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老校长看到一个孩子,剥了虾仁,自己没有吃。打听到情况后,他让孩子把虾仁吃掉,又给孩子两勺大虾,让他带回去给残疾的哥哥吃。
很多人如我一样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但也有两位理性的朋友,他们的评论让我很担心,害怕因此产生误会。
很多时候,做好人受到的质疑更多,渐渐地就没有人愿意做好人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很感谢这两位朋友的质疑,我应该单独写一篇文章回复。
第一个朋友说:
那么问题来了,那位校长给小孩打的两勺大虾有没有付钱,如果是自己付钱请小孩吃的,那是人民的好校长。如果是直接叫工作人员打的,又甚者自己动手打的,那就另当别论了。现在的很多“领导”是没有规则意识的,动不动就把手上的权力作为“影响力”,这个社会还是更需要尊重规则的人,而不是自我感动。
另一个朋友说:
“第二个故事,校长观察仔细,也有平等和善意,不过语言还可以更优化,少些命令多些柔和。如果他是把自己的那一份虾给孩子就更好了。我不知道校长是不是有这些财务分配的权力,但如果还有其它孩子还没打到菜,校长就因一人之感动给了这个孩子另一盘大虾,是不是损害了其它小朋友的利益不公平?可不可以倡议其它孩子自愿捐一只虾?
另外,观察到了孩子的个体情况,给予了一次关怀的校长是不是就一定不会贪墨孩子餐费?这是两码事。
当然,不是针对这个校长,只是就事论事。也不希望对这个或者这类校长或者类似的其他人造成伤害,可能是我吹毛求疵了。”
应该说,这两位朋友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写这篇文章时我想到了,但还是决定写。
很多时候人不是完全靠理性活着的,人是感性的动物,校长也是人,不可能没缺点,但恰恰是这些缺点让校长像一个人,这才是最让人动情的地方。
我几十年在一线,相信自己的眼光,看人是有准头的。
首先,哪位校长这么大岁数,满头白发还愿意中午给孩子打餐?一个校长总有很多事,他如果不愿意没人能强迫他吧?那么,他为什么愿意做这件事?无非是他想亲眼看到孩子们吃得怎么样?有没有挑食?营养是否均衡?会不会珍惜粮食?
我们以为上课才叫教育,其实关心孩子吃得怎么样,也是教育。
其次,校长有没有这个财物分配权。
第一个说,如果是校长请孩子吃的,那就是人民的好校长。如果不是,则是一个没有规则、不尊重规则乱来的“领导”。所谓另当别论,那就是他不算一个好校长,甚至是一个坏校长。
第二个人说,不知道校长有没有这个财物分配权,如果他把自己的那一份虾给孩子,或者倡议别的孩子自愿捐一只虾,那就更好,否则对没有吃到虾的孩子不公平。
应该说,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一小段视频,没有更多的信息支撑,至于是不是校长请孩子吃的,或者他把自己的那一份虾给了这孩子的哥哥,看视频不知道。
但我想,大概率是这样的。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推理。
视频中的这个孩子,自己吃完饭,又把一盆大虾剥成了虾仁,这是需要时间的,所以这时候吃午饭的孩子都已散去了。校长之所以观察到这个情况,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否则校长忙得脚不着地,就看不到这个孩子的行为。校长端着一盆大虾走过来,食堂里没啥人,证明了我的这个判断。
既然孩子们都吃完了,那么,这盘里的大虾就是剩下来的,这就不存在把这份虾给了孩子的哥哥,导致其他小朋友的利益受损。
这些剩下来的菜,应该是校长和班主任老师们吃的。国家为了食品安全,要求校长和老师们必须和孩子们吃一样的饭菜,校长拿自己和老师的大虾给这个孩子的哥哥,没毛病,他有这个支配权。
“领导”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胡乱使用自己手上的财物分配权,这是我们最痛恨的事,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领导利用权力,是把财物分配到自己兜里,中饱私囊。如果像这个校长一样,发挥影响力,把财物分给弱势群体,我宁愿多一些这样的领导。
校长观察到这个孩子,而很多校长是看不见的,或者视若无睹。他弯着老腰,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而很多校长是昂首挺胸,俯视老师和学生的,仅此细节就可以窥视出这个校长的样子。但是否一定要给孩子的哥哥一份大虾,这里有两个重要因素。
一是孩子不肯吃虾,剥成虾仁带回去给哥哥吃。这个兄弟情谊值得表扬。
二是他哥哥是小儿麻痹症患者,这才是校长给他大虾最重要的缘由。对于弱势群体的关爱,是更高层面的道德。
至于让每个孩子自愿捐一只虾,这太难了。一是孩子们大虾入肚,孩子们都走了,如何捐?不可行。
二是校长让孩子自愿捐,但会不会造成无形中的道德强迫,凭什么?不可取。
最后,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规则大于一切。但真人比真理重要,尤其是在教育中。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处理小孩子摘玫瑰花的故事。
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每天都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四岁的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里,从容的往外走。
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的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给谁的?能告诉我吗?”
小女孩害羞的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
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真正的教育,应该像春风一样,唤醒一颗颗善和美的种子!
如果换成我们,极有可能采取的是道德责罚、道德训斥,至少是道德说教。试想一下,将来那个天真的孩子,看见玫瑰花还有鲜艳的美感吗?
还有,那个可爱孩子对祖母的孝敬,可能会因此蒙上阴影,是让可爱的孩子蒙受道德愧疚,还是让天真的孩子因爱心而自豪?我们常常会因人性美、人情美的缺失而做错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