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夢的起落
三千年未有的變局,激起三千年未有的留學潮。
中國人本來有遊學傳統,《勸學篇 • 遊學》說春秋戰國時期最流行遊學,這大概也是時代需才而教育下放,人人力爭學習以致世用的緣故吧?從東漢到明清,有很多上進的青年學子周遊尋訪名師的故事。但這種讀書人的遊學,範圍主要在中國境內。中國第一次出國遊學熱潮出現在唐朝,遊學地點是印度,遊學者是出家人,所求的是佛學。相比之下,近代的遊學(後來改稱留學)潮,無論規模、廣度、迫切程度,都是驚人的。
以中國人口之多,只要潮流湧起自民間,那力量豈能不巨大?
留學潮興起
這股大力量的開始,卻連涓涓細流都稱不上。最初去留學的人不但少,而且身份低微。第一個在美國著名大學畢業的留學生容閎,是窮孩子,無力讀書,所以到教會學校受教育,與同校兩三個孩子一起,自願跟回國的教師去美國。雖然容閎留學時(1847-1852),鴉片戰爭已經打過,但是當時有點經濟能力的家長,如果不是教徒,根本不會讓孩子接受教會教育,更遑論到外邦留學了。二十多年後(1872年),由容閎安排的幼童留學美國計劃,得到重臣曾國藩支持,起初還是招不夠人數。同一時間,在中國政府開設的同文館,教外文,也不易招到好出身的學生。
留學生之父容閎(1828-1912)把經歷寫進回憶錄《西學東漸記》
自從留美幼童被急召回國,留學沉寂了20多年,中間只有基督教或商人家庭的子弟零星的遊學。1896年開始,卻突然爆發成潮,而且越來越大,十年之後,光在日本已經有8000個中國留學生,不少還是自費的。留日潮之後,是留美潮、留法潮、留蘇潮。20世紀上半期變成留學大熱的時代。從1896年到1950年代初,有數以十萬計的學生去留學。
由不肯去到爭着去
標誌大潮興起的1896年,是中國敗於日本,簽訂割地賠款條約的第二年。此前半個世紀,中國已經三次敗於英、法;這是第四次戰敗,而且敗於新興的日本,中國知識分子為之震動。這一震動,搖落了洋務運動已為中國找到富強出路的幻想。
1896年清政府派13名留學生到日本,而作為中國中堅力量的知識分子也開始把眼光和希望移到外國。留學於是變成全國的行為。兩年之後,派學生到日本成為國家政策,地方大員也派人去日本學陸軍。鼓吹留日的大臣張之洞就更不用說了。他主政湖北,設立兩湖書院,用心培養學生,1900年曾經讓他們全體官費留日。當時書院的學生都是有初級功名又經進修的人,離湖北去日本時,有候補道率領,著名幕客辜鴻銘隨行,到上海,有上海政府官員設宴招待。張之洞親自送船去上海時:
對學生頻頻答禮,提督張彪後到,屈膝請安,文襄(張之洞)口啣長旱煙桿,視若無睹。我們見這種倨態,不免暗笑,亦更覺自己所受的禮遇。
這雖然是重文輕武的風氣,仍然可以見到張之洞對教育、對留學的寄望之殷。
不過,中央或地方派遣的留學生人數有限,大抵只是開啟風氣。讓留學成為大潮的,是民間心態的轉變。1900年義和團事件之後,開始有年輕人認為國家要改變方針,個人亦應另有打算,他們有些選擇自費留日,因為「日本維新以後,政治工業,效法西洋,進步很快,尤以海陸軍更優,且學費亦省,學堂為優待留學生,可不經考試入學」。
清華學校赴美留學生在上海登船,攝於1918年
人同此心,於是以公費私費留學日本頓成風氣。20世紀伊始,留學發展出規模,產生量變的意義。
與留學大潮相伴的,是兩種似矛盾又相成的心理。
一方面,是各種各樣的報國之心。由於中國積弱太甚,稍有一點熱誠的年輕人,都想透過留學,學得一種救中國的方法。
另一方面,留學潮泛起的半個世紀,中國曾經多番改革、革命,世局卻越往亂處發展。謀生的困難、時局的混亂、對國情的苦悶、對新興國家的嚮往,都加強了年輕人到外洋尋找出路的熱望。未留學的,眼看留學生回國那麼風光,都拚命要爭一個出國機會,於是留學熱裏又夾雜了傳統功名的動力,只是場景變了,十年窗下,只為去鍍金喝洋水。
留學潮延續幾十年。留學生源源不絕,先是南方沿海省市像上海、江浙、廣東的青年,稍後是內陸省份像安徽、四川、湖南等家境較好的官紳家庭青年。到1910年代,留學風經過長期發展,加上社會名流鼓吹,因此青年不論家境,不論地域,都嚮往留學之夢。於是一批接一批青年人,一層推一層而深入村鎮,深入內陸,直到1950年代才因為政治原因,在中國大陸告一段落。隨着大批人移居台灣,留學熱亦轉到台灣。
(本文摘自《尋路東西——記動蕩時代的留學大潮》,编辑有删改。)
關聯閱讀
《尋路東西——
記動蕩時代的留學大潮》
作者:張倩儀
ISBN:9789620767500
呈現一幅幅近現代留學景象,引人深思
細說一段段逐夢救國故事,讓人動容
為了深入了解西潮,自20世紀之交,中國學生一改傳統,大規模遊學日本、美國、歐洲,形成前所未有的留學潮。在發生兩次世界大戰的半個世紀中,好幾代留學生躁動、焦慮、迷惘,同時又引領着中國的巨變。
透過發掘各式各樣留學者的自述,匯合許多具體個人的記憶,本書將留學潮的興起,留學人員的構成、規模,留學與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關係,變成可以閱讀的歷史經驗。
作者以生動筆觸刻畫留學的青春夢想,場景宏大又細緻入微,逐夢救國,潮起潮落,呈現一幅風雷激蕩的近現代留學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