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患者居家指南:掌控健康,拥抱生活

文摘   2025-02-12 11:41   浙江  

心力衰竭如同一个难以攻克的“堡垒”,威胁着众多患者的健康与生活。随着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疏于体检和保养的老年朋友,不幸被心衰困扰。心衰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病情复杂且棘手。但值得庆幸的是,这并非是一场无法战胜的“战役”。只要患者掌握科学的居家管理方法,坚持规律服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就能有效控制病情,提升生活质量,甚至有可能让心脏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心衰患者居家管理的关键要点。



一、用药管理:按时按量,切勿随意增减



药物的关键作用:科学的药物治疗是心衰治疗的核心,它就像一把“保护伞”,能够有效减少患者住院和死亡的风险。同时,药物还能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症状,让患者呼吸更顺畅,身体更舒适,显著改善生活质量。例如,一些药物可以增强心脏的收缩力,让心脏更有力地泵血;还有些药物能够扩张血管,降低心脏的负担。



谨遵医嘱的重要性:患者务必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服药,定期复查。这是因为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如年龄、身体状况、病情严重程度等,精准地制定用药方案。随意停药、增减药量,就如同在“拆房子的基石”,可能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加重。比如,突然停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引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加重等严重后果。



二、饮食管理:合理搭配,减轻心脏负担



清淡饮食,控制盐和液体摄入:心衰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严格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原则。尤其要特别注意控制食盐和液体的摄入量,因为过多的钠水潴留会像给心脏“背负重担”,增加心肌的负担。一般来说,居家的心衰患者每天食盐摄入量应限制在5克以内。像咸菜、腌肉、咸鱼等高盐食品,都要尽量避免食用。



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适当摄取优质蛋白,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为心脏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鸡蛋、牛奶、鱼肉、虾肉、鸡肉等都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同时,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山楂、香蕉等,能够帮助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对于服用某些排钾利尿剂的患者,还要多吃含钾丰富的食物,如红枣、紫菜、干蘑菇等,以补充流失的钾元素。



少食多餐,避免过饱:每餐不要吃得过饱,应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这是因为过饱会使胃部膨胀,压迫心脏,增加心脏的负担。一般来说,每餐吃到七八分饱即可,给胃部和心脏都留出足够的“空间”。



三、饮水管理:精确控制,记录出入量



控制饮水量:心衰患者每天的饮水量需要精确控制,一般宜少于1500ml,不应超过2000ml。使用有刻度的量杯来测量饮水量,能更好地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保持出入量平衡,即每天摄入的液体量和排出的尿量大致相等。例如,如果当天喝了1500ml的水,那么通过尿液、汗液等排出的液体量也应在1500ml左右。



科学饮水方式:喝水时要“文雅”,即小口慢饮,缓慢咽下。如果口渴明显,又需要控制入量,可以含一小口水在口中,缓解口渴感。这样既能补充一定的水分,又不会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增加心脏负担。



体重监测:体重的变化是反映体内水分情况的重要指标。体重的增加往往发生在心衰症状出现之前,所以每日评估体重变化至关重要。如果一周内体重快速增长,通常预示着体内水分过多,心脏负担明显增加,此时应立即就诊。比如,一周内体重增加了2 - 3公斤,就需要警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血压和心率监测:日常记录,掌握病情变化



监测的重要性:每天记录血压和心率,就像给心脏做“日常体检”,能及时知晓心衰程度的变化。一般来说,心衰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心率在55 - 60次/分较为理想。当心衰加重时,血压会降低,心率会增快。通过持续监测,患者可以及时发现这些异常变化,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正确的监测方法:使用电子血压计和心率监测设备,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测量。测量血压时,要保持安静,坐在舒适的位置,将手臂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测量心率可以通过脉搏监测,也可以使用专业的心率监测设备。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进行测量,并将数据记录下来,形成一份完整的健康档案。



五、运动管理:适度锻炼,提升心肺功能



依据心功能分级运动:患者要依据自身的心功能分级来进行日常活动,以不诱发心慌、气短、胸闷等不适症状为宜。心功能较好的患者,可以进行一些强度稍高的运动;而心功能较差的患者,则应选择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例如,心功能一级的患者可以进行快走、慢跑等运动;心功能二级的患者则更适合室内步行、散步等运动。



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室内步行、散步、打太极拳、骑自行车等。这些运动能够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身体的耐力和抵抗力。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从短时间、低强度开始,逐渐增加运动的时间和强度。比如,刚开始可以每天散步15 - 20分钟,然后逐渐增加到30 - 45分钟。



六、感染预防:小心呵护,远离诱因



注意保暖和通风:心衰患者外出时要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寒。室内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减少细菌和病毒的滋生。每天至少通风2 - 3次,每次通风30分钟左右。



避免人群密集场所:在流感高发季,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商场、电影院、车站等。如果必须前往,要佩戴好口罩,做好防护措施。此外,还可以考虑接种流感疫苗,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七、生活习惯养成:细节入手,助力康复



戒烟限酒,远离不良习惯:严禁吸烟、饮酒,不喝浓茶或咖啡。这些不良习惯会刺激心脏,加重心脏的负担。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饮酒会损害心脏的功能;浓茶和咖啡中的咖啡因会使心跳加快,增加心脏的耗氧量。



保持大便通畅:排便费劲时,不要强行用力,应使用药物辅助通便。这是因为用力排便会使腹压升高,增加心脏的负担,甚至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可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促进肠道蠕动。



保证充足睡眠:每天保证6 - 8小时的充足睡眠,良好的睡眠能够让心脏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睡眠不佳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加重心衰的症状。可以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



保持心情愉悦:情绪对心脏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保持心情愉悦,避免焦虑、紧张、愤怒等不良情绪,可以减轻心脏的负担。患者可以通过听音乐、看电影、与家人朋友聊天等方式,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八、定期复诊:按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携带监测记录:按医生嘱咐定期复诊,并携带自我监测记录表,包括血压、心率、体重、饮食、用药等情况。这些记录就像一本“健康日记”,医生可以根据记录表中的数据,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季节性变化,精准地调整治疗计划,确保病情得到最佳的控制。



积极沟通病情:复诊时,患者要积极与医生沟通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是否有新的症状出现,症状是否加重或缓解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反馈,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心衰患者的居家管理是一场长期的“战役”,需要患者和家属共同努力,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严格遵循上述要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病情,提升生活质量,让患者在与心衰的“较量”中,赢得更多的健康和幸福。


慢性病科学预防
本公众号专注哮喘、慢阻肺、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痛风、偏头痛、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支扩等慢性病的预防,并科普营养学知识、运动知识、减肥知识等,全面打造受众整体健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