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放假,大家没有不高兴的,但可惜是调休。
调休调休,调是空调,休是假休。
譬如说,这次中秋节,9月15日至9月17日放假,共3天。9月14日(星期六)上班,调到9月16号休息,这样把周日和中秋节衔接起来,代价是连续上6天班。
当然这还算正常,离谱的是国庆节,10月1日至10月7日放假,共7天。9月29日(星期日)、10月12日(星期六)上班。前后两个双休累计4天,真正放假却只有3天,但因为调休,导致这5周工作都不正常。
人有路径依赖,也有心理适应区。正常的工作节奏被打乱,就会导致人内分泌紊乱,疲劳焦虑,异常难受。
这些年大家对调休越来越不感冒,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调休真正的动机,不是方便大家休息,也不是方便大家享受假期,而是把日子攒在一起,鼓励大家出游消费,拉动内需,让经济活起来。
但这种思路不对,无法拉动内需,也无法让经济活起来。就算暂时火热消费一把,紧跟着就是更长时间的停滞,这有什么用呢?
就如前几年淘宝京东大战双十一购物节。每次购物火爆一次后,就是长久的萧条和冷落。原因很简单,购物节只是让老百姓集中时间消费,此长彼消,并没有促进更多消费,反而因为集中消费,给投寄和质量带来更多问题。
所以,重要的不是千方百计地促进老百姓消费,逼着老百姓花钱,而是要想方设法增加老百姓的收入。
老百姓收入增加了,腰包鼓起来了,你不让他消费,他也要拼命花钱。女人谁不喜欢买买买?男人谁不喜欢挥金似土,千金散尽还复来?
前几年,限购限售,老百姓全都拼命买房,但现在什么刺激手段都用上了,房产市场还是疲软。
为什么?答案很简单,老百姓口袋里没有钱,腰里无铜,走路瘟怂。
经济学家说,促进老百姓消费有三大要件。
一是年轻人大多有稳定工作。社会失业率低,大家都能自由地选择工作,而且工作稳定。就算暂时失去这个工作或者跳槽,也很容易找到新工作,这是最基本的前提。
二是老百姓收入逐年提高。提高的工作收入是可预期的,是能计算出来的,也是不会改变的,这样老百姓才会有信心。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但信心的获得不是靠提振,而是要靠实打实地保障,制度保障比打鸡血更重要。
三是各种社会保障机制要落地。比如养育孩子的成本太高,这个问题如何破解?高房价让年轻人望房兴叹,有没有破解之道?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老百姓重大疾病的恐慌,如何破除?这些都要有成熟的社会保障机制来解决。
当所有人都有稳定的工作,每年的收入都能稳步提高,未来老年生活又有绝对保障;当大家全都衣食无忧,养老不愁,谁还会抠抠搜搜的?谁还会做葛朗台呢?大家拼命护的不是钱,是保命的资金和棺材本。
现在这三项条件都不具备。不少企业举步维艰,很多孩子毕业即失业,去年1000多万毕业生还没消化,今年1000多万毕业生又来了,考编上岸差不多成了唯一的出路,但僧多粥少,竞争惨烈。
除了铁饭碗,大家全都面临失业压力,那些暂时还有班上的人,瑟瑟发抖,朝不保夕。有时候不是裁员,而是裁部门,时代抛弃你,根本不会跟你说一声再见。
因为经济下行,企业挣不到钱,学历贬值,社会用工极大的丰富,当然企业要降低成本。工资不但不能有预期地提高,反而无法阻挡地下降。
社会各种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我们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金面临巨大压力,口袋本就干瘪的老百姓,更是把口袋捂得紧紧的。那是孩子读书的钱,老人买药的钱,一家人活命的钱,谁敢乱花?
所以大家发现一个奇怪现象,以往暑假一票难求,现在很多景区门可罗雀,飞机票打折,不少已大大低于高铁票了,很多房间以往暑假疯狂涨价,现在打骨折来吸引游客入住。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老百姓不出去游玩了,也不玩了。
在这种情况下,调休的好处越来越少,弊端反而越来越多。更多人对调休表达强烈不满。要不就天恩浩荡,多放几天假,组合在一起,让大家出游消费;要不干脆少放几天,也没什么关系,没有必要调休,东挪西借,把大家的心态弄得一塌糊涂。
要知道很多打工人并非双休,还有某些同志假期值班,你把人家唯一的休息日给“调没了”,让人如何疗伤?如何满血归来?
调休,不调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