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彌敦道 細味舊時光

文摘   2024-08-15 17:00   广东  



在香港車流不息、光影交錯的地段上,有一條街道,它以歷史的深邃為經,以文化的繁華為緯,這便是彌敦道——一條猶如流光溢彩的絲帶,或重或輕地縈繞在九龍半島的脈絡上,綻放着香港舊日風情的歲月風華。


彌敦道,是九龍半島最早修建的道路。有關它的歷史需追溯回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期間,當時的兩廣總督勞崇光與英國駐華領事巴夏禮(Sir Harry Parkes)於1860年3月簽訂協議,當中以每年租銀五百兩,將九龍半島的南部租借給英國,英軍的工兵開始修築城中街道。1860年10月24日,英國政府與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從中取得了九龍半島這片土地。於是,當局再繼而發展彌敦道,但其最初是取名於第五任港督——羅便臣(Hercules Robinson)以作紀念,故將街道命名為「羅便臣道」。在1904年,英籍猶太裔人彌敦(Matthew Nathan)受命擔任港督一職,其在職期間帶動了香港鐵路、經濟等發展,為香港做出了不少的貢獻。再加上當時為避免與香港島的地名重複,因此路名改名為「彌敦道」。







漫步在19、20世紀的彌敦道上,道路不僅是城市物質空間的載體,更展示了城市的文化圖景,彷彿置身於一場流動的視覺與文化盛宴。在寬闊筆直的街道兩旁有多株的大榕樹,每當微風輕拂時,樹影婆娑。


攝於約1930年的彌敦道。在道路的正中間是車伕拉着人力車,但現在的人力車已悄然地走進了歷史。


彌敦道兩旁更佇立着鱗次櫛比的商舖、公司、戲院等,當中有不少的建築外觀是採用西方的建築風格。


位於彌敦道與堪富利士道交界的牛奶公司九龍大樓,糅合了折衷主義和新古典主義的建築特色,例如拱門及壁柱。


有別於現時每人一部智能手機便能娛樂,舊時娛樂節目通常是在下班又或是假日的時候,前往戲院觀看電影。因此,彌敦道建有兩間戲院為大眾提供娛樂,分別是1921年的景星戲院和1952年的樂宮戲院。


攝於約1930年的景星戲院,可見其建築特色也是採用西方建築風格,如窗戶為歐式的靶心窗格。而它正門的右側和右牆外側分別掛放着西片——《沉舟島》的中英巨型廣告牌。


觀看英女皇壽辰軍操及軍車匯演也是人們娛樂節目之一。在五十年代的彌敦道,可以看見當時的華人以及外籍人士聚集在街道的兩旁,等待着軍隊的表演。


1958年彌敦道,圖中右方的店舖為第一代美麗華酒店的景福(King Fook)珠寶金行。這一帶現時為美麗華大廈,左方為天文台山。


1940年代,香港正值淪陷時期。當時,有一幢建築物曾被日軍佔用,作為民政官員用膳的地方。與此同時,它更是華人互助求存、進行抗日情報工作的珍貴遺跡。而它便是坐落於彌敦道與柯士甸道交界的——彌敦道190號。由於其地理位置能眺望到日軍在九龍西部水域港口的活動行蹤,於是英軍便秘密地招募了在彌敦道190號內的住客,透過他們而獲得日軍的情報。


攝於1985年的彌敦道,圖中的建築物便是彌敦道190號,其為尖沙咀唯一一幢騎樓式戰前洋樓,當中的建築設計糅合了裝飾藝術和新古典主義,例如右側的頂面設計為三角形的山牆以及長廊露台的欄杆上雕刻着通花圓紋。


1969年12月,香港舉行了第一屆香港節。當中的文娛節目包羅萬象,例如書畫展覽、嘉年華會以及有萬眾矚目的香港節小姐競選等。當中,政府將大型的花車巡遊舉行在彌敦道,吸引了許多民眾前往觀看。


攝於1969年第一屆香港節在彌敦道慶祝期間的照片,圖中位置是由梳士巴利道望彌敦道,街道的空中懸掛着小彩燈及色彩繽紛的氣球。而街道右後方的大樓依次為國賓酒店、帝國酒店、重慶大廈及美麗都大廈等。


在香港歷史的長河中,無論是昔日或現今的彌敦道,仍然是商賈雲集之地。然而,彌敦道並未因時代的變遷而失去其文化的底蘊。時至今日,我們踏足在彌敦道的街道上,腳下的每一磚每一瓦都鐫刻着時間的痕跡與文化的積澱,沉默地向我們訴説着有關香港過往的歲月故事。而那些仍然屹立在彌敦道的古典建築,更是見證着香港成為歷史與現代交織、東西方文化碰撞的璀璨舞台。


(本文改篇自《重建九龍——半島地標的消失與誕生》,編輯有刪減。)


 新書推介

重建九龍——半島地標的消失與誕生

作者:鄭寶鴻

ISBN:9789620767456


300幅歷史照片 跟蹤地標

九龍百年發展盡現眼前


自十九世紀末,九龍半島歷經無數次填海、拆遷、舊區重建,城市風貌不斷改變。1860年代,英軍修築九龍第一條主要道路——羅便臣道(1909年易名為彌敦道)。1886年落成九龍貨倉,並於七十年代重建為海運、星光行及海港城多幢新型大廈。


戰後社會急速發展,現時高鐵站一帶,於1956年大型污水渠道建成後,包括八文大廈等多座新高樓陸續落成。1949年,旺角廣大東方煙廠及花園地段分拆出售,建成十多座包括信和中心等的新廈。石硤尾大火過後,H型大廈陸續在各區興建。


1931年,九龍城啟德機場落成,與「三不管」九龍寨城地帶毗鄰,此光怪陸離地段於1994年全部被清拆。1954年,政府在新填地上開闢首個衛星城市——觀塘。1972年海底隧道通車,1975年九廣鐵路總站由尖沙咀遷至,紅磡旋即成為重要的交通要衝。及至2021年,裕民坊一帶被改建為新型樓宇及商場,基層生活文化逐漸步進歷史。



香港地區讀者購書

可掃下列QR Code



香港商務印書館
商務印書館1897年成立,秉承「開啟民智、昌明教育」的宗旨,持續推動華文世界的教育發展和文化進步。香港商務印書館於1914年正式設立, 努力踐行中華文化傳播者、世界文明融合者、香港社會建設者的使命與擔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