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为何没有好报?

教育   2024-08-26 00:02   江苏  


有道作文题很有意思:有人说,好人有好报。也有人说,好人未必有好报。从现实来看,好人没有好报的似乎更多一点。那么,我们还有必要做一个好人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好人为什么没有好报?或者说,为什么坏人常常笑到最后?小人为什么总能够得志?


《芳华》中的男主刘峰,就是一个典型的大好人。他人生的准则就是完全的利他。


他出差一次,给女兵们带来各种小物件。女人想到的,他想到了。女人没想到的,他也想到了。他给林丁丁修手表,吃人家不吃的破饺子。男兵结婚,想买一对沙发买不起,他就给人家做了一对沙发,红布一蒙,美观得不要不要的。


刘峰不仅想着做好事,还能够把好事做好,这得益于他有一双巧手。最后他连上大学的机会都拱手相让。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好人吗?


但久而久之,刘峰成了什么?刘峰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好人。他必须要不断无偿地接受别人的压榨,把好事一直做下去,否则他的人设就会崩塌。


他爱上了林丁丁,一个简单的表白,就把丁丁吓坏了,告他非礼。林丁丁的态度很清楚,其他男人都可以,就他不行。为什么就他不行?因为他是好人,好人又叫烂好人,是被利用的傻子,怎么能想女人呢?这不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吗?


所以刘峰被处分。从一个文艺兵下放到连队,最后通过战争的洗礼,他变成了一个残疾军人。


最要命的是,恰恰是那双做好事的手被炸没了。这既是一种巧合,但不也是很讽刺吗?最后在生活中屡遭打击,但他始终不改变。这就是做好人的代价。


看了刘峰这样的遭遇,我再问,我们还要做好人吗?


答案是肯定的,我们肯定要做一个好人。虽然好人并不一定有好报,但做好人难道就是为了图好报?


在我看来,做好人不是一种投资,而是一种选择。做好人实际上就是做好事。所谓好事,就是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事。你不断地做好事,实际上就代表着你选择了做好人。


再往下分析,就是你做好事,不是因为这个好事会给你带来事实上的好处,而是这个事情是对的,值得你去做。所谓当仁不让于师。


美国一个小女孩玛丽,曾经问过“洛杉矶时报”主编一个问题,上帝为什么不奖励好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直到有一天,主编参加一个婚礼,看到新郎把新娘的戒指错戴到右手上。牧师说,亲爱的新郎,新娘的右手已经很完美了。请把戒指戴到左手上……


电光石火,主编获得了巨大的启迪,回家就给小姑娘写了一封信,并发表在《洛杉矶时报》上。文中说,上帝让你做一个好人就是最大的奖励,上帝让你做一个坏人就是对你最大的惩罚。


这个文章太厉害了,以致于在全世界发表了1000多次。《洛杉矶时报》每年在发表这个文章的同一天,都要重新发表一次。


做一个好人就是上帝对我们最大的奖赏,做一个好老师也是上帝给我们最大的奖赏。


最后,我们再来谈为什么坏人会得逞,更容易获得成功?


从心理学上来说,一是坏人胆大妄为,更加卑鄙,不择手段,更容易走捷径。


二是坏人更容易伪装,伪装成权威或者是好人。人最大的弱点就是盲从或者轻信,坏人无往而不利。


三是坏人知道旁观者效应,洞察自己一旦做坏事,旁边人不敢出手,于是更加肆无忌惮。


四是社会舆论让我们相信坏人很强大,不可战胜。所以大家明哲保身,但求无害。


五是鲁迅所说的,对于坏人大家都选择捧起来,使之与己稍稍无害。


从现实上来看,更是如此。时事不仅造英雄,也造坏人。而且坏人如蔓草,不可图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征稿》中提出一个重要观点:


“纵览史乘,凡士大夫阶级之转移升降,即新道德标准与旧道德标准,新社会风习与旧社会风习并存杂用。各是其是,而互非其非也。斯诚亦事实之无可如何者。


虽然,值此道德标准社会风习纷乱变易之时,此转移升降之士大夫阶级之人,有贤不肖拙巧之分别,而其贤者拙者,常感受痛苦,终于消灭而后已。


其不肖者巧者,则多享受欢乐,往往富贵荣显,身泰名遂。其故何也?由于善利用或不善利用此两种以上不同之标准及习俗,以应付此环境而已。”


这一段堪称醒世恒言。不妨大致内容解释如下,在陈寅恪先生看来,社会动荡时期,会产生两种道德体系、两种价值标准。知识分子也会分成两类人。


第一类人充满理想和现实的痛苦,栖栖遑遑,挣扎无望。第二类人把乱世看成机遇,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尽享荣华富贵。


为什么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怪象呢?


因为真正的知识分子,或者是好人,他们有坚定的信念,有明确的是非,有做人的底线,而且还常常被理想主义所捕获,他们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情怀,因而不善于或者不屑于“用两套标准”应对社会,难免处处碰壁,与社会格格不入,成为俗世中的失败者。


反之,第二类人没有固定的信念,利益就是信念;没有是非的标准,获得好处就是标准;他们是识时务者,他们是自认的俊杰。


他们利用这两种道德、两套价值标准,游走于权贵之间,为了获得荣华富贵,不惜巧言谄媚,不惜卖友求荣,不惜扭曲人性,最后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赚得盘满钵满。


记得鲁迅最喜欢武松打虎的小故事。“两个人扮演老虎和武松,先是坏人扮演武松,三下五除二,一顿老拳就把扮演老虎的那个人揍得够呛。坏人不但打了人,还振振有词,“武松打虎”嘛,我当然要狠狠打了。


于是两个人换过来了,坏人扮演老虎,结果又把扮演武松的那个人咬得要命。坏人又振振有词,武松打虎,老虎当然要咬人了,否则不要被打死。”


鲁迅从中深刻地洞察坏人的逻辑,就是没有逻辑,只有坏人的蛮横和霸道,人至贱则无敌,人无耻则无敌。狼和小羊喝水的故事亦然。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自古皆然。


海子说得好: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不得不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


舍此,还能有什么法子呢?


王开东
偶尔针砭教育,偶尔建设学科,偶尔戏说历史,偶尔吐槽现实……绝不偶尔的是——永远保持原创,做教育的盗火者,纵火者,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