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這座繁華都市的心臟地帶,曾有一座「全球十大危險機場」——位於香港九龍城區的啟德機場。啟德機場為香港航空史拉開了重要的帷幕,於1996年該機場更一度成為國際貨運量的全球之冠。
每一次客機的升降,不僅是一次接載乘客的旅程,同時也搭建了一座香港與全球各地的橋樑。在歷經七十餘年的風雨滄桑中,它猶如一位歲月的記錄者,見證了香港從小漁村蜕變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歷程,編織了一部香港的航空發展史。
海牀上的機場
啟德機場的歷史最早可回溯到1912年。機場名字中的「啟德」二字以兩位商人——何啟爵士和區德先生——的名字所命名。兩人原本負責九龍灣的填海住屋計劃,因公司經營不善,海地最終被政府闢作興建機場,後於1925年進行首次飛行。日佔時期,日軍為運送物資,大幅擴建啟德機場,下令拆除及炸毀九龍城及馬頭涌內的房屋,導致近七萬名居民流離失所。日佔時期結束後,香港的經濟發展逐步穩定,當局便開始大力發展香港的航空業。
1953年從飛鵝山望向啟德機場
圖片前中部的倒「丄」字為兩條的跑道。另外,可見機場的周遭被連綿起伏的山巒和海所包圍着,而其後方毗鄰的土地則興建了大量密集的住宅和店舖。
香港航空交通日趨繁忙,再度擴建機場以滿足不斷增長的航空需求變成當務之急。啟德機場原本在九龍灣的跑道擴建延伸至維多利亞港,而香港也成為了世界上首個在海牀上興建飛機跑道的城市。
1955年填海闢建啟德新跑道
圖片當中可見中右方的宋皇臺道局部遭夷平。
近在咫尺的機場
今天,我們通常會在機場內的離境大堂送別親友,然而當我們乘坐時光機回到過去,會驚訝地發現當時的旅客在登機前竟然可與親友在露天停機坪茶聚,下雨時便需打傘登機。
1957年露天停機坪茶聚
圖片攝於約1957年的啟德機場,當時的旅客正準備登上泛美航空,然而在停機坪附近則有數把大型的戶外遮陽傘和幾張桌椅,使旅客和送機者能享受最後的歡聚時刻,以茶點話別;當時的登機者更會早一天下塌機場附近住宿,坐飛機在當年是一件重大事情。
啟德機場的客運大樓頂層設有瞭望台,供人們目送親朋好友所坐的班機翱翔天際。對於不少香港人來說,這個瞭望台更是當年的「追星聖地」:1964年,風靡一時的英國搖滾樂隊披頭四(The Beatles)來港演出。當時的樂迷為了一睹偶像真面目,蜂擁而至,聚集在啟德機場的這座瞭望台,心情激動地迎接他們的到來,向偶像們揮手打招呼。
1965年客運大樓的瞭望台
對於當年的居民來說,最讓人驚心動魄的事,莫過於客機在鬧市中降落,我們只要抬起頭,便能看到一隻「巨鳥」正在低飛掠過九龍城密集大廈群的上空,發出震耳欲聾的轟鳴聲。而人們與客機的距離彷彿一伸手便能觸碰機身,對於此景,有不少的攝影愛好者便會專門跑到天台或天橋等地去記錄那抹身影。
太子道行人隧道(鄭寶鴻攝)
上圖攝於太子道行人隧道,而上空的飛機為即將降落的美國西北航空公司貨機。
隨着香港赤鱲角機場的興建,啟德機場也逐漸完成它的歷史使命。在機場關閉前的最後一架飛機,於1998年7月6日的凌晨緩緩起飛。這一架「末班機」承載著的無數珍貴歷史時刻,會一直保存在南北東西往來的人們的記憶裏;同時,啟德機場也保存了只屬於香港這座城市獨有的天際記憶。
(本文改編自《重建九龍——半島地標的消失與誕生》,編輯有刪減。)
關聯閱讀
重建九龍——半島地標的消失與誕生
作者:鄭寶鴻
ISBN:9789620767456
300幅歷史照片 跟蹤地標
九龍百年發展盡現眼前
自十九世紀末,九龍半島歷經無數次填海、拆遷、舊區重建,城市風貌不斷改變。1860年代,英軍修築九龍第一條主要道路——羅便臣道(1909年易名為彌敦道)。1886年落成九龍貨倉,並於七十年代重建為海運、星光行及海港城多幢新型大廈。
戰後社會急速發展,現時高鐵站一帶,於1956年大型污水渠道建成後,包括八文大廈等多座新高樓陸續落成。1949年,旺角廣大東方煙廠及花園地段分拆出售,建成十多座包括信和中心等的新廈。石硤尾大火過後,H 型大廈陸續在各區興建。
1931年,九龍城啟德機場落成,與「三不管」九龍寨城地帶毗鄰,此光怪陸離地段於1994年全部被清拆。1954年,政府在新填地上開闢首個衛星城市——觀塘。1972年海底隧道通車,1975年九廣鐵路總站由尖沙咀遷至,紅磡旋即成為重要的交通要衝。及至2021年,裕民坊一帶被改建為新型樓宇及商場,基層生活文化逐漸步進歷史。
香港地區讀者購書
可掃下列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