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月22日,江苏吉林“两省三地”小学语文名师团队联合教研活动在江宁汤山小学举行。
昨天分享了两节阅读课的听后感,今天我把学习三节习作课的感受,进行简单的分享。
一天的教研活动,如果学习了不“反刍”,没有“后续”活动,其活动效益就没有最大化。
在十几年前,我就在每一次教研活动之前、之后,做相关的研究活动,这“前移”“后续”的做法,让一次教研活动就产生多次活动的效果。
2015年秋天,第一教研活动,我组织大家听赵源林老师的录像课《船长》,之前,请大家研读这篇课文,看关于小说教学的文章,之后,我请了陈雨花主任写了一篇课评,写好后我把这篇课评分享给所有语文老师(这篇课评至今还在我的电脑里,现在读来仍然觉得很好)。
2
昨天,皇甫静静老师上了六年级习作课《学写倡议书》,周阿敏老师上了四年级习作课《我和( )过一天》,姚彩霞老师上了六年级习作课《笔尖流出的故事》。
三节课,各有各的精彩。
习作课,一直是大家不敢、不愿上的,因为很难通过一节课,就看到效果。
上半年,我校邀请吴勇老师来上了一次习作课,那次我们看到了学生很有长进。学生习作水平大幅度、普遍性提升,是依赖吴老师重点突出、逐步推进的环节设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吴老师概括出来的写作知识,细致,可操作,易被学生理解,教学时,环节简单,但关注儿童原有基础,搭好支架层层推进,提供的写作知识、经验很有针对性,富有启发性。
那一次习作课,给我们老师很多启发。
3
这次的三节习作课,相信也给老师们很多启发。
皇甫老师的这节课,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任务——
黄金周旅游之后,汤山景区有一些不好的现象,由此创设一个情景:面对这些行为,我们改怎么办?由此提出情景任务:写一份文明旅游倡议书。
这个任务,来自生活,最后成果要用于生活。如果最终真的以班级为单位,将这份倡议书做好,送给景区,那就真的为语言实践成果找到了一个发挥功效的场所了。希望真的这样去做,而不是“为了上课说说而已”。
皇甫老师在教学生写倡议书的时候,把倡议书分成“原因”“建议”“呼吁”三个部分之后,让学生先写,尔后根据“针对问题”“意思清楚”“言辞恳切”“力所能及”四个方面去点评、指导、修改。
这样做,也非常好的给学生具体明确的习作方向和表达策略,这就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写作知识啊。
我们在课堂里,如果只是按照通常的写作知识去教,肯定缺乏针对性,这无法帮助孩子语文品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得到提升的。
所以,写作知识、语言经验,可从语文品质这两个维度去研制、提炼。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老师要设计语言实践的时机和策略,帮助学生将别人(课文作者、老师等)的语言经验变成学生自己的。
4
周老师的这节课,“相遇——诉说愿望——愿望实现”,是本文的谋篇布局;相遇时人物的出场描述(借鉴《西游记》孙悟空出场的人物描写)、愿望实现的过程展开(融入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写出神奇的本领运用过程)是遣词造句。
这样的整体架构,让学生建构起自己的作品篇章。
这样的细节支架,让学生建构起自己的词句表达样态。
《我和( )过一天》,这篇习作,从“心愿”这个角度切入,是周老师的个人化处理。这样容易有一个习作指导的方向,让学生也有一个明确的习作方向。其实,心愿实现,可以有故事模型给学生参考,而相关的故事,就可以成为最好的范本。
《心愿的实现》这个故事内容大概如此:
老苏巴的儿子小苏希,调皮可爱,不爱上学。小苏希想变成大人,想像父亲一样不用上学,想干嘛干嘛。而老苏巴也在想,小时候没好好读书,要是能返老还童,一定好好学习。他们父子俩的愿望被小仙女听到了,仙女帮他们实现了愿望。第二天一早,他们父子俩发现各自的愿望实现了很高兴,可是小苏希长大成人后吃糖没滋味,不能爬树也不能游泳,而父亲老苏巴变成小孩后,也不想上学了,还时不时想打牌娱乐。两人没有了快乐,迫切想变回原来的自己。最终小仙女又帮助他们变了回来,快乐地做回了以前的他们,生活终于恢复了正常。
这个故事的模型是:愿望提出——神话(童话)人物帮助——愿望实现的体验——生活恢复正常(有了某种生活甚至生命感悟)。
如果参考这个,我们这节课的故事模型可以这样:愿望提出——神话(童话)人物来到生活,给予“我”帮助——“我”和“神话(童话)人物”一起生活发生了两三件事——生活恢复正常(有了某种生活甚至生命感悟)。
而本故事最关键的是“我”和“神话(童话)人物”一起生活发生了两三件事。这两三件事,需要细细构思,细致描写。
如何构思这两三件事,如果写好,这都要提炼出个体语言经验,再从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两个方面开展细致的语言实践,从而让学生个人语言经验获得发展和丰富。
5
姚老师的这节课,情景任务设计得非常真实:《我爱写作文》杂志社在征集小说,希望大家踊跃向杂志社投稿。相信你一定能成功!
设计的好故事标准,用了三句话,让学生一开始就有了一个整体的认知。这标准,其实就是写小说要达到的目标。先有目标再行动,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讲,更要有意识地培养这个习惯。
姚老师设计的情节图,共有两张,一张是《桥》的,另一张让学生填写的。
课中,有一位学生的情节图填写得很好——
开端:张三想要捉走流浪猫
发展:三个小朋友发现了他
高潮:小朋友和大人一起制止张三
结局:原来是带走猫治病
情节设计的标准有三条:故事情节设计完整;围绕主要人物设计;隐藏真相设置悬念。
情节图,其实是谋篇布局。
姚老师的冲突图也有两张,一张是《桥》和《穷人》的,另一张是学生自己要填写的。
《桥》的冲突是任何人的冲突,人和环境的冲突,而《穷人》的冲突是体现了人与自我的冲突。这些都是课本中的小说,现成的范本,加上这样细致的梳理,很扎实。这让我看到了“遣词造句”的具体思路,这为学生写提供了很好的支架。
姚老师的环境描写,以《穷人》的环境描写为范本,带着学生总结出“屋外环境的恶,反衬桑娜内心的善良……”这样的遣词造句的具体方法。
从这节课里,我看到了从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又回到谋篇布局的过程,而每一个环节,用的范本都是本单元的课文,这节省了时间,又对这两篇小说进行了“反刍”,明确指向了写作。
情节图和冲突图,是学生学写小说的工具。要想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品质(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就需要借助学习工具,设计由易到难的语言实践活动。
当然,最为关键的是,老师要善于从课文、范文中提炼出“个体语言经验”,这是学生完成自己语言作品的支架,是提升自己语文品质的必须营养。
这三节习作课,让我听到了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两个方面的精巧设计和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