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235年前,香港第一台神功戲於1786年在元朗「大樹下」天后廟上演。1852至1870年,香港出現了第一批演出戲曲的戲院,上演的很可能便是具備「近代粵劇」特色的「廣府大戲」。至1925年,粵劇戲院已增至約10間,是粵劇從農村擴展到都市,神功戲與戲院戲唇齒相依、共同進退、不時此消彼長的里程碑。1850年代也是具有本土特色的「香港粵劇」的萌芽期,至1930年代,香港已出現本土劇作家、演員、唱腔流派及劇目。
1920至1940年代,中國面臨被列強瓜分的危機,新文化運動展開,香港粵劇在改革、愛國、反腐敗、西化、現代化的洪流中創造了粵劇史上第一個高峰,舞台演出、粵劇電影、電台粵曲廣播與粵曲唱片業同時起飛,直至1941年底日軍突襲及佔領香港。然而,1940年代粵劇在香港及內地仍然演出頻密,發展蓬勃。
《萬世流芳張玉喬》(1954);
上圖攝於2016高山劇場版本。
1950年代,新中國建立,廣州粵劇與香港粵劇這對孖生兄弟從此分家。在香港,唐滌生繼承了薛覺先的遺志,把粵劇從娛樂改造成藝術,擺脫作為政治宣傳的工具,力求劇情新鮮、曲折、緊湊、嚴謹,並吸收古典戲曲的題材、增加原創曲調來豐富唱腔音樂、把說白和唱詞精雕細琢、雅俗共賞,和把粵劇和電影與粵曲唱片、電台廣播並行發展,更彰顯新的道德價值觀,把粵劇推向第二個高峰。
經過「後唐滌生時期」的低谷,粵劇在1980年代中期開始復甦。這時平均每年約有670場演出,其中約佔百分之八十是神功戲,百分之二十是戲院和會堂的商業性演出。到1990年代回歸中國的前夕,粵劇成為港人追捧的「本土文化」,平均每年演出突破1000場,包括各佔約百分之五十的神功戲和戲院、會堂戲。
《獅子山下紅梅艷》(2021)
粵劇從1990年代穩步走向千禧年代至2018年的蓬勃,雖然只有少數具規模的長期戲班,仍可以稱得上是粵劇史上的第三個高峰。估計這時期平均每年約有五十個粵劇戲班製作合共約1200場的演出,其中約300場屬神功戲,佔百分之廿五,其餘900場分別在社區會堂、商業戲院、高山劇場、香港大會堂及香港文化中心上演,佔百分之七十五。劇目方面,戲班和演員演出的主要是1950年代及以後創作或改編自傳統劇目的劇本,估計屬於「流通劇目」的約有220個,而當中只有一百個劇目屬「常演劇目」。「流通劇目」之外,還有不少是近廿年間推陳出新的原創劇作。
可是,到2019至2020年,受到社會事件和新冠病毒的沉重打擊,粵劇演出進入了冰河期,2021年中雖然展示了復元的契機,至2022年初又再受到冰封。
《粵劇特朗普》廣告英文版(2019)
估計粵劇自形成至2020年代共積存了約三千個劇目 ,是珍貴的文化遺產。沒有「新戲」就不會有「舊戲」,一部粵劇史就是新劇目開山的歷史,期間受觀眾歡迎的劇目不斷重演,令藝人名聲大振、令戲班起死回生,劇本流傳後世;欠觀眾緣的劇目會被修改、優化,甚至被淘汰,否則被淘汰的會是藝人、戲班甚至整個劇種。
這本《香港粵劇劇目初探1750-2022——創意與局限》從演出劇目管窺香港粵劇的發展,尤其注意時代的改變如何啟發編劇者發揮創意、突破局限。本書在2007年出版的《香港粵劇劇目概說:1900—2002》的基礎上,從原先收錄的五十一個劇目增至八十二個,並擴闊和加深了「十八世紀至當代香港粵劇速寫」的探究和以「香港粵劇創作的未來」作為結論,目的是從香港粵劇歷年發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劇目出發,探視香港粵劇的進程和展望未來,尤其盼望能為本港粵劇從業員和觀眾提供參考資料,藉以優化演出、啟發編劇創意、提升觀眾的欣賞水平,以至增強粵劇身處各種挑戰的競爭力。對從事話劇、舞蹈、電影、舞台劇、電視劇、流行曲、視覺藝術、跨媒體創作的藝術工作者,盼望本書亦能充當橋樑,便利創作者自傳統開發題材和靈感。
(本文改編自《香港粵劇劇目初探1750-2022——創意與局限》,編輯有刪改。)
本書作者
陳守仁
本書作者
一九八七年至二○○七年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講授中國戲曲、粵劇、實地考查方法學及香港音樂等課程,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近著有《唐滌生創作傳奇》(二○一六)、《香港神功粵劇的浮沉》(與湛黎淑貞博士合著,二○一八)、《帝女花讀本》(與張群顯教授合著,二○二○)、《紫釵記讀本》(與張群顯教授及何冠環教授合著,二○二一)及《帝女花讀本》(增訂版)(與張群顯教授合著,二○二二)。
新書&書展活動推介
《香港粵劇劇目初探1750-2022——創意與局限》
編著:陳守仁
ISBN:9789620767449
82套經典香港粵劇
劇目劇照精彩全收錄
粵劇是珍貴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見證廣東幾百年來歷史及社會變遷,承載獨特的時代特色及粵地文化。本書敘述香港粵劇的發展,分析及評論從一七五○年代至當代八十二個具代表性的香港粵劇劇目,以簡明的寫法,讓有興趣欣賞粵劇的讀者了解十八世紀至當代香港粵劇形勢,以及傳統至當代劇目的蛻變,並有系統地掌握名劇的開山資料及劇情。
本書的編寫是為本港粵劇從業員和觀眾提供參考,以及便利從事話劇、舞蹈、電影、舞台劇、電視劇、流行曲、視覺藝術、跨媒體創作等的藝術工作者從戲曲傳統開發題材和靈感,值得珍藏。
了解更多香港書展文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