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访谈中,朱振武教授首先回顾了自己的英语学习之路,提出学习英语要深入到目标语的文学文化中去,强调把自己的本民族语言文学文化学好的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译者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素养。在翻译认知、选择和标准上,朱教授认为,建立文化自信,构建话语体系是翻译界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特别倡导在翻译过程中既不要歧视地翻译,也不要仰视地翻译,更不要奴译。他还主张,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世界文学的概念,重视非主流文学。结合自己的丰富的翻译实践和创作实践,朱教授阐述道,翻译和写作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要知道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都是为了繁荣中国的文学文化,要认识到文学翻译一如文学创作,是真正的艺术,好的作家遇上好的的翻译家那是难得的艳遇,因此要重视翻译家的再创作。在访谈的最后,朱教授结合自己的经历,认为有志于从事翻译工作的青年学子应该树立正确的翻译理念,为中国文学文化繁荣发展和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做贡献。
关键词:朱振武;文化自信;话语体系;文学创作;文学翻译
作者简介:
朱振武,博士(后),上海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上海市世界文学与文明多样性创新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翻译学、英语文学文化、中外小说美学比较和中外文学文化关系研究。
受访人简介:
朱振武,博士(后),上海市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上海市“世界文学多样性与文明互鉴”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重大项目“非洲英语文学史”和国家重点项目“当代汉学家中国文学英译的策略与问题”等七项国家课题首席专家,针对国内外的非洲文学研究,提出“三大流散”理论和“非洲性”理论,“中国非洲文学学”的创立者;针对国内外的外国文学研究,提出“非主流文学”理论,针对我国的外国文学翻译,提出“相似性”理论,针对中国文学文化的对外传播,提出“归异平衡”理论;主要从事翻译学、英语文学文化、中外小说美学比较和中外文学文化关系研究。完成或主持国家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后期资助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等国家课题7项,其他科研项目十几种,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共3篇)《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文史哲》《中国翻译》和等国内外等重要杂志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社会科学报》《文艺报》和《文学报》等重要报纸发表学术论文和时评400多篇,出版中英文著作20多种,译著和编著100多种,获得“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合作)、三次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和首届上海高教精品教材奖等各类奖项30多种,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首席专家,主讲的“中外文化比较与思辨”获评国家一流课程,《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非洲文学部分)主编。主持译介的《达·芬奇密码》《天使与魔鬼》《数字城堡》《骗局》和《失落的秘符》等丹·布朗创作的文化悬疑小说及中英文著作在国内外引起反响;中央电视台、中央电台、凤凰卫视等150多家主流媒体对他在文学翻译、文学文化研究和教学等方面的成就做过专题报道。
兼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小说研究》主编,中国认知翻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暨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国际文化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翻译专业委员会主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