《理想国》在思想力度上向其靠拢,但情节上远远达不到。丰富深湛的思想需要出色的不可复制的情节支撑。
我只读过托翁的《复活》,不是原文,也不是中译本,而是英文版的,感觉他的作品过于凝重,行文似乎步履艰难,不知道您对他文体感觉如何?
他可读性最强的是《安娜·卡列尼娜》。托翁的特点,一是出色的小说艺术,再有是其他人达不到的思想深度,他一方面追求“秩序”的建立,另一方面又主张“个性解放”,而这二者是矛盾的,形成他自己独有的哲学上的“悖论”。但这些问题体现了他的“大”,胸怀和思想境界的“大”。
您的作品跟托翁最接近的是哪部?
《红星谱》。《理想国》也稍好一些,就是跳出一党一国一民族之见,探究“普世”问题。世界上究竟存不存在“普世”问题?我认为是存在的。
您的文学创作反映了哪些“普世”问题?文学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普世”价值?
通过小说《理想国》主人公岑志博,反映什么“主义”是好主义,他说:“这主义那主义,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生活无忧,社会平稳发展,就是好主义”。譬如国企改革的“硬着陆”问题,导致几千万国企职工下岗而没有社会保障,不负责任地推向社会,还喊出“从头再来”的口号(刘欢那阶段把这首歌唱得震天响),后来南开大学教授艾跃进在演讲中质问:“你让别人重头再来,你为什么不重头再来?”小说没有引用这句话,但借主人公的嘴讲了自己的见解。并以主人公身体力行的实践,印证了上述观点。国家的方针政策,如果造成百姓生活的不方便甚或灾难,任你是什么“主义”也绝不是好“主义”。小说摘引过领袖人物的出色论述。但我们的有些领导对这一切是置若罔闻的。按后来的话讲,十分“任性”,根本不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心上。小说《理想国》里面讲到:你的发展究竟为了什么?如果不是为了百姓生活,单纯追求一个什么数字,那么,这种数字是毫无意义的。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等领袖人物都讲过这些问题。不论从人道主义,还是从社会主义的本质,都如此。即使资本主义,也绝不会干让老百姓生活无着的荒唐事,因为他们也要考虑社会稳定的问题。所谓“普世”问题,在我眼里,就是把老百姓的利益摆在前面,一切方针政策的制定,全是为了老百姓。前些年有两句话非常时髦,一句叫“稳定压倒一切”、另一句叫“发展才是硬道理”,看似有道理,其实,都抽掉了“是不是对人民有利”这个核心。这些年来,经济确实发展了,但绝大多数的老百姓生活并没有太大改善,很多人确实换了大房子,却变成了房奴,为还房贷要奔波大半生。国家修了很多高铁、地铁,盖了很多高层大楼,但各省市债台高筑,欠银行天文数字的贷款,有的机关单位发不出全额工资。这样的经济模式能长久吗?西方讲“人道主义”和“人权”,国内严禁这种词汇出现在小说里,我们权且遵守不提,所以小说里只提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怎么讲。这总不会犯忌吧,如果你连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都排斥,那你算什么社会主义?连资本主义都不够格。《理想国》在国内寻求出版时,图书公司的人讲,书中不允许出现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的名字,我一生气在美国南方出版社出了这本书。国外也有很多信奉马克思、毛泽东的人。但那种信奉不是僵化处理,而是全面理解。譬如马克思主义有三个来源、三个组成部分,但还有三个发展阶段,这些问题国内是回避和严禁讨论的。我是学哲学出身,对马克思主义了解较多。我至今信奉马克思主义,但我更感觉马克思主义根本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开放的系统。恩格斯说:我们不是要继承马克思的现成结论,而应该学习马克思研究问题的方法。算是说到家了。这些事说起来话长。回到文学。
文学应该有追求“普世”价值的自由,西方是不是真的讲“普世价值”?
很感动您说出了我们绝大多数人绝对不敢说的话!我觉得认识您给了我希望,我虽然可能是少数算是还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一员,但没想到您这样有过军旅和从政经历的人也有这样理性的思想。
《红星谱》是从1940写到1985,完整反映那些年中国北方农村(冀中)的情况,带有史诗性,其实是为真正的共产党说话的,遗憾的是指出了其中的假共产党们,所以,在国内被禁。我是1977年入党,至今已是47年党龄的老党员,内心坚信社会主义是对的,共产主义问题不敢说,因为那只是马克思的推论,并不是板上钉钉的结论。后期的马克思变得十分理智,因为时代在发展。所以,《资本论》第三卷迟迟没有结尾。可能他知道自己受到时代局限,遇到理论上的困难,实在写不下去了。是恩格斯出来收拾残局,帮他结了尾。
我相信马克思、恩格斯这样的思想家,也相信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力量,但不相信能超越生产力水平和人性社会组织形式。
是的。时代的局限,谁都没法避免,因为社会在发展,社会中的人会根据时代而进步。譬如现在的北欧和加拿大,本身是资本主义国家,确实比中国发展得好。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最大收获,是赚了很多钱,但没有核心技术,全靠引进,一旦西方卡脖子,中国就坍台。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发展核心技术,但殊不知那是人家几百年的成果,岂能一蹴而就?!况且,太多的研究资金进入了某些贪官的个人口袋。
有时候我想那些“大道理”我们的领导人不可能不懂,但为什么没有去践行呢?可能还是利益驱动吧——个人或者所属团体、阶层的利益。
是的,主要是利益问题。
《风雨毛乌素》反映治沙需要“科学”和“理性”,其实很多环境问题根源在于人违背科学、违反理性。文学可以在这方面影响人和改变社会吗?
有可能。但问题是现在这种严肃文学不如大量俗到家的网络小说读者多。严肃文学的出路问题,很多专家教授都探讨过。
是啊,但似乎没有什么办法。
被网络小说冲击,是一方面,而严肃文学脱离实际规避现实的问题,也是导致其不景气的原因。但专家们很少指出这个问题。因为不敢。“新时期文学”为什么兴旺、读者众多?如果还是粉饰现实,谁会那么热衷去看去传播?我有好几位作家朋友,家里都存着大量的那个时期的文学杂志,舍不得处理。聚在一起,也经常怀念那个时期。近几天,几个作家群都在议论国内当代正火的作家,都感觉对他们的吹捧过高了。缺乏文学大家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积淀,只因为占着位子,或因为“反政府”而火起来。
今天看完您的《女市委书记的男秘书》,真切体验到您的现实主义是批判性的,而且充满辛辣讽刺——一个被打成了“五一六”分子,又被迫供出一批“五一六”分子,甚至有的人今天是审查“五一六”分子的,第二天就稀里糊涂地也成为“五一六”分子。(19)这样的纪实性叙事跟一般温吞水似的描写是截然不同的,跟那些“三红一创”的小说更是天壤之别。您有没有担心因此受到什么压力?
因为此前的《饮食男女》已经被很多人骂,写这本书已有充分挨骂的思想准备了。
后来有挨骂吗?
这本书出来后,新浪网连载三个月,点击率达到一个亿,归零后三个月,点击率再次达到一个亿,他们干脆不公布了。文化部网站、中国记协网站都在第一时间全文转载了,大量读者留言全是赞扬!这本书反倒没挨骂。因为此时国内形势有了很大变化,人们的视野似乎开阔多了。
在写市委书记丁露贞给她的初恋做思想工作时,有这样一段文字:说着说着,丁露贞的声音就哽咽了,接着,几乎声泪俱下:“我在三十年前把初夜给了你,原以为你会永远把我记住,把一个纯洁的青春少女的祝愿镌刻在心底。但你是怎么做的呢?你对得起我吗?我现在要求你将我三十年前送你的感情还给我,你还得起吗?”丁露贞说到这里再也控制部住,突然捂住脸发出“呜呜”的哭声。(270)但我读完总觉得不大可能符合真实生活,您能给讲解一下吗?
真实生活中的女书记是个性情中人,爱动感情。曾有人举报她有"作风问题"。其实就是她对男领导的性意识比较宽容。现在贪腐的女领导对男上级是来者不拒的,甚至上下通吃。丁露贞不是那种人。
哦,看来还是我的阅历不够带来的理解受限。贪腐的女领导对男上级是来者不拒,这倒是在网络上见过类似报道。丁露贞这样的女市委书记我是第一次了解——通过您的作品。如此看来,文学对扩大读者的社会认知范围很有帮助。是吧?
对。这幅画《自由引导人民》,是世界名作,她家里就挂着,她最推崇。也代表了她的性格。(《自由引导人民》是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而创作的一幅油画。该画作在1831年的巴黎沙龙会展(Salon de Paris)上第一次正式对外进行展览。《自由引导人民》画面展示了夺取七月革命胜利关键时刻的巷战场面,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巧妙地将写意和写实结合起来,运用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明暗对比,充满着动势的构图,奔放的笔触,紧凑的结构,表现了革命者高涨的热情,歌颂了以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为参加主体的七月革命。该作品成为代表法兰西民族精神的标志,于1874年被卢浮宫博物馆收藏。)
明白,您在书中详细描写过,并把丁书记这样的党的干部比喻为“引导人民”的自由先锋战士?
女人也有性意识,也有对男人性意识的理解和意识、感悟,有的女人利用这一点而博取利益,有的女人虽然全明白,但有尺度。丁露贞属于有尺度的人。这本书写丁露贞的性意识是很隐晦的,是这本书的复杂之处。写好很难。《白鹿原》和贾平凹的一系列小说,写女人的性意识都是直通通的,太白了,不复杂,其实在生活中的表现,丁露贞这种才是更多的。但不好写。
您的生活体验不是一般的丰富,这是您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巨大优势。难怪我虽然有文学梦,却成不了作家。
是的,这本书里有我的一段真实经历。
您的“大我”与“小我”这篇文章可以看作您的“作家论”,其中提到:《理想国》的主人公曾经做过这样的讲述:“这主义那主义,只要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无忧,国家平稳发展,就是好主义”。不能喊出一个“正确”的口号、举起一个道德的标签,就可以为所欲为,尤其背后却在谋私,别人还必须赞扬你。各宗教团体与教义都没有这种昭示,马克思、毛泽东更没有这么讲过。这种现象在一些定性为“社会主义”的国家大量存在,而在加拿大这样的“像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国家却很少存在,这究竟有哪些深层次原因?
就是马克思曾经讲的“和平长入社会主义”——马克思的理论原本是“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被列宁“发展”为“首先在资本主义薄弱环节上诞生”,此后一发不可收,中国是被误导的。北欧和加拿大都属于发达资本主义。发达的经济基础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革新和进步。后来中国讲自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客观认识。甚至还有些“冒失”。
与民族文化有没有多大关系?
有啊,中国因为是封建文化的底子,所以,搞起真正的社会主义就不像样子。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化,就是封建文化、皇权文化。毛泽东开天辟地喊出“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十分了不得。看看以后的官员们,谁敢这么喊?就像李敖说的:毛泽东满门忠烈,你们满屋黄金!
是的,特权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就像您在《那年那些兵》中所写——那个时候战士带手表是犯忌的,会被说成“追求享乐”,属于“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干部可以戴,班长也勉强可以戴(处于可戴可不戴状态),战士却不可以。(243)类似这种现象其实在中国社会由来已久。
那时的舆论环境与现在大相径庭,那时即使是干部子弟,也非常收敛。
所以特权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建设文明民主的社会也只能是流于形式。在现实世界建立“理想国”究竟是否可能?毕竟很多人都是“饮食男女”。《理想国》中布朗的誓言——这辈子要睡遍想睡的美女,代表很大一部分人。当然也有人把吃遍天下美食或游遍天下美景,做为人生理想。这样的人类能建立起“共产主义”?借用您书中所写——社会生活如此复杂,即使建起一个理想所在,也是长久不了的“乌托邦”。您的文学理念也是国家倡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可否结合您的作品具体谈谈?
毛泽东同志1940年1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重申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的课题,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并且,他进一步提出:“我们要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但是这种新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子的文化呢?”“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我在年轻时读到毛泽东的这篇文章,就视为至宝,将其比作圭臬,做为我写作的一生的指南。我是如何实践的呢?
一,我的所有作品,都写的是本民族的故事,即使后来旅居海外,仍然写作华人的故事,因为我是华人,我的根在中国,没有中国就没有我,我与祖国有着切不断的深厚感情,我可以批评贪官和一切不合理现象,但我永远不会背弃祖国。况且,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华夏文化,是值得我们永远为之骄傲的。我们应该做对得起祖先的后人。
二,在我的作品中,都是力求科学地演绎历史和故事,这个所谓的“科学”,就是以科学的价值观、历史观看待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一切。而这个“科学的价值观、历史观”来自马克思主义。因为我以自己的学识和见识感到,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超越马克思的更为远见卓识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当然,不排除马克思主义也有历史局限性,但这种局限性是可以理解和克服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个开放的系统,而不是僵死的教条。
三,我写作品都是为了给大众看的,绝不是自娱自乐,既避免“三俗”,又力求雅俗共赏。因为我自信我向大众传播的是属于截至目前的真正“前沿”、“前卫”和“正能量”的思想,是力求推动社会进步,而不是鼓吹“今不如昔”或“克己复礼”,即使援引历史或世界观念,也本着“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以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因为,我们最终是盼望自己的祖国越来越好。于是,我也绝不会鼓吹“全盘西化”,绝不是对海外的一切照单全收。所描写的一切故事和人物,都是老百姓所耳熟能详和感兴趣的,绝不会因为卖弄学识而把小说写得“故作高深”。而且,始终以普通百姓的视角写作,绝不做“居高临下”“唯我独尊”的虚妄姿态。不论成绩多大,都客观认识自己,就是来自老百姓的普通写作者。目前这样的世界是个世俗的世界,正需要马克思那样的高瞻远瞩的思想来照耀和指导。所以,推崇马克思是没错的。现在北欧和加拿大相对做得比较好,其实是在不知不觉中向“理想社会”过渡。
17岁的马克思在中学毕业作文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是《理想国》里面您叙述的,我想我们怎么也不能达不到一位17岁的青少年的思想境界吧?
我还没有看您的纪实性小说《风雨毛乌素》,您认为纪实文学在创作理念、艺术手法和审美追求等方面有什么不同于虚构文学的关键之处?
一、创作理念:三点:
1.寻找的题材“治沙”是世界性难题,对治沙者具有挑战性,对写作者同样具有挑战性,要回答世界性问题,意义无可限量,无论下多大功夫都是值得的,因此本人亲临毛乌素沙区,与治沙英雄石光银朝夕相处两个月,同吃同住同劳动;
2.选择没有局限性(或相对较少)的描写对象,会对作者是良性反馈,便于尽情发挥。(反例:同样受到国家表彰的贫困山区女教师张桂梅,她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山区穷人孩子上了大学,但她的口号是:你们必须走出大山!而缺乏第二句:学成以后还要回来建设家乡。她的理念与路遥(《平凡的世界》和《人生》作者)一脉相承,把人生的价值仅仅定位在个人的出人头地上。这样的思维方式正是我所摒弃的。山区的发展需要大批有文化的年轻人啊。
二、艺术手法:该书的写作手法是以写小说的构思和用笔方式来完成,目的在于使枯燥的题材具有可读性,让各文化层次的人都喜欢并看得懂。特别注意以情感人,在描写治沙英雄的情怀上不惜笔墨。同时,注意如实反映各时期的真实历史背景。
三、审美追求:以一以贯之的笔法,一气呵成,让作品前后浑然一体。事先,对所写对象“烂熟于心”,巧妙构思,追求“大巧若拙”,不故弄玄虚。让作品风格和主人公风格相一致:朴实化。实现一个高尚灵魂的自然呈现,而不是作者把嘴伸进去吹捧。
我已经网购,过两天书一到我就好好拜读,谢谢您的详细解答!
在《离婚男人》中,您似乎有意识地使用电影蒙太奇手法——把马兰兰和小雯的行动画面切换,这是不是因为生活中场景很多差异对比,人们的感受也是矛盾的,如“马特喜欢云南女孩的开放,但也担心因为开放而失去纯真”(105),我想求教您的是在选择小说写法时您是不是也会“看菜下饭”?
是的,根据年轻读者思维跳跃的习惯,也类似电视剧剧本的写法。这本书专门写80后离婚问题,因为80后都是独生子女,个性强,活得自我,离婚率近50%,已经成为社会问题。
说起“社会问题”,您作品关注的社会问题主要有哪些?
年轻人婚恋问题、国企改革问题、干部体制问题、国家粮食政策问题、自然环境问题、部队逐渐腐败问题、市场无序竞争问题、人情社会的腐蚀力问题、传统文化等于封建文化、皇权文化问题、还有中国人的内斗及其原因……
您比托翁还要忧国忧民,可见您的确是“时代的一面镜子”,“中国的托尔斯泰”这个标签给您贴定了!
岩波主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