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要去讀一本企業史?
我的疑問曾和你一樣,即便那時候我已經答應參與這本書的創作。
但梳理檔案的幾個月裏,想法漸漸改變。
一個幾乎完整經歷了中國國運V字型反轉,不僅是歷史的親歷者,甚至很多時候是歷史參與者的企業,它的歷史注定是厚重如鹽,值得咂摸品味,也必將深遠如鏡,映照現實的剖析和未來的想像,這是歷史的應有之義。
確定了大歷史的創作原則,很多故事就有了不一樣的角度,也因此有了不一樣的意義。
楊廉安千里送金
1938年夏秋之交,一個帶着金絲邊眼鏡、穿着老式三件套西裝的男子,提着皮箱,在其他旅客大包小包行李的掩映下,匆匆匯入湧進香港的人流。
秦邦禮(資料圖片)
他叫秦邦禮,離開延安時,他還是年輕的黨校教員,但從抵達香港那一刻起,他已經變成商人「楊廉安」,在六十餘年後解密出版的《八路軍新四軍駐各地辦事機構》一書中,他的名字列在廖承志、連貫和潘漢年之後,隸屬於「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
和那些如雷貫耳的名字不同,秦邦禮這個名字並不為人所熟知,知道他的人更多時候還是習慣性地稱他為「博古的弟弟」。這對兄弟僅僅相差一歲,卻有着完全不同的革命人生。
「楊廉安千里送金」曾經只是華潤歷史中短短的一兩行字,但當把時代背景一一列明就會發現背後的艱辛與堅決。香港淪陷,同志叛變,華潤創始人楊廉安已經和組織徹底失去聯繫,是戰是降是考驗,保盟寄存的大量經費更是考驗,最終「他脫下掩護身份的西裝,將數額龐大的現金捲成一個個小卷,縫進特製的貼身衣衫,一身簡單的行囊,毅然走進了徒步向西的難民潮」,徒步兩千多公里,最終抵達戰時陪都重慶。設身處地誰能做到?他為甚麼又能這麼做?這是立心鑄魂的典型,也是守正出新的發端。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這也是這本企業史的另一個獨特之處,場景化帶來的故事感。
華潤置地上市風波
「華潤置地上市風波」,這件事之前幾乎無人知曉,我們以幾個當事人的訪談為線索,加入當時的標誌性事件、新聞的描述,共同建構起這樣一個場景:華潤置地香港上市前夜,某部門打電話要求立刻停止,幾位當時華潤的領導者徹夜長談,談的是為了商業世界的公平公正,必須完成上市,談的是如何多攬些責任,從而讓華潤的發展不受牽連……這是改革者的犧牲與擔當,也是那一代人的品質與操守。
1996年,北京置地發佈招股說明書(中英文版)
場景創造了真實和想像,創造了感受和評論,最後創造了時代和歷史。每一個紀錄片創作者都希望模仿的威廉·曼徹斯特《光榮與夢想:1932-1972美國社會實錄》,我們很幸運地在《華潤史》創作中完成了實驗與實踐。
補充一個小細節,當2024年香港書展「影視文學」的主題發佈,學着寫書的影視創作者們默默地擦了擦忐忑的汗水,「漫遊光影文字間」是不是意味着從光影中幻化的文字會多一重力量呢?
回到《華潤史》,從創作的角度,這本書雖然以企業史為名,但和歷朝歷代編修的史書一樣,不屬於任何一個個體,它是歷史某幾個發展階段的總和,是幾代人生命的集合,創作者所做的,只是在無數時間片段壘就的巨石上,雕出大國央企砥礪的具像,雕出華潤人奮鬥的羣像。
所以,試着去翻開這本《華潤史》吧,和一家企業一起去經歷抗戰烽火、解放硝煙、家園重建、改革開放、走向世界……去經歷東方之珠的淪陷、重光、騰飛、回歸……從另一個角度翻開這片土地煥然向新的壯麗篇章。
本文作者
朱昊
《華潤史(第一冊)》撰稿人之一
紀錄片導演,製片人,撰稿人。1982年出生,浙江臨海人,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曾長期就職於中國中央電視台,參與創作一批有影響力的紀錄片作品。目前以自由創作者的身份活躍於紀錄片製作、節目策劃、國際文化交流、非虛構文學寫作等領域。2018年參與創作華潤集團大型文獻紀錄片《潤物耕心》,擔任總撰稿和分集導演。該片榮獲第26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年度收藏作品。
新書&書展活動推介
《華潤史(第一卷)》
作者:《華潤史》編委會
ISBN:9789620767265
一個特殊企業組織的光榮與夢想。
《華潤史(第一卷)》回顧華潤的發展歷程,緊扣華潤的歷史使命和時代擔當的企業特點,把華潤誕生、發展的歷史置於中國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漸次展開,敘述華潤在救亡圖存中根植香港深耕香港得以孕育,在改革開放中奮發圖強,在經濟建設中迅猛成長,在面向世界的國際視野中壯大實力。
本書突出企業的時代使命和歷史傳承,把企業的創業發展融會到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承擔之中,與社會背景和歷史發展進程相結合,頗具深度。描繪、刻畫華潤企業發展歷程的內涵:始終不改初心信念堅韌不拔,始終抱持家國情懷薪火相傳,始終順應時代主題自信自強。
了解更多香港書展文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