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特点趋势、产业链及应用场景

创业   2024-07-26 08:28   北京  

引 言


氢能被全球公认为最理想的清洁能源,氢能产业也已成为当前全球产业创新和能源转型的重大战略方向。本文梳理氢能产业特点、发展趋势,解读氢能产业链及应用场景。


  




 · 氢能概念与分类





丨氢能的概念

氢能是氢的化学能,即氢元素在物理与化学变化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氢气和氧气可以通过燃烧产生热能,也可以通过燃料电池转化成电能。由于氢气必须从水、化石燃料等含氢物质中制得,而不像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可以直接从地下开采,因此是二次能源。氢在地球上主要以化合态的形式出现,是宇宙中分布最广泛的物质,它构成了宇宙质量的75%,还具有导热良好、清洁无毒和单位质量热量高等优点,相同质量下所含热量约是汽油的3倍。

尽管目前氢能在全球最终能源消费中占比还不到1%,但得益于其独特的优势,氢能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潜力,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氢能之所以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碳减排中被寄予厚望,主要由于其所具备的以下六大特性:

特性一:零排放。氢燃烧唯一副产物为水,不会产生任何碳排放或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随着电解水制氢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绿氢的占比将逐步增加,氢能在未来能够成为一种完全脱碳的清洁能源。

特性二:高热值。氢的热值比各类化石燃料都高,能够达到汽油的三倍多、褐煤的九倍多。

特性三:多样储运。氢储能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再以气态、液态存储于高压罐中,或者以固态存储于储氢材料中。

特性四:灵活变电。氢和电通过相互转化,可以形成一个“电-氢”耦合的能量系统。

特性五:易获取。氢气可以通过电解水的方式快速制取。

特性六:多应用场景。氢能作为燃料电池发电,应用于汽车、火车、船舶和航空等领域,也可以作为燃料气体或化工原料。


丨氢能的分类
通常,根据生产来源和制备过程中的碳排放情况,人们将氢能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这三种类型:

氢能分类

图源:中国能建,参考文献1

——“灰氢”是通过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烧产生的氢气;
——“蓝氢”是将天然气通过蒸汽甲烷重整或自热蒸汽重整制成的氢气;
——“绿氢”是通过使用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制造的氢气。
氢的不同颜色代表着制氢过程的清洁程度,灰氢在制备过程中碳排放最多、最不清洁,绿氢在制备过程中碳排放最少、最清洁。

 · 氢能的发展趋势





国际氢能发展趋势

截至2023年3月,全球已宣布超过600余个绿氢项目,总电解槽容量约为465GW。欧洲是全球绿氢投资的领跑者,已宣布的项目数量超过400个,总装机量近150GW。北美、南美和大洋洲紧随其后,这三大市场每个市场宣布的绿氢装机规模均超过70GW,且项目趋于大型化,平均单个项目规超过1GW。中东加速绿色能源投资,已宣布的氢能投资达到26个,装机规模达45GW。相比之下,亚太地区则需加快建设步伐,尽管已宣布43个项目,总装机量仅为30GW,而且单个项目平均装机容量较小。

全球公布的600余个绿氢项目

图源:罗兰贝格,参考文献2

当前全球氢能产量约7000万吨,且主要为化石能源制氢。随着全球低碳转型进程的加快,氢能特别是绿氢将得到迅速发展。据主要国际能源机构的预测,到2050年全球的绿氢产量将远远高于蓝氢。以国际能源署IEA为例,2050年全球绿氢产量将达3.23亿吨,较蓝氢产量高58%。而彭博新能源财经则预测2050年全球氢能产量将达到8亿吨,且全为绿氢。

据能源转型委员会ETC预计,到2050年,氢能将满足全球18%终端能源需求,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纷纷将氢能作为能源技术革命的重要方向和未来能源战略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50年,全球生产能源用氢的支出将达到6.8万亿美元,另外1800亿美元用于氢管道,5300亿美元用于建设和运营氨解制氢终端。
丨我国氢能发展趋势
2019年之前,国内氢能发展不温不火。从2012年到2019年,七年时间氢能产量从1600万吨增长到2200万吨,仅增长了600万吨。
自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氢能产业热度攀升,发展进入快车道。2021年中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同比增长32%,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其中,达到工业氢气质量标准的约1200万吨。全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300家,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区域。
我国历年氢能产量(万吨)
数据来源:毕马威,参考文献3
从产量结构来看,2020年我国氢气总产量达到2500万吨,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制氢(煤制氢、天然气制氢);其中,煤制氢占我国氢能产量的62%,天然气制氢占比19%,而电解水制氢受制于技术和高成本,占比仅1%。
在已公开的2023年省级重点项目名单,多个省份重点项目均包含氢能产业园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2月,规划在建或已运营的氢能产业园已经超过70个,呈现“遍地开花”的态势。

 · 产业链及应用场景





氢能产业链大致可以划分为上游制氢、中游氢储运、下游氢应用三个环节。目前,我国氢能产业链已趋于完善,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在部分区域实现燃料电池汽车小规模示范应用。

氢能产业链

图源: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具体到产业链细分环节看:
——上游-氢制备绿氢是氢能利用最理想的形态,但目前受制于技术门槛和较高的成本,实现大规模应用还有待时日,上游除氢气制取外,还涉及氢气制备和提纯等相关设备;
——中游-氢储运:根据氢的状态不同,可以分为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固态储氢、有机液态储氢等形式。氢的高密度储运是氢能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发展瓶颈。高压气态储运技术已商业化,是最为广泛的氢能储运方式。长管拖车运输灵活性高,适用于短距离、小体量输氢;液氢存储和固态储氢无需压力容器,运输便捷,是未来实现大规模氢能储运的方向;
——下游-氢应用:氢气作为一种工业原料可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子、医疗等领域,此外,氢气还可通过氢燃料电池或氢内燃机转化为电能和热能,可覆盖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2024年4月30日,山东肥城国际首套300兆瓦/1800兆瓦时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电站并网发电成功。这个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效率最高、性能最优、成本最低的新型压缩空气储能电站,被称为“地表最强空气充电宝”。

图源: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参考文献4


据相关报告,目前,超三分之一的央企在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全产业链布局,取得了一批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成果。


国家电网浙江台州大陈岛氢能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图源:浙江在线,参考文献5


应用前景展望


氢能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终端应用场景对氢的规模化消纳,从而对氢产业链形成有效拉动。具备这样特点的应用场景主要是氢交通、氢储能和氢工业,三大场景均蕴含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氢交通在燃料电池汽车等领域已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而随着技术持续突破与商业化模式的成熟,氢交通在短中期将是氢能产业发展的“先导性应用”,促进“从制氢到用氢”全产业链的商业化落地和持续发展。
氢储能是氢最具前景的应用领域,通过发挥氢的长时储能特性,可以赋能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提升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份额。
氢工业是当前氢最主要的消纳场景,随着氢能产业链的成熟和成本的持续下降,工业领域将通过“绿氢替代灰氢”,推动全球工业逐步实现低碳转型

氢能的主要终端应用场景

图源:BCG,参考文献6


  • 氢工业:氢在工业中主要以还原剂和原料的角色出现。在石油炼化和钢铁工业中充当还原剂,在氨和甲醇的制备中充当原料。

  • 氢储能氢能是可再生电力为主导的电网系统中最理想的长期储能方式,也是灵活发电的清洁能源。尽管在技术和成本等方面仍存在一定挑战,但氢能的能源化应用场景正在迅速发展,并带动产业的大规模增长。
  • 氢交通尽管目前需求量有限,但以氢为动力的交通对能源结构的转型至关重要,因为这标志着氢的应用从工业原料扩展到动力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的终端应用之上,当前的氢应用示范也将拉动整条氢产业链的规模化蓬勃发展。一旦燃料电池交通应用场景的经济成本具备市场竞争力,燃料电池汽车将成为短中期内氢能需求的增长引擎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持续研究新能源领域细分行业和重点赛道,双碳政策、低碳零碳园区、风电、光伏、氢能等相关研究成果和讲座培训也将持续展开,敬请关注


丨参考资料:

1、中国能建. 听说,它是21世纪的“终极能源”?!
https://zhuanlan.zhihu.com/p/668952733

2、罗兰贝格. 绿色氢能领域的全球角逐:市场蓬勃发展与现实挑战共舞.
https://mp.weixin.qq.com/s/NQ-ww7_lWwov7UT6XM9LbQ

3、毕马威. 一文读懂氢能产业.
https://kpmg.com/cn/zh/home/insights/2022/09/understand-the-hydrogen-energy-industry-in-one-article.html 

4、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 中国氢能行业洞察与数字化发展报告.
https://file.vogel.com.cn/124/upload/resources/file/398627.pdf

5、浙江在线. 全国首个海岛“绿氢”示范工程正式投运.
https://zjnews.zjol.com.cn/zjnews/202207/t20220708_24491791.shtml

6、BCG. 中国氢能产业展望.
https://www.bcg.com/publications/2023/china-hydrogen-industry-outlook


| 往期推荐:

新型储能:是否已站上市场“风口”?


新能源汽车“出海”正劲,“上海”当仁不让


多晶硅——光伏产业的基石





END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最新文章