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的住院部,尤其是老年医学科病房,常常能看到护士为患者穿刺留置针。然而,不少患者对这个小小的留置针心存疑虑,甚至拒绝使用,觉得打了留置针后活动受限,影响生活。可实际上,留置针在静脉输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静脉留置针,看看它究竟有哪些优势,以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一、认识静脉留置针
构造与原理:静脉留置针由不锈钢针芯、软的外管套以及塑料针座组成。穿刺时,医护人员会将外套管和针芯一起刺入血管,待外套管顺利送入血管后,抽出针芯,只留下柔软的外套管留在血管中。这样一来,后续的输液就可以通过这根柔软的外套管进行,避免了每次输液都要重新穿刺的麻烦。在穿刺部位的选择上,一般首选前臂浅静脉,这里的血管较为明显,穿刺成功率高,而且患者活动时相对舒适。
在输液治疗中的角色: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静脉输液成为了重要的药物治疗给药途径。我国住院患者的平均输液率相当高,连续多年的《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显示,平均输液率达到73.35%,二级医院更是高达95%以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那些需要短期内连续多天输液,或者一天内需要多个时间点输液的患者来说,留置针就像是一位贴心的“小助手”,为输液治疗提供了便利。
二、使用留置针的显著优点
降低输液并发症风险:静脉输液虽然药效迅速,但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避开了人体的正常屏障功能,危险性也相对较高,其中药物外渗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使用留置针可以有效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留置针的柔软外套管在血管内较为稳定,不易因患者的轻微活动而移位,从而降低了药物外渗的概率,保护了血管周围的组织。
减轻患者痛苦:对于中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而言,每天频繁穿刺带来的疼痛感是一种折磨,也容易让患者对输液产生抗拒心理。留置针的使用大大减少了穿刺次数,一般可留置72小时(具体留置时间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这意味着患者可以在这段时间内避免反复穿刺的痛苦,让输液过程更加轻松。
保护血管健康:反复穿刺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痛苦,还会对血管造成损伤。留置针的外套管可以随血管走向弯曲,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减少了对血管的反复刺激。特别是在输注一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留置针能够降低药物外渗对血管的危害,有效保护患者的血管,延长血管的使用寿命。
方便患者活动:传统的输液方式,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往往不敢随意活动,生怕针头移位导致输液不畅或药物外渗。而留置针的软管设计让患者在输液时可以进行一些轻微活动,如写字、玩手机等,只要注意不剧烈运动和牵拉输液管,就不易引起肿胀外渗等问题,大大提高了患者在输液期间的生活便利性和舒适度。
利于紧急给药与抢救:对于依从性较差的患者,或者在患者病情突然变化时,留置针的优势就更加明显。医护人员可以通过留置针及时、有效地给药,为抢救患者争取宝贵的时间。在紧急情况下,每一秒都至关重要,留置针的存在确保了药物能够迅速进入患者体内,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
三、使用留置针的注意事项
输液过程中的护理:在输液过程中,患者要特别注意避免扭曲、折叠或牵拉输液管,这可能会导致留置针移位或脱落。同时,不要随意扭动肝素帽及开关扣,保持输液系统的稳定性。如果输液时出现心慌、憋气、寒战、高热等全身不良反应,或者穿刺局部有发红、肿胀、疼痛、皮肤过敏等局部症状,一定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他们及时处理。
日常活动与生活细节:输液结束冲封管后,导管内出现少量回血是正常现象,这是由于正常的渗透压作用,一般不会对血管及输液造成影响,患者不必过于担心。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避免剧烈运动及提重物,以免导管堵塞。睡眠休息时,身体不要长时间压住穿刺侧肢体,穿衣服时先穿穿刺侧,换衣服时后脱穿刺侧,减少对留置针的拉扯。
防水与意外处理:穿刺部位尽量不要接触水源,虽然留置针使用的无菌透明敷贴具有一定的防水功能,但在淋浴洗澡时,还是建议外包一层保鲜膜,进一步防止进水,保持敷贴的干燥,降低感染风险。如果留置针导管意外脱落,患者可以用创可贴按压穿刺点5 - 10分钟,直到不出血为止。拔针后,不要在局部进行揉搓,以防皮下淤血。如果局部出现肿胀,一般会自行吸收,不要在拔针后立即热敷,以免加重局部渗血。可以先用干毛巾包裹冰袋进行局部冰敷,但要注意防止冻伤,第二天再用毛巾湿热敷,促进淤血吸收。
静脉留置针虽然看起来小巧,但在静脉输液治疗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不仅为患者带来了诸多便利,减轻了痛苦,还提高了输液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只要患者正确了解留置针的优势和使用注意事项,就能更好地接受并配合治疗,让输液过程更加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