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喝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可对于许多老年人来说,每一次进食都可能是一场艰难的挑战。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吞咽障碍的发生率高达15 - 30%。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营养摄入,还可能因误吸引发严重的健康隐患。接下来,我们就深入了解一下吞咽障碍,学习科学的进食方法,帮助老年人吃得安全、吃得健康。
一、吞咽与吞咽障碍的本质
吞咽:复杂而有序的生命活动:吞咽堪称人体最复杂的躯体反射之一,从我们咀嚼食物开始,食物就开启了一场奇妙的旅程,从口腔出发,经过咽喉,最终抵达胃部。这一过程需要口腔、咽、喉和食管等多个部位默契配合,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正常吞咽。
吞咽障碍:进食困难的元凶:吞咽障碍指的是无法安全有效地将食物从口腔送到胃里,获取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它通常是由于正常吞咽反射弧上的某个环节受损导致的。吞咽困难的患者容易让食物误入气管,引发吸入性肺炎,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所以,一旦发现吞咽活动不协调、进食时常呛咳,就必须引起重视,尽早检查治疗。
二、吞咽障碍的发病机制
神经性因素: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引发的延髓性麻痹是常见病因之一。脑干吞咽中枢、后组脑神经核及神经根或神经干出现病变,会使软腭、舌肌、咽喉肌失去正常功能,导致吞咽障碍。比如一些脑血管疾病,就可能损伤相关神经,引发吞咽问题。
解剖结构损伤:像喉部分切除手术,术后由于相关解剖结构被破坏或缺失,会导致声门下压力降低,气管的保护机制减弱,从而影响吞咽功能。患者在吞咽时,食物更容易误入气管,增加误吸风险。
功能性问题:功能性吞咽困难主要是患者主观感觉有阻碍,要么无法正常发起吞咽动作,要么感觉固体或液体在食管中通过时受阻。这可能与心理因素、神经系统的功能性紊乱等有关。
肌肉功能下降:随着年龄增长,再加上营养不良等因素,老年人容易出现肌少症,吞咽肌群的功能也会随之下降,引发肌少症性吞咽障碍。肌肉力量不足,无法有效推动食物通过,就会导致吞咽困难。
三、吞咽障碍的主要表现
呛咳与咳嗽:进食或饮水时突然呛咳,尤其是喝水后更为明显,这是吞咽障碍最典型的症状之一。呛咳是身体对误吸的一种本能反应,提醒我们吞咽过程出现了问题。
食物残留:进食后,食物残留在口腔内,吞咽后还可能伴有疼痛感。这是因为吞咽不顺畅,食物无法顺利进入食管,滞留在口腔或咽喉部位。
声音改变和言语清晰度下降:吞咽后声音变得嘶哑,或者言语变得含糊不清。这是因为吞咽障碍影响了喉部和声带的正常功能,导致发音和言语受到干扰。
进食费力和梗阻感:进食时感觉食物卡在咽喉里,难以咽下,进食时间也会明显延长。患者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和时间来完成吞咽动作,十分痛苦。
反复发作的肺炎或不明原因发热:由于食物容易误吸进入肺部,引发肺部感染,导致反复出现肺炎症状,或者不明原因的发热。长期如此,还可能导致体重下降、营养不良,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四、吞咽障碍的检测方法
重复唾液吞咽试验(RSST)与洼田饮水试验:这两种方法经济实惠、操作简单,是临床最常用的初步筛查手段。重复唾液吞咽试验通过观察患者在规定时间内吞咽唾液的次数,来评估吞咽功能;洼田饮水试验则是让患者喝下一定量的水,根据吞咽过程中是否呛咳、完成饮水的时间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吞咽障碍。
容积黏度吞咽测试(VVST):该测试通过让患者吞咽不同容积和黏度的液体,观察吞咽反应,更全面地评估吞咽功能,能发现一些细微的吞咽障碍问题。
纤维鼻咽喉镜检查(FEES):医生将纤维鼻咽喉镜经鼻腔插入,直接观察咽喉部结构和吞咽过程,可清晰看到吞咽时各个部位的运动情况,以及是否存在食物残留、误吸等问题。
高分辨率咽腔测压(HRM):通过测量咽腔和食管内的压力变化,了解吞咽时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为诊断吞咽障碍提供精准的压力数据,有助于明确病因。
吞咽造影检查(VFSS):被视为诊断吞咽障碍的金标准,它能直观地显示食物在口腔、咽、食管的通过情况,准确判断是否存在误吸风险,是排除误吸、降低肺炎发生率的首选检测方法。医生会让患者吞下含有造影剂的食物,然后通过X线或荧光透视观察吞咽过程,清晰地看到食物的走向和吞咽障碍发生的部位。
五、正确进食方法详解
餐具选择
- 汤匙:建议使用匙面小、表面光滑、边缘钝厚、柄长,容量在5 - 10ml的汤匙。这样的汤匙便于控制食物量,不易伤到口腔,而且能准确地将食物送到患者口中。
- 碗:选用广口平底瓷碗或边缘倾斜的盘子,必要时可加防滑垫。广口设计方便患者取用食物,防滑垫能防止餐具滑动,增加稳定性。
- 水杯:推荐使用杯口不接触鼻部的缺口杯或奶瓶。缺口杯能避免饮水时仰头,减少误吸风险;奶瓶则能更好地控制水流速度,适合吞咽困难的患者。
喂食准备
- 营造安静环境:确保进食环境安静、舒适,减少外界干扰,让老年人能专注于进食。嘈杂的环境容易分散注意力,增加误吸的可能性。
- 准备适宜温水:提前准备温度适宜的温开水(约37 - 40℃),用于湿润口腔、辅助吞咽。水温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刺激咽喉,影响吞咽。
- 合理分类食物:将食物分为稀流质、浓流质、糊状、半固体等,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选择。首选糊状食物,因为它质地均匀,易于咀嚼和吞咽,且不容易引起误吸。
- 满足生理需求:进食前让老年人先如厕,确保身体舒适,避免进食过程中因生理需求而分心。
- 配备急救设备:准备床边吸引器,以防进食时发生呛咳、误吸等紧急情况,能及时清理呼吸道,保障患者安全。
- 检查口腔状况:仔细检查是否有松动牙齿,避免进食时牙齿脱落,造成误吞。
- 调整合适体位: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坐姿或半坐卧位,床头抬高30°至90°。正确的体位有助于食物借助重力顺利进入食管,减少反流和误吸。
- 特殊患者护理:偏瘫患者需将肩部垫起,喂食者站在健侧,便于喂食和观察患者反应。
注意事项
- 正确进食姿势:嘱咐老年人尽可能坐着进食,食物充分咀嚼后闭唇和下颌,头部前屈,这样的姿势有利于吞咽,能让食物更顺畅地进入食管。
- 避免危险动作:避免进食时下巴过度抬高或头部后仰,这些动作会增加噎食和误吸的风险,让食物更容易误入气管。
- 精准喂食位置:喂食者应将食物放在老年人的健侧舌后部或峡部,便于患者吞咽,同时减少食物残留。
- 进食后观察:进食后30分钟内密切观察是否有呕吐或呛咳等症状,之后可帮助老年人取舒适卧位,防止食物反流。
- 做好口腔清洁:进食前后认真做好口腔清洁,防止食物残渣残留滋生细菌,引发感染。
- 家人陪伴进餐:家人陪伴进餐,既能增进情感交流,又能随时监督老年人的进食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吞咽障碍虽然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通过了解相关知识,掌握科学的进食方法,我们可以有效改善他们的进食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希望每一位有吞咽障碍困扰的老人都能在这些方法的帮助下,吃得安心、吃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