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酯类药物:冠心病治疗好药

文摘   2025-02-12 17:29   浙江  

硝酸酯类药物在缓解心绞痛症状、降低发作频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它的使用并非毫无讲究,从药物的作用机制、适用情况到联合用药以及禁忌事项,都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冠心病作为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心肌缺血导致的心绞痛等症状,而硝酸酯类药物正是针对这些问题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接下来,我们将全面且深入地探讨硝酸酯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相关知识。

一、硝酸酯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硝酸酯类药物进入人体后,能够在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被生物转化,释放出一氧化氮(NO)。NO是一种强有力的血管舒张因子,它可以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的环磷酸鸟苷(cGMP)水平升高。cGMP的增加会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降低,从而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这种舒张作用不仅体现在冠状动脉上,能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改善心肌的血液供应,还能作用于外周血管,使静脉血管扩张,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心脏的前负荷;使动脉血管扩张,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轻心脏的后负荷。通过这些作用,硝酸酯类药物能够有效地缓解心肌缺血,减轻心绞痛症状。

二、硝酸酯类药物的分类及应用

1. 短效硝酸酯类药物:短效硝酸酯类药物在缓解心绞痛症状方面具有快速起效的特点。当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服或喷雾用硝酸甘油能够迅速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快速发挥血管舒张作用,增加心肌供血,从而缓解疼痛。它也可在运动前数分钟使用,提前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的血液储备,减少或避免运动诱发的心绞痛发作。这种快速缓解症状的能力,使其成为心绞痛急性发作时的首选药物之一。
2. 长效硝酸酯类药物:长效硝酸酯类药物主要用于降低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和程度,并可能增加运动耐量。对于慢性冠脉综合征(CCS)患者,当β受体拮抗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CCB)作为初始治疗存在禁忌证、患者耐受性差或不足以控制心绞痛症状时,长效硝酸酯类药物可作为二线治疗药物发挥作用。它能够持续地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为心肌提供较为稳定的血液供应,从而减少心绞痛的发作次数,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长效硝酸酯类药物不适宜治疗心绞痛急性发作,它更侧重于慢性长期治疗。

三、硝酸酯类药物的联合用药

硝酸酯类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存在一个明显的副作用,即会反射性增加交感神经张力,使心率加快。心率加快会增加心肌的耗氧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硝酸酯类药物缓解心肌缺血的效果。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常联合负性心率药物,如β受体拮抗剂或非二氢吡啶类CCB进行治疗。β受体拮抗剂能够阻断心脏的β受体,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从而减少心肌耗氧量;非二氢吡啶类CCB也能减慢心率,同时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联合用药时,它们与硝酸酯类药物相互协同,既能增强血管舒张作用,增加心肌供血,又能有效控制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其抗心绞痛作用明显优于单独用药。

四、硝酸酯类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

1. 耐药性问题:长期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时,容易出现耐药性。为了减少耐药性的发生,每日用药时必须采用偏心给药的方法。例如,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以日间服药,夜间停药;使用皮肤敷贴片时,白天敷贴,晚上除去,以此提供每8 - 12小时的无硝酸酯或低硝酸酯浓度间期。这样可以使血管平滑肌对硝酸酯类药物保持一定的敏感性,确保药物的持续有效性。
2. 禁忌人群:硝酸酯类药物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对于明显低血压患者(收缩压≤90mmHg),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可能会进一步降低血压,导致重要器官灌注不足,因此应禁用。心动过速患者(心率>100次)使用该药物,可能会使心率进一步加快,增加心肌耗氧量,也应禁用。下壁伴右室心肌梗死的患者,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状态较为复杂,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可能会加重病情,应慎用。近期已经使用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的患者(24小时内使用西地那非、伐地那非,48小时内使用过他达拉非等),由于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会增强硝酸酯类药物的血管舒张作用,为防止严重低血压发生,不推荐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此外,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或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引起的心绞痛,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可能会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加重病情,也被禁止使用。
3. 避免常规应用:对于无心绞痛的患者,应避免常规应用硝酸酯类药物。这是因为该药物虽然在治疗心绞痛方面有显著效果,但并非预防性药物,且长期使用可能会带来耐药性等问题,无端使用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风险。

硝酸酯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其作用机制、分类应用、联合用药以及各种注意事项,合理规范地使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治疗作用,保障患者的健康与安全。

慢性病科学预防
本公众号专注哮喘、慢阻肺、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痛风、偏头痛、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支扩等慢性病的预防,并科普营养学知识、运动知识、减肥知识等,全面打造受众整体健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