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陈超英《法兰西史》第二卷:第十八章 中世纪的曙光 (1072 年至 1180 年)/“第三届世界华人文学奖”公示作品
财富
2024-09-24 07:57
西班牙
一提起中世纪,人们马上就会想到黑暗;一提起现代社会中发生的野蛮事件,人们就会说:倒退到了中世纪。
中世纪怎么划分?公元 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 1453 年东罗马帝国覆灭,将近一千年的时间。
一千年的黑暗时代,也太长了吧!不,不是一直都那么黑暗,也不是一直都那么野蛮。在高卢,麦霍温王朝时代确实很混乱,尤其是在平分了父王的国土后,兄弟们彼此大打出手,以致战乱频仍,生灵涂炭,人口大减。但自从 751 年开创加洛林王朝后,情况就好了许多,尤其是查理曼大帝时代,虽然皇帝酷爱打仗,但基本上是在高卢境外,境内则一片祥和,老百姓享受到了“罗马和平”式的和平时代,度过一段相对美好的岁月, 这也是为什么大帝去世时,高卢人民泪下如雨。
从光头查理开始,877 年正式确立的封建制度,把兄弟阋墙的问题基本上解决了,王朝内部之间的内战大大减少了。987 年进入卡佩王朝,出现了三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事物:一、公社制度;二、骑士制度;三、哥特式建筑。因为影响深远,所以值得了解:
一、公社制度 La commune
什么是公社制度?咱们中国人当然耳熟能详----巴黎公社,人民公社,都和革命有关。公社制度初起时,确实是一场革命,虽然不太暴力,是西欧12世纪时对9世纪确立的封建制度的一场革命。
公社兴起于城市。法文布尔乔亚(Bourgeois),源自日耳曼语,意即“城 里人”,即城市平民,主要是手工业者,进入现代被引申为中产阶级甚至资产阶级,因为城里人中的一部分越来越有钱了,财富积累到不但自己不用进行体力劳动,而且可以愈来愈大规模地雇佣工人进行“剥削”了。
公社的中坚分子,是手工业者和商人,却受到大小领主们的任意盘剥。城市平民在中世纪时,是一个被领主“剥削”的阶级,虽奋力抵抗,却无法奏效,因为他们各自为战,势单力薄。
层层分封的大小领主们数量众多。一个小城市里,往往同时有三四个领主,商人的货物过条马路都要交税,令人忍无可忍。
不是暴动,但他们拿起了武器。1072 年 8 月 1 日,勒茫(Le Mans) 的手工业者和商人,聚集在城市的中心广场,宣誓彼此忠诚、友爱、团结,他们选出一个领导人和十几个法官,他们盖起了一个堡垒般的会所,并在领主的城堡对面盖起了钟楼,悬挂上巨大的警钟。钟声一响,所有的布尔乔亚立即聚集过来,兄弟般地投入对领主的抗争。
1072 年,勒茫成为法兰西境内第一个成立公社的城市,接下来是康布雷(Cambrai),布维(Beauvais),努瓦庸(Noyon),龙城(Laon),苏瓦松 (Soissons),阿眠(Amiens),圣冈丹(Saint —Quetins),最初主要在卢瓦 河以北,很快蔓延到卢瓦河以南。公社在法兰西全境,雨后春笋般蓬蓬勃勃地涌现出来。
公社的宗旨是:交税,但只交固定的年税。他们反对的是领主们的任意盘剥。
从公社的会徽可以看出公社的诉求和地方特征。
在呼昂市立博物馆,您可以看到茫特(Mantes) 公社的会徽:一群人的头部紧密地凑在一起,象征着人人平等,团结一心。
巴黎公社的社徽则是一艘帆船,来自水商行会的会徽。因为从罗马皇帝提比略时代起,巴黎因塞纳河的航运通商而繁荣起来,像里昂的石匠公会(Franc Maçonnerie 共济会)一样,成立了一个水伕公会(Compagnie de la marchandise de L'eau),从水手到船老大到托运商人到码头工人,塞纳河及其支流靠水上运输吃饭的人,全在这个公会里了。巴黎市民的中坚分子也都在这个公会里。历朝历代的法兰克国王们都很重视这个团体。
水伕公会从12世纪开始,联合其他行会,成为巴黎公社的主体,后来逐渐成为巴黎的市政府,领䄂被称为商会会长(Le prévôt de marchands),实际上就是巴黎市市长。
水伕公会的遗物很容易看到,一个是罗马皇帝提比略时代公会的祭坛,在巴黎圣母院地下室的发掘中被发现,现存放在巴黎克里尼(Cluni) 中世纪博物馆,原址是朱利安古罗马温泉浴池。另一个就在巴黎市政厅的正门门楣上,是一条帆船的浮雕,是巴黎市市徽,下刻拉丁文铭文:Fluctuât nec mergitur 历经波涛,永不沉没!
这个市徽和铭文并不太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在发生了 2015 年 11 月13 日的恐怖分子血洗巴黎,和 2019 年 4 月 15 日巴黎圣母院大火之后,这个铭文被法国人愈来愈响亮地喊了出来。
自从 1072 年第一个公社在勒茫创立,作为对于封建制度的反动,公社在法兰西大地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开始后,大批领主热血沸腾地踏上了前往圣城的征程,城市里布尔乔亚的空间一下子宽阔了,给城市的发展和公社的建立创造了绝佳的机会。公社最初如同大洋上的孤岛,后来又有无数的岛礁冒了出来,最后连成了坚实的陆地。直到今天,法国国家的最基层的组织还是公社,但各个公社的体量相差悬殊,而且没有城乡差别。比如说吧,面积达105平方公里、人口180万的巴黎内城,是一个公社;我所居住的巴黎北面60公里的小镇喇猫和啦耶(Lamorlaye),面积 15.34 平方公里,人口 8784 人,也是一个公社;法国最小的一个公社叫 Rochefourchat,在南方的托姆省 Drome,只有一个居民。
公社的精神是什么?结合了商业发展的要求和基督教仁爱和平等的理念,集中在三个法文词汇中,在大革命时期被响亮地喊了出来,也成为直到现今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理念,铭刻在所有市政厅的大门上,也常在竞选时被政客们情绪激昂地高喊出来:
Égalité Liberté fraternité 平等 自由 博爱
二、骑士制度 la chevalerie
骑士制度和公社制度一样,脱胎于中世纪中期兴起的封建制度,却又是对封建制度的反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某段时期,逆当时社会潮流发展的方向而反动的事物不但不是退步,甚至可能更人性,更崇高,更有生命力。
骑士制度就是这样。直到今天,一提起封建制度,人们联想到的总是黑暗和恐怖,还有迷信。但骑士精神却总给人光明磊落的感觉,甚至具有现代文明社会都难以企及的普世价值观,永不过时的普世价值观。
直到今天仍被世人称赞的所谓“绅士风度”,也源于骑士制度。
与封建制度以大压小,以强凌弱截然相反,骑士精神是以强护弱,以富济贫,豪爽大气,特别是保护妇女不受男人的欺负。而骑士对贵妇的爱情坚定不移,无关肉欲,终生不渝。
为什么西班牙塞万提斯(Cervantes) 创造的骑士堂吉诃德 Don Quixote 至今仍脍炙人口?就在于他集中体现了上述精神,至今我们还在巴黎经常看到“唐吉诃德协会”为流浪者免费提供的保暖帐篷。
11世纪中期,一个杜寒(Touraine) 地区的骑士编写的一本《比武法则》,对骑士比武时的行为举止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很快流行于全法兰西,又很快流行于整个基督教世界,从此这些规则被称为“法兰西标准”。主要精神是要光明正大,不许搞阴谋诡计,不许使用偷袭、虚晃等欺骗性的动作,以至以后在战场上真刀真剑地拼杀时,骑士的死亡率竟然大大地降低了。
骑士制度甚至导致了法兰西文学的诞生。纪元前凯尔特人时代,德鲁依德教中就有一种祭司叫吟游诗人(Barde),着蓝色长袍,吟唱歌颂英雄伟业的史诗,日月星辰的运行,激励战士们视死如归。吟游诗人可以诵唱长达数千行的史诗,这就是最早的文学作品了,口口相传,代代相传, 但凯尔特人没有文字,口口相传的诗歌到罗马帝国提比略皇帝时代就失传了,因为罗马人把德鲁依德教摧毁了,导致法兰西最早的文学作品,比实际晚了一千多年。
流传至今的法兰西的文学作品,还是出自吟游诗人,但由于有文字记 载,终于流传下来了,文字是以拉丁文为基础的罗曼语(Romane)。
法 兰 西 的 吟 游 诗 人 分 为 两 种:卢 瓦 河 以 北 的 称 为“ 图外赫 (Trouveres)”, 卢瓦河以南的称为“图巴杜荷 (Troubadours )”,图外赫的语言比较类似于现代法语,图巴杜荷的语言则是几种南方方言混合的语言,但他们吟唱的诗歌,都源于骑士精神所激发的灵感。
骑士制度分为两个阶段,在“武功诗(Chant de geste)”中有鲜明的体现。
第一阶段:11世纪,武功诗的内容主要是缅怀法兰克武士的功绩, 特别是查理曼大帝和他的帕拉丁(Paladins) 十二猛士,代表作就是上卷提到的法兰西第一部文学作品《罗兰之歌》(La chanson de Roland),已经体现出人道主义的情怀,出现了民族主义甚至爱国主义的苗头,但主要还是传统的对英雄的歌颂,再加上基督精神的激励。
第二阶段:12世纪,诗歌中出现了新的主题:对于妇女和爱情的歌颂。
这就不是法兰克人的传统了,法兰克人是大男子主义的,萨利克法甚至规定妇女不能继承土地,从而也不能继承王位。尊重妇女是早期的凯尔特人或高卢人的传统。您还记得吗?上卷讲到马塞的源起,那时的凯尔特女子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夫婿。而罗马人的“父权”高于一切,甚至屡屡出现父亲让已出嫁的女儿离婚,改嫁父亲自己中意的男人,或让已娶妻的儿子离婚,改娶父亲中意的女人,当然都是为了家族的势力和财产,完全无视子女的幸福。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第一个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命令他的继子、第二个皇帝提比略离婚,改娶他的已经死了两个丈夫的独女朱莉亚,最终酿成悲剧。法兰克人的父权意识虽然没有罗马人那么强烈,但也趋于一致。
12世纪的诗歌中歌颂的英雄人物,也从骑士罗兰,变成了阿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对于法兰西人来说,这是一个进口的英雄团体,因为阿瑟王是海峡对岸的不列颠人,但他带来了一种新的团体主义精神。
圆桌,因为圆,分不出首席和末席,阿瑟王和他的骑士们坐下后完全平等。这也来自古代高卢的传统,德鲁依德教认为地球是圆形的(比 16 世纪初麦哲伦环球航行一周才证明地球是圆的,早两千多年),像神圣的槲寄生的形状,因而圆的形状是神圣的。
上卷说到,5世纪时,在盎格鲁 ・ 撒克逊人入侵之前,从人种和宗教上来说,不列颠人和大陆高卢人是同种同源,因而被称为“海岛高卢人”,语言也是相通的,叫“盖利语 Gaélique ”,不像现在的法语和英语那样鸡同鸭讲。
而且12世纪的诗歌中还出现了一个很著名的人物:先知麦赫兰(Le prophète Merlin),就是上卷中提到的和阿瑟王联手抵抗撒克逊人的苏格兰人黑脸麦赫兰,他生活在浓密的橡树林里,像大陆高卢的德鲁依德教祭司一样,通晓人类的所有秘密,在12世纪的基督教世界,先知麦赫兰的预言与圣经中的预言遥相呼应,人们据此推测将来要发生的重大事件。
相对于11世纪,12世纪的诗歌的语言形式也产生了变化,虽然也押韵,但变成了散文体(Prose),但后来愈来愈不重视韵脚了,愈来愈重视故事情节的精彩性了,所以被称为罗曼故事,即传奇故事,即浪漫故事(现代法语还是称长篇小说为罗曼故事 Roman)。12世纪的读者或听者,不再仅仅满足于罗兰一剑就把一个阿拉伯骑兵连人带马劈为两半的神勇故事了。
既然浪漫,就不能只有勇猛的男主角了,还要加上曼妙的女主角。正是从12世纪的《阿瑟王和圆桌骑士》开始,女主角登场了,爱情成为传奇故事的主题。
女主角一登场就闹了一场婚外恋。金发王后依索特 (Iseut la blonde) 和英雄特黑斯当(Tristan) 的爱情故事,构成了12世纪的诗歌中最优美的篇章。又在19世纪被德国莱比锡的大音乐家理查德 ・ 瓦格纳(Richard Wagner) 写成歌剧,传唱到今天。
和《罗兰之歌》的作者杜厚德一样,《圆桌骑士》的作者魏斯(Wace) 也是诺曼底人,阿瑟王和圆桌骑士出现于他于 1155 年所写的《不列颠传说 (Roman de Brutus)》中。魏斯是当时最著名的吟游诗人。但故事的发生地既不在诺曼底,也不在法兰西,而是在不列颠西南方向的威尔士(Wells, Pays de Galles) 和爱尔兰,由于当时诺曼底人统治英格兰,《圆桌骑士》便成为英法两国共同的文学遗产。
对女性和爱情的歌颂,同时出现在《圆桌骑士》中,由此产生的新的价值观一直延续至今,而这种新的价值观就产生于骑士制度。
爱情,作为人类天性中存在的激情中的一种,在所有民族的诗歌中都有反映,但在骑士制度和骑士诗歌中,却以一种崭新的形式表现出来。此前,基督教世界认为女人比男人低级,骑士制度抬升了女人的地位,不仅和男人平等,甚至高于男人。注意,这里所指的女性,不是所有的女性,而只是上层阶级的贵妇。
尽管如此,这是两性观念的新的升华。至于爱情,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都认为爱情是一种病,是一种使人衰弱和失去理智的激情的根源,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而骑士制度却认为爱情激发力量和勇气甚至美德,激发勇士创造丰功伟绩!但有一个前提:不涉及肉欲。
拥有下述三项美德的人才可称为骑士:
一、礼貌(La courtoisie)——对所有的人彬彬有礼,伴随着发自内心的善意,使人如沐春风。
二、高贵(Le parage)——在法语中是个古老的词汇,意味着一个人能够表现出来的最好的品质:自尊、慷慨、勇敢等等,但绝对没有对任何人哪怕是对奴隶的鄙视。
三、正直(La droiture)——做一切事情都诚心诚意,对一切事情都持久和专一,特别是对爱情。
这就把爱情升华到了意识形态的高度。
而这三种美德,又有一个共同的来源,是人性中超乎一切的美德,那就是欢乐(La joie)。
在骑士精神中,欢乐是最高级的情绪,欢乐驱逐了一切恶劣的情绪:沮丧,无聊,懒惰,郁闷,灰心,丧气……罪恶往往就从这些负面的情绪中产生。
行文至此,突然明白了,为什么百听不厌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Ode à la joie) 是欧洲的精神象征,被选为《欧洲联盟》的盟歌。
继续阐述:骑士要一对一地担负起保护妇女的重任,哪怕面对最大的危险和最强烈的痛苦,也要保持一颗欢乐的心。卢瓦河南北的吟游诗人们,共同创造了一种对抗怯懦和忧郁的艺术:欢乐的艺术(La gaie science)。
爱情是欢乐的主要源泉,而欢乐是骑士精神最重要的美德,但这种美德并不是由骑士制度首创的。在古代高卢和斯堪的纳维亚英雄们的身上,已经体现出来,他们在战斗中哪怕已经遍体鳞伤,也要微笑着死去。最痛苦的不是死亡,而是丧失荣誉。
骑士制度并不满足于仅仅创立一种新的道德准则,还试图创立一种新的体制和积极的法律,以对抗封建体制,甚至对抗罗马天主教廷戒律森严的宗教体制。
因此骑士向被他选中的贵妇宣誓效忠,正如臣属向领主宣誓效忠,当领主和贵妇处于对立状态时,骑士更倾向于站在贵妇一边。
由此甚至出现了有妇女参加的道德法庭,被称为“爱情法庭(Cours d'Amour)”, 对于那些没有尽到保护贵妇的职责的骑士,做出裭夺骑士资格的判决。
一对一的骑士和贵妇,会举行一个彼此宣誓忠诚的仪式,由一个牧师主持,类似于教堂里举行的婚礼。
但恰恰不是婚礼,而是一种奇妙的两性之间精神上的结合,有些爱情法庭甚至宣称爱情和婚姻是不能并存的,因为封建制度下婚姻的目的是对对方财产和土地的占有,是物质利益和政治利益的结合,完全无视两个个体生命之间的情感交流。
而骑士和贵妇之间,产生最强烈的情感交流——爱情,但骑士精神要求骑士坚守最纯洁的道德守则,摒弃一切感官的交流,也即摒弃肉欲,虽然现实中很难做到,但骑士精神始终坚持骑士和贵妇只能有精神上的关系, 就像僧侣与上帝的关系。
突然想起我在小学四年级时的一件趣事,那时正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学校提倡“一帮一,一对红”,即两个人结成对子,由一个思想觉悟高的帮助一个思想觉悟低的,这就很像骑士对贵妇的保护,不过我的角色不是骑士,骑士是那个思想觉悟高的女班长。
谈到法兰西12世纪时的骑士,谈到对女性和爱情的崭新的观念,我们不可能绕开一个女性,一个当时最杰出的女性,也是法兰西历史上最具个性的女性,如果圣女贞德不曾存在的话。
爱洛伊斯和阿贝拉赫 Héloïse et Abelard (12世纪)
直到今天,法国人对爱洛伊斯的故事仍然耳熟能详,不仅因为她的经历最典型地反映出骑士时代的新情感和新思想,更因为她的爱情经历了令人震撼不已的痛苦和荣光。
爱洛依丝创造了不同于武功诗和骑士诗的新文学体裁——文人文学 (Literature savante),或哲人文学。而这种创造产生于她和法兰西中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的结合。
这个哲学家叫皮埃赫 ・ 阿贝拉赫(Pierre Abelard), 1079 年出生于南特(Nantes),父亲是一个布列塔尼骑士。阿贝拉赫少年时就对神学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且显露出超常的辩才。父亲死后,作为长子,阿贝拉赫把应继承的封地全让给了他的两个弟弟,自己只身到各地游学,结识了一大批有学问的修道院院长和神学家,在与他们谈论和辩论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才华。
1100 年,21 岁的阿贝拉赫从布列塔尼来到巴黎,在圣母院教堂学校从师于当时最负盛名的也是第一任校长的神学家尚波(Guillaume de Champeaux),不久就从尚波众多弟子中脱颖而出,被聘为教堂学校的教 师。在一次例行的辩论中,阿贝拉赫运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三段论(Les syllogismes d'Aristote ),驳倒了权威的尚波。校长恼羞成怒,禁止阿贝拉赫在学校继续讲学。
阿贝拉赫被迫离开了巴黎圣母院学校的讲坛,在巴黎城外的圣热内维耶芙山上(Mont -Saint-Genevieve) 开设了一个露天讲坛。这个地方位于现在的巴黎第五区,属于市中心。但在胖子路易时代算是郊外,因为国王年轻时以西黛岛为中心,从塞纳河左岸右岸各划入一片街区,建起了城墙,城墙外面就算郊区了,圣热内维耶芙山刚好在左岸城墙之外,其实距圣母院学校只有五百米远。
仿佛耶稣基督山上布道的场景又出现了。热情的年轻学子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原本是果园和葡萄园的小山丘上,几乎不再有插足之地。阿贝拉赫宣讲的还是上帝和耶稣,从哲学的角度讲,充满了理性和自由的力量,不仅内容丰富深刻,而且生动幽默,再加上音调抑扬顿挫,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谁不想享受“享受”呢?
阿贝拉赫的美名四处传扬,甚至传到了胖子国王路易六世的耳中,于是他又凯旋般地回到了巴黎圣母院学校的讲坛上。慕名而来的学子不仅来自于法兰西各地,还来自整个欧罗巴各地,连天主教廷所在地罗马,都有不少人长途跋涉而来。
围绕着圣热内维耶芙山,学校一座座地建立起来。阿贝拉赫用纯正的拉丁文授课,后来的其他教师也是这样,来自欧洲各地的青年学生们,也都讲拉丁语,所以巴黎左岸的五区和六区直到现在还统称为拉丁区,其中一条主要街道叫学院路(Rue des écoles),就像北京海淀区八大学院的“学院路”一样。
1115 年,阿贝拉赫已经三十六岁了,仍然孑然一身。他身材伟岸,面容俊美,举止儒雅,声音洪亮且带磁性,如同歌唱,经常会在讲课结束时唱上一首他自己作词作曲的歌曲,引发如雷的掌声和欢呼声。可以想象,他就是那个时代的超级明星(Superstar),是无数妇女仰慕的对象,主动追求他的年轻貌美的女子大有人在,阿贝拉赫却不为所动,因为他从青少年起就矢志全身心追求真理和学问,不受世俗的婚姻和家庭所累,像杜荷的 马丹那样,像努尔西亚的本尼狄克那样。然而命运做出了让他无法预料的安排。
阿贝拉赫的课堂上出现了一个新学生,一个冰清玉洁的少女,是圣母院本堂神甫福勒拜贺(Fulbert) 的侄女,叫艾洛依丝(Héloïse),17岁,三年前父母过世后就寄住在叔叔家。艾洛依丝不仅美丽,更让人称道的是她还特别聪慧,而且博学,通晓希腊文、拉丁文和希伯来文。
甫一见面,电光石火,艾洛依丝和阿贝拉赫被对方深深地迷住了,最负盛名的哲学家终身不近女色的宏愿,瞬间冰消雪化。
在爱的激发下,一向耿直的阿贝拉赫施展了一个小手腕,他向福勒拜贺提出租用他的阁楼里的一个房间,方便他上下课,租金给得很高,神父虽然爱上帝,也很爱钱,再加上也很崇拜阿贝拉赫,很高兴地一口答应下来。
神父福勒拜贺虽然爱钱,倒真是个纯粹的独身主义者,他早就决定一生只服侍上帝,绝不沾女色。脑子不往这方面走,竟然忘记设男女之大防。他把阿贝拉赫的房间安排在侄女爱洛伊斯的房间隔壁,而且希望阿贝拉赫一有时间就给爱洛伊斯授课,哪怕是在夜里。
后面的事情就很容易想象了。虽然相差将近二十岁,英俊的中年哲人和美丽的纯情少女,还是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但还是瞒不过爱洛依丝的监护人福勒拜贺,有一次,阿贝拉赫在爱洛依丝的闺房里共赴巫山时,被神父逮了个正着,在两个忘年恋人的苦苦哀求下,怒火万丈的监护人渐渐平息下来,获得了他们明媒正娶的保证。阿贝拉赫立即搬了出去。
但爱洛依丝也待不下去了,因为捉奸事件发生后,舅舅性情大变,动辄口出恶言,而且她肚子里已经有了爱情的结晶,便在阿贝拉赫的安排下来到布列塔尼,住在他妹妹家里,九个月后诞下一个男婴。
但还是不能明媒正娶。为什么?因为12世纪时受教会的影响,流行禁欲的风气,肉欲被认为是肮脏的、丑恶的、亵渎灵魂的,爱上帝就要摒绝肉欲,阿贝拉赫虽然不是神职人员,但他教授神学,结婚会影响他的声望,甚至可能会失去教职。爱洛依斯为了保护爱人,主动提出不举行公开仪式,只身回到巴黎,在一个小礼拜堂,他们两人在几个好友的见证下,由一个私交甚好的牧师主持了他们圣洁的结合仪式。然后爱洛依丝来到巴黎西 北郊的阿赫让的伊(Argenteuil )的一家修道院,披上了修女的黑袍,她决定先隐修一段时间。
监护人福勒拜贺闻讯又腾起了万丈怒火,认为受到了阿贝拉赫的愚弄,他决心报复。
1116 年 12 月 3 日深夜,三个黑影潜入卢浮宫东面隔街的一间套房,里面有人悄悄地把门打开放他们进去,三个黑影闪入卧室,不由分说,把床上熟睡的人摁住,扒下了他的裤子,在那人的惨叫声中,用杀猪刀割下了他的生殖器。
第二天上午,噩讯传遍巴黎全城:法兰西最伟大的哲学家被人阉割了!
国王胖子路易六世闻听震怒,下令全城大搜捕,抓到了两个,一个是巴黎菜市场杀猪的屠夫,正是他残忍而熟练地做了那件肮脏的事情;另一个是阿贝拉赫的贴身男仆,他被收买放凶手进入套房。对这两个人的惩罚是处以阉刑,还刺瞎了他们的双眼。但这种惩罚并不是胖子路易一怒之下决定的, 而是他为审判此案特别设立了一个平民法庭,由巴黎的行政司法官代表国王,选择若干言行谨慎和家世良好的市民组成陪审团,经过宣誓,要依据法律对地位相等的受案人作出公正的判决。胖子路易由此成为法兰西平民法庭的创始人。惨案指使者福勒拜贺因为是神职人员,没被审判,但被逐出教堂。
身心受到巨大创伤的阿贝拉赫隐于圣德尼修道院做了修士,爱洛依丝则正式在圣马丽修道院当了修女。
阿贝拉赫与爱洛依斯热恋时曾像游吟诗人般用罗曼语创作了一批热情洋溢的诗篇,遭受巨创后,阿贝拉赫像司马迁受腐刑后那样,全身心投入写作,回归到使用拉丁语对神学的研究,但不再进教堂,因为根据《圣经旧约》,上帝是禁止阉人或阳具受损的人进入教堂的。也不再授课,因为他觉得无法再像过去那样坦然面对热情的青年学子。
但全国各地的教士们和修道院院长们强烈要求他复课,安慰和鼓励的信件如雪片般飞来,他无法在修道院里静心研究了,一年后,他又重执教鞭。
但授课的内容有了很大改变。阿贝拉赫教导学生们对神学要理性的理解,对所谓异端邪说必须以理性而非武力来阻止。应该像《新约》中耶稣宣扬的那样,把光明带给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包括犹太人和异教徒。
这就和天主教庭唱了反调,因为教廷宣扬:信仰不需理解,更不能怀疑,光明只照耀信仰天主教的教民。
1120 年,阿贝拉赫把他的讲义汇编为一本书:《论上帝的独一与三位一体》,在承认三位一体的前提下,把上帝的三个位格分为三个身位:一、力量,二、智慧,三、爱心。此书出版后在公众中大获好评,一时洛阳纸贵。但教廷中大多数人认为是异端邪说:等于是说有三个神,无异于承认了多神论,否认了一神论。
教廷高层震怒,于 1121 年在苏瓦松召开主教大会,指斥阿贝拉赫的关于三位一体的唯名论学说为异端,宣判他监禁一年。
但由于阿贝拉赫名气太大,拥护他的人如此众多,竟无人敢出面执行判决,只是把他那本经前教皇批准出版的书付之一炬。
仍然享有人身自由的阿贝拉赫退隐到一处荒凉的地方:塞纳河畔的诺让(Nogent—sur—Seine)。他用芦苇和稻草建起了自己居住的小庐舍,还盖了一间被命名为“神圣的三位一体”的小教室。
又掀起了一股热潮!年轻热情的学子们,从四面八方涌到这片荒凉的地方,以阿贝拉赫的小庐舍为中心,热火朝天地展开了义务劳动,盖起了一大片类似于小庐舍的学生宿舍。就这样,一座哲学城奇迹般地出现了, 这也是法兰西的第一座大学城。学子们还依照阿贝拉赫的设计,盖起了一座修道院学校,被命名为“圣灵(Paraclet)”,因为基督就是通过圣灵, 来安慰贫苦的世人的。
这些热情的学子们有很多后来成为名人,最有名的一个叫布雷西亚的阿赫那勒多(Arnaldo de Brescia),来自意大利,他完全接受了老师关于自由和理性的理念,并付诸实践。回到意大利,他要求天主教廷把巨额财富发放给贫苦民众,并说服罗马元老院的议员们,把意大利从日耳曼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下独立出来,重建共和国。并为此在罗马举行了三次暴动, 最终被教皇和皇帝联手镇压下去。
1155 年 6 月 18 日,阿赫那勒多被教皇阿德良四世(Adrien IV) 下令吊死,把尸体放在柴垛上烧成灰,把骨灰撒在台伯河里,以免被后人当作圣物供奉。
这是罗马天主教廷第一次不用世俗权力而直接处死所谓异端。据统计,从十二到十七世纪,教会陆续处死了三十万人。最有名的就是于 1600 年,把热情拥护哥白尼日心说的布鲁诺(Giordano Bruno),烧死于罗马的火刑柱上。
但阿赫那勒多活在了后人的心中,他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 (Precurneur) 和烈士,也是意大利民族运动的先知。
1128 年,分离十二年后,阿贝拉赫和爱洛依丝又重逢于塞纳河畔的诺让,是阿贝拉赫发出的邀请,但并不是为了从此厮守,相伴度过余生,而是为了把“圣灵”修道院学校赠送给为他而出家的爱洛依丝。办好交接的事情之后,阿贝拉赫就退隐到故乡布列塔尼,爱洛依丝则于次年在“圣灵”开办了一个女修会。
爱洛依丝为阿贝拉赫作出了两次牺牲:一次是为了阿贝拉赫的名誉牺牲了她自己的名誉,一次是为了阿贝拉赫的愿望而牺牲了她自己的愿望。本来她是不想当修女的,本来她是想过相夫教子的恬静的家庭生活的。爱洛依丝使阿贝拉赫懂得了什么是无私的爱。那如同是对上帝之爱!
至于情欲,读过《圣经》的人都知道,《旧约 ・ 雅歌》(Le cantique des cantiques)中的诗篇,就是对男女之爱的歌颂,里面有大量的充满肉欲的场景,世俗的人们会认为这是情色的诗篇,是对人类两性之间因爱而肉体结合的赤裸裸的歌颂。试摘一段:
你的身材修长如同棕榈树,你的乳房犹如棕榈树上的两串果实。我决意要攀上棕榈树,摘取树上的果实。
你嘘气芬芳,宛如苹果的清香。你的口腔滴流美酒,浸入我唇齿间留芳。
——《雅歌》第七章(7-10)
托名智慧之王所罗门所作的《雅歌》,在希伯来原文中也被称为“诗中之诗”“歌中之歌”,对两性欢愉的描写香艳而热辣,千百年来无出其右。每年春天来临的时候,犹太复活节的最后一天,是犹太人家庭必须诵读的诗篇。
12世纪基督教世界的神学家们,几乎一致认为:这是一种譬喻,譬喻上帝对以色列人之爱,热烈得如同人类男女之欢爱。既然如此,也证明人类的两性欢爱,在上帝眼中是纯洁的和高尚的。
那么,以圣经为基石的天主教庭,为什么视性爱与对上帝的崇拜水火不容呢?为什么神职人员终生不能结婚呢?这不正是对人的天性的束缚吗?而天性终究是束缚不住的。近些年大规模爆发的天主教神父性骚扰的事件,不正证明了这一点吗?
永恒的情书
回到阿贝拉赫和爱洛依丝的故事上来。自从 1128 年再次相遇和再次分手后,两人再未见面,直到 1142 年阿贝拉赫过世,在这漫长的14年的时光里,两人鸿雁传书,始终激情澎湃,后来被编成合集,成为法兰西前无古人、至今仍后无来者的最美诗篇。
爱洛依丝在这部书信合集中,显示出的才华和激情盖过了阿贝拉赫,高雅、强烈、真实、华丽!使人真切地感受到,是爱洛依丝激发了阿贝拉赫在对神学的阐述中对于圣洁的爱情的理解。试摘录一段,法文原文和中 文译文如下:
À son Seigneur,ou plutôt à son père — À son époux,ou plutôt à son frère — Sa servante,ou plutôt sa fille — son épouse,ou plutôt sa sœur — À Abelard,Héloïse.
Si Auguste,le maître de l'univers,m'avait jugée digne d’être épousée,j’aurais trouvé plus précieux de pouvoir être appelée ta putain plutôt que son impératrice. Quel roiquel servant pouvait égaler ta renommée ?Quelle ville n’entrait en effervescence pour te voir ?Tout le monde se précipitait et cherchait à te suivre des yeux,cou tendu,quand tu te montrais en public.Quelle femme mariée,qu’elle jeune fille ne te désirait en ton absence et ne brûlait en ta présence ?Quelle reine,quelle grande dame ne jalousait mes joies et mon lit ?Tu possedais un don qui manque totalement aux philosophes en général:tu savais composer des vers et les chanter. Tu as laissé de nombreuses chansons plus connues que tes traités savants,pour les illettrés eux-mêmes. Grâce à elles,le grand public connaît ton nom.Comme beaucoup de ces vers chantaient nos amours,ces chansons repartirent mon nom en même temps que le tien et exciterent contre moi la jalousie de nombreuses femmes. Ces volupté chère aux amants que nous avons goûtées ensemble me furent douces. Aujourd’hui encore,je ne puis les chasser de ma mémoire. Elles s’y imposent avec les dessins qui les accompagnent. En pleine liturgie,alors que la prière doit être la plus pure,je m’abandonne encore à elles. Je souffre après les plaisirs perdus. Je les revis.
拙译如下:
“致她的主人,或不如说致她的父亲;致她的丈夫,或不如说致她的兄弟;她是他的女仆,或不如说她是他的女儿;她是他的妻子,或不如说她是他的姐妹——写给阿贝拉赫,爱洛依丝。
即使奥古斯都——世界的主宰——认为我与他匹配,那么,更让我感到尊荣的,是做你的姬妾,而不是他的皇后。哪位国王,哪位显贵,能够享有与你同等的盛名?哪个王国,哪座城市,不因你的出现而欢呼沸腾?当你出现在公众面前,所有的人都伸长脖子,急切地用目光搜寻你的身影。哪个已婚妇女,哪个年轻姑 娘,不是渴望你的出现,而当你真出现时,她们哪个不激动万分!哪个王后,哪个贵妇,她不嫉妒我们的欢乐和我的床榻?
你拥有一种天赋,这几乎是所有哲人都欠缺的,你不仅写出美丽的诗句,还会自己谱曲并歌唱。比起你那睿智的文章,你创作的歌曲更广为传扬,特别是对那些不识字的人们,那是天上传来的乐章,正是这些歌曲,使你的美名传遍四方。
你的诗句把我们的爱情歌唱,从而使我的名字和你的一样响亮,激起无数女子对我妒心如狂。
肉体的欢愉我们一起分享,令人久久难忘,让我沉入甜蜜的温柔之乡。直到今天依然是这样,我无法把它逐出我的回忆,我的梦乡。
那肉体的欢愉伴随着画面和音乐缠绕着我,即使在最庄严的祈祷仪式上,那香艳的场景依然在我心上,不能重温,令我痛苦、失望。为追回它们,我愿重生于世上。”
能够想象这是出自12世纪的一个修女的手笔吗?法兰西的历史学家们和文学家们认为:爱洛依丝的这些书信不仅开启了法兰西的文人文学,还开启了情色文学。
千古恋人的结局
阿贝拉赫在家乡布列塔尼隐居了六年后,于 1135 年又一次登上了巴黎大学的讲坛,又一次引起了明星轰动的效应,又一次受到学子们对他凯旋归来般的欢迎,他的书一纸风行,到处被人们争相捧阅。特别是他的著作《是与非》(Sic et Non),认为《圣经》中许多章节都无法经受推理, 因此人们不能仅仅接受它,而应当质疑。他强调真正的思考应当反映出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以三段论为基础,比如:a.人都是会死的;b.我 是人;c.所以我也会死。所有的 a 都是 b; c 属于 a;因此 c 属于 b。阿贝拉赫通过找出和比较《圣经》中的矛盾段落,尽力调和这些矛盾,集中体现了这种方法。
盛况未能持续很长时间,一个人跳出来打断了阿贝拉赫对于理智和光明的滔滔不绝的阐述。这个人在博学和辩才上几乎和阿贝拉赫并驾齐驱,但对于神学的理论观点却完全相反。这个人叫伯赫纳赫(Bernard),以天主教的正统保卫者著称,坚称信仰是不容置疑的。1115 年,阿贝拉赫闹出所谓风流韵事的时候,伯赫纳赫出任后来极负盛名的明谷(Clairvaud) 隐修院院长,从此两人开始了针锋相对的长期斗争。
伯赫纳赫向教皇和红衣主教团揭发了阿贝拉赫离经叛道的思想的传播:“他的人道思想,完全是对我们神圣的信仰的亵渎 !”
正好此时,阿贝拉赫最喜欢的学生布雷西亚的阿赫那勒多,被罗马主教会议判处死刑。教廷中很多人视阿贝拉赫为罪魁祸首,但在他的书籍和演讲中找不到鼓吹暴力革命的证据,而且他名气实在太大,教皇英诺森二世只判处他在一座隐修院中监禁,永久监禁。
了解阿贝拉赫的人都尊敬他,甚至他的敌人也尊敬他。他被送往布赫宫涅的克吕尼隐修院(Abbaye de Cluny),与伯赫纳赫的明谷隐修院反差很大。克吕尼隐修院的穿黑袍的修士们的生活,比穿白袍的明谷隐修士们的生活要舒适得多。克吕尼隐修院内部堪称豪华。更重要的是,克吕尼隐修院院长是阿贝拉赫的朋友和崇拜者,所以,阿贝拉赫的余生是在相当舒适的环境中度过的。
1142 年,阿贝拉赫死于克吕尼修道院,院长把他的遗体送到“圣灵”隐修院安葬,爱洛依斯死后葬在他的身边,两人年龄相差将近二十岁,寿数却都是六十三岁。
1791 年,法国大革命期间,“圣灵”这座全法兰西最著名的隐修院被摧毁,但阿贝拉赫和爱洛依丝的遗骨,还是被人们怀着深深的敬意迁葬到巴黎北郊的拉雪兹神父公墓,直到今天,春和日丽时,会有络绎不绝的男男女女,来到他们的合葬墓前献上鲜花。如果您按照中国人的经典线路来到这里参观“巴黎公社社员墙”,我建议您往里多走一百多米,瞻仰这所法兰西历史上最有名的夫妻合葬墓。虽然墓碑上没有这样写,了解了他们的事迹后,我想起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那句话:“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三、12世纪的美术与建筑
那时还没有油画。第一张油画《神秘的羔羊( L'Agneau mystique)》,是凡爱克兄弟 (Van Eyck) 于 1432 年用麻油和核桃油调和画出来的,并不是画在画布上,而是画在由十二块木板组合的多折屏风上,地点在现今比利时南部的西佛朗德赫省的首府布鲁日,现存放于东佛朗德赫省的首府根特的圣巴翁大教堂(cathédrale Saint - Bavon de Gand)。那时还没有比利时这个国家,布鲁日和根特,那时都是法兰西王国的领地。
12世纪时,法兰西的美术主要体现在雕刻和彩绘玻璃上,如同骑士制度和骑士诗歌,12世纪的美术,突出体现出了对女性的尊重和赞美。
并不是说过去没有女性题材的美术作品,其实,法兰西大地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艺术杰作,就是《普拉桑布依的妇女》(Dame de Brassampouy),猛玛象牙雕刻的妇女头像,迄今两万五千年。10世纪时,在阿维庸的孔克村(Conques d'Aveyon),出现了一尊圣女雕像,名为“圣女福娃陛下(La Majesté de Saint Foy)”, 是为纪念3世纪时一个以身殉教的年仅12岁的女孩子,雕塑全身镶嵌金银宝石,竟奇迹般地度过千余年来的战乱烽火保存下来,作为法兰西最珍贵的圣物之一,四面八方涌来的观者如潮。
从12世纪中期开始,教堂的彩绘玻璃上和雕塑上,大量出现女性的形象,而且主要集中在一位女性身上,这位女性就是耶稣基督的母亲——圣母玛丽亚。
之前,在意大利的教堂里,也有很多圣母的雕像和马赛克镶嵌像,庄严肃穆,甚至透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冷峻。正是从12世纪中叶开始, 法兰西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中,圣母玛丽亚的形象变得柔和了,人性化了,美丽了,您现在还可以在汉斯(Reims)、阿眠(Amiens)、桑丽丝(Senlis) 和巴黎的教堂里看到这些栩栩如生的雕像。
绘画和雕塑中女性形象的改变,是随着建筑形式的改变而改变的。自从公元前 43 年罗马人建造里昂城,罗马式建筑在高卢流行起来,特别是从11世纪初期到12世纪中叶,罗马式建筑几乎覆盖了整个法兰西;特别是在12世纪上半叶,建筑外观饰以大量浮雕,尤其在正面,错落有致地布满了富于宗教意味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以及各式各样的花纹。巴黎圣德尼圣迹大教堂的正面,最典型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格。
正是从12世纪中叶起,建筑风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主要是在顶部,从罗曼式的圆形拱孔(拱廊 Arcades romanes) 变成了尖顶拱肋(Ogive), 也就是由一束互不连接的肋骨般的石柱,在最高处汇集成一个极尖的尖顶。而正门四周雕出火焰般的半圆形,这样,所有那时始建的宗教建筑的外形,就完全改观了。
如同骑士制度和骑士诗歌,拱肋尖顶的建筑是纯法兰西的,所以当时被称为“法兰西式(Opus Francigenum)”,但从文艺复兴以后逐渐被称为“哥特式(Style Gothique)”。为什么?因为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兴起巴洛克式建筑,时人认为“法兰西式”的建筑风格鲁莽而大胆,如同蛮族哥特人的风格,就称其为“哥特式”,特别是16世纪意大利最著名的美术史家瓦萨里(Vasari),在其经典名著《艺苑名人传》(Le Vite de piu eccellenti pittori,sculptrice,e architettri) 中,把“法兰西式”称为“哥特式”,这称呼就正式化了,居然流行到现在,以至于现代法国人很少有人知道此类建筑原有的称呼。
好吧,就算是“哥特”的吧,这种雄奇的建筑形式发源于法兰西,很快扩展到整个欧洲。最初的发源地在塞纳河和索姆河(Somme) 之间的 这一片地方,代表建筑是:1163 年始建的巴黎圣母院和 1165 年始建的隆城(Laon) 大教堂。
第一批尖顶拱肋的大教堂,建在已经成立了公社的城市里,也就是市民阶级占有优势的城市里,是新兴社会形态和新兴建筑形态的完美搭配。
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是伦敦市中心的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建筑群,但在11世纪英格兰国王忏悔者爱德华初建时是罗曼式的,此后不断改建,从罗曼式渐变为哥特式,直到17和18世纪才改建成现在的 模样。
尖顶拱肋大教堂的出现,正好赶上宗教建筑行业的工作者的阶级成分发生大变化的年代。此前,宗教建筑的工程师和设计者,一律是教会高层人士——主教或修道院院长。圣德尼圣迹大教堂的正面,就是由著名的修道院院长苏杰(Suger) 设计的,他还是路易六世和路易七世的两朝王室大臣。但是,从12世纪中期开始,自立于教会之外的“共济会(Francs- maçons)”——直译就是“自由的石工”,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在教堂的设计、建造和装饰上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创了新的潮流,使尖顶拱肋的法兰西式或哥特式大教堂的辉煌时代,延续到13世纪。
中世纪的石匠们把他们创造奇迹的秘密,刻在沙赫特赫大教堂 (Cathédrale de Chartres) 的门廊上。这门廊两旁有四尊雕像,象征着天主教的“智、义、节、勇”四枢德,第四尊雕像代表勇气和力量,头戴王冠,伸出右臂指向墙壁的某一处,那上面刻着建造者给他取的另一个名字——自由(Liberté)。是的,自由激发出勇气和力量。
虽然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法兰西的石匠们却丝毫没有减少宗教精神,恰恰相反,尖顶拱肋大教堂的出现,印证了建设者们空前未有的激情,虽然我看到了很多一再打破纪录的当代高层建筑,却从来没有当遥遥看到耸立在山顶上的哥特式大教堂时感受到的那种震撼!在那个没有大吊车等起重机械的中世纪,石匠们是怎样把教堂顶尖造得插入云天?那需要怎样 一种激情呀!
那时的理念是:愈高,愈接近上帝;愈高,愈接近天堂;愈高,愈充 满希望!
不只是尖顶,法兰西式大教堂内外还饰以大量充满新意的浅浮雕和画像、雕像。特别是,巨大而美丽的彩绘玻璃窗使大殿最深处也一片光明。
就像外国游客来到中国到处看庙,中国游客来到欧洲到处看教堂。很多国人不免抱怨千篇一律,其实如果他们有一个热爱历史的导游,一切将栩栩如生。教堂里不但可以看到《圣经》新旧约的全部重要场景和重要人物, 如同连环画,还可以看到人们当时当地的生活场景和工作场景,法兰西人一直到18世纪多不识字,进入教堂不但可以形象地了解圣经故事,还可以学习到劳动技能和生活技能。是的,那时进教堂如进学堂,每一座大教 堂都是当地的一部百科全书。
基本上,每一座教堂都有其独具特色的艺术杰作,在世界艺术史上留名:如奥顿(Autun) 教堂门楣上方的石雕《最后的审判》;如沙赫特赫的主座教堂的彩色玻璃画《热塞树》(L'Arbre de Jesse),描绘基督的谱系图,从最早的希伯来人的酋长热塞,到他的儿子大卫王,一直到基督的母亲玛丽亚;如桑丽丝(Senlis) 圣母院西大门的石雕《玛丽亚和耶稣聊天》;如 阿伯卫勒(Abbeville) 大教堂正面浅浮雕的上帝的形象;如汉斯(Reims) 大教堂门廊旁的雕像《微笑的天使》;如还是沙赫特赫大教堂的石雕《八岁的耶稣基督行割礼》……千篇一律吗?
还有音乐。从 12 世纪末到 15 世纪初,以巴黎圣母院为中心,法兰西北部出现了早期的哥特教会乐派,诞生了一大批擅于写作多声部音乐的大师。12世纪时,最能唤起人们激情的事情,就是兴建教堂,我举一个最典型的事例:
1145 年,沙赫特赫(Chartre) 的公社居民开始兴建大教堂,刚打好地基就发现人力不够,财力也不够,设计时过于雄心勃勃,远远超出这个当时只有四千居民的小城的实际能力,怎么办?倔强的沙赫特赫人不甘心半途而废,只好向邻近地区求援,立即得到了热烈的回应。回应最热烈的是维金海盗的后代诺曼底人。他们的共济会派来了一支劳动大军,打着红旗, 浩浩荡荡地开到了沙赫特赫,四千人立即投入了建筑工地的劳动,和当地人一起并肩工作。不光是青壮年男人,还有妇女、儿童和老人,整个工地热气腾腾,所有人边干边唱,日以继夜,很快地,脚手架围绕的空地上,冒出了宏大的墙壁和塔楼,越升越高。当有劳动者因家里有急事离开时,立刻就有新人补上。当太阳沉没在地平线,人们就打起数以千计的火把。不管是外来者还是本地人,所有参加义务劳动者的饮食只是水和面包。
行文至此,我在想:世界史上还有什么地方、什么时代有过这种义务劳动的感人的场面?还真有,而且规模要大得多,就发生在咱们中国。
1958 年“大跃进”的时候,全国人民响应号召,大炼钢铁,“以钢为纲”,十五年内“超英赶美”。全国遍地,熊熊炉火夜以继日地燃烧。九千万义务劳动大军挥汗如雨,激情澎湃,不但没有任何人索要报酬,反而还把自己家里所有铁制的炊具,义无反顾地扔进土制炼钢炉,炼成了废铁疙瘩。世界史上从来没有如此宏大的义务劳动场面,古埃及造金字塔的时候没有,古中国造长城的时候也没有。问题是,人们巨大的劳动热情没有换来任何有用的东西,炼出来的全是废铁疙瘩,我真希望哪天能在某个博物馆欣赏到这种奇葩物件。海量的废铁疙瘩消失不见了,更早消失的还有那不见边际的郁郁葱葱的森林。
1145 年兴建的沙赫特赫大教堂,历经878年的风雨,至今仍在,是我在欧洲各地参观过的几百座教堂中保存和维护得最好的一座,堪称华美。因为此地奇迹般地从来没有经历过战火的洗劫。800年前沙赫特赫人和诺曼底人义务劳动的成果,到今天还光芒四射。
崇尚高贵品德、尊重妇女的骑士制度;美妙浪漫的骑士诗歌,倡导理性和人道主义的文人文学;提倡平等和自由的城市公社;为信仰而热情奉献的教堂建筑者;从11世纪下半叶开始,以12世纪为主轴,一直到 13世纪下半叶,法兰西处于中世纪的光明时代。
比起现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还要光明得多!
华裔艺术家
世界华人周刊每年全球评选一次华裔艺术家。评选范围包括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美术、雕塑、书法、戏剧、影视等领域的杰出华裔艺术家。公示1个月后将于每年年底公布当选者。13910272918
最新文章
2万具尸体堆满机场仓库?后续反转,魔幻从未停止
李子柒,不妥协
把衣服卖给老外,穷小子狂赚1000多亿,成广州新首富
巴西,互联网市场新大陆
14年前还舍不得买iPhone,如今他成了中国首富
但丁《神曲》,何以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26岁被开除,39岁坐牢,他却引领中国人走向了世界
在巴基斯坦10天,我看到了“巴铁”的另一面
中文闯关游戏爆火,老外玩着玩着就哭了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受光州事件启发 代表作《素食者》探究人性
神秘的哀牢山上,最诡异的一幕出现了
这群中国人把《咏春》带到了伦敦,彻底征服了老外
法国小伙,成中国功夫传人,在海外杀疯了
“一天不看都睡不着觉”:国产剧在非洲爆火
《本草纲目》健康智慧200讲(《健康周报》200期合集)/岐黄电视·本草无疆
温国英:馈赠
何与怀:比现代更现代 比写实更写实(四) ——试谈非马诗歌艺术追求与思想内涵
何与怀:比现代更现代 比写实更写实(三) ——试谈非马诗歌艺术追求与思想内涵
何与怀:比现代更现代 比写实更写实(二) ——试谈非马诗歌艺术追求与思想内涵
许文舟组诗:弥渡记
温国英:遇见 (双语诗)
陈超英《法兰西史》第二卷:第十八章 中世纪的曙光 (1072 年至 1180 年)/“第三届世界华人文学奖”公示作品
胡昌民:“2024日本元宇宙大会艺术论坛”参会分享
世界华人周刊首届华裔艺术家:张祥雨(加拿大)
孜孜以求的中国译论建构者 ——陈大亮教授访谈录
好的作家遇上好的翻译家,那是难得的艳遇 ——朱振武教授访谈录
巴黎封城记:左拉的撕裂
巴黎封城记:不存在的女儿
巴黎封城记:想飞的男人
巴黎封城记:先生们的傲慢
巴黎封城记:马奈窗前的流浪汉
巴黎封城记:直到世界的尽头
古为今用 ——李乃庆先生访谈录
生活美的书写者 ——徐祯霞访谈录
紧扣时代脉搏的当代现实主义作家——岩波访谈录
仁者无敌 行者无疆----致敬公仲老师
“诗化现实主义”作家——顾维萍先生访谈录/王祖友《文化访谈录》1
2024欧洲舒心疗愈之旅(二)/首届银发文学奖公示作品
“第五届中欧中医药合作与发展论坛”暨“仁和精诚-第四届齐鲁海外中医学术研讨会”在达西庄园成功召开
“追梦中华·侨创未来”2024海外华文媒体北京采访行在京启动
高峰诵唐诗: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爱的叹息
【海外文轩】崔淼淼:雨季今又来
《神雕侠侣交响乐》将于9月5日首次在北京奏响(附:阿镗三见金庸记)
沈宁(15):美国各级政府官员选举
沈宁(12):美国中产阶级之构成
沈宁(14):媒体的首要任务
沈宁(13):美国禁枪永不成
沈宁(11):纳税作国家主人
狄安娜的诗(1)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