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聽樂起時,逆境還有廣東歌

文摘   2024-09-07 13:00   广东  



文藝作品可以治癒心靈,中外古今都有類似說法。


《詩經 · 園有桃》早有「心之憂矣,我歌且謠」,錢鍾書其中一個例子是鍾嶸《詩品 · 序》「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於詩矣」,強調文藝創作能使人「和艱辛冷落的生涯妥協相安」。他又引如法國文學家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作者的文筆卻是更深沉的痛苦的流露」說西方作家也不約而同有類似看法。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認為「詩歌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或許也可作如是觀。更有趣的是錢先生將鍾嶸和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相提並論,指出其「在實際生活裏不能滿足欲望的人,死了心作退一步想,創造出文藝來,起一種替代品的功用,借幻想來過癮」的理論「早在鍾嶸的三句話裏稍露端倪」。可見中西文化都有以心靈舒壓音樂(如西藏冥想音樂或頌缽療癒音樂等)作為淨化和治癒的工具,如被譽為「宇宙中最協調的音律」的432赫茲音樂便被視為能夠療癒身心。歌曲或可說是音樂和詩的結合,雖然未如兩者純粹,倒也能發揮類似作用。


「歌神」許冠傑的廣東歌與香港逆境同行(資料圖片)


過去香港經歷過大大小小轉變及逆境,期間廣東歌一向在振奮人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歌神許冠傑更可說是這方面的表表者。70年代初,香港出現移民潮,一曲〈鐵塔凌雲〉(曲:許冠傑;詞:許冠文)提醒人們不論凌雲鐵塔或聳峙富士都比不上香港漁燈,環遊世界後何須多見復多求,此時此處此模樣正是答案。90年代初,香港再出現移民潮,他更在退休前推出最後個人大碟《香港情懷 90》專輯,點題歌曲〈同舟共濟〉(曲詞:許冠傑)勸勉港人「香港是我家,怎捨得失去它」,既然同坐這條船,雖然滿天風雨無情浪捲,也要同心協力奮勇面對,令這條船永不翻轉。2003年「沙士」(非典型肺炎)襲港,他又先後推出〈04祝福你〉(曲詞:許冠傑)及〈繼續微笑〉(曲詞:許冠傑),祝願神祐香江大地,祈求病痛遠離,縱使悲傷往事忘不了,也與港人一起繼續微笑。許冠傑在2004年分階段在紅館一共舉行了44場《繼續微笑演唱會》,勉勵港人在面對難關重新振作。「沙士」期間,還有「心連心全城抗炎大行動」主題曲,以〈We Shall Overcome〉為基調,羣星演唱的〈香港心〉(曲:舒文、鄧建明;詞:鄭國江),以及疫情受控後以同曲快版配上新詞的〈香港再起飛〉,重申只要我們手挽手心照心便可再造傳奇,東方之珠亦會比當天更美。


陳百強與「哥哥」張國榮都曾演繹鄭國江的作品

(資料圖片)


流行曲的暖心功能,自不限於疫情歌。多年來不少抒懷勵志的廣東歌一直散播正能量,其中「勵志詞人」鄭國江可說是表表者:「因為我不知道在甚麼時候,會有人聽到而又得到安慰。」從上引〈一點燭光〉「盼可將燭光交給我,讓我也發光芒寒流裏,願同往關心愛心似是陽光」和〈凝聚每分光〉「熱誠發亮光,以熱情,更烈更旺,漆黑照亮前途共創」已可見一班,就算為年輕偶像歌手寫的歌詞也真的似是陽光發熱發亮,如陳百強〈喝采〉(曲:陳百強;詞:鄭國江)「似朝陽正初升,你要自信有光明前路,願知生命誠可貴,能為你鼓舞」和張國榮〈默默向上游〉(曲:顧嘉煇;詞:鄭國江)「幸運不肯輕招手,我要艱苦奮鬥,努力不會有極限,若遇失敗再重頭」,莫不如是。鄭國江便曾如此解釋他愛寫勵志歌的原因:「其實勵志是我怕、我驚自己失敗,而要鼓勵自己,我不過是將鼓勵自己的說話,放在我的歌詞裏面」。


廣東歌能激勵人心,也有治癒功能,同時亦有研究指出,傷感音樂其實亦能引起令人愉快的情感。按一篇於學術期刊《心理學前沿》(Frontiers in Psychology)發表的研究論文,44位參與實驗的人在聽了不同樂章後,被邀就62個有關情感的字詞按0(完全沒有)到4(很大程度)表示被誘發的心情,結果證明傷感音樂令聽眾帶來的情緒並不限於悲慘,也可以是浪漫和快樂的。總而言之,流行音樂的實用功能難以一概而論,逆境時聽哪種廣東歌可能因人而異。


按音樂治療理論家布魯西亞(Kenneth E. Bruscia)的研究,治療師可以利用不同的音樂體驗,藉此提升患者健康,而音樂治療大體而言有五大好處:分散注意力、調節情緒、調整和建立認知、調整行為和調整溝通方式。除了療癒,流行音樂也可以收藏回憶,如流行音樂天后泰勒絲(Taylor Swift)便曾說過:「我愛寫歌,因為我愛保存回憶,就像框起了曾經有過的感受。」(I love writing songs because I love preserving memories, like putting a picture frame around a feeling you once had.)著名音樂社會學家費理夫(Simon Frith)也說過,流行音樂與嚴肅音樂有以下的共有經驗:創造認同、經營感情、組織時間、鞏固自我意識。按許慎《說文解字》:「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換句話說,音樂與聲音的主要區別,實乃在於它是在外形成節奏旋律而生於內心的想像。廣東歌與香港人的心靈健康有密切關係,還有無限可能性有待探討。


(本文摘自《多謝廣東歌 讓我好好過》,內文經編輯刪改。)


推介閱讀

《多謝廣東歌 讓我好好過》

陳啓泰 編著 朱耀偉 合編

ISBN:9789620767609


廣東歌陪伴你我長大,走過高山低谷;每當旋律奏起時,總能喚起我們內心深處的回憶,給予安慰。本書以廣東歌為切入點,深入剖析流行音樂與精神健康的關係。由精神科專科醫生、音樂人、學者及精神健康工作者共同探討廣東歌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他們將從各自專業,分享音樂如何幫助我們釋放情緒。這是一次跨界對話,讓我們以全新視角欣賞這獨特的流行文化,重新詮釋廣東歌的意義。


香港地區讀者購書

請掃以下QR Code


作者介紹

陳啓泰醫生

編著

精神科專科醫生,填詞人,現為中文大學醫學院臨床專業顧問及精神科專業應用副教授,以及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副總監。1990年起為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成員,現為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榮譽副教授。多年來,陳醫生致力從事臨床、教育及研究工作,推動全港性的精神健康教育以及反污名化的工作,近年更透過跨學科的角度研究千禧後的轉變,特別是數碼化對人類思想、精神健康和社會的影響;尤其關注年輕人的狀況,積極推動香港的青年精神健康(Youth Mental Health)發展。此外,陳醫生從事音樂以及文化工作超過30年,近年致力研究及推動音樂於精神健康的應用,提倡通過流行音樂促進青年的精神健康。


朱耀偉教授

合編

香港大學香港研究課程教授,香港人文學院院士。2013年加入香港大學前,於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及人文學課程任教逾二十年,為人文及創作系創系主任。研究範圍包括香港文化、全球化及後殖民論述,著有專書三十餘種,「文化香港」及「香港詞人」叢書編輯,亦為《南華早報》和信和集團合辦「香港精神獎」得主。


香港商務印書館
商務印書館1897年成立,秉承「開啟民智、昌明教育」的宗旨,持續推動華文世界的教育發展和文化進步。香港商務印書館於1914年正式設立, 努力踐行中華文化傳播者、世界文明融合者、香港社會建設者的使命與擔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