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气道疾病,困扰着全球众多患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约有3亿人受哮喘影响,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在哮喘的治疗中,吸入型皮质类固醇(ICS)是常用的药物,可有效减轻气道炎症、缓解哮喘症状。但很多患者心中都有一个疑问:加大ICS剂量是否能更好地预防哮喘发作呢?
传统观念和部分哮喘治疗指南都认为,依据哮喘的严重程度和控制状况,逐步增加ICS剂量是合理的治疗策略。这种观点背后的逻辑是,更多的药物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气道炎症,从而降低哮喘发作的风险。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却对这一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
一项来自英国的大规模队列研究,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该研究纳入了多达70,000例青少年和成人哮喘患者,旨在深入探究从中等剂量ICS提高至大剂量ICS后,对哮喘患者产生的具体影响。这一研究规模之大,在同类研究中十分罕见,为我们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数据参考。
1. 剂量增加与哮喘发作时间的关联:在对哮喘严重程度进行校正分析后,研究结果令人惊讶。那些提高至大剂量ICS的患者,首次哮喘发作的时间竟然明显早于继续使用中等剂量ICS的患者。具体数据显示,大剂量组患者首次发作时间为2.0年,而中等剂量组则为2.7年。这一发现打破了人们以往的认知,表明加大ICS剂量并非如预期般能更好地预防哮喘发作。
2. 剂量增加与其他不良事件的关系:除了发作时间提前,大剂量组患者还出现了更多的问题。研究发现,这一组患者哮喘发作的次数显著增多,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情况也更为频繁。更为关键的是,这种差异不受患者是否存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及用药依从性的影响。也就是说,无论患者自身的生理指标如何,也无论他们是否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加大ICS剂量都伴随着更高的不良事件风险。
3. 背后原因的探讨:目前,虽然确切原因尚不明确,但专家们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释。一种观点认为,可能存在残留混杂因素。在研究过程中,尽管对哮喘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了校正,但仍可能有其他未被考虑到的因素在暗中影响着结果。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加大ICS剂量可能会增加下呼吸道感染的风险。皮质类固醇虽然能够抑制炎症,但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免疫系统的功能,使得呼吸道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我们在面对哮喘控制不良的患者时,需要重新审视治疗策略。
1. 综合考量其他因素:当患者哮喘控制不佳时,不应首先考虑增加ICS剂量。而应全面评估患者的依从性和吸入技术。很多患者可能因为没有正确掌握吸入方法,导致药物无法有效作用于气道,从而影响治疗效果。此外,肥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肥胖患者的哮喘症状往往更难控制,减轻体重可能对哮喘治疗有积极作用。同时,长期患病导致的去适应作用和焦虑情绪,也可能加重哮喘症状,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干预。
2. 优化治疗方案的选择:在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后,维持和缓解剂量的ICS/福莫特罗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而不是盲目加大ICS日剂量。ICS/福莫特罗的联合使用,能够在有效控制哮喘症状的同时,减少单一药物剂量过大带来的副作用。只有在患者确实有明确需求,经过全面评估后,才可谨慎考虑加大ICS剂量。
3. 小剂量ICS的优势:从疗效和副作用的角度来看,小剂量ICS有着独特的优势。研究表明,通过小剂量ICS就可以实现80% - 90%的治疗效果,这意味着在大多数情况下,小剂量已经能够满足治疗需求。而且,中至大剂量ICS会产生相当于每日5mg泼尼松的副作用,长期使用可能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其他不良影响,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等。
哮喘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仅仅依赖于加大ICS剂量。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优化治疗方案,以最小的药物剂量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未来,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深入探讨哮喘治疗的最佳策略,为广大哮喘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